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盼盼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陜西西安 710063)
司法規(guī)范新常態(tài)下刑事案件運行的法律治理—基于2014年X市W區(qū)檢察院刑事案件的實證分析
姜盼盼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陜西西安 710063)
司法規(guī)范化是理論界和實務界重點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刑事案件的運行狀況直接關系到司法規(guī)范化的現(xiàn)實效果。刑事案件的運行亦是司法規(guī)范的一個縮影,折射出社會危險性調查取證不足、犯罪嫌疑人的羈押率過高、偵查主導性與檢警關系的質疑以及強制措施刑罰化的法律問題?;诋斚滦淌掳讣\行的實證考量,提出逮捕必要性深度化、偵查監(jiān)督職能化與強制措施區(qū)分化的法律治理方案。
司法規(guī)范;刑事案件;審判中心;法律治理
司法行為的規(guī)范化是司法機關基礎工作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規(guī)范性評價司法工作者工作水準的重要標志。隨著能動司法的更進、軟法的擴張以及風險社會的規(guī)避,[1]怎樣以獨特的眼光來審視司法規(guī)范化問題成為司法機關亟待解決的難題。概言之,無論是程序正義的張揚還是實質正義的伸張,都是規(guī)范司法行為實質價值核心部分,但這些都離不開現(xiàn)實的實證分析來佐證。故本文針對目前我國刑事案件面臨的社會危險性調查取證不足、羈押率過高等諸多難題,以X市W區(qū)檢察院2014年刑事案件的案例數(shù)據(jù)為切入點,以審查逮捕、審查起訴為視角,力求在準確分析2014年刑事案件的基本情況和特點的前提下,對刑事案件的運行邏輯進行相應地理性解讀,并提出未來刑事案件的走向。
(一)各部門之間休眠的協(xié)作模式
公安機關與檢察機關、檢察機關內部之間等部門的協(xié)作機制,處于休眠模式。通常情況下,刑事案件的運行需要相關部門相互合作、相互配合,但在實踐中存在以下困境:(1)檢察機關偵查監(jiān)督部門對于重大、復雜、疑難案件,通常會主動提前介入偵查、偵查取證的有效性受阻,往往被捕案件后續(xù)調查欠缺。(2)檢察院偵查監(jiān)督部門與公訴部門的溝通銜接不到位,對于審查起訴階段改變罪名或因證據(jù)不足、事實不清等原因不予起訴案件,偵查監(jiān)督部門往往信息獲得不及時。上述實踐難題導致刑事犯罪案件的退查率和重報率比例上升。據(jù)統(tǒng)計,2014年W區(qū)檢察院共受理各類審查起訴刑事案件947件1319人,其中一次退回補充偵查案件349件557人,一次退查比例為36.8%,一次重報346件557人;二次退回補充偵查案件88件193人,二次退查比例為9.3%,二次重報86件186人。
(二)調查取證困境的制約模式
調查取證工作的窘境制約著批捕案件的比例。2014年W區(qū)檢察院偵查監(jiān)督部門共受理審查逮捕刑事案件903件1400人,其中批準逮捕犯罪嫌疑人781件1148人,而不批準逮捕犯罪嫌疑人105件225人,分別占總數(shù)的11.63%和16.07%。另外,偵查監(jiān)督階段撤回案件16件22人,撤回重報11件13人,重報后批準逮捕7件7人,而不批準逮捕案件4件5人。這些案件大多是因證據(jù)問題導致不捕。另外,有些犯罪案件因取證難、缺乏直接證據(jù)等客觀原因,造成承辦部門有效取證障礙,阻礙了對犯罪的打擊力度。
(三)超期羈押的懲罰模式
犯罪嫌疑人的羈押周期過長導致強制措施刑罰化。據(jù)統(tǒng)計,2014年W區(qū)檢察院受理的審查起訴后審結的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最長羈押時間為503天,最短羈押時間為20天,平均羈押時間為123天。犯罪嫌疑人羈押時間過長原因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公安機關、檢察機關與審判機關對某些案件的沒有達成共識,拖延了案件程序的正常進行。例如W區(qū)檢察院受理的紀某某交通肇事案,公安機關認為紀某某交通肇事后沒有逃逸,雖然造成了嚴重的后果,但是紀某某積極主動賠償,與受害人家屬達成和解,可以取保候審;檢察機關認為紀某某酒后駕駛已經(jīng)觸犯《刑法》的交通肇事罪的規(guī)定,雖然民事賠償已經(jīng)到位,但是輕易不要取保,應對紀某某處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法,反之,有失法律的公正;審判機關認為,紀某某交通肇事案應該綜合各種因素予以考量,而不是單純的從一方面追究其刑事責任,無論是取保候審還是直接定罪,都要在保障公平的前提下進行。
(一)逮捕前提:社會危險性的規(guī)范性評價
新刑訴法對逮捕必要性應從兩個層面考量:一個層面是法律規(guī)定的社會危險性,一個層面是采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fā)生社會危險性的。然而關于社會危險性的審查標準,遭到了理論界和實務界的諸多臧否。有學者把社會危險性的審查標準分解為兩種要素:一種是罪行危險性,即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可能給社會帶來的危險性,另一種是人身危險性,即可能阻礙刑事訴訟的危險性及可能再次犯罪的危險性。[2]但是,對該條文爭議的焦點還是社會危險性的理解與適用上,在概念層面,社會危險性的價值判斷夾雜著主觀因素,例如“可能”、“企圖”、“現(xiàn)實危險”等主觀臆斷的判斷,標準的寬泛會加大犯罪嫌疑人的逮捕必要性;在實踐層面,“辦案責任輕微”、“證明制度缺失”。[3]有學者基于司法規(guī)范和司法經(jīng)驗,構建統(tǒng)一的社會危險性評估機制,即以社會危險性為基準,將社會危險性分為各種評價等級,再根據(jù)一定的規(guī)則綜合評估,根據(jù)評估值的大小確定逮捕必要性。[4]雖然把社會危險性的評價進行細化,但是并未起到較好的效果,存在著實際操作難、部分偵查人員不重視的難題,仍然沒有解決實質問題。
在司法實踐中,以社會危險性為典型最突出的實踐難題集中在社會危險性的調查取證方面。[5]社會危險性調查取證嚴重不足,使檢察機關無法準確判定犯罪嫌疑人的逮捕必要性,審查逮捕主要還是夠罪即捕。據(jù)統(tǒng)計,2014年W區(qū)檢察院受理審查逮捕刑事案件903件1400人,在報捕意見書中對刑訴法規(guī)定的犯罪嫌疑人的“社會危險性”的五種情形有論述、有證據(jù)支撐的有0件;報捕意見書中表述有前科或案卷中有前科紀錄的125人,占總數(shù)的8.93%;還有125件只是在報捕意見書格式化的一句話“犯罪嫌疑人有社會危險性,有逮捕必要”,至于是哪種情形的危險性,有什么證據(jù)支撐卻沒有提及。2014年W區(qū)檢察院審查逮捕案件,不批準逮捕105件225人,其中認為無社會危險性不捕的49人,占不捕人數(shù)的21.7%,占報捕總人數(shù)的3.5%;證據(jù)不足不捕的14人,不構成犯罪的24人。以上體現(xiàn)出,絕大多數(shù)審查逮捕案件,只要夠罪就會被逮捕。
(二)改革邏輯:審判中心的政策性推進
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強調充分發(fā)揮審判特別是庭審的作用。以審判為中心,與以偵查為中心相對應,偵查監(jiān)督和審查起訴都要以審判為中心。以審判為中心,應該是以審判活動為中心,而不是審判權、法官或審判階段為中心。[6]以審判為中心的來由,主要是基于偵查主導性和庭審形式化問題產生的,[7]以審判為中心的提出,是保障人權、提高辦案效率和防止冤假錯案的需要。概言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應作如下理解:首先,以審判為中心貫穿實體和程序兩條線,實體層面如定罪量刑,與我國刑訴法第12條的規(guī)定相符合,即法院有最終的定罪決定權。程序層面,審判機關對影響當事人程序性權益方面有干涉權和最終的決定權。其次,以審判為中心就是以庭審為中心,以庭審為中心是以審判為中心的前提和基礎,是實現(xiàn)以審判為中心的必要要件,促進以審判為中心。
但是,實踐中偵查中心主義依然存在著,主要體現(xiàn)在犯罪嫌疑人的羈押率方面。過高的羈押率與多數(shù)罪犯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之間相矛盾,與“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發(fā)展要求不相適應。據(jù)統(tǒng)計,2014年W區(qū)檢察院審查起訴階段犯罪嫌疑人的逮捕率為71.6%,而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以下的犯罪嫌疑人數(shù)為830人,占總數(shù)的86.28%,被判處拘役、管制、緩刑的人數(shù)占總數(shù)的41.93%。其中被判處拘役共164人,占總數(shù)的17.05%;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嫌疑人共90人,占總數(shù)的9.36%;被判處緩刑共145人,占總數(shù)的15.07%。過高的逮捕率實際上是“以偵查為中心”在檢察環(huán)節(jié)的直接后果,其司法理念仍是“有罪推定”,將使檢察機關喪失回旋余地,審查起訴工作只能對公安機關偵查結論進行確認和維護,若案件的客觀證據(jù)發(fā)生變化(特別是在輕刑案件中),檢察機關將要承擔無罪或撤案的法律后果;若硬著頭皮去起訴,又會耗費巨大的精力去協(xié)調,往往在對法院的依法監(jiān)督上喪失主動權,不得不做出妥協(xié)。檢察機關如果審查不嚴、標準不高,甚至“背書”,那么必將導致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和法院兩個監(jiān)督職能的履行弱化、異位。
同時,過高的逮捕率使得本已緊張的檢警關系更加扭曲。檢警關系的重要性直接關系到刑罰權的實現(xiàn)和人權保障,[8]它是刑事訴訟審判前極為重要的法律關系,檢警關系的協(xié)調性直接影響到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要求。目前,在司法實踐中遇到復雜疑難或證據(jù)發(fā)生變化的案件,檢警只能相互推諉,或者過度依賴游離于法庭審判之外的“三長會(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公安局局長)”來協(xié)調各方立場,不僅審前程序效率低下,而且弱化庭審職能,與訴訟制度改革精神不符。目前基層公安機關司法辦案能力不強,案件質量不高、前期證據(jù)收集不力,公訴人只能退回補充偵查,一退、二退比例分別達到了25%和10%。公安機關的補偵工作消極怠工現(xiàn)象嚴重,期限屆滿往往以情況說明應付了事,公訴人往往只能以補偵不到位拒絕收卷來制約,檢警之間分工負責、相互制約關系扭曲變形。逮捕后不起訴考核要扣分,公訴部門不愿意;要么退補后公安機關撤回案件,安撫嫌疑人;要么啟動三長會,硬著頭皮訴,頂著壓力判。
(三)法理基礎:公平正義的價值性追求
對被告人罰當其罰是體現(xiàn)司法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9]公平正義貫穿于司法活動的始終,無論是程序正義還是實體正義,不管是個案正義或普遍正義,都體現(xiàn)了我國公平正義和司法公信力的核心價值。被告人強制措施的適度適用和限度適用,是貫穿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保障人權和權力制約的需要。[10]但往往在實踐中,被告人強制措施的懲罰化卻是公平正義的負面寫照。目前,中國刑案羈押率偏高,嫌犯被羈押時間過長,為此最高檢日前印發(fā)《人民檢察院刑事執(zhí)行檢察部門預防和糾正超期羈押和久押不決案件工作規(guī)定 (試行)》,旨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正當權利[11]。據(jù)官方統(tǒng)計,截至2013年4月30日,全國羈押3年以上的久押不決案件共計1845件4459人,目前已清理糾正1766件4299人,尚未完全糾正的久押不決案件絕大部分進入新的訴訟階段[12]。顯然,久押不決的案件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從程序上和實體上保障了司法公平正義價值的實現(xiàn)。
然而,實踐中犯罪嫌疑人的、被告人的強制措施通常受案件事實之外的其他因素影響被不當放大,進而影響、制約著刑事訴訟活動,使其運轉不暢、效率低下,公平正義大打折扣。這突出表現(xiàn)在犯罪嫌疑人的強制措施,特別是羈押問題上。審判活動聚焦的是案件事實和證據(jù),取保、逮捕等保障訴訟正常進行的強制措施一般不被關注,看守所、醫(yī)院(公安機關專門羈押有病犯罪嫌疑人的醫(yī)院)、獄醫(yī)在刑事訴訟活動中更易被人忽略,引起關注也大多是在類似“躲貓貓”事件中。例如2009年的李蕎明盜伐林木一案中,[13]李蕎明僅僅是砍了幾棵樹,依法本應承擔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刑事責任,然而其卻被刑拘、逮捕。由此看出,審判前羈押權的濫用,一是違背無罪推定原則,二是增加訴訟成本,三是浪費司法資源,另外,與公平正義背道而馳,顯然不利于對犯罪分子的改造和社會對犯罪的綜合治理。
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決定》提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給檢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層檢察機關特別是案多人少矛盾突出的基層院改革刑事訴訟各環(huán)節(jié)存在的機制問題,理順檢警關系,將以審判為中心的壓力傳導至公安機關;面對法院要站穩(wěn)法律監(jiān)督的立場,敢于、善于在審判活動中依法、充分履行法律監(jiān)督職能,制約法院的審判權,促進其依法、及時下判,減少因枝節(jié)問題退回案件,提升訴訟效率。
(一)社會危險性的再度審視
基于尊重和保障人權、降低審前羈押率的初衷,社會危險性的調查取證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逮捕必要性至關重要。如何理解社會危險性在審查逮捕的認定問題是當務之急。目前,全國各基層檢察院通過細化社會危險性的證明標準防止構罪即捕的現(xiàn)象發(fā)生,例如,江蘇泰州高港區(qū)檢察院受理的王杰盜竊一案中,承辦檢察官認為王杰系初犯、偶犯,認罪態(tài)度較好,不具有社會危險性,故采取取保候審,依據(jù)《審查逮捕案件證明犯罪嫌疑人具有社會危險性的實施辦法》,對王杰作出不批準逮捕決定。《實施辦法》實施3個月來,高港區(qū)檢察院受理審查批捕案件16件28人。審查后決定不批準逮捕的比例從2014年的28%下降為13%,捕后判處緩刑的比例從2014年的12.5%下降為3.9%,逮捕案件質量大幅上升。[14]那么,怎樣深化逮捕必要性,再審社會危險性的定罪邏輯,有如下幾點建議:
1.錯誤理念的摒棄。摒棄“夠罪即捕”、“審查逮捕就是確認偵查活動”等錯誤理念,堅持偵查監(jiān)督制約偵查權的理念,落實刑訴法關于保障人權的規(guī)定,在非法證據(jù)排除、強制措施不當使用、限制律師辯護權等方面積極作為。
2.立案監(jiān)督的主動性。針對立案監(jiān)督工作開展專題研究,學習借鑒、積極探索,形成解決立案監(jiān)督困局的系統(tǒng)性辦法,通過辦理重大、有影響力的立案監(jiān)督案件,將偵查監(jiān)督的精力從為公安機關信訪案件買單中解脫出來,扭轉立案監(jiān)督被動局面。
3.有效監(jiān)督基層公安。系統(tǒng)研究公安機關為完成考核任務辦理的一批質量不高、案外因素多、可降格作為治安案件處理效果更好的“充數(shù)案件”特點,有針對性采取措施進行專項治理,堵住這些案件進入檢察環(huán)節(jié)的大門,形成對基層公安的有力制約。
4.強化社會危險性審查,降低逮捕率。加強與公安機關的溝通協(xié)調,形成檢警《關于提請批準逮捕案件社會危險性證明審查工作規(guī)定》,要求公安機關提請逮捕時對社會危險性進行專門說明,并提供相應證據(jù),共同強化社會危險性證明和審查、說理工作。對輕微犯罪寬緩處理,慎用逮捕措施。
5.尋求區(qū)委、人大、上級檢察機關的支持,積極推動檢警刑事案件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實現(xiàn)“兩法”銜接,努力破解監(jiān)督信息不暢難題,強化立案監(jiān)督。
6.探索監(jiān)督公安派出所的可行、管用之策。根據(jù)人力現(xiàn)狀,通過定期巡查、專項巡查等方法加強監(jiān)督。
(二)審判中心的綜合權衡
適應“以審判為中心”改革要求,突出偵查監(jiān)督職能,理順檢警關系,強調相互制約??茖W設置考核指標,調整內部關系,實現(xiàn)法律監(jiān)督職能的充分履行。目前公訴階段不訴率是一項重要考核指標,據(jù)統(tǒng)計,2014年W區(qū)檢察院審查起訴階段受理的947件案件只有7件做不起訴處理,而報捕案件903件卻接近于起訴案件。由于擔心不起訴案件較多,所以公訴部門希望公安機關報送的每一個案件盡可能的經(jīng)過報捕環(huán)節(jié)進行過濾,提高起訴環(huán)節(jié)案件質量。
因此,一是要減少不訴率的考核權重,針對三種不訴情形設置科學的考核指標,不能因為有不訴率而讓我們自縛手腳、為達不到起訴條件的案件尋找出路,如果證據(jù)不足,就應該作出不起訴決定。二是按照刑事訴訟的基本規(guī)律科學調整檢察機關內部關系,擴大取保直訴的適用范圍,減少進入報捕環(huán)節(jié)的案件數(shù)量。與轄區(qū)公安機關聯(lián)合出臺取保直訴案件詳盡的、具體可操作的報送標準,并開展面向派出所的辦案培訓提高取保直訴案件質量,強化公訴與控申的協(xié)作配合,共同應對因不起訴可能產生的信訪問題。通過以上措施減少羈押率、提高訴訟效率,使檢察機關能夠更加從容地履行法律監(jiān)督職能。
(三)公平正義的價值彰顯
重視強制措施、羈押場所等保障刑事訴訟工作正常進行的積極作用,打通刑事訴訟各環(huán)節(jié)障礙,提升訴訟效率,進一步彰顯公平正義,提高司法公信力。
1.積極向黨委、人大、政府匯報刑事訴訟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邀請人大、政法委調研指導,爭取支持、加大對公安機關履行取保候審監(jiān)管職能的保障力度,加強看守所、羈押醫(yī)院的建設,特別是提高看守所等醫(yī)療保障水平,協(xié)調保險機構為患有疾病的犯罪嫌疑人購買保險,降低羈押風險,實現(xiàn)可以取保的有人管、能到案,應該被羈押的能投牢、不出事。
2.重視政法委在推動刑事訴訟進程,協(xié)調公檢法司等機關關系的重要作用,爭取在其領導下就取保候審等非羈押強制措施、因病不能羈押的適用范圍等各家爭議較大的問題達成統(tǒng)一標準。
3.加強調研,準確把握制約刑事訴訟的問題和環(huán)節(jié),及時向上級反應,推動在立法層面完善和細化取保候審強制措施適用條件和標準。
4.轉變司法理念,認識到逮捕只是一種強制措施,其目的就是為了保障訴訟的正常進行,準確把握逮捕的法定條件,嚴格適用。強化社會危險性的審查,不能簡單的“夠罪即捕”,實現(xiàn)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的平衡。
5.減少審前羈押,提高社區(qū)幫教中心等適用范圍,特別是對未成年人和在校學生盡可能的在幫教基地進行教育改造,減少羈押場所的交叉感染,承擔起司法機關打擊犯罪、教育改造犯罪人的司法責任。
刑事案件運行的狀況直接關乎到司法規(guī)范化的社會效果,其依賴于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共同努力,雖然目前取得了些許的成效,但仍然對當下社會危險性調查取證不足、羈押周期過長、偵查主導與檢警關系的質疑以及強制措施懲罰化的法律問題難以突破。因此,結合刑事案件運行的實證分析,在立法層面要做到符合現(xiàn)實國情,逐步形成完整協(xié)調的體系,在執(zhí)法層面要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避免放縱的處罰力度,維護司法公平正義的形象。面對實踐有需求、理論無回應之困境,筆者希冀此文乃引玉之磚,以便在理論上如切如磋,在實踐中有所裨益。
[1]李辰星.司法行為規(guī)范化的構建路徑[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2):108-109.
[2]楊秀莉,關振海.逮捕條件中社會危險性評估模式之構建[J]. 中國刑事法雜志, 2014,(01):63.
[3]梁方軍,陳慶安.關于新刑訴法社會危險性規(guī)定的思考[J].鐵道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 2013,(02):79-80.
[4]楊秀莉,關振海.逮捕條件中社會危險性評估模式之構建[J]. 中國刑事法雜志, 2014,(01):68.
[5]林冬松,陳玉璽.新刑訴法逮捕條件中“社會危險性”的理解與適用[J]. 社科縱橫(新理版),2013,(04):120.
[6]閔春雷.以審判為中心:內涵解讀及實現(xiàn)路徑[J].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報),2015,(03):36.
[7]朱孝青.略論“以審判為中心”[J]. 人民檢察,2015,(01):6.
[8]關于檢警關系改革的探討[EB/OL].http://www.chinaware.com/ new/16900a173a2011/201186caoxin145828.html, 2015-08-09.
[9]對被告人罰當其罰是體現(xiàn)司法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五)[EB/OL].http://www.110.com/zillion/article-286023.html, 2015-08-09.
[10]段書臣,趙敬義.刑事強制措施適度適用與限制適用研究[J]. 廣西社會科學,2006,(07):55-57.
[11]最高檢:中國刑案羈押率偏高嫌犯被羈押時間過長[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5-08/05/ c_1116145574.html, 2015-08-09.
[12]最高檢:預防糾正超期羈押和久押不決.[EB/OL]. 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 2015-08-04/content_14074792.html, 2015-08-09.
[13]李蕎明系看守所內牢頭獄霸毆打致死[EB/OL]. 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Article/ 2009-6-18/181352.html,2015-08-09.
[14]江蘇泰州高港:細化社會危險性證明標準防止“構罪即捕”[EB/OL].http://www.spp.gov.cn/zdgz/201508/ t20150804_102431.html.2015-08-09.
DF87
A
1672-4658(2015)04-0059-05
2015-09-02
姜盼盼(1987-),男,河北滄州人,西北政法大學教育學院刑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刑法學、比較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