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平,劉紹忠,韋 漢
(1.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541004;2.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國際學院,廣西 桂林541004)
公示語是指在公共場所的文字,它有特殊交際功能,能夠提供信息、完成指令。[1]它廣泛存在于機場、車站、碼頭、景點、街道、機關、團體、公司、商店、學校等公共空間,面向公眾,服務社會,為人們提供相關信息。對國外游客來說,公示語翻譯具有異乎尋常的作用和意義,是一張“城市名片”。何自然說:要了解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的風貌,能夠從它們的語用水平中獲得初步的印象。[2]公示語翻譯能夠塑造國際形象,提升城市品味。當今世界,公示語翻譯越來越實用,越來越重要。
客觀地講,我們的公示語漢英翻譯并非一無是處。目前,我們的公示語漢英翻譯,大部分是成功的。然而,正如許多學者揭示的那樣,公示語漢英翻譯存在大量不足和缺憾。例如,大小寫不規(guī)范、單詞拼寫錯誤、逐字翻譯、用詞不當、語法錯誤、語用失誤等等。對公示語的錯誤翻譯會導致不良后果。因此,如何正確翻譯公示語,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擬結合實例探討公示語漢英翻譯的現狀,那就應該既著眼于經驗,又著眼于教訓;既看到優(yōu)勢,又看到劣勢。在研究當前公示語漢英翻譯的優(yōu)點和缺點時,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視角。就像其他翻譯活動一樣,公示語漢英翻譯是一種三元關系——原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發(fā)生關系。當譯者在原作和譯作之間進行交流、溝通的時候,必然涉及認知和社會文化等問題。于是,我們把語用學作為公示語漢英翻譯的研究視角。
語用學是研究言語使用與理解的學問,它研究的是交際者在特定交際情景中傳達和理解的意義和過程,而不是語言系統(tǒng)本身的抽象意義。[3]話語有很強的選擇性、協(xié)調性和適應性,而這些取決于發(fā)話人和聽話人的語境和背景。話語的真實含義,不僅取決于話語本身,還與特定交際情景密切相關,是交際者在具體語境中互動的結果。瑞典學者奧爾伍德(J·Allwood)指出:語用觀點的中心是把語言信息交流視為發(fā)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一種交互行為。[4]人們嘗試著運用語用學知識探究翻譯問題,便出現了語用翻譯。
語用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它力圖準確的傳達出源語中的顯性意義和隱含意義。何自然認為,語用學的翻譯觀就是一種等效翻譯理論。我們可以分別研究語用語言等效和社交語用等效。所謂語用語言等效,指的是在充分了解原作語言信息意圖的基礎上,將它們復制到譯作中。即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內容。社交語用等效,則指為雙語交際服務的等效翻譯。它要求譯者不僅熟悉兩種語言在結構和表達上的異同,而且熟悉它們的使用規(guī)范和社會文化特征。[2]
無論是語用語言等效,還是社交語用等效,譯者都要設法讓目的語讀者對譯文的感受與源語讀者對原文的感受相同。因此,Hickey指出,語用等效翻譯就是按照言語行為的各種語境,充分考慮已知信息與新信息,因而最大限度地使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的理解和感受保持一致。[5]這就需要我們關注源語讀者和譯語讀者賴以生存的各種條件和因素。
著名語言學家Verschueren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書中提出語用綜觀論。他認為,語用學與語言使用相關,它是從認知、社會和文化角度對語言現象的綜觀。[6]可見,在翻譯公示語時,我們必須考慮源語讀者和譯語讀者的認知和社會文化因素。與此對應,本文也從認知(第二部分)和社會文化(第三部分)兩個方面分析公示語漢英翻譯的現狀。
認知是指個體對作用于其感官的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認知是語用學的重要方面,我們不妨從認知角度探討公示語漢英翻譯的現狀。
話語的表達和理解是一種涉及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的明示-推理認知過程。明示是發(fā)話人的行為,推理是聽話人的行為。在言語交際中,得到的相關信息量越大,推斷出的信息就越接近說話者所要傳遞的信息。語用翻譯要求我們不僅要調用文本內信息,而且應適當增加文本外信息,擴大認知環(huán)境,增強關聯(lián)性和互明性,減少譯語讀者處理信息時所要付出的努力。
就目前的公示語漢英翻譯來看,許多翻譯者注意到了這一點。例如,我們可以把“老弱病殘孕專座”翻譯成“Please give the seat to the person in need”,而不必譯為“Please offer the seats to the elderly,weak,sick,disabled and pregnant”,因為后者不顧弱勢群體的感受,可能會讓他們產生隱隱的不快,甚至會有種被歧視的感覺。當然,為了簡潔,我們不妨直接譯為“Priority Seats”或“Courtesy Seats”。言語行為發(fā)生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語言使用必須符合特定場合的交際規(guī)范和認知規(guī)律。翻譯者也是語言使用者,因此,應熟知交際規(guī)范,尤其是譯文讀者的交際習慣和認知期待。只有這樣,才能減少譯語讀者進行信息處理時所付出的努力,增強翻譯效果。
在翻譯公示語時,翻譯者應以翻譯材料為媒介和載體,運用自己的心智進行重新加工,以盡量使原文與譯文等效。為此,在翻譯公示語時,翻譯者大量運用名詞(或短語)、動詞、動名詞(或短語)、被動式、縮略語、逆向表達等話語形式。例如:(一)名詞(或短語):“Tunnel”(隧道)、“Bypass Road”(邊道)等。(二)動詞、動名詞(或短語):“Yield”(禮讓行駛)、“Abrupt Turn Right”(向右急轉彎)等。(三)被動式:“Restricted Height 3.3 M” (限高3.3米)、 “Road Closed”(道路封閉)等。(四)縮略語:“No U Turn”(嚴禁調頭)、“VIP Only”(貴賓通道)等。(五)逆向表達:“Keep Head Inside Vehicle”(請勿將頭伸出窗外)、“Authorized Cars Only”(未經許可車輛不得入內)等。為了實現語用等效,譯者要特別注意譯入語的表達習慣和技巧,它們也屬于譯語讀者的認知因素。
譯者對譯語讀者(受眾)認知因素的把握,具有異乎尋常的意義。人類通過感知、再現、再認、記憶、模仿等手段,對語言進行選擇。按照認知語用學理論,人類認知傾向于追求最大化的關聯(lián),而且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會讓人假定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lián)。公示語翻譯為其他文字時,原來所對應的受眾的認知語境卻無法自然跟隨,因此,在譯文所對應的受眾面前,要讓譯文像原文一樣被理解、接受,自然困難重重。翻譯是涉及源語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三元關系的言語交際行為,譯者在其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他要推理并傳達源語包含的信息。例如,在翻譯“休閑中心”時,是選擇“Spa”,還是“recreation centre”,譯者要看其業(yè)務經營范圍到底是側重于洗浴、按摩、美容,還是運動、健身,然后進行選擇,不能想當然、閉門造車。
然而,有的翻譯者不重視國外受眾的思維和審美習慣。因此,譯文缺乏對認知因素的考量。例如,“開文明車,行安全路”被譯成“Drive Civilized Vehicles,Go Safe Roads”,雖然講究對仗,結構勻稱,嚴整美觀,但是這種逐字對譯的句子,適合于漢語語境,不符合英美人的表達習慣。而且,“civilized vehicles”也會讓人產生疑問。認知心理學家認為,省力是衡量意識突顯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7]既然能夠產生疑問,那就不會“省力”,也就不會“突顯”我們所要傳達的信息了。事實上,英美人對此有習慣性的表達:“Be a safe driver,not a road hog”。這個句子在英美人中產生的語境效果和“開文明車,行安全路”在漢族人中產生的語境效果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借用。
我們不僅可以借用英語公示語,還可以模仿。例如,2005年4月,桂林市政府與中國翻譯協(xié)會向全世界征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譯文。最后勝出的是“East or West,Guilin Landscape Is Best”。顯然,它模仿、套用了英語諺語“East or West,Home Is Best”的句型,簡潔、準確、蘊藉,既能揭示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內涵,又符合英美人的語言習慣和欣賞口味,完美地實現了源語的交際功能。
借用和模仿固然是公示語翻譯的兩種方法,但它們能夠體現中英認知的相似性和一致性。正因為中英認知具有相似和一致的一面,我們才可能運用借用和模仿這兩種公示語翻譯方法。
當然,中英認知還有不一致的一面。例如,正確翻譯某些特定環(huán)境中的公示語,要處理好所要突出的事物及其背景之間的關系。首先進入譯文受眾視野的通常是所要突出的事物,它能迅速引起譯文讀者的注意,從而達到譯者的目的。例如,在翻譯“建筑工地施工,吊臂下嚴禁站人”時,不宜按中文語序進行英譯,因為所要突出的事物是“嚴禁站人”,而不是背景信息“施工吊臂”或“建筑工地”,因此,最好譯為“No Staying Under Crane of Construction Site”。[2]這種翻譯以人為本,具有人性化特征,符合譯文讀者的認知規(guī)律。否則,不顧譯文讀者的感受,機械翻譯,怎么可能實現語用等效?
總之,翻譯者理解公示語,就是要憑借他的百科知識推斷話語信息與源語語境之間的關聯(lián)性,進而感知語境效果,明確所指內容。在此基礎上,翻譯者根據譯語語境調整、轉換話語表達方式,以期能夠把原文中的語境效果移植到譯文。只有這樣,才會實現語用等效。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因此,在翻譯公示語時,不要拘泥于原文、一味追求語言形式上的一一對應。例如,“只生一個好”不要譯為“It Is Better to Give Birth to Only One Child”。因為計劃生育是中國的基本國策,而西方國家實行的則是鼓勵生育的政策,英美人不能理解我們的說法。因此,改譯為“One Family,One Child”就很得體,既對稱,又經濟,能把原文的核心內容表達出來,就像上海世博會的宣傳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譯作“Better City,Better Life”一樣,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這樣的翻譯,才能切實做到語用等效。
如果沒有掌握漢英文化差異,不能透徹理解話語所蘊涵的文化內涵和所傳達的文化信息,就不可能完成從源語到譯語的語碼轉換。公示語英譯時出現的跨文化交際失誤,導源于忽略或不懂話語中的文化聯(lián)想意義和文化缺省。例如,把“步行街”譯為“Walking Street”就沒有做到語用等效,可能會引起誤解,因為在西方,“street walker”是指“街頭拉客的妓女”,而非“逛街的人”。因此,我們要充分考慮社會文化差異,把它譯為“Pedestrian Street”。
公示語翻譯存在大量失誤,嚴重污染了語言環(huán)境。在翻譯公示語的時候,我們應該保護本國的國際形象。例如,“禁止隨地吐痰”的公示語在西方是見不到的,因為西方人注重公共空間,強調個人修養(yǎng),根本沒有這種陋習。因此,我們不必把這種公示語直譯為“No Spitting”,可以翻譯成“Please Keep the Floor Clean”或“Please Keep the Environment Clean”,甚至干脆不譯。就更廣泛的意義而言,這也是一種語用等效。劉宓慶指出,任何翻譯活動都必須服務于社會,使社會受益。社會效益是檢驗翻譯的意義、翻譯的質量和翻譯的價值的標尺。[8]因此,應避免“Disabled Only”這種令人反感的措辭,用“Wheelchair Accessible”取而代之。這樣,充分體現了對殘障人士的尊重,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
至此,我們需要重點探討一下禮貌問題。在探討語用等效時,我們必然繞不開公示語翻譯中的禮貌問題。講究禮貌就要重視目的語讀者的感受。例如“請勿踐踏草地”,如果簡單地譯為“Keep off the grass”,就不如譯為“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the care of the grass”更加禮貌。話語越間接、婉轉,越客氣、禮貌;越直白、生硬,越粗魯、無禮。
在英美國家,人們期望平等對話,而不是頤指氣使、指手畫腳,因此,人們盡量讓公示語顯得客觀、間接、委婉、含蓄,尤其是禁止語和警示語。如果把漢語公示語中經常出現的“嚴禁……”、“禁止……”、“不許……”、“不得……”等命令式祈使句型直接翻譯成有著“……prohibited”或“……forbidden”字樣的英文,語氣就會顯得過于生硬、嚴厲甚至粗暴。公示語翻譯的得體性與禮貌性產生于話語的表達方式。英語國家的這類公示語,大量使用被動式、非人稱表達方法和名詞、動名詞及其短語等。例如:“No Bikes”(禁放自行車)、“No Crossing”(禁止橫穿馬路)、“smokefree library”(圖書館內禁止吸煙)、“No smoking”(不準吸煙)等。
在不同文化中,相同話語形式可能具有不同的禮貌等級,因此,在翻譯公示語時,我們要注意禮貌對等。[9]這是語用等效的題中應有之義。成功的公示語翻譯者要注意不同文化的禮貌級別,必須洞察、把握目的語受眾的心理世界和情感體驗,決不能對他們造成輕慢甚至侮辱。例如,“預定車位,請勿泊車”本來是對潛在不良行為的提醒、約束和勸誡,但它仍然使用“請”這樣的禮貌用語,顯得語氣和緩、委婉、客氣,達到了應有的語用目的。顯然,翻譯者不能用“Don‵t park”這樣的字眼,以避免因為態(tài)度強硬而讓讀者產生不快。因此,我們不妨另辟蹊徑,把“預定車位,請勿泊車”翻譯成“reserved parking area”或“private parking”。
顯然,講究禮貌策略,符合禮貌原則,語用效果會更佳。例如,公共設施“暫停使用”,英譯時除了“Not in use temporarily”或“Out of order temporarily”之外,最好再加上“Sorry for any inconvenience”或“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令顧客感到親切、溫馨。
在公示語翻譯中的禮貌問題上,譯者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熟知公示語語言特點和功能意義的基礎上,譯者要根據漢英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針對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傳統(tǒng)和言語行為習慣,對譯文進行加工、甚至再創(chuàng)作。如果把“賓客止步”硬譯為“Tourists stop the steps”、“Guests go no further”,“Strangers are forbidden”等,顯得語氣生硬、拒人于千里之外,讓人感覺好像不受歡迎,進而不舒服。因此,為了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和英美人的思維習慣,應譯為“Staffs Only”或“Employees Only”。
又如,如果把“請勿在本餐廳內進食非麥當勞食品或飲料”翻譯成“Consumption of MacDonald foods only”,就會比“Please don’t eat or drink non-MacDonald things”更加禮貌。楊明指出,使用名詞最禮貌,動名詞次之,動詞最差。[10]類似的例子還有“Low Ceiling”(小心碰頭)等。這樣的翻譯留有較大余地,會顯得間接、謹慎、禮貌,實現了語用等效。
隨著中外交往的深入,我們會更加全面、深刻地感受到漢英社會文化的差異。因此,從社會文化角度看公示語漢英翻譯的現狀,也會有更多問題需要探討。
公示語翻譯的目標是語用等效。因此,在翻譯公示語時,我們要重視譯文受眾的社會文化因素和認知習慣,否則就會無的放矢、張冠李戴。事實證明,譯者大都能夠把握英漢兩種語言約定俗成的社會文化差異和認知特點,較好地完成從源語到譯語的順利轉換。但是,有些并未透徹理解原文所蘊涵的所有信息,沒能很好地把源語的深層意義、語用功能翻譯出來,沒有完全做到語用等效。
實現語用等效,增強語用功能,就需要提高公示語翻譯者的語用能力。Kasper指出,語用能力主要通過反復參與交際而獲得,需要有意識地去學習。[11]只有通過有意識地學習、反復地操練,公示語翻譯工作者才會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語用能力,進而真正實現翻譯過程中的語用等效。
[1]羅選民,黎土旺.關于公示語翻譯的幾點思考[J].中國翻譯,2006(4):66-69.
[2]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張新紅,何自然.語用翻譯:語用學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J].現代外語,2001(3).
[4]文旭.追溯語用學的思想[J].外語教學,2003(3).
[5]Hickey L.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6]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2000.
[7]Edwards D.Discourse and Cognition[M].London:Sage,1997.
[8]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49.
[9]王銀泉,陳新仁.城市標識語與英譯失誤及其示例剖析[J].中國翻譯,2004(2):81.
[10]楊明.文化因素與英漢語用差異[M]//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258.
[11]Kasper G.Introduction: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in SLA[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6: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