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音樂史學會第十三屆年會學術研討會中有關樂律學論文的綜述

      2015-02-14 03:05:47姜文婷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5年3期
      關鍵詞:樂律雅樂音樂史

      姜文婷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中國音樂史學會第十三屆年會學術研討會中有關樂律學論文的綜述

      姜文婷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2014年11月14日至17日,中國音樂史學會第十三屆年會學術研討會在寧波大學藝術學院順利召開。本屆年會中的古代音樂史方向論文共48篇,關于樂律學方面的論文共9篇,這些論文從選題上都具有豐富的創(chuàng)新性與突破性。本文將針對此次大會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專場(第二會場)中的所有樂律學論文加以綜述。

      中國音樂史學會;年會;論文綜述

      第十三屆年會樂律學九篇研究論文簡明列表見下表:

      在本次會議中,楊善武教授提出了《從鄭譯樂議等三段文獻的內在聯(lián)系看史料的系統(tǒng)解讀》(1號論文)這一論題,這篇論文是建立在另一篇名為《我國音樂史上的兩種音階觀念——理論與實踐的相異》的論文研究基礎之上。在《我國音樂史上的兩種音階觀念——理論與實踐的相異》一文中楊善武教授指出從先秦直至近代,清樂與雅樂這兩種音階一直并肩存在且有著沖突矛盾。1號論文的題目中所指的三段文獻的出處分別是鄭譯樂議、荀勖笛上三調以及蔡元定燕樂調。關于古代音階類的文章還有2號論文,河南省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的荊建華所寫的《“和”“穆”研究的回顧與思考》一文,是圍繞《淮南子·天文訓》中“和、穆”二階名的爭論,但前者屬于歸類整理前人學者的觀點,后者則提出了明確的觀點。前者中指出,有的學者認為“和”為Fa,“穆”為bSi;有的認為“和”為Si,“穆”為#Fa;還有的認為“和”非為某一階名,而是代指二變Si、#Fa,“穆”則為#Do;后者中作者王德塤指出“和”為Fa,“穆”為bSi乃是唯一結論。

      在一些音樂考古類文章中也蘊含著樂律學的成分,如3號論文《古塤簡史述論》,作者王清雷在文章中指出了一篇名為《上古陶塤研究三題》的碩士畢業(yè)論文中的一些計算差錯,并關于塤的樂律學研究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關于塤的樂律學方面,王清雷先生指出,由于塤受人的氣息強度的影響,因此對于不同音高的塤,人是無法控制用相同氣息強度去演奏的,就算是用同一氣息吹不同的塤這一條件被人為控制實現(xiàn),塤還受溫度、濕度等外界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早在明清時期,朱載堉就已經發(fā)現(xiàn)并在《樂律全書》中記載了有關塤的音高特性:“唇有俯仰抑揚,氣有噓提輕重,一孔可具數(shù)音”,也就是說由于用塤來測音律的變量條件太多。

      4號論文《唐代雅樂新觀念探索》將唐代雅樂的改革創(chuàng)新、中西結合的雅樂樂調理論以及雅樂樂曲在演奏中大膽的運用旋宮轉調等手法并置探討,總結出了唐代雅樂當時的進步與發(fā)展。關于旋宮術及律制規(guī)定方面的文章還有5號論文武漢音樂學院谷杰的《劉濂〈樂經元義〉中的“六調旋宮術”與“十二律四清聲說”》,其中的精髓是:明代劉濂《樂經元義》中的“四清聲說”,本于他提出的六調旋宮術,劉濂將唐宋以來“子聲”或“清聲”解為“變律”,劉濂稱之為“四清聲”的四變律實際上是宋代蔡元定十八律的第十三律到第十六律的四個變律。6號論文,石林昆的《〈樂律表微〉的理論律學初探》是一篇對乾嘉學派之浙東學派的重要學者胡彥昇的律學論著《樂律表微》進行解讀和分析的著述。

      關于十二平均律的中西方比較研究類別中,有寧波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喻輝的《朱載堉與西蒙·斯蒂芬十二平均律理論文化視角比較研究》一文(7號論文),該論文理性地將朱載堉對十二平均律計算方法的闡述與西蒙·斯蒂芬在“論歌唱藝術的理論”一書中對十二平均律的解決方案進行詳盡的對比,喻輝認為二者在計算方法的實際出發(fā)點、理論依據(jù)、計算途徑、數(shù)學概念和音樂理論視角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在《中原文物》2010年第4期中有一篇名為《淺論朱載堉十二平均律與西方十二平均律的關系》一文,其中是將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與歐洲音樂家麥森的理論成果做比較,該文章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

      關于陰陽樂律、古人求律方面的論文有《“葭灰占律”只是迷信嗎?》(8號論文)以及《換個角度看“黃鐘”和“大呂”——〈周禮〉中兩段文獻的非樂學解讀》(9號論文)這兩篇。前一篇是對古人通過候氣之法來獲得求標準音高一事進行討論,提出的問題是:作者意圖使讀者重新認識“葭灰占律”在歷史中的真實地位和對后世的影響。后一篇則著眼于十二律的“陰陽”對應關系,以及這種對應關系與周代的六部樂舞相配合使用在祭祀活動中這兩個方面,選題新穎,以非樂學解讀的方式引起了學界的關注。

      參加本次年會讓筆者受益匪淺,自身的一些學習感想望與各位學者分享,對于像我一樣剛剛起步學術的研究生來講,我們目前除了要密切關注前沿的學術內容以外,更應深入研究的是權威專家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以及他們面對新論題時搜集資料的方向和方法。

      I609

      A

      1005-5312(2015)08-0261-01

      猜你喜歡
      樂律雅樂音樂史
      論曾侯乙甬鐘“正聲”加“新鐘”樂律關系的省略變化與論述特點
      明嘉靖時期張鶚及其雅樂改制
      中國音樂學(2021年4期)2022-01-12 06:24:50
      中古荊州雅樂中心地位的形成與貢獻
      中國音樂學(2021年3期)2021-11-20 05:39:42
      宋代的三位“布衣”及其樂律學理論
      中國音樂學(2021年2期)2021-10-14 08:07:44
      朝鮮李朝時期宮廷雅樂的傳承與發(fā)展
      藝術家(2020年8期)2020-12-06 12:29:14
      唐雅樂大曲存辭考略
      中華戲曲(2020年1期)2020-02-12 02:28:10
      論楚國樂律的自成體系及其樂學實踐
      烏蘭杰的蒙古族音樂史研究
      ——評烏蘭杰的《蒙古族音樂史》
      人民音樂(2018年8期)2018-08-21 06:32:54
      符號學家重返音樂史
      朱載堉樂律學研究綜述
      永平县| 托克逊县| 宁蒗| 南城县| 原阳县| 读书| 乌苏市| 永康市| 平顶山市| 沁源县| 鄂伦春自治旗| 盐亭县| 庄浪县| 镇沅| 浦东新区| 东辽县| 宁武县| 德阳市| 苗栗县| 寿阳县| 枣强县| 宝清县| 鄂伦春自治旗| 开阳县| 石柱| 大渡口区| 贺州市| 剑阁县| 鹿邑县| 长葛市| 太仓市| 留坝县| 三门县| 新沂市| 响水县| 贵溪市| 无为县| 凌源市| 稻城县| 中方县| 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