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晨
(新安晚報 全媒體新聞中心,安徽 合肥. 230088)
網絡時代新聞素材的嬗變
孫 晨
(新安晚報 全媒體新聞中心,安徽 合肥. 230088)
摘 要:網絡時代,傳統(tǒng)的常規(guī)的新聞素材極易引起審美疲勞,失去生命力,而新聞點與手中生活的相關度,往往表現(xiàn)得比新聞的重要性、顯著性還要重要。不少熱門網絡新聞已經擺脫了“高大上”、嚴肅性、重要性的窠臼,走向了談資性、話題性、趣味性的平民,具有典型的娛樂化、奇趣化、八卦特征。
關鍵詞:網絡新聞;新聞素材;社會新聞;受眾心理
當下新聞媒體最為焦灼的一個話題就是,互聯(lián)網對傳統(tǒng)媒體的沖擊。網媒發(fā)達,自媒體興盛,傳統(tǒng)媒體人人自危。他們一方面面臨廣告商的別離;另一方面在新聞內容生產上也面臨困局。傳統(tǒng)媒體上曾經頻上頭條的案件、火災、車禍,已經走下神壇;來自各企事業(yè)單位宣口的會議、項目進展、工作動態(tài)淪為雞肋;曾經感動無數受眾的好人好事:治病救人、獻血捐骨髓、拾金不昧,已產生審美疲勞。而相反,在網絡上形成熱搜、傳播得風風火火、引爆評論轉發(fā)的,可能是另一些從不曾出現(xiàn)在報端的生活瑣事。不知不覺中,我們感受到,受眾的結構和特征變了,受眾的口味和興趣點變了,受眾的閱讀習慣變了,新聞人搜尋的新聞素材自然也應該有所變化。
一項調查統(tǒng)計顯示,18~24歲的年輕人是網絡受眾的主體,而近年來18歲以下的網民比例還在上升,其中增長最快的人群是高中及高中以下學歷的網民。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網民中小學及以下、初中學歷人群的占比分別為11.2%和36.3%,中國網民向低學歷人群擴散的趨勢繼續(xù)發(fā)展,初中及以下學歷人群是中國網民的主要增長點。高中和大學及以上學歷人群中互聯(lián)網普及率已達到較高水平,未來增長空間有限。
其中,學生群體是網民中規(guī)模最大的職業(yè)群體,占比為26.8%。其次為個體戶/自由職業(yè)者,占比為17.8%。網民中月收入在500元及以下和無收入的人群占比分別為14.9% 和8.9%,相比2012年底有所提升。移動設備價格的不斷走低使得互聯(lián)網在低收入人群中的普及加快。
資料顯示,互聯(lián)網的使用門檻逐漸降低,向年齡大或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群體擴散。一項關于微博受眾群的調查分析表示,微博受眾群體呈現(xiàn)“三低”特征:低齡、低學歷、低收入。
在傳統(tǒng)媒體向新媒體轉變的過程中,無法回避從中老年讀者到三低人群的受眾群體變更。他們的關注方向、興趣選擇、消費口味,不但影響和引導新聞的傳播,也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新聞素材的遴選和取舍。
引發(fā)關注的新聞素材中,仍有相當一部分屬于重大、重要時政新聞,例如“社會保險”、“醫(yī)療改革”、“高考政策”、“單獨二孩”等等。這一部分新聞的采集和發(fā)布,傳統(tǒng)媒體仍有不可忽視的優(yōu)勢資源。這是傳統(tǒng)媒體和網絡媒體出現(xiàn)交集的部分。而另一部分,生活化、碎片化,帶有偶發(fā)性和戲劇性,并需要受眾互動參與才能形成熱點的新聞素材,帶有明顯的網絡傳播特征,是傳統(tǒng)媒體新聞從業(yè)人員所忽視、遺漏甚至不屑的部分。
時下一些知名網絡門戶,也極為看中這一部分新聞的傳播價值。它們將一些看似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加以歸納、點評、包裝,推送到手機客戶端,讓其享受和重大新聞同樣的消費規(guī)格,有的網站還專門慣之以“怪新聞”頭銜,激發(fā)受眾的點擊欲。實際上就是對這一類新聞在受眾群的反應上的精準把握。只要能引發(fā)點擊、轉發(fā)、評論的新聞素材,都是有傳播價值的。網絡門戶在推送同時用“我也來說一句”、“我來說說看”或者直接發(fā)動網友投票這樣的方式開放和引導評論,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對近年以來新安晚報官方微博中傳播較廣的熱門內容進行整理發(fā)現(xiàn),有不少符合上述標準的案例,以下將試分析其中的傳播興奮點。
時下民間對于“女神”、“男神”、“學霸”、“人生贏家”等概念頗有青睞,而且大有不問出身、不論富貴,只看事跡的傾向。例如,《合肥學院女神教師:不點名堂堂爆滿》這則新聞,該內容契合當下民眾對于各階層人群“顏值”的絕對肯定心態(tài),暗合了人們對先天優(yōu)勢的羨慕,以及整個社會對人的外在條件的過度倚重,同時教師這一職業(yè)又疊加了高學歷背景,在社會對“人生贏家”的追捧中,多了一絲隱約的性概念,這是此類新聞得以廣泛傳播的契機。同樣的例子是《胖子逆襲變女神女大學生三年減肥90斤》,同樣符合了當下的審美心態(tài),一是要瘦身。二是要美顏。在他人獲得巨大成功的戲劇化轉變前,網民可以充分自我對照、咋舌、品評,從而產生出羨慕、嫉妒、勵志、放棄、不屑等多種參照情緒。而《清華學神來自安徽,不得不膜拜》,這則消息尋找到了一個神童的本地化機會,在充分滿足本土自豪感的同時,也激發(fā)了普通人群屌絲心態(tài)下對于力所不能及的能力的艷羨,同時暗合了功利化社會“出名要趁早”的價值取向。
而另一類社會新聞,雖然不算大事,但因為與受眾生活的極大相關度,而取得了非常好的關注和傳播效果。例如,《合肥男子馬路攔車要錢:不給就掰雨刮器給10元才松手》,這則新聞算不上大事、要事,但廣為傳播的原因是:第一,有地域貼近性。第二,很多人在行車中都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攔車族”,而“掰雨刮器”則是在此類事件中增加了極端行為,因此容易在人群中傳播。又例如,《合肥百花井行乞女孩:警方暫沒接警稱有小孩走失》,這一新聞爆料也是命中了當下“打拐”、“隨手拍解救被拐兒童”以及“假乞丐”的社會焦點,同時具有地域接近性,和謠言證偽性,因此博得了關注。
一則成功的網絡新聞,其命中的熱點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復合的??梢跃哂袪幾h和多種解讀,才能引爆網友的轉發(fā)和評論。例如,《黃山:帶5歲孩子進浴室年輕媽媽被拍照》這一事件,這一新聞由普通網友隨手拍后獲得關注和傳播,引發(fā)了網友的熱烈討論。能否帶大齡兒童進異性浴室這樣一個生活中經常遇到的難題,就事件本身已經具有一定相關度,同時,又牽涉到當下年輕父母略顯任性的育兒觀念以及個人行為與公共空間的矛盾、公民基本素質等熱門話題,還附帶探討了當下兒童性早熟的專業(yè)話題,層次豐富,可同時命中多個社會階層。
有觀點認為,網絡新聞很大程度上在實現(xiàn)全民娛樂和惡搞的心態(tài)。其實不然。如果單純是娛樂和惡搞,而新聞價值極低,那么它的傳播力是有限的。實際上在其看似惡搞的表面下,往往埋藏著嚴肅的新聞價值。例如,《合肥新橋機場旅客馬桶上解手:馬桶碎了屁股傷了》這則新聞,表面上看是小事,且不登大雅之堂,可能正是傳統(tǒng)媒體過去所淘汰的素材之一,但實際上,這則得到網友熱烈傳播,并非沒有道理,首先因其具有詼諧和調侃性質,符合網民傳播“惡趣味”的心態(tài),而從嚴肅層面上說,新聞又直面了幾乎人人都面臨過的尷尬,就是公共場所衛(wèi)生狀況帶來的“方便難題”;另一層面上,“機場”這一當事方的出現(xiàn),無疑引發(fā)了人們對壟斷行業(yè)霸氣形象的聯(lián)想,形成了很好的心理暗示。
又如,《一坨“飛翔”落在窗戶上女子欲DNA鑒定大便尋找肇事者》這一百姓居家小事的迅速傳播,與上一則事件相仿,首先是因此“大俗”而符合網民惡搞心態(tài),其次是女子欲鑒定DNA的戲劇性情節(jié)引人入勝,如果真能就此“人肉”到肇事者,也很好地滿足了受眾的看客心態(tài),替感同身受者出了一口惡氣。再次就是此事件涉及諸多普通人都可能遭遇到的社會問題:鄰里關系、高空拋物、城市高層管理和責任歸屬難以及城市人群的疏離和隔膜。看似下三路的新聞,卻可以引申出高大上的嚴肅話題。
當然,網絡新聞征服受眾還必須具有一些夸張的情節(jié),這樣的情節(jié)不單是令人咋舌,而同時又具有豐富的隱喻和潛臺詞。例如,《淮北師大女生校園婚禮遭驅逐:嚴重影響教學秩序》,這就是一則隱喻豐富的新聞事件。首先它涉及學生群體,先天就具有了穩(wěn)定的受眾關注群體。二是新聞本身傳遞出個人自我表達自由和對于公共空間的侵犯之間的矛盾。三是大學生結婚,本來就帶有爭議,是青年婚戀自由和學校教育制度的博弈。四是結婚可以,但舉行隆重婚禮“招搖過市”,就吻合了當下青年人“秀恩愛”的爭議性行為。五是學校采取的驅逐態(tài)度,也能引發(fā)對于大學管理應當寬容還是嚴厲的話題討論。
同樣的,投契于社會熱點而衍生出更多情節(jié)也是不錯的素材。例如,《七旬老太潑糞廣場舞:什么時候不跳我就不潑了》,潑糞這一極端行為,引發(fā)網友的看客心態(tài),而對于廣場舞擾民這一社會熱點的過激反應,恐怕無論過或不及,都會引發(fā)熱議。而七旬老太這一身份看似普通,實則也帶有玄機:老人不能扶、不讓座會被老人打、壞人變老了,這樣一些對于“老人難纏”的社會認知,也賦予了這則新聞更多的解讀。
帶有戲劇性的故事常常是網友偏好的種類?!陡赣H為救子街頭扮馬讓人騎:騎一次五元路人捐款無人騎》這則新聞,一是發(fā)生在合肥街頭,有圖有真相,具有貼近性。二是父親戴上馬頭、屈辱求助這一戲劇性情節(jié),首先從視覺上就吸引了眼球。當然,新聞背后所埋伏的可憐天下父母心、重癥病患救助體系薄弱等話題,十分沉重,可以喚起大眾的同情心,而路人捐款無人騎則是社會正能量的體現(xiàn),容易獲得轉發(fā)傳播。治病求助,單靠普通發(fā)帖已經不能吸引注意,唯有在街頭“男扮女裝賣衛(wèi)生巾”、“做人肉沙包讓人打”、“以下半生作交換”等夸張舉動才能博得關注,這與靠炒作來制造新聞的局面同樣尷尬和發(fā)人深思。
關于新聞價值曾有一個膾炙人口的理論: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個價值規(guī)律在當下得到了發(fā)展。例如,《女孩患病親人拒捐骨髓:你死就好別害人》《小伙拒絕為捐骨髓認為會影響精子質量》這兩則類似的新聞得到傳播,很好地說明了網絡時代新聞素材的嬗變。也就在兩三年之前,捐獻骨髓還是了不得的新聞,傳統(tǒng)媒體每每給予很大篇幅進行報道。而現(xiàn)在,拒捐骨髓才成了新聞,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反常事件才符合新聞選擇的動態(tài)規(guī)律。當然,網絡對于負面事件的傳播力大大超過對于正面事件的傳播力,也是不可否認的原因之一。
新聞當事雙方的對比懸殊也十分有利于新聞傳播。《有錢任性!不滿違停被開罰單寶馬男扔百萬現(xiàn)金給交警》這則新聞的核心傳播點在于當下對于“有錢人任性行為”的調侃和熱議,當然,“違?!薄ⅰ敖痪?、“寶馬”、“百萬現(xiàn)金”這些關鍵詞可謂個個命中社會熱點,寶馬車主所代表的錢勢一方,交警代表的權勢一方,形成極大看點,停車難、罰單多,也是人們詬病的社會難題,而扔百萬現(xiàn)金的行為,也足夠具有戲劇沖突。類似的有《六安:農用車與變道奔馳相撞農用車主多次下跪道歉》,這一新聞與上一則新聞相類似。農用車所代表的弱勢一方,幾乎會天然贏得大眾同情,而奔馳車代表的強勢一方,也會引發(fā)是否霸道的猜測。農用車主下跪,無疑戳中了網民的軟肋,弱勢群體首先選擇示弱,是一種令人痛心的社會現(xiàn)象。當然,關于事故責任,以及是否耍無賴等詳情探究,也是一部分理智型網友關注的重點。又例如,《貨車轎車相撞轎車車主身亡》這一新聞,一時間引起極大社會反響,重要一點就是一方是普通貨車司機,而另一方轎車的駕駛人是浙江大學副校長,這兩個身份的懸殊帶來的沖擊。身為高校官員和高知,卻違規(guī)變道,導致悲劇發(fā)生,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議論,而傳統(tǒng)的“貨車肇事”、“貨車是馬路殺手”的概念被徹底顛覆,受眾在此事件中表現(xiàn)了在對新聞事實的極大敬畏。
上述分析可見,很多熱門網絡新聞已經擺脫了“高大上”、嚴肅性、重要性的窠臼,走向了談資性、話題性、趣味性的平民,具有典型的娛樂化、奇趣化、八卦特征。其中一類滿足了普通人的民間“造神”的渴望。例如,合肥學院女神教師、清華學神是20歲潛山小伙、胖妞變女神等,一類體現(xiàn)了貼近性,與網友自身的相關度,以及強烈的代入感,如男子攔車要掰雨刮器、百花井行乞女孩、帶兒子進浴室、馬桶上解手、陽臺上扔大便、校園婚禮遭驅逐等;一類則具有特異性、戲劇化的情節(jié),滿足了娛樂化解讀的需要,如潑糞廣場舞、父親街頭扮馬讓人騎、親人拒絕捐骨髓、扔百萬給交警、農用車主給奔馳車主下跪、化驗大便DNA等。
需明白的是,網絡時代,傳統(tǒng)的常規(guī)的新聞素材極易引起審美疲勞,失去生命力,而新聞點與手中生活的相關度,往往表現(xiàn)得比新聞的重要性、顯著性還要重要,這就呈現(xiàn)了為什么嚴肅大事難看,而芝麻小事好看的現(xiàn)象,因為后者最終暗合的是普遍的社會心理。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要拋棄嚴肅和重大新聞素材,重大時政新聞、輿論監(jiān)督報道,永遠都有穩(wěn)固的市場,新聞人在堅守這塊疆土的同時,應該拓寬眼界、放活思維,方能留住受眾的手、口、眼、心。
作者簡介:孫晨,女,安徽網主編、編輯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新聞采編、策劃工作。
中圖分類號:G2100......
文獻標志碼:AA......
文章編號: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00882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