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張承志與“傷痕——反思”文學思潮關(guān)系研究述評

      2015-02-28 13:03:46
      邢臺學院學報 2015年2期
      關(guān)鍵詞:文學思潮張承志理想主義

      趙 坤

      ?

      張承志與“傷痕——反思”文學思潮關(guān)系研究述評

      趙 坤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福州 350007)

      迄今為止,研究者主要從以下角度展開了對張承志與“傷痕——反思”文學思潮關(guān)系的思考:研究張承志的“理想主義”給予主體反思的審美可能性,但對張承志在“順時應(yīng)勢”中的“自我找尋”闡釋得不夠有力;研究張承志的“自然書寫”帶給主體反思的啟示,但大都聚焦于“人的自然化”,研究空間還尚需拓展深化;提煉張承志“知青反思”的審美獨特性,探尋張承志對于文學思潮的超越性,但是研究的比較視野還不夠自覺。

      理想主義;自然書寫;知青反思;審美獨特性

      張承志與新時期“傷痕——反思”文學思潮之間的關(guān)系,耐人尋味。一方面,張承志創(chuàng)作初期的“草原書寫”“知青書寫”的審美內(nèi)容、審美特征是在“傷痕——反思”文學思潮中被建構(gòu)、型塑的,他的創(chuàng)作與時代文學思潮保持著“同構(gòu)”關(guān)系;另一方面,他以其“紅衛(wèi)兵”的身份認同、四年內(nèi)蒙知青的經(jīng)歷、學者的寬闊視野,在與時代文學思潮“同構(gòu)”的同時,在創(chuàng)作中也容納了更多的審美內(nèi)容,呈現(xiàn)出“反思”的獨特性與寬泛性,以一種“超越”時代文學思潮的審美面貌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張承志以《騎手為什么歌唱母親》、《阿勒克足球》、《黑駿馬》、《綠夜》、《老橋》、《大坂》、《北方的河》等作品,在新時期之初,既“與時俱進”又不“隨波逐流”,他在新時期文學坐標中的獨特存在價值歷來就引起研究者的關(guān)注。筆者認為,研究張承志與“傷痕——反思”文學思潮之間的關(guān)系,既可以更好地闡釋張承志對于新時期文學的審美貢獻,也可以有助于我們把握“傷痕——反思”文學思潮的多元構(gòu)成。大致來講,迄今為止,研究者主要從以下角度展開了對張承志與“傷痕——反思”文學思潮關(guān)系的思考:

      一、張承志的“理想主義”給予主體反思的審美可能性

      在“傷痕——反思”文學思潮中,張承志以其對青春歲月的謳歌以及富有個性化的抒情,建構(gòu)起創(chuàng)作的“理想主義”情懷。通過闡述這種理想主義情懷來探尋張承志與時代文學思潮的關(guān)聯(lián),不失為一種可行的研究思路??傮w而言,研究者主要圍繞著張承志的“理想主義”,對其與“傷痕——反思”文學思潮之間的關(guān)系做了如下的探尋:

      第一,“理想主義”使得張承志筆下的主人公時常“跋涉”,而這種“跋涉”既指涉自然空間的漫游又深化了精神層面的再思考、再出發(fā),這樣的雙重“漫游”、多維“跋涉”,又反過來強化了人物的“理想主義”氣魄——在這樣的“雙向同構(gòu)”中,張承志向讀者展示了既與潮流一致又有所別致廣闊的反思。蔡翔《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精神漫游——讀張承志<北方的河>》[1]一文指出,張承志讓文中的“他”漫游于“額爾齊斯河”“黃河”“湟水”“永定河”“黑龍江”之中,汲取到與之相對應(yīng)的精神氣質(zhì)。蔡翔意識到了張承志 “精神漫游”與“理想主義”的彼此聯(lián)系,這是準確的,但是他沒有進一步追問、探究。其實恰恰是這種彼此關(guān)聯(lián),使得張承志較之同時期其他作家,有了更為廣闊的反思場域,也有了更豐富的反思內(nèi)容。

      第二,關(guān)注作為張承志“理想主義”審美表現(xiàn)的“文化意識”,指出張承志對待“過去”“歷史”的態(tài)度,進而拓展出張承志在“文化意識”層面的“理想主義”,以此來審視張承志在“傷痕——反思”文學思潮格局中的文化坐標。季紅真《沉雄蒼涼的崇高感——論張承志小說的美學風格》[2]一文,指出張承志反對對“歷史”的輕易抹殺,側(cè)重表達“紅衛(wèi)兵”在“人民生活”中所獲得的歷史啟示以及所完成的精神蛻變;在另外一篇文章《歷史的推移與人生的軌跡——讀張承志小說集<老橋>》中,他認為張承志不避諱“歷史”的局限,從作為“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永不斷裂的精神鏈條”[3]的人民善良的精神與蓬勃的生活力中感受到了總體樂觀的歷史意識。張承志并不遮蔽“知青運動”的歷史悲劇性及荒誕性,但在“歷史”與“個人成長”的價值序列中他無疑更看重“個人”在“歷史”中的精神成長。比起同時期作家對于“知青運動”乃至“文革”的否定與聲討,他更關(guān)注歷史運動帶給知青們的值得肯定的東西,而青春以此就有了意義,這是張承志1980年代初的歷史意識。這方面的論文還有王蒙《大地和青春的禮贊——<北方的河>讀后》[4]、王銳《青春生命的禮贊——喜讀張承志<金牧場>》[5]等。

      張承志在《初逢鋼嘎·哈拉》中曾說,“因為命運——這個詞被許多人掛在嘴上并玷污得那么可悲——把我那么深地送進了廣闊的草原和樸實的牧人之間,使我得到了兩種無價之寶:自由和酷烈的環(huán)境與‘人民’的養(yǎng)育。我慶幸自己在關(guān)鍵的青春期得到了這兩樣東西”;在《北方女人的印象》一文中他曾說,“一個知識青年插隊的往事,到頭來是該珍惜還是該詛咒,他的青春是失落了還是值得的,依我看只取決于他能否遇上一位母親般的女性?!惫P者認為當我們嘗試借由張承志“理想主義”來探討他與“傷痕——反思”文學思潮關(guān)系時,不應(yīng)忽略這樣一個關(guān)鍵的文學存在——張承志的“理想主義”是在與內(nèi)蒙牧民的生活聯(lián)系、精神交流中強化的。而這也與他插隊“插包入戶”的方式有關(guān)。他與“底層”“民間”的融洽及融合,使得在“順時應(yīng)勢”中能“自我找尋”,由此而展開的民間視域中的“知青書寫”“草原書寫”就有了更廣闊的審美空間。應(yīng)該說,從這些闡釋角度出發(fā),來探究張承志與“傷痕——反思”文學思潮之間的關(guān)系,是更能深入發(fā)現(xiàn)問題的。而目前我們在這些方面的研究是薄弱的。

      二、張承志的“自然書寫”帶給主體反思的啟示

      某種程度上說,新時期初期,知青作家們往往通過“自然書寫”保持他們與當時的“傷痕——反思”文學思潮的呼應(yīng)性,這其中的原因不難理解,這既與他們在“上山下鄉(xiāng)”生活中與“自然”的近距離接觸以及由此而獲取的體驗有關(guān),也與在當時的文學思潮下,“自然”所兼具的對社會性質(zhì)的主題以及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含納”特性有關(guān)。在過去,作家們往往將自然作為單純背景來描寫;而到了新時期之初,大自然往往不再僅僅作為人的觀照對象而被動存在,“自然”更多地被視為“力”的象征,20世紀80年代的很多作家在自然書寫中著重表現(xiàn)“自然崇拜”與“征服自然”。張承志筆下的牧人與內(nèi)蒙草原,梁曉聲筆下的兵團知青與北大荒,烏熱爾圖筆下的獵人與大森林,都在表現(xiàn)人對大自然的征服。在張承志這一時期的作品中,“自然”是一個無往而不至的存在。不同于梁曉聲等“知青作家”,在張承志筆下,人與自然更多的呈現(xiàn)和諧的一面,人與自然更多地是順應(yīng)與欣賞。在這種“和諧”與“順應(yīng)”中,“自然”也為張承志筆下主體反思帶來更多的啟示。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雖然大都關(guān)注這一時期張承志“自然書寫”乃至這一“關(guān)注”可堪“時尚”,但是這里所謂的“關(guān)注”卻呈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精神走向。在筆者看來,可分為“避世說”與“積極用世說”。黃發(fā)有《詩性的燃燒——張承志論》一書中指出,1980年代的有些研究者“多從回返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逃避時代生活的角度進行論證,并且把自然與文明作為相互對立的概念,由此推導出張承志遠離文明陶醉于古樸的美和崇高之中的論點?!盵6]也就是說,黃發(fā)有認為,在當時研究者看來,張承志的自然意識更多的是基于逃避“知青回城”所面臨的一系列現(xiàn)實彷徨而有意以“自然”為崇高從而稀釋主體焦慮感的審美選擇——這種“關(guān)注”如果確為事實,說“避世說”倒也在理。但據(jù)筆者了解,如黃發(fā)有所言的那種通過解讀張承志“自然書寫”從而認為作家“把自然與文明作為相互對立的概念”“由此推導出張承志遠離文明陶醉于古樸的美和崇高之中的論點”的論文極為少見,不知黃發(fā)有這一“堅定”的判斷是出于閱讀經(jīng)驗還是主觀預設(shè)?其實,張承志“自然書寫”之于主體精神氣質(zhì)的塑造以及現(xiàn)實生活的介入,已經(jīng)成為張承志研究圈內(nèi)的共識。也就是說,前文中的“積極用世說”更合乎研究的判斷。即使在1980年代,仍有學者敏銳地捕捉到了與“自然”有所關(guān)涉的主體意識及社會歷史內(nèi)容。比如周凡、朱持《人與自然——關(guān)于張賢亮、張承志創(chuàng)作的美學思考》一文就指出,張承志“沒有停留在揭示人與自然的外在聯(lián)系上,沒有把人物精神活動僅僅視為對自然外在形式觀照的結(jié)果,它深入一層地揭示出崇高對象的社會歷史內(nèi)容,使對象與主體具有了密不可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薄叭宋锪D從個人的局限里解脫出來,在反思中把握歷史的脈動?!盵7]賀興安《青年奮擊者的壯美詩篇——讀張承志<北方的河>》[8]一文,指出“北方的河”賦予了“他”崇高感與寬容感,極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對待“歷史”“現(xiàn)在”的態(tài)度。這方面的論文還有吳亮《自然·歷史·人——評張承志晚近的小說》[9],徐芳《人與大自然關(guān)系的藝術(shù)思考——兼評近年來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種傾向》[10],顏純鈞《張承志和他的地理學文學》[11]等。

      今天看來,由于“自然”不僅指涉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在場景,而且還折射出主體精神領(lǐng)域的價值隱喻,所以“自然人格化”;同時“自然”對于“人”也有所影響,“自然”氣質(zhì)對于人性人情有所滲透,因而“人的自然化”。當我們談及這一時期張承志的“自然書寫”以及其給主體反思帶來的啟示時,要兼顧“自然人格化”及“人的自然化”這兩大核心問題,由此而展開的主體反思才具有情感超越的可能性。應(yīng)該說,迄今為止,我們對于張承志新時期之初“自然書寫”的研究還大都聚焦于“人的自然化”,研究空間還尚需拓展深化。

      三、提煉張承志“知青反思”的審美獨特性,進而探尋張承志與“傷痕——反思”文學思潮之間“同構(gòu)——超越”的關(guān)系

      暫且不論“后知青文學”,單就1980年代“傷痕——反思”文學思潮中的“知青文學”而言,其本身的審美意蘊也是多重的。之所以形成這般文學現(xiàn)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第一,80年代知青作家對于“鄉(xiāng)村”有著曖昧多元的情感文化困境,知青作家在進行“知青表達”時面臨著城鄉(xiāng)兩種文化的糾葛困擾。韓少功《歸去來》中黃冶先充滿悖反性的情感文化世界,也正是這一時期知青作家“己歸卻復去,己去又復來,欲割難舍,欲近又棄”的真實內(nèi)心寫照。第二,知青作家的代際更迭也使得他們的知青敘事呈現(xiàn)差異性。特定的成長環(huán)境、經(jīng)歷背景以及回城后的人生遭遇,使得新時期之初的這一批知青作家呈現(xiàn)出不同的主體類型。按照阿爾都塞的闡述,意識形態(tài)、主體類型、個體的“鏡像”體認這三者之間所呈現(xiàn)出的內(nèi)在邏輯,會形成一種角色規(guī)約,進而影響“我”與他人、與社會的想象性關(guān)系。這種基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多元文化想象關(guān)系,使得本就具有明確觀念意識的知青文學在內(nèi)部之間呈現(xiàn)出審美的迥異面貌。但無論如何,這一時期的知青文學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反思”,都是在“傷痕——反思”文學思潮的影響下被型塑的。

      考察文學史對于張承志的對象闡述,是把握張承志與新時期文學思潮關(guān)系的重要方式。具體到文學史對于1980年代知青文學,尤其是“傷痕——反思”文學思潮的介紹,我們會發(fā)現(xiàn)“張承志”在這種整體格局下的存在價值。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紀之前的大部分文學史,在介紹“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時并未突出張承志在這個階段當代文學思潮中所具有的獨特意義,大都只是將張承志作為創(chuàng)作思潮中的代表作家來加以審視。也就是說,1980~1990年代,研究者對于張承志與“傷痕——反思”文學思潮的關(guān)系上的研究整體上尚處于“同構(gòu)”的感知狀態(tài)。到了新世紀,新出版的幾冊文學史雖在介紹張承志的篇幅上存在差異性,但大都在強調(diào)張承志與時代文學思潮“同構(gòu)”之時,進一步將張承志的“超越”從中剝離出來,展開審美賦值。具體來說,它主要呈現(xiàn)出如下的研究動向:第一,張承志在創(chuàng)作之初就表現(xiàn)了其與時代文學創(chuàng)作思潮的“區(qū)別性”。樊星《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指出張承志與史鐵生、王小波在大量知青作家中具有“特殊的深度”,“從最初的《騎手為什么歌唱母親》開始,張承志的創(chuàng)作就以其高揚的理想主義信念區(qū)別于以創(chuàng)傷敘述為主調(diào)的‘知青文學’潮流?!盵12]張炯主編《中華文學發(fā)展史》[13]指出,當知青文學尚在流行“傷痕”之時,一種“抒發(fā)自豪”“對理想主義的肯定”的傾向開始崛起,其代表作家是張承志。編者認為,張承志不僅以其煥發(fā)的才華、深沉的思考引人注目,而且強烈的主觀意識、雄勁而浪漫的作品形式也使得他在同時期知青作家中獨樹一幟。第二,張承志卓越的審美視野及反思廣度,是與其知青經(jīng)歷及文化身份是密不可分的。王澤龍、劉克寬《中國現(xiàn)代文學》指出,“張承志成長于遼闊而美麗的蒙古草原,壯美的草原孕育了他牧民式的情懷。他所接觸和體驗到的是遠離城市生活、更接近于大自然的、牧民們古老而緩慢的生活節(jié)奏。作為一個善于思考、有深邃目光的青年歷史學者,張承志從這種古老而緩慢的生活中,看到了新的歷史對陋習的沖擊,看到了古老生活的變化?!盵14]第三,從張承志審美內(nèi)容出發(fā),闡述他之于文學思潮的超越性。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認為張承志在復雜的歷史運動中剝離出值得珍惜的因素,這使得他“已明顯離開社會政治視角,而著重發(fā)現(xiàn)民間生活中可能具有的人性品格,并以此作為更新自我和社會的精神力量。”[15]

      雖然在上述文學史闡述中論及到了張承志之于時代文學思潮的“同構(gòu)”與“超越”,但分析得并不系統(tǒng),有的還較為零散、片段。這種“遺憾”在一些張承志研究專著中有一定“彌補”。馬麗蓉《踩在幾朵文化上:張承志新論》一書,雖并未用專門章節(jié)來分析張承志的“超越”性,但作者嘗試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將張承志與同時期同類型知青作家梁曉聲相比較,得出了讓人眼前一亮的見解。在當時的反思文學思潮中,知青作家的反思大都是與“廣闊天地”、“民間”、“鄉(xiāng)村”保持著距離,主要以自我視角對“過去”展開“過濾”與“想象”,從而展開自我意識的揚棄。馬麗蓉認為,即使梁曉聲這樣高揚“理想主義”的“老三屆”知青作家,在創(chuàng)作知青文學時多寫知青間的故事、知青與社會運動及知青運動與中國的關(guān)系等問題,“幾乎沒有涉及或較少深入于知青與‘廣闊天地’之間的影響與制約等實質(zhì)性問題。”[16]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無論如何,對梁曉聲們而言,他們幾乎與那塊黑土地上的人們、黑土文化始終有心距”。而這些問題在張承志創(chuàng)作中是不存在的,因為張承志“直接進入牧民之家,甚至以‘養(yǎng)子’身份成為牧人之家的當然一員”,這是張承志成長經(jīng)歷、創(chuàng)作資源“得天獨厚”的地方。

      這種比較研究的視野,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關(guān)注。侯桂新《知青作家的青春理想——以梁曉聲、張承志為中心》[17]一文,雖將張承志與梁曉聲進行了同類型審美觀照,但側(cè)重于提煉張承志在反思中注重知青與草原民眾的生活聯(lián)系及精神交流以及現(xiàn)實嚴峻思考的特質(zhì)。桂琳《知青成長書寫中兩種書寫模式的考察——以路遙與張承志為例》一文,通過將路遙的“現(xiàn)實型成長書寫”與張承志“浪漫型成長”加以比較,指出張承志“浪漫型”知青成長書寫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追新悖論,“浪漫型成長書寫對于中國當代在70年代末開始啟動的這場現(xiàn)代化歷程仿佛先知般地洞穿了它對個體自由的一種破壞和毀滅。他用反現(xiàn)代作為一種抵抗,但隱含的卻是對現(xiàn)代性的追隨和激進認同?!盵18]吉林大學魯弘的博士論文《知青記憶的不同書寫》(2009年)關(guān)注到了作為“知青小說同一性的碎裂”的“知青記憶的不同書寫”,并將其成因追溯到知青“經(jīng)歷”、“地域”、“體制”的差異。

      張承志“反思”的多維指涉以及“反思”的民間視域,使得他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能夠與時代文學思潮保持“同構(gòu)——超越”的關(guān)系。而具體到張承志的“知青反思”審美特質(zhì),僅僅持有“比較研究”的視野還不夠,還應(yīng)將“比較研究”的視野自覺到探究張承志“知青反思”獨特性與多元性的審美成因?qū)用?。比如,張承志的“插隊?jīng)歷”影響了他“知青表達”的題材選擇,而這種題材選擇又深深地影響了他的情感倚重——如果將這些加以整合,并與同時期其他知青作家加以系統(tǒng)比較,對張承志“知青反思”予以再審視,是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把握他與“傷痕——反思”文學思潮的關(guān)系狀態(tài)。

      [1]蔡翔.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精神漫游——讀張承志《北方的河》[J].讀書,1984,(9).

      [2]季紅真.沉雄蒼涼的崇高感——論張承志小說的美學風格[J].當代作家評論,1984.(6).

      [3]季紅真.歷史的推移與人生的軌跡——讀張承志小說集《老橋》[J].讀書,1984.(2):61.

      [4]王蒙.大地和青春的禮贊——《北方的河》讀后[N].文藝報,1984-3.

      [5]王銳.青春生命的禮贊——喜讀張承志《金牧場》[J].民族文學研究,1987,(10).

      [6]黃發(fā)有.詩性的燃燒——張承志論[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277.

      [7]周凡,朱持.人與自然——關(guān)于張賢亮、張承志創(chuàng)作的美學思考[J].文藝研究,1985,(3):12-13.

      [8]賀興安.青年奮擊者的壯美詩篇——讀張承志《北方的河》[J].文學評論,1984,(3).

      [9]吳亮.自然·歷史·人——評張承志晚近的小說[J].上海文學,1984,(11).

      [10]徐芳.人與大自然關(guān)系的藝術(shù)思考——兼評近年來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種傾向[J].文學評論,1985,(1).

      [11]顏純鈞.張承志和他的地理學文學[J].文學評論,1987,(1).

      [12]樊星.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430.

      [13]張炯.中華文學發(fā)展史[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

      [14]王澤龍,劉克寬.中國現(xiàn)代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2.

      [15]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69.

      [16]馬麗蓉.踩在幾朵文化上:張承志新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173.

      [17]侯桂新.知青作家的青春理想——以梁曉聲、張承志為中心[J].文藝爭鳴,2011,(3).

      [18]桂琳.知青成長書寫中兩種書寫模式的考察——以路遙與張承志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1):105.

      2015-01-12

      趙 坤(1984-),男,山東聊城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思潮與少數(shù)民族文學.

      I206

      A

      1672-4658(2015)02-0116-04

      猜你喜歡
      文學思潮張承志理想主義
      外國文學研究中的文學思潮和跨學科、跨文化研究——蔣承勇①教授訪談錄
      一部理想主義長篇小說——評李保均《花農(nóng)》
      阿來研究(2020年2期)2020-02-01 07:12:54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義氣質(zhì)中*——評長篇小說《花農(nóng)》
      阿來研究(2020年2期)2020-02-01 07:12:44
      《芳華》:事關(guān)理想主義的隕落
      關(guān)于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思潮研究的幾個問題
      大眾文藝(2016年22期)2016-07-13 09:29:22
      中國女性主義文藝思潮的演變
      青年文學家(2015年2期)2016-05-09 15:21:16
      張承志文學年譜(修訂稿)
      關(guān)于《張承志文學年譜》的訂正啟事
      精神的長旅
      ——從《黑駿馬》到《心靈史》看張承志文化身份認同的轉(zhuǎn)變
      理想主義長安馬自達MAZD CX-5
      家用汽車(2015年9期)2015-03-14 01:58:52
      房产| 沈阳市| 遂平县| 昭平县| 台北市| 常熟市| 汉中市| 泗阳县| 蒲城县| 南丰县| 连山| 潍坊市| 民丰县| 尤溪县| 和顺县| 辰溪县| 达日县| 磐安县| 南和县| 桐乡市| 平果县| 阜康市| 浦城县| 陇川县| 桃园市| 丹东市| 枝江市| 定日县| 正安县| 资源县| 紫阳县| 北川| 深泽县| 乐亭县| 姚安县| 长沙市| 陆丰市| 双流县| 绥化市| 岳池县| 墨竹工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