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學(xué)軍中學(xué)童洪星(特級教師)
歸有光《項(xiàng)脊軒志》四題
☉浙江省杭州學(xué)軍中學(xué)童洪星(特級教師)
首段“借書滿架,偃仰嘯歌”中的“借書滿架”令人費(fèi)解。人教版第三冊教材和蘇教版必修五教材對此均闕如,未作解釋。配套的教學(xué)參考用書都有譯文,人教版教參譯為“借來的書籍?dāng)[滿書架”,蘇教版教參譯為“借來的書籍插滿書架”,基本一致。但這樣的解釋未免牽強(qiáng)。雖說歸家這時已家道中落,但其祖上曾經(jīng)做過官;從祖母的“吾家讀書久不效”看,歸家至少算得上是書香門第。這樣的家庭熏陶出來的讀書人,自然也可能向他人“借書”(畢竟也有“書非借不能讀也”一說),但絕不可能只借不還以致“借書滿架”。又,如果“借”是“借來”的意思,作者寫“借書滿架”又想表達(dá)什么意思呢?恐怕于情、于理都很難說通。
所以,“借”應(yīng)作別解。從漢字的發(fā)展看,“藉”是“借”的繁體字。我們不妨從研究“藉”的意義入手來解決這個“借”的問題。東晉孫綽《游天臺山賦》:“藉萋萋之纖草,蔭落落之長松”,李善注:“以草薦地而坐曰藉?!薄兑住ご筮^》有“初六,藉用白茅,無咎”語,《辭海》釋其中的“藉”為“以物襯墊”之義。竊以為,這“以物襯墊”已與“借書滿架,偃仰嘯歌”中的“借”的意義非常接近了。查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震川先生集》不作“借書滿架”,而作“積書滿架”。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考證原文到底是“積”還是“借”,但從意義上看,“借”和“積”應(yīng)該是接近的。
綜上,筆者以為“借書滿架”的“借”通“藉”,“堆放”的意思。
關(guān)于“大母過余”,蘇教版注釋為“到我這里”,人教版注釋為“到我(這里來),意思是來看我”。比較而言,人教版的注釋更合理,更貼近文本的原意。但是,這兩個注釋其實(shí)都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那就是對“過”字的理解。
我們發(fā)現(xiàn),兩個版本對“過”字的理解高度一致,都解釋為“到”。人教版編者的意思表達(dá)得更清楚:“過”應(yīng)該解釋為“到”,這里引申為“看”;“到”是直譯,“看”是意譯。
這一說法,筆者不敢茍同。
在古漢語中,“過”的義項(xiàng)很豐富,其中自然有“走過,經(jīng)過”的義項(xiàng),但亦有“訪,探望”的義項(xiàng)。筆者以為,“大母過余”的“過”應(yīng)屬于后者。因?yàn)?,“走過,經(jīng)過”是順便,“訪,探望”是特意。用“走過,經(jīng)過”來解釋“大母過余”,太過平淡,不足以表現(xiàn)祖母對孫兒的眷眷之情。說“祖母來看望我”,表明祖母心中有孫兒,“久不見若影”就想念,就要特意來探望。
其實(shí),在文言文中“過”解釋為“訪,探望”的現(xiàn)象很普遍?!掇o海》舉《史記·魏公子列傳》“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車騎過之”為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舉《史記·田叔列傳》“會賢大夫少府趙禹來過衛(wèi)將軍”為例,都極為典型?,F(xiàn)行教材中,《五人墓碑記》“凡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中的“過”亦作“訪,探望”講。
綜上,“大母過余”可以這樣注釋:“祖母來看望我。過,訪,探望?!?/p>
作者說自己住在項(xiàng)脊軒中“多可喜,亦多可悲”,其中的一“悲”便是指家道中落。
關(guān)于家道中落的描寫,作者主要用了如下幾句話:“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p>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大家庭觀念極重,最好是“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而歸家本來也就是這樣的一個大家庭,“庭中通南北為一”。但“可悲”的是,歸家衰敗了,人心不齊了,“諸父異爨”了?!皟?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一語寫盡了作為大家庭的歸家的分崩離析。而“東犬西吠”四個字更是寄寓著作者無限的悲涼。東家的狗聽到西家的聲音就對著西家叫,而東家和西家原本就是一家啊!
然而,以上所述還是分家后的正常表現(xiàn)。分家了,自然要“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東犬西吠”雖然悲涼,畢竟是狗,不關(guān)人事。但,“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卻完全不一樣。分家之初,家與家之間用“籬笆”隔開,兄弟感情濃,用籬笆象征性地表示一下即可;漸漸地,兄弟之間日漸生疏,矛盾漸多,感情日淡,家與家之間需要用“墻”來隔開。用籬笆,來往方便,交談方便,形隔情不隔;用墻,那便是“徹徹底底”的分家了,兄弟就完全變成“別人”了。
筆者以為,這由“籬”到“墻”的變化,正好是兄弟(或“諸父”)感情漸漸變淡的物化。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作者寫家道中落之悲,卻不見一個“悲”字,僅僅擺了幾個客觀現(xiàn)象(“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庭中始為籬,已為墻”)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而這幾個客觀現(xiàn)象的排列也有講究,“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是分家的正常表現(xiàn),“東犬西吠”便讓人產(chǎn)生無限的悲涼,“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則把家道中落之悲推向了高潮。也正因?yàn)檫@樣,作者在敘寫完“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后,加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感嘆:“凡再變矣?!币粋€“矣”字,感慨萬端!
文章倒數(shù)第二段是回憶妻子的,主要寫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xué)書”。第二件寫“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第三件是“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第一件說明琴瑟和鳴,夫妻感情好;第三件說明妻子的死對作者打擊甚大,讓他萬念俱灰。以上這兩件都不難理解。問題是,作者寫第二件事是想表達(dá)什么意思呢?
首先,諸小妹為何會有如此一問?“姊家有閣子”一事又是誰告訴她們的?細(xì)加斟酌,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這都是歸有光妻子之“功”。歸有光在妻子的心目中分量太重了。我們不妨這樣想象,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在什么人面前,歸有光的妻子口中不斷念叨著的肯定是“我先生怎么樣,我先生怎么樣”,丈夫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啊。這樣一個女人“歸寧”,在諸小妹面前,必定也是再三提到“姐夫”,必定也是再三提到“姐夫”的居室??磥恚T小妹“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一問,主要不是表現(xiàn)諸小妹的天真,恰是表現(xiàn)妻子對作者的一往情深。
其次,妻子為什么要跟丈夫“述諸小妹語”?諸小妹的這一問可謂普通之極,平淡之極,妻子為什么還要轉(zhuǎn)述?筆者以為,這正好說明作者夫妻感情好,在項(xiàng)脊軒中無話不談,連如此雞毛蒜皮的小事兩人都談得津津有味!
“述諸小妹語”這一細(xì)節(jié),看似閑筆,實(shí)則韻味無窮,令人擊節(jié)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