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穎
?
《我的叔叔于勒》十年教學設計流變的反思
◎潘 穎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設計一直是一個頗受關注的問題,研究學術界和實踐者設計內容焦點,確定這篇小說的教學設計,對指導一線教師教學有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梳理了2006年至今近十年來218篇學術研究文獻以及實踐者教學設計研究文獻,以期對這一問題有一個深入的認識。
筆者通過對2006年至今十年的218篇關于《我的叔叔于勒》的文獻進行梳理,大致分為解讀作品、教學設計兩大類。
(一)實踐者對解讀作品關注的焦點
作品的解讀是教的前提,解讀正確與否與教學內容的確定直接相關,能否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是檢驗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因素之一。
1.人物形象分析
小說的三要素之一人物形象分析在小說教學中是比較重要的,王茜在《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人物描寫中揭示的人性悲哀》一文中指出:莫泊桑的小說善于揭示人性的本質、揭示人物的唯利是圖、愛慕虛榮[1]。叢玲玲在《多元解讀人物形象——<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分析》中提出:解讀人物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共性、解讀人物在同一場景下的不同個性、解讀人物在社會大背景下的多面性[2]。給人物分析有了新的啟示,對存在的爭議也有了新的看法。
2.主題辨析
《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題出現了多義、多解,在宋仁才的《也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題》的文章中提出:我們還是可以根據主題構成的三個方面,即從作家的立言方面、讀者的發(fā)現以及尚未揭示出來而又包含在文本形象中的審美意義來進行歸納。[3]這三個方面全面地概括了主題的解讀,尤其是包含在文中的審美意義是等待讀者去探討發(fā)現的。這篇文章之所以會出現主題的辨析,大概是因為蘇教版語文教參出現了三種說法:第一種“金錢關系”說。認為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的描述,藝術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第二種“同情”說。認為小說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下層人物——于勒被這個社會遺棄的人的悲慘命運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憐憫。第三種“虛榮”說。認為小說通過幾件瑣細的小事揭示菲利普夫婦的那種虛榮得近似滑稽的丑態(tài)。一部作品的主題出現幾種不同的理解,這說明作品的內涵豐富。很多教師視教參為唯一的教學素材,因此容易在解讀主題時出現偏差。
(二)實踐者對教學設計關注的焦點
筆者通過互聯網搜索,整理了關于《我的叔叔于勒》的24篇教學設計,從中可以窺探當下實踐者對該文本的教學關注點。現選取不同地域的兩篇教學設計進行比較,并整理出異同點,以察教學關注的焦點。如下表:
教學設計一 教學設計二教材分析 無 略學情分析 無1.學生能通過自學掌握生字詞,能讀懂小說中的故事情節(jié)2.學生對本課文的敘述藝術和主題理解有困難教學目標1.把握小說人物形象及作用2.學習本文細致描寫人物內心世界、對人物作個性化描寫的豐富方法3.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提高道德觀念1.理清小說情節(jié)2.分析人物形象3.多元解讀主題4.學習本文的敘事視角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教學難點:理解課文中的豐富內蘊。教學重點:通過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分析人物形象,從而多元解讀主題;教學難點:分析兒童敘事視角的藝術效果。教學過程1.基礎檢測2.默想文意感悟(標題解讀、問題探究)3.品語言、悟感情1.整體感知,概括主題2.理清情節(jié),分析人物3.整體探究,分析敘事視角1.第一個活動是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菲利普夫婦知道賣牡蠣的人是于勒的那部分內容。2.第二個活動是運用本節(jié)課學到的內容,分析《孔乙己》的敘述視角。課后拓展 無 試分析《變色龍》與《我的叔叔于勒》異同相同點 都關注了小說的三要素異同點 1.設計二設定教學目標更關注小說的文體特征,并且關注學情選擇相對合宜的教學內容2.設計二更體現出設計,而設計一只是單純的在備課檢測活動 無
教學設計有不同的定義,迪克和凱瑞把教學設計定義為“用系統(tǒng)方法描述教學,分析、設計、開發(fā)、評價和修改的全過程”。進一步了解,語文教學設計是指語文教師根據正確的教育思想和語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和教材,對于語文教學的整個程序及其具體環(huán)節(jié)、總體結構及其有關層面所做出的預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劃。這一涵義中包含: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評價的設計。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講的語文教學設計專指閱讀教學的設計。
而當下語文實踐者更關注的教學設計包含這幾個方面: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組織教學過程。對教學內容采取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缺乏更新;在教學評價方面,縱觀歷年《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設計,很少有老師在教學設計中提到教學評價。這也是語文教學低效的原因之一。
就《我的叔叔于勒》而言,梳理以往文章發(fā)現,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分角色朗讀;分析人物形象;理清情節(jié);解讀主題。教學過程依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還是比較陳舊的,如:朗讀法、講授法。
(一)合宜地分析學情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4]依據課標,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關注學情,進行合宜的學情分析。合宜的學情分析是指,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有哪些內容是已經掌握了的,還有的內容是通過自學就可以掌握的,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困難有哪些,應該設計哪些教學活動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正如《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學生能通讀課文并大體理清小說的情節(jié),對人物的形象有一定的印象,主題理解存在偏差,需教師指導,小說的敘述視角是學習本文的難點。
(二)確定合宜的教學內容
著名的語文教育家王榮生老師提出:合宜的教學內容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依據文本體式確定教學內容、根據學情選擇教學內容[5]?!段业氖迨逵诶铡肥侨私贪婢拍昙壣蟽缘谌龁卧囊黄≌f?,F代小說觀認為小說是用散體文字寫成的虛構的故事,小說的最基本特征是其敘事性。小說的文體元素既包括故事元素又包括敘事元素。故事層面的元素包括:故事、人物、情節(jié)、場景;敘事層面的元素包括:作者與隱含作者、敘述者、敘述人稱、敘述視角、敘述時間與故事時間,簡稱敘事藝術。換句話說,小說要教故事本身和敘事藝術,用語文教學上的語言就是指梳理小說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說意蘊、品味小說語言、欣賞敘事藝術。一般說來,教師在教小說時,情節(jié)與人物都會教,而且還教得不錯;但教小說的意蘊時,經常出現理解單一、盲目參照教參、把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的情況;經梳理既往文章發(fā)現,很少有老師在教小說時教語言,雖然小說文體的最基本特征是敘事性,但人物語言能表現出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暗示人物心理。小說的敘事藝術在文學領域早已不是新興事物了,而語文教師卻一直在重復地教小說的三要素,由此可見,語文教師的教學知識需要不斷地更新。
1.多元解讀主題
小說的主題也就是小說的意蘊。《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批判現實主義小說,自2006年至2010年,老師在教這篇文章時定位主題是:本篇文章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教師之所以會這么教,是因為教參就是這么寫的,教參之所以這樣寫,是大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造成的。由于新課改的影響,在2010年前后越來越多的老師開始意識到要多元解讀主題,現在更多的老師將主題解讀為:這是一群生活在病態(tài)社會的普通人。他們身上,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缺點,卻也不失人性中的某此善良。他們的人生所以會上演這樣的悲劇,最重要的原因是時代。當然,也不排除人物個性中的缺陷。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2.關注敘事藝術
小說的最基本特征是其敘事性,它不重抒情、不重描摹而重敘述故事,所以學習小說務必要關注敘事藝術?!段业氖迨逵诶铡返臄⑹鲆暯牵卸嘀乜磁c被看的關系:首先,我的父母這樣的成年人怎么看待于勒:壞蛋、流氓——有良心的人——流氓。第二,我是怎么看我的父母這樣看于勒的:有嘲諷意味,但也有同情的意味。第三,我是怎樣看于勒的:以親情評價而不是金錢。最后,“我”(隱含作者)怎樣看成年諾瑟夫:表達莫泊桑的態(tài)度,持有與諾瑟夫一樣的價值觀。這樣的敘述者與敘述視角的變換,造成了多重的看與被看。
(三)設定課內檢測活動
目前,語文教學低效的原因是評價在課外,設定課內檢測活動會優(yōu)化學生學習方式,方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深刻地教學反思,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課內檢測活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神。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涉獵豐富的課外知識。
參考文獻:
[1]王茜.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人物描寫中揭示的人性悲哀[J].短篇小說,2014,(4).
[2]叢玲玲.多元解讀人物形象——《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分析[J].現代語文,2010,(7).
[3]宋仁才.也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題[J].課外語文,2015. (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潘 穎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