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啟東市長江小學(226200) 陳衛(wèi)花
用“知識樹”串起文本
江蘇啟東市長江小學(226200) 陳衛(wèi)花
“知識樹”是一個層級式知識圖,是為實現(xiàn)某一教學目標而建立的所有相關(guān)知識間的因果關(guān)系或從屬關(guān)系的知識框架。語文教學中引入“知識樹”的內(nèi)容,能夠抓住主線串聯(lián)起所有文本,為語文“大單元”教學和文本探索開辟出一條有效路徑。
大單元教學 知識樹 文本 串聯(lián)
語文不僅僅是指教材,還包括生活。因而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最需要的就是把課文教“厚”,給學生“海量的閱讀”。為了更好地把課外閱讀有機地“塞”進教學體系中,筆者嘗試著“大單元”教學,并積極引入“知識樹”,抓住主線來串聯(lián)所有文本,從而有機地找到了“大單元”教學的突破口,為語文教學探索出了一點經(jīng)驗。
所謂“知識樹”,其實就是一個層級式知識圖,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為實現(xiàn)某一教學目標而建立的所有相關(guān)知識間的因果關(guān)系或從屬關(guān)系的知識框架。相對而言,“知識樹”比較形象直觀,利于學生通過文字整理信息,梳理知識結(jié)構(gòu),是一種相對高效的學習方法。這里,筆者結(jié)合實踐具體闡述一下“知識樹”對文本的具體串聯(lián)。
無論是“大單元”教學還是群文閱讀,課堂容量都比較大,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終課堂將是一團糟。課堂需要“抓手”,需要主線,而“知識樹”是最好的選擇,“樹”的主干是“主線”,枝葉就串聯(lián)起整個文本。內(nèi)容清晰,目標明確。
比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課文分別是《我們愛你啊,中國》《鄭成功》《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示兒》。筆者以“愛國”為主線,以人物、場面、情節(jié)等為枝葉,積極引導學生用“知識樹”進行整合。至于其他卻忽略不計,或者不作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這樣,一方面讓整個課堂脈絡(luò)清晰,主次分明,重點突出;另一方面也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通過小組形式讓他們?nèi)ヌ骄?。這“知識樹”對于文本內(nèi)容的串聯(lián),某種程度上起著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筆者又在各個單元找到了“抓手”,積極引用“知識樹”進行串聯(lián),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比如在單元教學中,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就可分別以心中有祖國、人間真情、奮斗與生存、民風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風采、讀書有方等七個主線為“抓手”;而第十二冊則可以用壯麗山川、正義必勝、詩文精粹、探索與發(fā)現(xiàn)、感悟人生、詠物抒情、師恩難忘等主題勾連“知識樹”?!爸R樹”在單元教學中使用廣泛,關(guān)鍵是教師要善于歸納,積極挖掘“主干”,讓學生小組合作,去探究其余“枝葉”。這樣教學既有創(chuàng)新,學生也有興趣,而且還容易在課堂上不斷摩擦出思維的火花。
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個性。雖然在一個單元中,往往以單元主題為“主干”,但學生在“添枝加葉”的過程中卻容易“百花齊放”。仍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有人盡情地歌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有人在贊嘆鄭成功的豐功偉績;有人讀出了肖邦那種遺憾以及悲憤的心情;更有人讀出了詩人聞官兵收復河南河北的那種“喜欲狂”;也有人領(lǐng)悟了那種“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拳拳愛國之心……
從“愛國”出發(f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闡述觀點,他們的思維在發(fā)散,他們的觸角也在不斷伸向感官的各個角落。于是在探討課文中,就形成了各具鮮明特色的個性。這個性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屬于“知識樹”的一部分,屬于“枝葉”。這種集中與發(fā)散,共性與個性融于一身的“知識樹”,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更好地闡述了愛國的具體品質(zhì):遺憾、自豪、悲憤、抵御……“知識樹”的目的相對而言,就是一種概括,一種總結(jié)。作為教師,更需要積極參與其中,引導學生生成“知識樹”,從而讓整個課堂彰顯出一種人文氣息,讓所有的“知識樹”彰顯出文本的個性。
閱讀指向?qū)懽鳎吘箤W生習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他們的語文綜合素質(zhì)。因而,“知識樹”也要積極為學生的習作服務(wù)。當然,在單元教學中還應(yīng)以寫法為主。筆者在踐行“知識樹”的過程中,也積極從文本內(nèi)容的整合點漸漸轉(zhuǎn)移到寫作方法的整合點上。一開始,讓學生畫兩棵“樹”,一棵以單元主題為主干的“知識樹”,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完成;另一棵以寫作方法指導為主線的“知識樹”,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經(jīng)過充分探究后完成。最后,兩棵“樹”合并為一棵“樹”,學生需要把寫作方法的“樹”作為果實掛在單元主題“樹”上。
以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這單元的主題是“探索與發(fā)現(xiàn)”,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不容置疑,這是一棵“知識樹”。為了指向閱讀,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另繪了一棵“知識樹”,關(guān)注的是具體寫法。學生在繪制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不同的著力點。有學生在《夜晚的實驗》這一課中,著重繪制了四次不同實驗的寫法;有學生在《海洋——21世紀的希望》這一課中圍繞說明方法進行繪制;而在《學會合作》這一課中,更多的學生則是從論證方法上進行繪制。過程雖然不一,但是目標卻一樣。當學生對這些寫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又試著合并“知識樹”,結(jié)果水到渠成。這種文本呈現(xiàn)的形式,無形之中會讓學生學到很多東西。當然,每一單元中,每一課中,也遠遠不止這兩棵“樹”,教師要善于不停地給學生“栽樹”,而學生也要不?!敖Y(jié)果”。長期下去,“樹”就會越長越茂盛。
雖然“知識樹”只是一種思維方法,但是卻讓語文文本探索走出了一條有效路徑。學會歸納,學會總結(jié),這是“知識樹”的基本特征,筆者在“知識樹”里探索出“果實”,也希望能引領(lǐng)學生從中領(lǐng)略到“知識樹”的無限風景。
(責編 劉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5)0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