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孟啟
(作者系安徽師大文學院2012級教育碩士 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黃崗鎮(zhèn)瓦廟小學教師)
本應充滿朗朗讀書聲的語文課堂,已經難覓蹤影了。究其原因還是學校受到應試教育的限制,不重視朗讀的環(huán)節(jié)??荚嚳际裁?,老師就教什么,其他的都是不被倡導的。這種舍本逐末的教學方式,實在是不可取的。
朗讀是理解的前提條件,在鍛煉學生語感的同時,可以讀準字音,讀懂文字,讀通文章。學生在梳理文章脈絡的同時,也會在朗讀中感悟作者,提升自我素養(yǎng)的水平。
如何提高朗讀的效果呢?首先教師自身要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水平。加強普通話訓練是基礎,理解作者和文章中心,能夠在節(jié)奏上做到抑揚頓挫,情感上有喜怒哀樂,而不是簡單的復讀機式的讀書。
提高朗讀效果的關鍵,是幫助學生克服閱讀障礙,通過反復練習,提高朗讀能力。因為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朗讀有一種畏懼和害羞的心理,這種心理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攔路虎”。
克服這些困難的主要陣地還是要回歸課堂,教師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幫助學生克服畏懼心理,利用齊聲朗讀逐漸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漸漸地就會從“不愿讀”變成“一起讀”,最后到“我來讀”。中小學的語文課堂也就可以實現(xiàn)一次華麗的蛻變了。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教育技巧,也表現(xiàn)在教師運用聲調和控制面部表情上”。因此在語文課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和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朗讀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正如俗語所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分文章,七分朗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修訂版)》明確要求學生充分的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從而有所感悟,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教師通過要求學生清晰,流暢地朗讀,以讀促思,以讀促悟,直至能夠有感情的朗讀。一般來說,一節(jié)語文課上會用到15分鐘左右的時間來朗讀,不僅可以達到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也能夠豐富課堂教學中的內容,使學生真正能夠學有所得。
例如在朗讀朱自清的《匆匆》時,為了融入作者對時間流逝的感慨,想緊緊抓住它但是又有心無力的無奈,老師可以通過領讀加深學生對文章的認識,這種內心的糾結也完全可以通過節(jié)奏上的抑揚頓挫和無奈的表情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仿佛帶著學生一起在以旁觀者的身份看著時間的流過,不由得會回想起他們自己的往事,這時老師可以適時地談一談自己的往事,拋磚引玉讓學生自己也談一談,此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能感受到那種淡淡的憂傷。這時的朗讀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學生思維的大門。
在朗讀《觀潮》時,教師運用激情有力的范讀和錢塘江大潮的奔流之美相結合,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會讓學生切實從人的力量遷移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從而激發(fā)向上的意志,樹立一種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中小學語文朗讀的理想境界,是將語言文字通過聲音,聲情并茂地轉化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讓他們仿佛身臨其境一般。正如古人云:“松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而讀書聲為最?!彼裕粝胱屨n堂感染,熏陶人的話,就必須處理好朗讀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朗讀那些富有營養(yǎng)的,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既使學生了解了文化知識,領悟文化之美,又可以陶冶美好的精神素養(yǎng),提升高雅的人文情趣。
[1]《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2]李靈輝:《語文教學“讀”領風騷》,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