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書,陳少暉
(福建師范大學 經濟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國企紅利征繳下政府與國企內部人行為的博弈分析
張錫書,陳少暉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福建福州350000)
摘要:2007年中國開始實行國有資本紅利上繳政策,終結了國企只納稅不向政府上繳利潤的歷史。但是由于政府與國有企業(yè)內部人信息的不對稱,國企內部人必然會產生道德風險問題,即將利潤進行轉移。運用委托代理博弈模型,分別考察了紅利上繳前后,政府與企業(yè)內部人的行為。通過對模型最優(yōu)解的分析,論證了國企紅利上繳的必要性,發(fā)現(xiàn)在上繳比例擴大及企業(yè)內部人違規(guī)成本上升的情況下,政府收入成倒“U”型變化,同時國企內部人的利潤轉移程度呈現(xiàn)下降趨勢;并且在國企紅利征繳比例倍增的情況下,依據(jù)不同國企的經營狀況,對不同行業(yè)征收不同的最優(yōu)比例;另外降低企業(yè)內部人的薪資待遇,也能防止利潤轉移程度的擴大。
關鍵詞:國企紅利;道德風險;利潤轉移;委托代理博弈
1994年,中國實行稅利分流政策,并且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實行分稅制政策管理體制的決定》,使國有企業(yè)得到了修養(yǎng)生息的機會[1]。稅利分流模式一方面使作為社會管理者的政府可以憑借政治權利,向包括國有企業(yè)(以下統(tǒng)稱國企)在內的所有企業(yè)征稅;另一方面使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的政府憑借財產所有權,參與國有企業(yè)的稅后利潤分配。自1994年稅利分流到2006年,像石油、電力、電信、煙草等這些壟斷國企創(chuàng)造了巨額利潤但并未上繳;并且,政府作為國有企業(yè)股東之一,一直都沒有真正參與這些國有企業(yè)稅后利潤的分配,從而也就造成了大量利潤滯留于國有企業(yè)內部。
2006年,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專家——高路易、高偉彥和張春霖在其合作撰寫的《國企分紅:分多少?分給誰?》的研究報告中,探討了國有企業(yè)利潤分配問題,并且引起了國內理論界及實務界對國企分紅問題的討論[2]。2007年12月,財政部和國資委發(fā)布了《中央企業(yè)國有資本收益收取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guī)定中央國有獨資企業(yè)自2006實現(xiàn)的國有資本收益按照年5%~10%的比例向國家財政上繳,自此結束了國有企業(yè)只納稅不上繳利潤的歷史。雖然國有企業(yè)開始上繳利潤,但是圍繞紅利上繳比例設置多少合理,上交后的利潤如何處置,由誰征收紅利等一系列問題爭議不斷。由于政府與國企內部人的信息不對稱,國企內部人必然產生道德風險問題。本文通過在現(xiàn)有征繳比例下,基于政府和企業(yè)內部人的相關利益視角,運用委托代理博弈模型,解釋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上繳比例與企業(yè)內部人利潤轉移之間的
05-0099-07關系,并進一步考察分紅比例與分紅收入、利潤轉移與激勵機制之間的關系,探討“紅利上繳比例如何設置”,“如何減少利潤轉移”,“紅利如何征收”等制度設計問題,從而為國企紅利上繳比例倍增下的相關制度安排提供參考。
2006年,高路易等在《國企分紅:分多少?分給誰?》指出,政府作為國有企業(yè)的股東,有權像其他股東一樣享有紅利。國企在2006年前都是只納稅而不上繳紅利,這樣就使大量的利潤滯留于企業(yè)內部,同時政府也承擔了國企重組的大部分成本,有權要求國企進行彌補。國企分紅不僅有利于提高資本在資源中的配置,而且也能改善公共財政的配置。
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1958,1961)從委托代理、信息不對稱理論出發(fā),探討了國企紅利支出問題[3]。張春霖(1995)認為國企內部人員由于占據(jù)信息優(yōu)勢,加之自身工作努力的不確定性,導致了國企內部人的道德風險問題[4]。周其仁(1997)認為對國企經理控制權的激勵可以彌補國有企業(yè)經理對剩余索取權的要求[5]。葉仁蓀(2000)提出委托代理鏈條越長,委托代理成本越高,信息失真程度越嚴重[6]。陳冬華等(2005)通過對上市公司高管人員在職消費的實證分析,提出國有企業(yè)的薪資管制缺乏效率[7]。魏明海和柳建華(2007)認為國企內外部治理環(huán)境能夠改善抑制在國企分紅下的國企過度投資[8]。
在國有企業(yè)分紅比例問題上,張文魁(2006)認為,政府對各個國企征收不同比例的成本太高,主張“一刀切”[9];華生(2006)認為,國企的國有制屬性決定了政府應該實施“一刀切”[9];丁永健等(2013)認為“一刀切”會導致“鞭打快牛”問題,因此也主張不同國企采用不同分紅征收比例[10]。
與企業(yè)上繳所得稅不同,國有企業(yè)上繳紅利機動性強,國企內部人即可以減少工作努力,也能將利潤從末端轉移到前端。所以政府如何選擇分紅比例和激勵機制,改善公司治理環(huán)境,減少國企內部人的利潤轉移,減少內部人的道德風險問題已經成為急需迫切解決的問題。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博弈模型,考察政府在征收國企紅利下對國企內部人的利潤轉移程度的影響,探討最優(yōu)分紅比例、如何降低國企內部人的利潤轉移程度等問題。
中國的國有資產量大面廣,不僅具有公共性,還具有盈利性。中國是社會主義制度國家,以公有制為主體,全體人民共同擁有國有資產,因此國有資產的最初所有權歸全體人民共同所有;但是全民資產規(guī)模龐大,結構復雜,而且相當分散,這就造成了在保證全體人民共同所有的前提下,不可能每個公民都親自行使所有權,于是全體人民將所有權交給國家,由國家統(tǒng)一行使。
國家代表公民行使所有權,因此國家是國有資產的所有者;而企業(yè)內部人又是企業(yè)經營的直接參與者,對國有企業(yè)具有控制權;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政府保留剩余索取權,而將控制權讓渡,這就形成了政府與企業(yè)內部人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
在信息對稱下,由于政府作為委托方,能夠完全掌握國企內部人的工作努力情況及其國企經營情況。而作為代理人的國企內部人,也能夠完全了解不同努力程度下的薪資情況。所以政府與國企內部人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就是簡單的政府對國企內部人的監(jiān)督和激勵問題,二者之間是完全信息靜態(tài)博弈關系。但是,在現(xiàn)實的經濟活動中,信息對稱情況不常發(fā)生,大部分情況是委托者與代理者處于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政府不能夠完全掌握國企內部人的工作努力程度,不能了解國企內部人的經濟行為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時,由于國企內部人在信息上占據(jù)優(yōu)勢,可以做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但與政府利益最大化相背離的行為。在國企內部人具有隱藏行為的道德風險時,政府只能間接根據(jù)企業(yè)產出水平來了解企業(yè)內部人的努力程度,并且根據(jù)企業(yè)產出水平來確定企業(yè)內部人的薪資。
在國企紅利征繳下,政府在國企已有激勵機制下,制定紅利上繳比例,進而影響國企內部人的行為,從而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國企內部人利用信息上的優(yōu)勢,在規(guī)定紅利上繳比例下,從自身利益出發(fā),選擇自己的行為。因此,政府和國企內部人之間是一種信息不對稱的動態(tài)博弈。
由于國企內部人對企業(yè)具有最終控制權,所以國企內部人具有對利潤進行轉移的動機。企業(yè)內部人的利潤轉移主要表現(xiàn)為在職消費、過度投資等。在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模式下,國有企業(yè)的剩余索取權和最終控制權的分離程度最大,從而造成國企內部人在日常經營活動中不能享有剩余索取權,進而使國企內部人員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利用自身信息優(yōu)勢及最終控制權,進行利潤轉移。而且利潤轉移的多少顯然受分紅比例及激勵機制的影響。本文研究視角是先考察未實行紅利上繳前國企內部人利潤轉移情況及政府對企業(yè)內部人的激勵機制。后考察在對國企內部人激勵機制不變的情況下實行紅利上交后,上繳比例、激勵機制及違規(guī)成本對利潤轉移的影響和上繳比例與政府收入間的關系。
1.模型假設
假設1:國企利潤取決于國企內部人的工作努力程度,假設利潤與國企內部人的努力程度具有線性關系:π1= a1+θ1,其中a1表示國企內部人的努力程度,政府是無法準確察覺的;θ1表示外生不確定變量,其中θ1服從E(θ1) = 0,Var(θ1) =δ1的正態(tài)分布。
假設2:利潤轉移的多少取決于國企內部人轉移利潤的努力程度,假設利潤轉移的多少與國企內部人轉移利潤的努力程度具有線性關系:π2= a2+θ2,其中a2表示國企內部人轉移利潤的努力程度,政府也是無法完全察覺的;θ2表示外生不確定變量,其中θ2服從E(θ2) = 0,Var(θ2) =δ2的正態(tài)分布。
假設4:國企內部人的保留工資為w,表示國企內部人如果不在國企工作所能得到的最低工資,如果政府給予國企內部人的工資低于w,則國企內部人不會接受這份工作。
假設5:未進行紅利上繳時國企內部人采取的激勵合同為:
在實行紅利上繳后,國企內部人采取的激勵合同為:
其中α表示固定工資,β表示上報利潤留在企業(yè)的比例(也能理解為對國企內部人的薪酬激勵),t為紅利上繳比例。
2.未上繳紅利下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
未實行紅利上繳時,國有企業(yè)只需進行繳納稅收,而不需要進行利潤分配,大量利潤滯留于企業(yè)內部,但是國有企業(yè)除了具有公共性外,還具有盈利性,所以作為國家,仍然需要考慮如何選擇激勵機制,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1)政府的目標函數(shù)為: (2)國企內部人的實際收入為:
國企內部人的確定性等價收入為:
(3)未上繳紅利下委托代理博弈模型求解:
(4)該模型的解為:
(5)模型討論
因為0≤β≤1,a1≥0且a2≥0,只有在β= 1或β= 0這兩種極端情況下,a2= 0或a1= 0。這表明國有企業(yè)內部人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一定會進行利潤的轉移,利潤轉移與激勵機制的強弱負相關。利潤轉移可以看作是國企內部人對承擔風險的一種自我補償機制。除非國企內部人承擔所有風險,即完全占有對利潤的剩余索取權,否則國企內部人的利潤轉移是無法消除的。
同時在信息完全對稱下,由于激勵約束條件(IC) (a1,a2)∈argmax{ W}不起約束作用,則委托代理博弈模型為:
求解模型可得:
當a1= 2a2時,t*= 40% ;在信息完全對稱的情況下,最優(yōu)的國企紅利上繳比例為40%。
3.紅利上繳下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
在未實行紅利上繳時,政府仍然對企業(yè)內部人實行激勵合同,且激勵比例為:非國有企業(yè)內部人的薪酬激勵是根據(jù)市場力量決定的,而國企內部人的薪酬激勵是內生于政府的行政安排,另外政府與國企內部人之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導致了政府在對企業(yè)內部人實行整齊劃一的薪酬管理體制。這種整齊劃一的薪酬管理體制必然導致國企內部人激勵機制的滯后性和剛性。因此,在實行紅利上繳的情況下,對國企內部人薪酬激勵仍然實行未上繳紅利下的薪酬激勵。
(1)政府的目標函數(shù)為:
(2)國企內部人的實際收入為:
國企內部人的確定性等價收入為:
(3)紅利上繳下委托代理博弈模型求解:
(4)該模型的解為:
(5)模型討論:
,表明企業(yè)內部人的利潤轉移會隨著薪酬激勵加強而減少,但是在提高紅利上繳比例的同時增強薪酬激勵機制會增加企業(yè)內部人的利潤轉移。
對于紅利上繳情況下政府的收益函數(shù)為:
收益函數(shù)的一階導數(shù):
即:
收益函數(shù)的二階導數(shù):
最優(yōu)紅利上繳比例的一階導數(shù):
通過對紅利上繳前后政府與國企內部人行為博弈分析發(fā)現(xiàn),國有企業(yè)紅利征繳比例的合理性對國企內部人的利潤轉移和政府收入,乃至整個國企紅利上繳機制的運行效率都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在上述模型分析與結論的基礎上,提出針對國有企業(yè)紅利征繳倍增下的一些政策建議:
1.提高國有企業(yè)紅利征繳比例
根據(jù)前文模型的討論得知,國企紅利征繳比例與政府收入呈現(xiàn)倒“U”形變化,國企紅利征繳比例具有“門閥值”,只有當征繳比例大于“門閾值”后,政府收益才會隨著征繳比例的擴大而縮小。在基于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制定征繳比例應該高于信息完全對稱的情況下的征繳比例。由于在信息完全對稱的情況下,最優(yōu)征繳比例為40%,所以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最佳征繳比例最低不應低于40%。由于現(xiàn)行的國企紅利征繳比例都低于40%,所以政府應該擴大征繳比例,進而提高政府收入。
2.完善公司內外部治理環(huán)境,加大國企內部人的違規(guī)成本
國企內部人會隨著分紅比例的擴大而加劇對利潤的轉移程度,但是如果加大國企內部人的違規(guī)成本,就能使在較大征收比例的變化下,產生較小的利潤轉移。這就要求政府需要完善公司內外部治理環(huán)境,加大對利潤轉移等違規(guī)行為的查處,并提高國企內部人的違規(guī)成本。從而確保在國企紅利征繳比例倍增的情況下,提高政府收入,進而也杜絕了大規(guī)模的利潤轉移現(xiàn)象。
3.在擴大征繳比例的同時,應對企業(yè)內部高新人員實行適當?shù)慕敌?/p>
由于國企內部人的利潤轉移行為是根據(jù)政府的激勵機制而進行行為選擇的,并且根據(jù)前文討論,如果政府實行高薪反腐,隨著激勵機制的增強,國企內部人的利潤轉移也會降低。但是如果在實行高薪的情況下,使國企紅利征繳比例倍增,則會加深國企內部人進行利潤的轉移。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矛盾,原因在于如果國企紅利征繳比例倍增,仍對國企內部人實行高薪,則會無形地人為拉低企業(yè)內部人轉移利潤的成本,從而擴大企業(yè)內部人進行利潤轉移的程度。所以政府在擴大征繳比例的同時,對國企內部高薪人員進行適當?shù)亟敌剑藶榈乩邍髢炔咳藛T違規(guī)成本,從而保證政府待分配利潤不會減少,進而保證政府收入的增加。
4.不同行業(yè)實施不同最優(yōu)征繳比例
在與國企內部人的博弈中,那些原先就具有很強激勵機制的國企行業(yè),實施的最優(yōu)征繳比例應該更大,即“門閾值”更大。在國企紅利征繳比例倍增的情況下,政府應該對國企內部人風險規(guī)避程度較小、國企內部人違規(guī)成本較低、且日常經營活動較穩(wěn)定的國企制定較高的最優(yōu)征繳比例,而不是實行“一刀切”模式。因為,對這些整體運行穩(wěn)定的行業(yè)擴大征繳比例,能夠保證該行業(yè)中的國企利潤波動不大,且在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時使該行業(yè)中的正常運行情況不會遭受破壞。
參考文獻:
[1]陳少暉,朱珍.國有經濟改革與國有企業(yè)利潤分配制度的歷史嬗變[J].經濟研究參考,2011(63) :19-23.
[2]高路易,高偉彥,張春霖.國企分紅:分多少?分給誰?[J].中國投資,2006(4) :47-49.
[3]MILLER M H,MODIGLIANI F.Dividend policy,growth and the valuation of shares[J].Journal of Business,1961,34(4) :411-433.
[4]張春霖.存在道德風險的委托代理關系:理論分析及其應用中的問題[J].經濟研究,1995(8) :3-8.
[5]周其仁.體制轉型、結構變化和城市就業(yè)[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7(3) :8-15.
[6]葉仁蓀.從委托-代理關系看國有企業(yè)制度配置的理性選擇[J].中國軟科學,2000(9) :39-42.
[7]陳冬華,陳信元,萬華林.國有企業(yè)中的薪酬制與在職消費[J].經濟研究,2005(2) :92-101.
(責任編輯:李葉)
[8]魏明海,柳建華.國企分紅、治理因素與過度投資[J].管理世界,2007(4) :88-95.
[9]錢雪松,孫東民.內部人控制、國企分紅機制和政府收入[J].經濟評論,2012(6) :15-24.
[10]丁永健,王倩,劉陪陽.紅利上繳與國有企業(yè)經理人激勵—基于多任務委托代理的研究[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3(1) :116-127.
The Game Behaviors of Government and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ay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Profits
ZHANG Xishu,CHEN Shaohui
(School of Economics,F(xiàn)ujian Normal University,F(xiàn)uzhou 350000,China )
Abstract:Since 2007,the pay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profits of policy has been adopted,the history tha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nly pay tax and needn’t pay interest has changed.The moral hazard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ternal management came from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internal management.The paper used the principal-agent model to analyse the behavior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management which is based on inspecting before and after dividend paid.The analysis implied the necessity of the payment of the profi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idend income and payout ratio is inverted U-shape.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stitute different payment ratio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profi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ndustries.To reduce the enterprise managers’salary can also decrease the shifting profit.
Keywords:state-owned enterprises’profits; moral hazard; shifting profit; principal agent game model
作者簡介:張錫書(1990—),男,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陳少暉(1962—),男,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企紅利征繳比例倍增目標下的國資預算支出民生化研究”(14AGL007)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公共資源收益合理共享視角下的國有企業(yè)紅利分配研究”(13CGL024)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民生財政導向下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結構與績效評價研究”(13YJA630007)
收稿日期:2015-04-10
中圖分類號:F276. 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700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