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豪
宋代的武臣知州(軍)的選任與管理*
鄭文豪
宋代各個時期都存在著武臣知州,主要分布在沿邊地區(qū),包括與周邊王朝政權(quán)接壤的外邊,以及與羈縻溪洞毗鄰的內(nèi)邊。武臣知州由樞密院選任和管理。沿邊武臣知州一般兼掌民政與兵政,并由文臣通判分擔(dān)部分民政事務(wù),起到制衡武臣專權(quán)的作用。武臣知州的存在是對以文制武 “祖宗之法”的補充,是經(jīng)國御敵的權(quán)變之策。
宋代 武臣 知州 知軍
宋太祖以武將黃袍加身,于武臣對中央皇權(quán)的威脅,有切膚的深刻體會。故在建國后便汲取唐五代以來武臣擅權(quán)的教訓(xùn),對武臣極力防范,在制度設(shè)計上 “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在削奪中央武將及地方節(jié)度使兵權(quán)之后,更是陸續(xù)用文臣出任知州,執(zhí)掌地方政事。對此,宋太祖的認識是:“朕令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1]因太祖之立制,重文抑武逐漸成為滲透著趙宋立國精神的祖宗之法。①鄧小南:《談宋初之 “欲武臣讀書”與 “用讀書人”》,《史學(xué)月刊》2005年第7期。然而,宋朝削奪武臣的權(quán)力并非一蹴而就的,②丁則良:《杯酒釋兵權(quán)考》,《人文科學(xué)學(xué)報》1945年41卷21期。且武臣知州亦一直存在。從表面上看,這似乎與以文制武的治國精神略有背離。
知州,又稱知軍州事。武臣知州,即以武臣任知州或知軍。本文所云武臣包括武選官與武將。③有關(guān)武選官與武將的區(qū)別,可參見趙冬梅:《文武之間:北宋武選官研究》,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北宋初年,因政權(quán)剛立,安撫武臣以及穩(wěn)定政權(quán)的綜合需要,使得武臣作為州軍長官者仍占大多數(shù)。隨著中央政權(quán)的穩(wěn)定,宋朝君主開始有意識地逐步解決這一問題并采取了較為穩(wěn)妥的漸進式策略。除太祖遣文臣出守大蕃外,“太宗以五代戰(zhàn)爭以來,自節(jié)鎮(zhèn)至刺史皆用武臣,多不曉政事,人受其弊,帝欲兼用文士,漸復(fù)舊制”,[2]太宗的策略是先把欲重用的文臣擢為內(nèi)諸司使、副等 “內(nèi)職”,然后再以天子使臣的名義派駐地方,從而逐漸削奪地方實權(quán)。真宗以后,繼續(xù)任命文臣知州,取代地方刺史成為地方的實際長官。有學(xué)者認為 “以文臣出任知州取代武臣知州,則是真宗朝乃至仁宗朝才成為主流的”。④苗書梅:《宋代知州及其職能》,《史學(xué)月刊》1998年第6期。
文臣知州的大量存在,雖有助于中央集權(quán),卻也帶來新的問題。在與周邊政權(quán)的對立中,文臣往往
不堪應(yīng)對嚴峻的邊疆形勢,所以朝廷又不得不選用得力的武臣干將來經(jīng)營。如天圣七年 (1029年)五月,有朝臣言 “近邊內(nèi)地州郡,多是儒臣知州,邊事武略,安肯留意”。[3]認為文臣知州不利于守邊,建議朝廷選武臣任一些沿邊沖要處知州。這個建議受到朝廷的重視和采納。
綜觀兩宋之事實,武臣知州一直在邊郡存在著,并未因宋代鉗制武臣的家法而完全廢罷。早在景德年間,李允則建言選武臣知祁州,以代大理寺丞高尹。而真宗肯定了文臣高尹的治邊能力,并說 “邊郡須任武臣,非通論也”,[4]這句話從字面理解是文臣也可以任邊郡知州,但從真宗特別提出這點來看,反證了當(dāng)時大部分情況下,邊郡是要任武臣的。至南宋時,武臣知州又增多起來。嘉定五年 (1212年)時有臣僚言,“今武臣為郡,視為常典?!盵5]
基于以上史實可見,宋代的武臣知州不能不是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問題,而對于這一問題學(xué)術(shù)界卻尚未有充分的討論。①苗書梅的 《宋代武官選任制度初探》(《史學(xué)月刊》1996年第5期)探討了宋代武官的入仕制度;李之亮的 《關(guān)于宋代郡守的幾個問題》(王水照、何寄澎、李偉國主編:《新宋學(xué)》第2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較早注意到武臣知州的問題,只是尚未詳細展開;姜錫東、王鐘杰的 《宋代的武臣縣尉》(《河北大學(xué)學(xué)報 (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6年第3期)討論宋代武臣縣尉的設(shè)置動機和區(qū)域、武臣縣尉置廢的歷史背景,以及有關(guān)武臣縣尉選任的若干問題;趙冬梅的 《文武之間:北宋武選官研究》(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厘清了武選官與武將的區(qū)別,對武選官在國家機構(gòu)中的任職進行分別分析,不過其中較少涉及對武臣知州的分析;何玉紅的 《武將知州與 “以文馭武”——以南宋吳氏武將知興州為中心》(《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4期)討論了西北地區(qū)以興州為代表的邊境地區(qū)的武臣知州,其宏觀關(guān)懷已注意到武將知州與宋朝強干弱枝基本國策的背離,在探討朝廷的應(yīng)對措施時,指出了宣撫使、制置使的設(shè)立對節(jié)制武將的積極作用。此外,伍伯常研究認為,文武之間并不一定是截然對立的,既有懂武略的文臣也有識文采的武臣,重文未必一定輕武。其相關(guān)研究包括:伍伯常:《北宋初年的北方文士與豪俠──以柳開的事功及作風(fēng)形象為中心》,臺灣新竹 《清華學(xué)報》新36卷2期,2006年;《北宋初年的文武界限——以出身文官家庭及文士背景的武將為例》,《宋學(xué)研究集刊》(第1輯),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蘇緘仕宦官考述:兼論北宋文臣參與軍事的歷史現(xiàn)象》,香港中文大學(xué)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xué)報》第56期,2013年1月,對筆者有一定的啟發(fā)。故本文試圖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礎(chǔ)上,專門對宋代武臣知州的問題進行考察。
北宋時期武臣知州的具體地域未見有較為完整的記載,但參據(jù)各種史料,仍可見存在著不少的武臣知州,并藉此窺知其設(shè)置的地域范圍。范仲淹在 《陳乞鄧州狀》中云 “邠州元系武臣知州”,[6]包拯在《請選用提轉(zhuǎn)長吏官》中說 “又聞韓松知鼎州,緣本州控接蠻界,居嘗屯治軍馬,舊系武臣知州,后乞選差文資”。[7]可知邠州和鼎州曾為武臣知州。又據(jù)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載,天圣年間 “河北知州軍多武臣”。[8]康定元年 (1040年)十一月,益州路鈐轄司上言請求在龍州 “選武臣知州”。[9]儂智高叛亂期間,樞密副使王堯臣建議廣西以宜州、容州、邕州為中心分為三路,選任武臣為三路安撫都監(jiān)兼知州事。[10]這個建議得到了狄青的贊同而得以在一段時期內(nèi)施行。不僅廣西,廣西周邊的利州、雅州、黎州等也都因平儂智高的需要設(shè)置了武臣知州。[11]皇祐五年 (1053年)八月,詔 “自今后宜擇武臣諸司副使以上知黎州”。[12]至和二年 (1055年)二月二十七日,據(jù)范鎮(zhèn)、王光祖等奏言可知雄州、恩州、冀州等為武臣知州。[13]嘉祐五年 (1060年)十一月詔廣南西路:“欽州、廉州、融州,自今令本路安撫、經(jīng)略、轉(zhuǎn)運司舉內(nèi)殿崇班以上為知州?!盵14]十二月丙戌詔:“新復(fù)豐州,其擇武臣為知州”。[15]元豐三年 (1080年)三月詔 “瀘州自今差武臣”。[16]元祐三年 (1088年)六月丁酉詔 “邢、趙州知州,今后互差武臣”。[17]十一月詔 “辰州知州自今互差文武臣”。[18]儂智高變亂平定以后,廣西地區(qū)的武臣知州有所調(diào)整。據(jù)元祐八年二月廣南西路鈐轄司的上奏,可知其時有邕、欽、廉、宜、融、賓、橫等州是武臣知州。[19]紹圣四年(1097年)正月七日,詔丹州知州今后令樞密院選差武臣。[20]徽宗崇寧元年 (1102年)九月二十五日,詔邢、趙、辰州守臣,自今依熙寧差武臣,罷原來文武臣互差之指揮。[21]大觀三年 (1109年)九月八日,詔萬安軍知軍今后令樞密差武臣。[22]又據(jù)宣和七年 (1125年)八月十日瀘南沿邊安撫使黎揆的建議可知,其時施、黔等州也是武臣知州,朝廷允準了黎揆的建議后,珍州也變成了武臣知州。[23]
南宋時期,北部邊防線南縮,江淮一線成為邊疆。西北方面,以川陜地域為宋廷重點經(jīng)營的防御地帶,這一地區(qū)存在的武臣知州,已被學(xué)者所注意到,①何玉紅:《南宋川陜邊防行政運行體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11頁。其中以吳氏武將知興州的時間為最長,是地方實權(quán)的實際掌控者。此外,據(jù)紹興九年九月 (1139年)十五日湖北經(jīng)略安撫使司所言可知靖州專差武臣知州,邵州、辰州、沅州為文武臣互差州。[24]紹興十一年三月四日臣僚言,“應(yīng)兩淮控扼去處,其守臣悉易武臣”。朝廷從之。[25]紹興十八年十一月八日上諭輔臣曰:“荊南重地,帥臣不可不遴擇。軍興以來,多差武臣,今疆場安靖,可依舊選文臣,庶能舉職?!盵26]又據(jù)乾道四年 (1168年)十一月一日虞允文奏言,可知文州為武臣知州,龍州慶歷年因有西夏事宜,差武臣知州,乾道四年十一月以后,詔龍州 “今后通選差文武臣”。[27]
其后,沿邊武臣知州逐漸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地域范圍。乾道五年 (1169年)三月十三日,樞密院言:“廉州、欽州、融州、賓州、橫州、雷州、南平軍、永康軍、黔州、施州、宜州、西和州、階州、邕州、萬安軍、靜江府、瀘州、沅州、辰州、夔州、靖州、全州、文州、龍州、武岡軍,舊法知州并差武臣。詔靜江府、夔州、瀘州用文武臣通差,余并依舊法?!盵28]對武臣知州的地域范圍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劃定,并指出部分州軍可以文武臣通差。此后,文武臣通差州郡的范圍有所擴大,朝廷批準乾道五年三月十七日樞密院的建議,文武臣通差州擴大到邵州、澧州、常德府、真州、楚州、通州、高郵軍、滁州、盱眙軍、泰州、安豐 (州)[軍]、光州、舒州、和州、濠州、無為軍、均州、光化軍、郢州、隨州、信陽軍、桂陽軍、成州、鳳州、興州、黎州、雅州、茂州、威州、石泉軍、大安軍、珍州、敘州、長寧軍、德安府、郴州、瓊州、昌化軍、吉陽軍、廣安軍、高州、郁林州、云安軍使。[29]
在不斷的調(diào)整中,至淳熙元年 (1174年),通差文武臣知州郡包括:浙東路明州,江東路池州,江西路江州、興國軍,福建路漳州、興化軍,湖南路郴、邵、全州、桂陽軍,湖北路常德府、澧、沅、靖州、信陽軍、辰州、德安府,廣東路惠州、德慶府,廣西路靜江府、融、高、雷、郁林、瓊州,昌化、吉陽軍,淮東路真、楚、通、泰、滁州、高郵、盱眙軍,淮西路舒、和、光、濠州、無為、安豐軍,京西路隨、郢州、光化軍,成都府路簡、雅、黎、茂、威州、石泉、永康軍,利州路興元府、洋、興、成、鳳州、大安軍,夔州路夔、達、施州、南平、南安軍,潼川府路遂寧府、瀘、敘州、長寧、廣平軍。專差武臣知州郡包括:廣南西路邕、賓、橫、敘、廉、宜州、萬安軍,利州路文、階、西和州,夔州路黔州。[30]
目前所見的史料并不能完整呈現(xiàn)宋代各個時段武臣知州的情況,惟乾道五年和淳熙元年這兩年所存信息較為完整。從以上武臣知州的分布來看,似乎南宋的武臣知州主要分布在西南區(qū)域,其中又尤以廣南西路武臣知州數(shù)為較多。除武臣知州外,文武臣通差州也為數(shù)不少。對于文武臣通差州,朝廷選官的范圍和自由度就相對寬一些。朝廷根據(jù)形勢的需要來決定差文臣或武臣。元豐年間,乞弟變亂,朝廷以武臣知瀘州,領(lǐng)沿邊安撫司事,“乃因軍興權(quán)時之宜”。[31]不僅文武臣通差州郡有權(quán)變之策,即使文臣知州郡有時也改差武臣。紹興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書門下省言 “荊門知軍舊系文臣窠闕,昨因殘破之后,一時權(quán)差武臣,今來自合依舊正差文臣”。[32]即文臣窠闕改差武臣之一例,事后又恢復(fù)常制。淳熙六年八月二十三日詔 “郁林州守臣可令樞密院選差武臣一次”。[33]廣南西路的郁林州是文武臣通差州,該年份因無文臣愿就,朝廷決定選差武臣。
從武臣知州地域分布的特點來看,武臣知州大多分布在沿邊地區(qū)。一種是在與異族王朝政權(quán)接壤的外邊地區(qū),如北宋與遼毗鄰的河北地區(qū),南宋與金接壤的沿淮地區(qū);一種是在國境內(nèi)部與溪洞少數(shù)民族接壤的內(nèi)邊地區(qū),如西南地區(qū)廣西及利州路等。事實上宋人語境中的 “邊”,也是包含外邊和內(nèi)邊兩種含義的。②杜芝明、黎小龍:《“極邊”、“次邊”與宋朝邊疆思想探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2期;鄭濤、張文:《極邊、次邊、近里:北宋西北邊疆層級體系三級制界說》,《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2期。武臣知州存在于沿邊地區(qū),宋代當(dāng)時人對此是有其清楚的自覺認識的。 《慶元條法事類》中
有云:“諸緣邊次邊州謂武臣知州者”,[34]從其文中的小字注,可以看出在宋人視野下,武臣知州與緣邊、次邊之間存在某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政和五年 (1115年)十月,吏部更曾言 “武臣知州軍并皆邊遠”。[35]清人胡聘之在編 《山右石刻叢編》時亦曾注意到 “宋邊郡例以武臣知州”。[36]沿邊地區(qū)因其軍事地位的重要性,是宋朝廷不得不采取稍異于內(nèi)地之經(jīng)略策略的主要原因。
宋代的武臣知州選任一般主要由樞密院管理。如景祐元年 (1034年)江南東路轉(zhuǎn)運使蔣堂認為武臣知州 “不知民事”,于是 “上諭令樞密院,今后差武臣知州軍并須擇人”。[37]紹熙四年 (1193年),中書門下省在建議改革沿邊守臣兩年承替為三年承替時說:極邊二十三州軍的知州或知軍 “今后遇有闕到半年,三省、樞密院同共商議,于文武臣精加選擇,并令三年為任”,可知樞密院至少有參與選任武臣知州的權(quán)力。不過零散的史料中雖有實例可征卻不足以概論兩宋制度,仍需從職官制度上予以爬梳。
《宋史·職官志》中載樞密院掌 “除授內(nèi)侍省官及武選官,將領(lǐng)路分都監(jiān)、緣邊都巡檢使以上”。[38]實際上,樞密院所負責(zé)除授的武選官一般為中高級武官,因為元豐改制前,由三班院掌管低級武官的除授和磨勘,其范圍包括 “借職以上至供奉官”等小使臣,[39]而除此之外的中高級武官則應(yīng)由樞密院除授。熙寧年間,有 “今后元系路分都監(jiān)、知州軍已上合降差遣,依舊令樞密院量情罪差注”[40]的條法頒布,由該條法可以看出在熙寧之前,武臣知州的除授就已經(jīng)由樞密院除授,條法明確了此后依舊由樞密院除授。不過,熙寧七年 (1074年)樞密院對這一條法提出了異議,認為 “其間卻有系小處知州軍及物入路分都監(jiān)因事沖替、差替到闕,情理稍重,一例與本院差注,比之審官待闕,顯屬太優(yōu),無以懲戒”。[41]建議將一部分小處知州軍轉(zhuǎn)移由審官西院除授。審官西院設(shè)于熙寧三年,詔令有云:“國家以西樞內(nèi)輔,贊翊本兵,任為重矣!而狃于舊制,自右職升朝以上必兼擇而除之?!袷钩荚鰡T至眾……宜以審官院為審官東院,別置審官西院,差知院官兩員專領(lǐng)閤門祗候以上至諸司使磨勘、常程差遣?!盵42]“西樞”是樞密院的別稱。從此則材料可以看出,熙寧三年以前,樞密院負責(zé)選任右職升朝以上即橫行官以上的武臣。元豐年間,審官西院改為尚書右選。吏部尚書右選,掌武官皇城使以下、大使臣以上,政和時改武階官名,則掌自武功大夫以下、修武郎以上,職事官自左、右金吾街仗司以下的銓選。[43]而武臣知州需由 “閤門祗候以上充”,[44]閤門祗候階在大使臣階以上、皇城使階以下,是以知元豐改制后 “橫行使副以上”的武臣知州應(yīng)仍由樞密院銓選,而 “閤門祗候”階至 “皇城使”階的小處武臣知州軍由審官西院除授。樞密院設(shè)有吏房,專門 “掌行差將領(lǐng)武臣知州軍、路分都監(jiān)以上及差內(nèi)侍官文書”。[45]武臣知州軍的除授文書一般為 “敕”。[46]
武臣知州的選任雖由樞密院管理,不過,在兩廣地區(qū)也有一些權(quán)宜之變,即允許地方官在一定范圍內(nèi)奏舉或奏辟。嘉祐五年十一月詔廣南西路:“欽州、廉州、融州,自今令本路安撫、經(jīng)略、轉(zhuǎn)運司舉內(nèi)殿崇班以上為知州,仍帶沿邊溪峒都巡檢使。”[47]即廣南西路的欽州、廉州、融州三州的知州可以由廣西路安撫、經(jīng)略、轉(zhuǎn)運司奏舉內(nèi)殿崇班以上為知州。其時,內(nèi)殿崇班為武臣大使臣階。
武臣知州缺,在樞密院正式任命之前,可以由地方官差官暫權(quán)。元祐二年以前,武臣有闕,帥臣與監(jiān)司互差。元祐二年六月詔:“三京及帶一路安撫總管、鈐轄、知州闕,轉(zhuǎn)運、提點刑獄官兼權(quán),余州以次官或轉(zhuǎn)運司選官權(quán)攝;武臣知州闕,安撫、鈐轄司選官權(quán)。內(nèi)河北、陜西安撫本路闕官,許牒轉(zhuǎn)運司權(quán)差。”[48]武臣知州改由安撫、鈐轄司差官暫權(quán),等待樞密院正式任命官員的到任。暫權(quán)知州由提刑司、走馬承受行使監(jiān)察權(quán),如有不法,“即速按劾聞奏,議加黜責(zé)”。[49]政和五年 (1115年)十二月,陜西路轉(zhuǎn)運司席貢言:“乞沿邊知州闕,令本州通判兼權(quán),其兵馬職事令帥臣選武臣權(quán),不得干預(yù)郡事?!盵50]建議沿邊知州闕,由本州通判兼權(quán),同時將暫權(quán)知州的兵權(quán)和民權(quán)分開,兵馬職事由帥臣選武臣暫權(quán)。
和文臣知州類似,武臣知州也有資格的限制。嘉祐四年五月規(guī)定武臣知州軍,“非歷路分 (分)都監(jiān)一任以上毋得差,其當(dāng)差者仍先與小處知軍?!盵51]英宗治平二年 (1065年)五月樞密院言:“自今武臣
知州軍,選歷任無贓私罪者。私罪杖以下,公罪體量沖替除差遣,候經(jīng)四任親民。贓私罪徒已上而嘗立戰(zhàn)功酬獎轉(zhuǎn)官者,亦候經(jīng)四任親民,仍臨時取旨。知州軍、路分都監(jiān)、鈐轄等如有員闕,即與正差,不得陳乞理為資序?!盵52]朝廷允準了這個建議,對武臣知州的選擇更加嚴格。
由于文臣具有文化知識的優(yōu)勢,一般文階官換武階官,可以享有優(yōu)先注授武臣知州的權(quán)利。宋哲宗時期,皇城使蘇緘忠義死節(jié),他的兒子蘇子元是文臣朝奉郎,元祐元年五月請求朝廷換武階官,殿中侍御史呂陶言:“舊制換過武臣,多自樞密院便除知州軍差遣,乞下樞密院除荊南極邊差遣?!盵53]于是不久之后蘇子元就被除權(quán)知新州。據(jù)蘇軾所擬外制 《供備庫使蘇子元可權(quán)知新州》,[54]可知蘇子元已由文臣朝奉郎換至武臣供備庫使,以武臣身份權(quán)知新州。
為規(guī)范武臣知州的選任,朝臣提出各種不同的建議。嘉泰元年 (1201年)三月右諫議大夫程松言:“乞明詔大臣,其于武臣知州蓋無選擇曾任閤門已經(jīng)擢用之人,亦須察其慈祥愷悌,留意民事。至于由常調(diào)而序進者,更宜略效文臣,限以考任,及曾任縣令,委有政績,然后付之郡寄。應(yīng)州郡通差武臣去處,仍乞妙選才干之吏以為倅貳,庶幾相與協(xié)濟。”[55]認為武臣知州的選任要仿效文臣,制定明確的考任,同時優(yōu)選通判,以利協(xié)作。至嘉定年間,武臣知州的考任規(guī)范始逐漸明確。嘉定五年 (1212年)二月臣僚言:“今武臣或便從軍,或為計議,漫不省民事之謂何,乃遽為郡……乞自今后武舉人所官須歷巡尉,次任須歷諸州都監(jiān),又次任便歷知縣,無過犯,有舉主,方可與郡?!盵56]武臣要先歷巡尉,次歷諸州都監(jiān),又歷知縣,無過犯,有保舉之人,才能有資格任知州。對武臣知州考任的限定,比擬文臣,逐漸嚴格規(guī)范起來。
武臣知州視其武階高低,有知、權(quán)知、權(quán)發(fā)遣等系銜的不同。淳熙二年六月九日中書門下省言:“武臣橫行正任或大小使臣差充知州,從來未有稱呼定制。自今正任觀察使以上差充知州府,并為知某州府。通侍大夫至右武大夫差充知州,為充某州;若系合差待制以上人去處,為權(quán)知。武功至武翼大夫帶遙郡差充知州,為權(quán)知某州;若系合差待制以上人去處,即為權(quán)發(fā)遣。武功大夫至小使臣差充知州府,并為權(quán)發(fā)遣。正任觀察使以上差知帥府,為兼某路安撫使,余州帶管內(nèi)安撫者為兼管內(nèi)安撫使。通侍大夫以下差知帥府,帶兼主管某路安撫司公事,余州帶管內(nèi)安撫者為兼管內(nèi)安撫司公事?!盵57]對其兼官的系銜也做了等級區(qū)分。
武臣知州具有一般文臣所具有的職權(quán),掌管一路民政。文臣知州任滿,有奏 “便民五事”之制,①苗書梅:《關(guān)于南宋時期的 “便民五事”——南宋中央獲取地方信息的渠道之一》,何忠禮主編:《南宋史及南宋都城臨安研究》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武臣亦有相關(guān)規(guī)定。天圣七年 (1029年)五月,“樞密院請令武臣閤門祗候以上知州軍,代還日,知州言事五件,內(nèi)三件民間利害,二件邊事或兵馬利便;其知軍言事三件,內(nèi)二件民間利害,一件邊事或兵馬利便?!盵58]朝廷從之。武臣知州的便民五事和知軍的便民三事,除包括一般的民間利害外,還帶有武臣知州 (軍)所別具的職權(quán)特點,即 “兵馬利便”。
實際上,武臣知州往往兼有兵民之權(quán)。曾鞏所撰 《溫暠知欽州制》云:“敕:某州有兵民之寄,而地在疆場之間,則常擇用材武之臣,屬之守御之任,爾以能進,往祗厥服,尚思綏靖,以稱簡求?!盵59]欽州是廣南西路的武臣知州地域范圍。欽州 “有兵民之寄”,是以知欽州的武臣知州一般并掌民政與軍政。此則外制命詞,似乎在一段時間內(nèi)較為穩(wěn)定地作為武臣知州任官的命詞,曾鞏所撰的另外一則命詞 《內(nèi)殿承制段綽等知州制》,[60]在文字內(nèi)容上與前一則幾乎完全一致。
武臣知州兼掌民政與軍政,表現(xiàn)在系銜上就是一般兼鈐轄、巡檢、都監(jiān)等兵官職銜。 “官高資深充都鈐,官卑資淺稱鈐轄”。[61]以武臣知州兼兵權(quán),是宋代治邊的策略選擇。大中祥符五年 (1012年)六月,涇原路駐泊都鈐轄兼知渭州曹瑋言:“乞依舊例別差人知渭州,臣止乞一面管勾鈐轄司事?!辈墁|以
武臣內(nèi)殿崇班階知渭州,乃武臣知州。曹瑋請求專管勾鈐轄司事,即只掌軍政,由朝廷另差知州掌民政。宋真宗不予同意,在回復(fù)中說 “邊防軍馬所屯之地,若別置知州,即各生事體”。[62]可見,以沿邊武臣知州并掌兵民之政,是朝廷既定的經(jīng)略思想。
再以欽州為例,欽州知州一般帶沿邊溪峒都巡檢使。嘉祐五年十一月詔廣南西路:“欽州、廉州、融州,自今令本路安撫、經(jīng)略、轉(zhuǎn)運司舉內(nèi)殿崇班以上為知州,仍帶沿邊溪峒都巡檢使?!盵63]有時,武臣也通過 “帶管內(nèi)安撫”來體現(xiàn)其軍政之權(quán)。淳熙十一年三月詔金州守臣仍舊帶管內(nèi)安撫,這是因四川安撫制置使留正等曾進言:“金州元隸京西南路,自紹興后撥隸利州路,系極邊重地,常差武臣知州,帶金、房、開、達州安撫使,節(jié)制屯駐軍馬?!盵64]
熙寧元年十二月樞密院建議:“今欲差除武臣知州,除須合兼鈐轄去處外,余并只用兼管勾駐泊軍馬公事,著為定式。”[65]熙寧三年五月樞密院又言:“武臣知州未立定合兼鈐轄州軍去處,今定除河北、河?xùn)|、陜西知州軍帶經(jīng)略安撫使及都總管外,河北雄、滄二州,河?xùn)|代、潞二州知州,自今并兼本州駐泊兵馬鈐轄。除本州軍兼管勾本州駐泊軍馬公事,其正任防御、團練使以上知州,自依舊制?!盵66]即主張將一部分武臣知州的兼官改為 “兼管勾駐泊軍馬公事”,朝廷均予以采納。朝廷吝惜職名,對一部分武臣知州的兼官進行調(diào)整,或許有抑制武臣名望的考慮,不過其對武臣知州兼掌兵民影響不大,兼官系銜雖有高下,然在各自所在州范圍內(nèi)都是最高軍民長官。
武臣知州兼掌兵民之權(quán),就對其任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遇有邊事,與兵官照應(yīng)出入?!盵67]兵官即統(tǒng)制地方軍事力量配合朝廷因戰(zhàn)事派遣的軍事官。同時武臣知州還要處理好一般的民政事務(wù)。不過,武臣知州在行使民事行政權(quán)時,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崇寧三年 (1104年),“蔡京用事,欲變天下學(xué)校盡為三舍,始置諸路提舉學(xué)事官一員,以為監(jiān)司。大觀間修入三省法,諸知州、通判并稱管干學(xué)事,大中大夫以上稱提舉,武臣知州不帶。”[68]武臣知州由于文化素質(zhì)低下,不能帶 “管干學(xué)事”銜。淳熙四年,閤門宣贊舍人應(yīng)材言:“今日武階通差守臣,然而郡寄重甚,非便民事者強使為之,必不勝任?!庇谑牵撃晁脑?,朝廷特別下詔 “諸州軍差武臣去處,須精加選擇可以治郡者”。[69]
北宋初年,沿邊武臣一般五年磨勘一次。這或許能延長邊任時間,減少朝廷注闕的次數(shù),保證邊防的駐守。但是,同時也影響了武臣就邊任的積極性。慶歷三年 (1043年)七月,陜西宣撫使韓琦、范仲淹言:“陜西、河?xùn)|沿邊州軍及城寨主兵武臣例皆五年磨勘,既與內(nèi)地勞逸不均,故多不愿就邊任,以此將佐而下?;挤θ恕r戰(zhàn)守之地,責(zé)其死節(jié),茍循常規(guī),將何以勸。望令陜西、河?xùn)|沿邊州軍及城寨主兵武臣在任滿三年者并特轉(zhuǎn)一資。如經(jīng)改官而舉留再任者,滿日更與轉(zhuǎn)一資,并不隔磨勘?!盵70]其中所言 “沿邊州軍及城寨主兵武臣”雖未明言武臣知州,但從沿邊多由主兵武臣兼任知州來推測,其至少可以作為武臣知州磨勘的一個參照。朝廷接受了這個建議,沿邊武臣由五年一磨勘,改為三年一磨勘,并優(yōu)于遷轉(zhuǎn)。
宋初武臣知州的任期尚不穩(wěn)定。以仁宗時期的恩州為例,至和二年 (1055年)二月二十七日,同知諫院范鎮(zhèn),內(nèi)殿承制、閤門祗候、勾當(dāng)京東排岸司王光祖等言:“體問得恩州自皇祐五年秋至去年冬,已換知州七人,河北諸州大率如此,而欲望訓(xùn)練兵馬,固不可得。伏見雄州馬懷德、恩州劉渙、冀州王德恭,皆武臣有材勇智慮、可以辨治州事,乞令久任?!盵71]恩州是河北路沿邊州郡,從皇祐五年秋至至和元年冬,其時尚不足一年,恩州就換了七任知州。所以王光祖希望雄州、恩州、冀州等沿邊州郡,要精選武臣知州,長久為任,以例邊防。
至熙寧六年,定武臣差遣法,“以其仕歷資任為六等,升一等為權(quán),升兩等以上者為權(quán)發(fā)遣,并通計二年為一任,若特恩升改者,不依此”。[72]以兩年為一任。元豐七年 (1084年)八月,詔 “武臣知州軍及軍使,并三年為一任”。[73]至此,武臣知州三年一任與文臣知州任期一致。元祐元年 (1086年)時,文臣 “以成資為任”,任期縮短至兩年,而武臣未同時調(diào)整。元祐六年六月十二日,樞密院言:“元豐七
年中書省條,堂除知州軍三年為任,武臣依此。元祐元年指揮,以成資為任,武臣未曾立法。”[74]由此,朝廷乃定 “武臣任六等差遣,川廣成資,余并三十個月為任”。[75]川、廣武臣知州以兩年為一任,①有關(guān) “成資”,可參考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第四章第二節(jié) “宋代銓選中的 ‘資’與 ‘資序’”,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其他地區(qū)以30個月為一任。這種決策的依據(jù),用時人王巖叟的話說就是:“如此,不惟與文臣均一,兼爭得半年差注稍疾,且輪轉(zhuǎn)得行。”[76]基本上能均衡文武臣知州的任期,同時省出半年,可以供沿邊守臣替還或上任。
此后至南宋初是否有變化,筆者尚未見到相關(guān)史料。不過到紹熙四年十二月,中書門下省對沿邊守臣以兩年為任提出了批評:“今沿邊州郡所除太守皆用二年承替,與內(nèi)郡無異,送往迎來,初無固守之計?!闭J為兩年任期太短,不利于邊防,建議 “將極邊楚州、盱眙軍、滁州、(豪)[濠]州、安豐軍、光州、隨州、郢州、光化軍、均州、信陽軍、金州、洋州、鳳州、西和州、成州、階州,次邊高郵軍、和州、無為軍、德安府、復(fù)州、荊門軍二十三郡,今后遇有闕到半年,三省、樞密院同共商議,于文武臣精加選擇,并令三年為任。每遇任滿,如有治効,取旨升擢,特令再任。見在任及已差下人,并成資滿罷”。[77]至此,許多沿邊武臣知州又改為三年一任。
對于武臣的監(jiān)察及獎懲由樞密院來執(zhí)行。熙寧八年正月,“詔察訪體量官使回,具所至知州、通判為治實狀上中書,武臣上樞密院;諸路監(jiān)司、提舉司各置簿,錄知州、通判功過,得替前一月就移者,離任半月上中書、樞密院;待制、觀察使以上不用此令。”[78]有關(guān)武臣知州的功過,不論察訪體量官監(jiān)察的結(jié)果,還是地方監(jiān)司的記錄,最終都要提交到樞密院,由樞密院量情予奪。
沿邊武臣知州,因其職任重大,守邊勞苦功高,常常受到朝廷錢物酬賞或優(yōu)于拔擢,如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十日,吏部言:“靖、邕、宜、欽、廉州知州文武臣到任,并各減三年磨勘,奏補子孫或期親條旨更不施行。緣融州承前依宜州例,今旨有失該載,合依宜州,止減三年磨勘?!盵79]朝廷從之。靖、邕、宜、欽、廉州文武臣知州,有減三年磨勘的優(yōu)遇,因此雖有人畏于勞苦不愿遠宦,也有人視之為進身捷徑。張方平批評說:“武臣指邊郡謂之邊任,借之為發(fā)身之地。歷邊任者,曾無寸勞薄效,不數(shù)年徑至橫行刺史、防、團、廉察。能飾廚傳熟于人事者,即以為才。而又移換改易,地形山川未及知,軍員士伍未及識,吏民土俗未及諳,已復(fù)去矣?!盵80]
武臣知州的存在緩解了一部分地區(qū)缺官的問題。這里的缺官不僅僅指官員不足,也包括符合資歷的官員不足之含義。在宋代,“冗官”雖說是官場的整體特征之一,但這一特征卻不是放之全國而皆準的。在一些任官條件艱苦的 “惡弱水土”,常常存在著符合資歷的官員不足的問題。為了方便對這一問題制定針對性的政策,宋朝對 “惡弱水土”進行了范圍劃定。這一范圍隨形勢的變化時有調(diào)整,我們謹據(jù)南宋 《吏部條法》以見其大略,其中所載 “惡弱水土”為:“新州、循州、欽州、廉州、邕州、宜州、瓊州、融州、賓州、容州、高州、化州、雷州、昭州、橫州、梅州、南寧軍、吉陽軍、萬安軍,南恩州陽春縣、惠州河源縣、漳州龍巖縣、漳浦縣,汀州上杭縣、武平縣,贛州安遠縣、龍南縣?!盵81]可以看到這些地方大部分是沿邊州郡,而且多為本文前述的武臣知州的地域范圍之內(nèi)。這些 “惡弱水土”的一般特點往往是經(jīng)濟、生存自然條件等相對較差且距離京畿腹地較遠,符合資歷的文臣往往不愿意遠赴任官。于是,朝廷不得不降低這些地區(qū)的選官資格,同時給出減磨勘等嘉獎措施以吸引士人。然而即便如此,仍時有屢次降資之后依然 “無人愿就”的窘境。這時,武臣知州就成了一種必要而有益的補充。
武臣知州的任命,有利于邊境防衛(wèi)。沿邊地方是軍事沖突的風(fēng)險地帶,隨時可能會面臨戰(zhàn)爭壓力,這種情況下,相比文臣,武臣更能以其軍事經(jīng)驗及時有效地臨兵御敵。宋人即曾指出 “時時有一二竭節(jié)死難,當(dāng)橫潰之沖者,皆武臣也”。而對文臣 “提兵勤王則潰散,防河拒險則遁逃”[82]的行為予以諷刺。
也有人指責(zé)沿邊的文臣知州不能熟知 “邊事武略”,[83]以致誤國。和平時期在沿邊任命武臣知州,能做到“即有警,使以兵互應(yīng)”。[84]戰(zhàn)爭時期能領(lǐng)兵討賊,紹興年間雷、化州地區(qū)有兵變就及時選任了武臣知雷州。[85]不過,武臣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質(zhì)的限制,在行使其職權(quán)時也難免會有一些弊端,如景德年間,毗鄰邊境的保州武臣知州 “所答北界書牒,詞理多謬”,[86]天圣二年六月,夔州路轉(zhuǎn)運使刁湛言:“云安軍所管鹽井,歲課甚多,而武臣知軍,失于鉤考簿書,積有所負?!盵87]
朝臣對武臣知州時有不滿,景祐元年四月,新江東轉(zhuǎn)運使蔣堂言:“竊見諸路差武臣知州軍者,多是素昧條教,不知民事,欲乞自今除扼束邊陲之處,合選任近上武臣外,其余州軍,即改差文資?!盵88]于是宋仁宗諭令樞密院,今后差武臣知州軍并須擇人。范祖禹在 《奏乞罷瀘州梓夔路鈐轄司狀》中更是直接抨擊 “武臣知州,素?zé)o綱紀”。[89]實際上,皇帝也能意識到武臣知州的弊端。宋高宗就曾說:“武人作郡,往往不曉民事,又恐恣橫。”[90]只是邊防的需要,有不得已之選。
為減少武臣知州的弊端,通判之設(shè)就顯得尤為重要。景德四年 (1007年),“詔保州通判選進士登科有材干者充,以武臣知州,而契丹書問及移文牒故也?!盵91]宋代的通判,“州不及萬戶者”或有不置,但 “武臣知州,小郡亦特置焉”。[92]宋真宗認為武臣知州多不通民政,“非通判廉干則民受弊”。[93]大中祥符六年 (1013年)正月,上封者言:“武臣知州軍處或闕通判,望令轉(zhuǎn)運司飛奏以聞,付有司速差。所差官如未到任,仍于京朝官知州、通判有全員處權(quán)差?!背闹?。[94]中央對武臣知州之通判的重視,幾乎至一日不可無之的程度。通判之設(shè),可以讓 “武臣倚以文法”,[95]有所憑藉。紹興五年閏二月以后,更規(guī)定武臣知州的通判選任由堂選產(chǎn)生,[96]是精選文臣通判的體現(xiàn)。
武臣知州處的通判似乎有更多民政權(quán)。據(jù)大中祥符六年七月詔云:“茶鹽酒稅及諸物場務(wù),自今總一歲之課合為一,以祖額較之,有虧損,則計分數(shù)。其知州軍、通判,減監(jiān)臨官一等區(qū)斷……武臣知州軍者,止罰通判以下?!盵97]武臣知州軍處,如果稅收出現(xiàn)問題 “止罰通判以下”,按照權(quán)責(zé)相對的一般原則可以推知武臣知州軍處的通判在稅收等民政領(lǐng)域內(nèi)應(yīng)享有更多的職權(quán)。又皇祐五年閏七月乙亥,“詔諸路知州軍武臣,并須與僚屬參議公事,毋得專決”。[98]武臣需與僚屬共同議政,不得專決。更有甚者,通判有時可以獨專民政。元豐六年,宣德郎唐坰通判霸州,御史王桓對之提出異議,認為唐坰 “猖狂浮躁,不安分義,遷謫雖久,漫不知省”,[99]并說 “武臣守霸州,通判實專州事”。[100]最終朝廷調(diào)整了對唐坰的任命。于此看出通判在霸州盡然可以到 “實專州事”的程度,可見通判在武臣知州的職權(quán)之一般。
武臣知州雖有其便利之處,但因其與宋王朝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經(jīng)國大政相偏離,且現(xiàn)實政治確實存在著弊端而為大臣們所指責(zé)。朝廷在乘其之便的同時,也希望將其弊端控制在適當(dāng)范圍內(nèi)。因此,王朝對武臣知州的政策也在不斷地調(diào)整之中。如前面各節(jié)所述,武臣知州的地域范圍和職位之設(shè)并不是完全固定的,根據(jù)形勢的不同,一些州軍經(jīng)常在武臣知州、文臣知州或文武臣通差之間轉(zhuǎn)換;在一些州軍采取靈活的措施,“平時責(zé)其撫綏懷柔,則易以文吏,緩急責(zé)其控捍制御,則付之武臣,一舉可謂兩得矣”,[101]以使國家經(jīng)略的效用最大化;同時嚴格化武臣選任的環(huán)節(jié),對武臣的資歷、文化水平等提出一定的要求,在考課、磨勘等環(huán)節(jié)加以監(jiān)控,使武臣的任職更加規(guī)范化。
宋代在各個時期都存在著的武臣知州,武臣知州在地域上分布在沿邊地區(qū),包括與周邊王朝政權(quán)接壤的外邊,以及與羈縻溪洞毗鄰的內(nèi)邊。武臣知州由樞密院選任和管理,與文臣知州屬于不同的管理體系。在職權(quán)方面,沿邊武臣知州兼掌民政與兵政,在維護沿邊穩(wěn)定和抵御侵擾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武臣知州的考課與磨勘,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規(guī)定。武臣知州總體文化素質(zhì)的低下,使得其在處理地方事務(wù)上存在很多弊端,為減少這些弊端,朝廷精選文臣擔(dān)任武臣知州地區(qū)的通判。文臣通判分擔(dān)了一部分武臣知州的民政事務(wù),并起到限制武臣專權(quán)跋扈的制衡作用。
武臣知州的存在,表面上看似乎與重文抑武、強干弱枝的祖宗家法相背離。實際上,在通過層分縷析以后可以發(fā)現(xiàn),這幾乎是宋廷面對復(fù)雜的邊疆形勢做出的不得已的選擇。 “重文輕武”的國策并非僵
硬的教條主義。選任武臣知州,有兩方面的因素:其一,宋人已注意到,武臣知州在防御外敵方面有比文臣更突出的表現(xiàn)。其二,沿邊州軍一般為惡弱州軍,文臣多不愿遠宦,選用武臣可以解決缺官的問題。同時,為限制武臣知州的弊端,宋廷也制定了一系列由樞密院統(tǒng)籌的管理制度,又以文臣通判輔政武臣知州,合理運用文武臣之間的制約作用。
[1][3][4][8][9][10][11][12][14][15][17][18][19][37][42][46][47][48][53][58][63][66][72][76][78][80][83][86][87][97][99][100][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1994年,卷13第293頁、卷108第2513頁、卷57第1260頁、卷108第2526頁、卷129第3057頁、卷173第4177頁、卷129第3057頁、卷175第4228頁、卷192第4652頁、卷195第4732頁、卷412第10021頁、卷417第10127頁、卷481第11435頁、卷114第2674頁、卷211第5138頁、卷256第6262頁、卷192第4652頁、卷402第9789頁、卷378第9191頁、卷108第2513頁、卷192第4652頁、卷211第5137頁、卷248第6048頁、卷459第10987頁、卷259第6320頁、卷163第3926頁、卷108第2513頁、卷67第1508頁、卷102第2359頁、卷81第1842頁、卷334第8042頁、卷334第8042頁。
[2][5][13][16][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5][39][40][41][43][44][49][50][51][52][55][56][57][61][62] [64][65][67][69][70][71][73][74][75][77][79][84][88][90][93][94][95][101][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上海:中華書局,1957年,第 3571、3445、3742、3425、3426、3426、3427、3428、3431-3432、3432、3432-3433、3436、3436、3436、3437、3213、3431、3439、3450、4637、2625、2625、4610、3418、3427、3427、3423、3423、3443-3444、3445、3437-3438、3509、3509、3223、3510、3425、3438、2629、3742、3425、3426、2610、3440、3729、3426、3422、3431、3447、3448、3450、3214頁。
[6][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范文正公文集》卷第19“陳乞鄧州狀”,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第448頁。
[7][宋]包拯撰、楊國宜校注:《包拯集校注》卷3“請選用提轉(zhuǎn)長吏官”,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第211頁。
[34][宋]謝深甫編撰、戴建國點校:《慶元條法事類》卷6職制門三,《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xù)編》第1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4頁。
[36][清]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卷17“連理木頌”,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
[38][45][92][98][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卷162第3797頁、卷162第3798頁、卷167第3974頁、卷12第235頁。
[54][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39,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103頁。
[59][60][宋]曾鞏:《元豐類稿》,四部叢刊景元本,卷22“溫暠知欽州制”、 卷21“內(nèi)殿承制段綽等知州制”。
[68][宋]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卷9“看詳學(xué)事申狀”,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81]劉篤才點校:《吏部條法》差注門一,《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xù)編》第1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頁。
[82][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14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54頁。
[85][96][宋]李心傳編撰、胡坤點校:《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卷191第3704頁、卷86第1640頁。
[89][宋]范祖禹:《太史范公文集》卷21“奏乞罷瀘州梓夔路鈐轄司狀”,《宋集珍本叢刊》第24冊,影印清鈔本,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第274頁。
[91][宋]孫逢吉:《職官分紀》卷40,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734頁。
責(zé)任編輯:楊向艷
K244-245
A
1000-7326(2015)05-0120-09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研究重大課題攻關(guān)項目 “7—16世紀中國南部邊疆與海洋經(jīng)略研究”(12JZD013)的階段性成果。
鄭文豪,中山大學(xué)歷史系博士生 (廣東 廣州,5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