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楠
中東歐思想文化研究選粹·著作評介·
道德的反思
——《日常生活》的一個理論視角
王思楠
在現(xiàn)代性遭遇危機的背景下,西方哲學的主題逐漸向日常生活回歸,許多思想家開始從道德的角度對現(xiàn)代日常生活進行批判和反思,布達佩斯學派代表人物赫勒在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論視閾下對倫理道德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的探索,形成了道德理論三部曲——《一般倫理學》、《道德哲學》和《個性倫理學》,日常生活批判是其道德理論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赫勒采取將現(xiàn)象學方法與分析方法結合,構建了一種新的哲學方法,在此基礎上更形象地闡明了其道德思想。
赫勒認為應將社會變革的中心置于對日常生活的批判上來。在對日常生活批判的方式、程度以及尋找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途徑上,赫勒立足于理性,寄希望于個體價值的凸現(xiàn),將革命形式更多地展現(xiàn)在個人的道德行動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關于道德的反思就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由于赫勒自身經歷的原因,她一直對大屠殺的發(fā)生原因感興趣,為此她一直在人善惡的本質以及惡性的本源方面尋求答案,并對社會的道德環(huán)境以及救贖的途徑進行探索。因此,道德問題始終是她關注的一個重點,她的思想發(fā)展和著作也愈來愈凸顯道德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赫勒的這一探索路徑是對現(xiàn)代日常生活中道德問題的批判和反思,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判斷具有指導意義。
赫勒在《日常生活》中對道德的闡述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第一,指出道德體現(xiàn)在每一個社會領域和所有人際關系中而并非獨立,是“‘個人’的態(tài)度和決策同價值和規(guī)范期望之間的實踐關系”。第二,指出了內含在道德中的內在相關聯(lián)的四個特性,即克服性、選擇性、恒常性和適用性。此四要素使個人態(tài)度與社會-類的要求結構之間的關系得以充分表達出來。第三,呈現(xiàn)了在四要素影響下以情感為基礎的三個主要行為動機:需要、習慣和知識。赫勒恰如其分地揭示出知識在道德行為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從而提醒現(xiàn)代日常生活中的人們要重視道德知識的培養(yǎng)。第四,對日常生活倫理道德作了系統(tǒng)的闡述。赫勒指明日常倫理觀是由排他主義動機的棄置這一態(tài)度所支配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面對道德判斷,由此赫勒對個人借助于道德義務來更換道德習慣集合的活動使道德義務以倫理道德的形式回到日常生活中進行了描述。當普遍有效的道德義務被視為了“不可實現(xiàn)的”,則表明倫理道德發(fā)生了自我異化。但這并不意味著作為個體的我們必須接受這一異化,赫勒指出:即使不能廢棄這一異化,也可以通過善良行動在給定的條件和關系中選擇最佳方案來降低其程度。然而,這種超異化關系只有在相對發(fā)達的個性中才具有可能。由此,赫勒描繪了日常倫理道德的三個方面:對行為慣例的簡單遵從,這些習慣展現(xiàn)出的是一種異質性、兩個基本規(guī)范之中的“相關性”、凝固于每一具體道德習慣領域中的一般規(guī)范。然而,它們都未超越特性,并且道德同質化不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它往往以解決道德沖突的形式發(fā)生。因此赫勒強調道德同質化是客觀的標準,具有“在分離的領域的特殊異化道德中形成道德統(tǒng)一體的功能”。然而正是道德同質化導致了倫理道德沒有自身特殊的領域,但它在任何領域都是動態(tài)的道德對象化。因此,我們可以作出這樣的結論: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是赫勒倫理道德思想的基礎,同時她的倫理道德觀也對她的日常生活的重建思想提供了指導意義。
《日常生活》一書寫于提出“馬克思主義的復興”口號的時代,是對馬克思實踐觀的繼承和發(fā)展,其中關于道德的思想也是對馬克思理論中蘊含的道德思想的闡明與發(fā)展。然而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是赫勒的一個哲學框架,同時也是她哲學的理論基礎,因此不言而喻,無論是理解赫勒的倫理道德思想還是她的其他思想,《日常生活》都是一本無法繞開的著作。
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余明全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