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銳慶
(西江日報,廣東 肇慶 526040)
共情在新聞采訪中的應用
黃銳慶
(西江日報,廣東 肇慶 526040)
共情是心理咨詢過程中與求助者進行有效溝通的重要態(tài)度和技能之一,這種技能同樣適用于新聞采訪。本文著重探討共情在采訪中的應用及其注意事項,以期借助這種方法提高采訪效率。
心理咨詢;共情;采訪
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投情、通情達理、設身處地等,被人本主義心理咨詢家認為是影響咨詢進程和效果最關鍵的咨詢特質。按照人本主義心理學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的觀點,共情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筆者在進行心理咨詢與新聞采訪學比較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共情這個心理咨詢中的態(tài)度技能可以應用于記者日常的采訪中,能有效提高采訪效率。
心理咨詢和新聞采訪,都是與人溝通的過程,前者通過一系列的心理咨詢方法找到求助者的癥結,后者通過溝通獲得事實、還原真相,兩者都有觀察、詢問、傾聽、思索等過程。這是兩者能進行比較研究及互相借鑒的基礎。
任何心理咨詢學派的理論與方法,都必須建立在良好的咨詢關系上,良好的咨詢關系是心理咨詢的核心內容??v觀國外很多心理咨詢方面的研究,大多數(shù)都強調尊重、熱情、真誠、共情和積極關注等咨詢態(tài)度的重要性,這些態(tài)度在新聞采訪中也極其重要,記者若能靈活運用共情技能,可提升采訪效率。
共情在采訪中的應用包括三方面含義:一是記者借助受訪者的言行,深入對方的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二是記者借助于知識和經驗,把握受訪者的體驗與他的經歷和事實真相的聯(lián)系,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實質。三是記者運用咨詢技巧,把共情傳達給對方,以影響對方并取得反饋。
記者只有設身處地理解受訪者,才能準確地還原受訪者經歷、所思所想所感。受訪者才能感到自己被理解、悅納,從而會感到愉快、滿足,在受訪過程中才會積極自我探索陳述自身經歷。
例如,記者希望對同性戀群體進行調查,呼吁社會公眾能看到他們的存在,理解接納寬容他們。記者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肯接受采訪的女同性戀者。
受訪者:“我很想公開我的性取向,但我又怕父母知道后會傷心失望,親戚朋友會疏遠、歧視我?!?/p>
如果記者回答:“公開是好事呀,有什么好苦惱的?”這忽視了受訪者的感情,顯然缺少共情。求助者會感到失望,覺得記者對自己不夠關心,因而感到失望,減少甚至停止自我表達。采訪就會“出師未捷身先死”。
如果記者回答:“你看上去這么聰明漂亮,你會處理得很好的?!边@是沒能理解受訪者的茫然和擔憂,記者自然就堵塞了進一步交談的機會,也堵塞了受訪者自我表述的機會。
如果記者回答:“紙是包不住火的,這事情總會有人知道的,這沒什么了不起。”這是高高在上的評判,完全否定了受訪者的情緒。記者沒有進入受訪者的框架,過多地立足于自己,記者就很難了解受訪者的困難矛盾與故事。
如果記者回答:“要告訴家人朋友這件事,的確會有很多的困難,但要相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庇浾唠m然對受訪者表達了一定的理解,但后半句顯得有些空洞,屬于了解不深。
上述種種,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與受訪者的心理溝通,甚至使受訪者不愿再繼續(xù)交談。
對于這個受訪者,記者要充分運用共情技巧。較好的回答是:“你的性取向以前一直都沒有人知道,現(xiàn)在一下子要親戚朋友接受的確有一定的難度,我能理解你的困惑。”記者切身處地理解受訪者,才能更準確地了解其所經歷的事情及其看法體會等。
或是:“當發(fā)現(xiàn)自己與其他人不同,自己接受這種不同已經不容易,還要家人朋友理解,換成其他人,也會遇到這樣的困惑?!?/p>
或是:“我能體諒你現(xiàn)在的困惑,如果換了別人,也會有你這種想法,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通過我們去呼吁社會多理解這種不同?!?/p>
這樣,受訪者就會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尊重和接納,就愿意進一步向記者敞開胸懷,采訪就更暢順了。
(1)記者應該走進受訪者的參照框架。記者這個職業(yè)被要求客觀地報道事實,不能用自己的價格觀、人生觀、世界觀去判斷受訪者所做過或經歷過事情的好與壞,而應該把自己放在受訪者的處境中來嘗試感受他的喜怒哀樂,分析記錄他做這件事的過程及理由。央視著名記者柴靜認為:“一個記者最美好的時刻,是忘掉自己的時候?!庇浾呤紫葢撌且粋€有感情的人,然后才是職業(yè)角色記者。例如,面對在事故中抬出來的傷者,這個時候記者不是站在自己的框架上考慮用什么語氣去問問題和下一個問題是什么,而是真心從傷者的框架出發(fā)考慮問題。這個時候傷者處于極大的恐懼和痛苦之中,需要的是首先是安全,其次是安撫。記者此時應該忘記自己的角色,站在傷者的框架,撫慰他們受傷的心靈把他們帶離恐懼,讓傷者感覺到記者這個時候不是記者,而是關心他處境真心為他好的朋友,讓他感受到關切。等到傷者心情穩(wěn)定后,采訪自然就會順利很多。
(2)記者必要時要驗證自己是否做到了共情。記者在采訪中如果不太肯定自己是否做到共情,可以嘗試、探索一下,請受訪者檢驗并做出修正。
記者:從你前面的描述來看,你殺了你的女朋友的同時,是不是也是對她父母懷恨在心?
受訪者:不是的,他父母雖然不太贊成我們在一起,但并沒明確反對,并且還會鼓勵我好好提升自己。
記者:對不起,我可能聽錯了,你能不能講一下你對他父母的看法?
記者多提問幾個受訪者與受害者父母之間相處的問題,記者就清楚受訪者殺人的真正動機是否與女朋友父母的反對相關了。
采訪是一個去偽存真,抽絲剝繭的過程,共情貫穿于采訪的全過程,需要記者不斷驗證共情才能進一步接近真相。
(3)表達共情要因人而異。對于情緒反應強烈與情緒穩(wěn)定的,表達比較雜亂與表達清楚的,前者應給予更多的共情。另外,共情要適度,不宜在采訪中隨便插入,否則容易破壞情緒。共情反應的程度應與求助者的問題程度、感受程度相適應。過度,會讓受訪者感到記者小題大做。不足,會讓人覺得理解不夠。
(4)表達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對于共情時角色的把握,記者應該能進能出,恰到好處。有些記者在采訪中確實做到同喜同悲,但卻忘記了自己記者的角色,失去了客觀性。記者應該時刻保持客觀公正,防止完全受受訪者情緒的影響。記者的共情是體驗受訪者的內心,“如同”體驗自己的內心,但不能變成“就是”自己的內心。
[1] 郭念鋒.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三級、二級、基礎知識)(第1版)[M].民族出版社,2005.
G212.1
A
1674-8883(2015)23-0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