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娟
?
高中語文巧用課堂結尾的探索
◎馬 娟
我們在寫文章時強調章法,注意文章的布局謀篇,前后照應。一堂課也應講究前后照應,整體統(tǒng)一。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考慮到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的落實,還要考慮到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銜接,要把整節(jié)課組織得有張有弛,迭宕生姿;不僅要設計好課堂的導語,講究導入的藝術,同時還要精心安排好課堂教學的結尾,注意結尾的技巧。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探索和體會。
語文課的結尾要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把學生的思緒由課內引向課外,從而拓展語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彌補語文課內學習的不足。如在教學《雷雨》一課時,為了使學生利用課外時間系統(tǒng)地閱讀《雷雨》全劇,對劇情有全面的了解,筆者便采用了這種結尾方法。在分析完周樸園與魯侍萍的對話后,課堂已近尾聲,筆者用緩縵而又滿懷激情的語調說道:“大家一定急于知道后來的情節(jié)吧?接下去便是魯大海被開除,魯貴、四鳳被辭退。第四幕劇情達到了高潮。侍萍看周萍同四鳳的戀愛已不可避免,便被迫同意周萍帶四鳳遠走高飛。在周萍就要帶著四鳳出走的時候,繁漪卻鎖上了大門,叫來了周樸園,周樸園逼周萍認母。接著一連串的悲劇發(fā)生了——四鳳、周沖觸電而死,周萍開槍自殺,繁漪發(fā)瘋……周樸園苦心經營的那個‘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封建家庭就這樣在雷雨聲中徹底毀滅了。要知詳情請同學們課外閱讀《雷雨》全劇?!边@時剛好下課鈴聲已響,教室里掌聲四起,這一節(jié)課就在一片嘖嘖的贊賞聲中結束了??上攵瑢W生在課后一定會看《雷雨》全劇,這樣就達到了語文課向課外延伸的目的。
教材選入的文章,往往文意俱佳,辭采并茂,是作者感情的結晶。要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感情,陶冶他們的情操,需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感氛圍。為此筆者有時在課堂結束時利用一體機播放錄音,運用范讀等方法創(chuàng)設氛圍,去熏陶學生的感情,使他們在課后仍然沉浸在作品的藝術氛圍里,在不知不覺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獲得美的享受。
如在講《雷電頌》時,一開始教師便進入角色,懷著火一樣的激情,用頓挫的聲音、雄渾的語調去呼喚咆哮的風,呼喚轟鳴的雷、閃光的電、滾動的火,又用時愛、時恨的神情,扼腕、捶桌的嘆息與憤怒去激起同學們感情的共鳴,使學生們隨著教師的表演,時而憤怒,時而激動,課后仍然為屈原那種忠貞不渝、正直不阿、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染。
語文課堂的結尾要像《項鏈》《警察與贊美詩》等小說一樣,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筆者有時在課堂結束時采用巧設懸念的方法,給學生留下回味的余地,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同時又為后一課的學習、講解做好了鋪墊,使前后兩課互相關聯(lián),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如講《裝在套子里的人》時,為了讓學生加深對別里科夫形象的理解,筆者在臨近下課時,放下課本,緩慢地說道:“大家都知道,戀愛是誘人的,就連別里科夫這樣與世隔絕的人也居然想品嘗戀愛的滋味了。那么,他是跟誰戀愛的呢?他戀愛的結果又怎樣呢?”這樣的結語給學生設置了懸念,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誘導著他們去閱讀后面的情節(jié),鉆研課文,更深刻地思考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典型的時代意義,從而更好地把握這篇小說深刻的主題。
寫文章力忌重復,老生常談,課堂教學也是如此。筆者在設計課堂結尾時,力避程式化、單一化,力求課堂結尾新穎、別致,給學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講課的一般模式是作者、背景、課文依次進行,而在講《離不開你》時,筆者將對題目的分析放在課堂的結尾,一方面突出了主旨,另一方面也使傳統(tǒng)的課堂結構有所改變,使學生耳目一新。
《離不開你》這篇課文的題目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它的妙處就在于主語的省略和賓語指代的多義性。在對全文分析之后,課堂已近尾聲,這時教師要求學生回過頭來對題目進行分析。首先要求學生補出省略的主語,然后根據(jù)補出的主語判斷賓語“你”指代的具體對象,并說出理由。同學們踴躍發(fā)言,各抒己見。一位同學答道:“主語應是耿玉亭,‘你’應是劉桂芬?!痹捯粑绰渫瑢W們紛紛爭辯:“賓語不僅是一個劉桂芬,而是通過劉桂芬歌頌千千萬萬個忠于愛情、熱愛祖國的中國勞動婦女。”同學們既指出了題目的表層意和深層意,教師趁機點撥:“何以見得?”同學們異口同聲:“課文第三部分的敘述、議論。”至此題旨已經顯露,目的已經達到,教師順便總結道:“同學們分析得很好,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本文的中心思想。”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精心安排好每節(jié)課的結尾已為廣大教師所關注、所重視。由于老師、學生及課文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語文課結尾的形式多種多樣,或畫龍點睛,卒章顯志;或首尾呼應,輪廓完整;或舉三證一,為學生指明途徑。但不管采用何種形式,最終都要盡可能地給學生“教學已隨時光去,思緒仍在課中游”之感。
(馬娟 江蘇省新沂市第三中學 2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