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虎
?
談高中語文教學中高效問題設計與生成
◎張小虎
素質(zhì)教育強調(diào)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發(fā)揮的有效教學,這離不開老師的組織、引導和點撥。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語文學習的狀況,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和探討,以期讓學生在問題的解決中獲得學習語文的方法和能力。
以往的教學多是將語文知識和體系灌輸給學生,教學生識記字詞,理解詞義,賞析句子,分析句段,學習手法,歸納中心。這樣的教學往往不關(guān)注學生的已知和未知,不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認知規(guī)律;學生不能夠憑借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主動獲得并構(gòu)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如《沁園春·長沙》的教學中,教師在介紹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和詞牌之后,不去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而是老師自己講解“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是倒裝句,“獨”的含義,上闋的景色描寫運用了由遠到近、由高到低、顏色對比、動靜結(jié)合等手法,然后直抒胸臆,表現(xiàn)出作者對祖國命運的深切思慮和整頓山河的崇高使命感。這樣,學生缺少主動性,被動聽課做筆記,也不能深刻理解并獲得人文性的熏陶。這樣沒有興趣、沒有思考、沒有活動的學習,不可能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教學是“教”學生“學”,應該把學生不會或者不能精準運用的知識、方法教給學生。將教學重難點設計成問題,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能力的基礎上去解決,在解決中發(fā)現(xiàn)不足,在自主、合作探討和老師的點撥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而獲得、掌握與運用能力的提升才是素質(zhì)教育的體現(xiàn),才是為了學生發(fā)展的教學。
以生為本,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問題為起點,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為旨歸,以提升學生能力為核心。那么,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應遵循什么原則,怎樣保證問題有質(zhì)量呢?
(一)重視學生預習情況反饋
先學后教是普遍采用的一種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教學方法,學生先通過自主預習掌握一些必須識記的字詞,如言語的運用、主要內(nèi)容的把握、突出的寫作手法、作者情感的表達方法等等,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提出一些質(zhì)疑。如在《雷雨》預習中,學生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戲劇開頭的“舞臺說明”起到什么作用?(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營造一種壓抑的氛圍,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暗合主題。) 周樸園誤把魯侍萍當“新來的下人”,表現(xiàn)怎樣,這說明了什么?(對人彬彬有禮,道貌岸然,可見他是一個表里不一的偽君子。)但周樸園認出侍萍,他前后的言行舉止截然不同,他對魯侍萍是否有真感情,為什么要嚴厲地追問呢?老師要將學生的問題收上并進行篩選,選出有代表性的問題在課堂上讓學生們討論,傾聽他們的理解和思考,合理有效地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那么,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有一定的主動性,也能真正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重視提問與追問相結(jié)合
在課堂教學中,要學生們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學習,而這些問題也不能全靠老師幫助學生解決。另外,學生提出的問題也不一定是學習中的主要問題。這里,老師還要設計一些問題。如在老舍《想北平》的學習中,學生在課前可能生出這樣的一些問題,北平很大,老舍為什么選擇一些小墻根、院子、花花草草來寫呢?作者寫北平,為什么要寫巴黎等地方呢,有什么好處呢?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將學生的問題串起來,將學生的問題和學生沒有提出卻是學習重點的問題提出來。如可以從題目入手,題目為什么是“想北平”?這樣,能夠引導學生去關(guān)注寫作背景,在背景的理解中初步獲得文章的主題;然后,可以提問學生,作者“想”到哪些,為什么想到的都是些北平細微的生活和地方呢?這樣,學生們就能通過再次閱讀和分析內(nèi)容,感受老舍的平民視角和以小見大的寫法。當然,學生對問題的解答不可能一下子精準。這里需要教師追問,如楊絳《老王》最后一部分的“老王”形象描寫中,可以感受到老王病重纏身、朝不保夕的身體狀態(tài),也能從其行動中感受老王知恩圖報、心地善良的性格特點。教師繼續(xù)追問,楊絳是怎么寫老王病重的,哪幾個詞語用得比較好?我們從這樣的語言運用中獲得什么啟示?可見,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讓學生去思考有質(zhì)量的問題,讓他們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情感和手法的認識與理解,做到全面掌握與靈活運用。
另外,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無論是學生提出問題,還是老師的提問,都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合作探討,多些期待,讓他們盡可能完善地表達自己的理解。在合作中提升,在分享中進步,在展示中發(fā)現(xiàn),在反思總結(jié)中獲得遷移運用能力。如今提倡個性閱讀,但是教師要把握住方向,要注意有效地引導,學生的質(zhì)疑、思考和問題的解決都要立足于文本。如在《燭之武退秦師》的學習中,探討燭之武剛開始為什么拒絕鄭伯?有學生不扣住文本,答成燭之武要借機要挾鄭伯,要鄭伯給其利益的承諾等,這明顯答偏了。
總之,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問題引領課堂,用問題帶動學生學習和思考,要讓課堂問題成為他們獲得閱讀質(zhì)量和學習能力的動因,激活學生思維內(nèi)力,形成探索精神,以此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張小虎 江蘇省淮安中學 22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