張彩云
(延安大學外語學院,陜西延安716000)
《麥田里的守望者》中霍爾頓的主體性解讀
張彩云
(延安大學外語學院,陜西延安716000)
塞林格的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以揭示小說主人公霍爾頓主體性為特征的小說作品。結(jié)合小說的具體故事內(nèi)容,通過分析小說題材中的主體性體現(xiàn)、人物形象中的主體性體現(xiàn)、敘事策略中的主體性體現(xiàn)、以及主題內(nèi)涵中的主體性體現(xiàn)等,來進一步深入剖析小說主人公霍爾頓的主體性。
主體性;霍爾頓;敘事策略;主題內(nèi)涵
美國作家J.D.塞林格(J.D.Salinger)在其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為世界各國的讀者塑造了一個主體性非常鮮明的人物形象,即小說的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該小說記敘了十七歲少年霍爾頓,在圣誕節(jié)前被學校第四次開除后,帶著無以名狀的心情在紐約街頭游蕩了三天的心里路程。根據(jù)《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具體故事情節(jié),分析和闡釋小說主人公霍爾頓主體性,即他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既有利于每一位讀者把握小說主人公霍爾頓形象的豐富意蘊,又有利于普通的讀者在感悟小說精髓的主題基礎(chǔ)上,理解小說的作者塞林格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來的個性化特征。因此,在此有必要結(jié)合諸多研究者對小說進行的各方面闡釋,并根據(jù)自己的閱讀反思,對霍爾頓的主體性內(nèi)涵及其相關(guān)問題進行重新的審視和客觀地分析。
目前國內(nèi)對于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結(jié)合小說主人公霍爾頓形象的特點,從成長的角度對其進行解讀。在這類的研究與闡釋中,研究者比較關(guān)注對小說主題中有關(guān)“成長”問題的闡釋和說明。例如,《成長小說視域下的〈麥田里的守望者〉》這樣的研究成果,比如《逃離中的成長——〈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長主題解讀》等都是如此。其次,有關(guān)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翻譯與傳播中的問題研究。任何一部外國小說的研究都會涉及到小說文本的翻譯問題,都會涉及到小說在國內(nèi)傳播的相關(guān)問題。因此,對于《麥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也不例外。再次,對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學性研究。所謂文學性研究就是從文學的角度對小說涉及到的各種文學問題進行分析和闡釋。比如,對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敘事策略進行研究,比如對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爾頓的悲劇成因進行分析和總結(jié);再比如對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小說文本進行多維地解讀等。綜觀以上對本小說的研究現(xiàn)狀的分析,可以使讀者發(fā)現(xiàn)這樣的研究缺陷,即缺少對小說主人公霍爾頓的主體性進行解讀,雖然大多數(shù)的研究者都承認這部小說的主體性非常鮮明,但卻忽略了這個對文學鑒賞與文學創(chuàng)作都會有所幫助的理論性探索。
因此,以霍爾頓的主體性為研究對象的實踐,既是對以前研究空白的一種彌補,又是對小說研究現(xiàn)狀的一項拓展。
《麥田里的守望者》作為一部以霍爾頓的主體性為主要特點的小說作品,對其主體性的解讀可以結(jié)合小說的題材選擇、人物形象體系設(shè)計、敘事策略選擇、主題敘事特征、故事情節(jié)安排等方面進行解析和說明。
1、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題材選擇中的主體性
在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爾頓的主體性發(fā)揮幾乎充斥了整篇小說。首先決定小說主人公霍爾頓的主體性的根本性因素就是小說的創(chuàng)作題材。換而言之,正是小說的題材選擇決定了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爾頓的主體性的存在。在此之所以有如此的論斷主要是基于以下諸多的理由:首先,小說的核心故事是再現(xiàn)霍爾頓逃學后的流浪生涯及其感悟。然而無論是敘說霍爾頓的逃學原因,還是闡釋后者霍爾頓對生活的感悟,都必須把霍爾頓作為敘述主體?;魻栴D之所以會逃學,霍爾頓之所以會對周圍的一切產(chǎn)生與眾不同的感悟,那都是由他的獨立性、自主性以及他的創(chuàng)造性特征決定的。他是自己思想的主導,也是自己行為方式的主導。其次,《麥田里的守望者》的題材中蘊含著的社會意義需要以霍爾頓主體性來敘述。通過分析這篇小說的背景,我們發(fā)現(xiàn)霍爾頓幾乎成了當時的一個時代符號,一代青少年的代表。他的思想以及他的行為方式都表現(xiàn)了美國50年代所有青少年的特征。本小說是一部以“垮掉的一代”的代表——霍爾頓的言行來反對美國當時社會異化、政治高壓與保守文化為題材的小說。為了真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在小說中塑造這樣一個涉世未深,卻又個性鮮明并頗具逆反性格的人物形象就非常的有必要,因此,小說的題材選擇首先鑄就了霍爾頓的主體性存在。
2、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人物形象體系設(shè)計中的主體性
任何一部優(yōu)秀的小說,都必須有一個由作者精心設(shè)計的人物形象體系作為支撐?!尔溙锢锏氖赝摺芬舱侨绱?。作者精心設(shè)計了如:他的老師,他的同學,他的女朋友以及他的妹妹等構(gòu)成的人物形象體系來進一步凸顯霍爾頓的主體性。同時,作者利用了霍爾頓的主體性發(fā)揮以及他和周圍的其他人所構(gòu)建的關(guān)系網(wǎng)來揭露社會問題?;魻栴D在形象上是一個負面人物,他善于說謊,滿口臟話,整天做的事無非就是抽煙,酗酒,談?wù)撔院团?;看不慣父母,看不慣同學的家長,厭惡校長、老師和同學,甚至討厭當作家的哥哥。幾乎所有的人和事在他眼里都是假模假式。但他的內(nèi)心世界卻始終渴望美好的東西。他以善良純真卻早年夭折的弟弟艾利作為自己的“鏡子”,力求確立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他和出租車司機討論中央公園的那群小鴨子,他關(guān)心小鴨子卻無視出租車司機異樣的眼神和不解;他慷慨解囊,去資助那倆個街頭募捐的善良的修女;他想守護妹妹不被世俗污染永遠做一個小孩,盡管此想法違背自然;他憎惡他的舍友,因此挨打,卻依然自我;他渴望在一個只有孩童,沒有任何虛偽的世界里,成為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在懸崖邊守護那群和妹妹一樣純真善良的孩子們。所有的這一切無不表明,他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他有自主的強烈意識,他主宰著自己所有的行為,盡管他也為自己的獨樹一幟付出慘重代價??傊谒退車娜怂鶚?gòu)成的這個巨大的關(guān)系網(wǎng)中,他的主體性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同時這張網(wǎng)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虛偽,人們的浮躁以及價值觀的淪陷。
3、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敘事策略選擇中的主體性
霍爾頓的主體性在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敘事策略中也得到了充分地體現(xiàn)。首先,從敘事人稱的層面分析,小說主人公霍爾頓就是小說故事的敘事者。在小說中,小說故事情節(jié)所涉及到的全部內(nèi)容都由第一人稱的“我”來完成的。在小說的伊始,作者運用以霍爾頓為第一人稱的口吻這樣敘述道:“你要是真想聽我講,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樣度過,我父母在生我之前干些什么,以及諸如此類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式廢話,可我老實告訴你,我無意告訴你這一切。”這樣一段敘述可以使讀者明確這樣一個事實:即小說中所有的故事情節(jié)都是將以“我”(即,霍爾頓)的所見、所聞、所想為線索逐一展開。無論是以霍爾頓作為第一人稱對過去在學校學習時諸多事情的回憶,還是對其逃亡到紐約后諸多經(jīng)歷事件的敘述,亦或是展現(xiàn)霍爾頓內(nèi)心對這些經(jīng)歷的思考,無不體現(xiàn)霍爾頓在整個故事中的主導性作用。其次,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敘事策略還表現(xiàn)在“蒙太奇”手法的運用上??v觀整部小說的全部故事內(nèi)容,可以把其分成三部分,即過去發(fā)生的事情、現(xiàn)在經(jīng)歷的事情和心中所想的事情三大部分。對于前者而言,所謂的“過去的事情”是指發(fā)生在霍爾頓在學校學習時的諸多事情;所謂現(xiàn)在經(jīng)歷的事情是指霍爾頓在紐約逃亡、流浪時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即那三天兩夜的具體經(jīng)歷;所謂“心中所想的事情”是指經(jīng)正在發(fā)生的事情而引發(fā)的作者的思考。在小說的敘事中,作者運用“蒙太奇”的手法,不停地轉(zhuǎn)換這些事情發(fā)生時的場景,而在這些場景轉(zhuǎn)換過程中起到關(guān)鍵性作用的因素就是小說主人公霍爾頓的主體性發(fā)揮。換而言之,小說故事內(nèi)容的轉(zhuǎn)換是以小說主人公霍爾頓的親歷經(jīng)歷和所想所為為基礎(chǔ)而進行的。例如:霍爾頓從學校來到紐約后,在小旅館里,他面對那些男扮女裝的男人,面對那些相互嬉戲而又故作忸怩之態(tài)的男女而生厭煩,于是他才決定去夜總會鬼混,而后又因為良心發(fā)現(xiàn)而把招來的妓女打發(fā)走了。在這一段故事發(fā)展中,在旅館里面對那些男扮女裝的男人,以及看見那些相互嬉戲而又故作忸怩之態(tài)的男女是正在發(fā)生的事情;而霍爾頓因此心生厭煩則是他的內(nèi)心所想;于是在這兩個場景的作用下,作者通過發(fā)揮霍爾頓的主觀能動性,即其心中所想又把故事的內(nèi)容轉(zhuǎn)換到了另一個場景:霍爾頓用錢把那個妓女打發(fā)走的場景??傊?,在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敘事策略中,霍爾頓的主體性也得到了深刻的體現(xiàn)。
4、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主題內(nèi)涵中的主體性
在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題表現(xiàn)及其內(nèi)涵中,也蘊含著主人公霍爾頓的主體性。眾所周知,小說的主題蘊含在小說全部的構(gòu)成之中。在這篇小說中,體現(xiàn)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主題內(nèi)涵的那一句話是霍爾頓對他自己想作為一名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因闡釋,原句如下:“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那么多個小孩子,附近竟然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wù)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這一段霍爾頓的自白來自于他對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反思。他之所以會學習不及格而被學校開除,并不是因為他的智力有問題。而是因為霍爾頓對這種以成人思想為核心而對孩子們實施的教育政策感到厭惡而放縱自己為之。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有的研究者把小說的主題內(nèi)涵定義對“成長”及其相關(guān)問題的探討。他們覺得這段話里表達的意義與魯迅在其《風箏》一文的主題非常相似,他們都認為游戲是兒童的天性。也有的研究者從成長的層面上,把霍爾頓對兒童成長問題的擔憂與魯迅小說《狂人日記》中那句“救救孩子們”的呼聲相類比,認為這里的霍爾頓與魯迅小說中的“狂人”做著相同的事情,即都在向所有的世人呼吁關(guān)注孩子們的成長問題。然而,無論是魯迅在《狂人日記》中通過“狂人”形象的呼喊,還是塞林格在其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中通過霍爾頓形象向讀者說明關(guān)注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都是以小說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為作為表現(xiàn)媒介的。這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狂人”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那么多的狂想,他也不會有“救救孩子們”的體會,如果沒有霍爾頓對自己學習生涯的回顧及思考,如果沒有霍爾頓對自己流浪生活的認真反思,他也不會固執(zhí)的要做一個麥田里守望者。所以說,在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題內(nèi)涵上也體現(xiàn)著小說主人公霍爾頓的主體性特點。
總之,塞林格的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以小說主人公霍爾頓主體性為特征的小說作品。分析霍爾頓的主體性,不僅可以使讀者更加容易地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意蘊,而且更有利于讀者理解小說那多義的主題內(nèi)涵。
[1]阮倩.人物主體性的構(gòu)建與自我拆解—論《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后現(xiàn)代主義特征[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6)
[2]J.D.塞林格,周曉波,譯.麥田里的守望者[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02.
[3]袁小明.國內(nèi)塞林格研究述評[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
[4]拉康,褚孝泉,譯.拉康選集[M].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2001.
Interpretation of Holden olden’s Subjectivity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he Rye
Zhang Caiyun aiy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in Yan’an University,Yan’an Shaanxi 716000)
The Catcher in the Rye,the only full-length novel for Salinger,focus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tagonist’s--Holden’s subjectivity.W ith the detailed content of the story,analyzing Holden’s subjectivity and the problems it produced could help readers further interpret the theme of the novel,and improve the readers’standard of appreciation as well.This article aims to interpret Holden’s subjectivity in four aspects:subjects,character image,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eme.
subjectivity;Holden;narrative strategies;connotation of the theme
I106.4
A
1674-6198(2015)03-0092-03
2015-05-14
延安大學外語學院2014年度橫向項目:《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拉康式主體性解讀。項目編號:YDH 2014-14
張彩云(1977-),女,延安大學外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