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陜西西安710119)
認知心理影響下的原型范疇觀
——“girl”與“女生”的范疇比較
張穎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陜西西安710119)
原型范疇觀認為客觀世界受人類范疇化能力的影響,在人腦中變成范疇化的客觀世界,同時形成各種概念結構或范疇?!癵irl”與“女生”作為中西方[年輕女性]范疇中的原型成員,在原型范疇輻射網及原型效應中具有諸多共性,這些共性受到人類普遍認知心理的影響。
范疇;原型;girl;女生
概念是有序地儲存在人腦中的知識,表征了人們經驗中的事件、物體、情境等,其作用在于把我們對客觀世界的經驗進行分類,這種分類就叫做范疇化(categorize)。比如我們買了一件衣服,便會很自然地把它歸為上衣或者裙子、褲子等。語言受范疇化能力的影響,人類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下意識地對客觀世界進行分類、識辨,這種范疇化能力使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發(fā)生了變化,不再是原貌的客觀世界,而是范疇化的客觀世界。范疇就像容器,里面裝滿了它的成員,人腦在根據個人經驗、社會背景、歷史知識等百科知識將客觀世界分門別類的過程中,依據的歸類標準并不是所有成員必須滿足所有的必要充分條件,而是以家族相似性為基礎構建起來的?!凹易逑嗨菩砸馕吨粋€集合中所有成員都由一個相互交叉的相似性網絡聯(lián)結在一起”,[1]這是原型范疇觀區(qū)別于傳統(tǒng)范疇觀的關鍵所在,具體表現為:同一范疇內部的成員不必滿足某種必要充分條件,而是以家族相似性聯(lián)系在一起;范疇之間沒有清晰的界限,邊界具有模糊性;范疇成員具有典型性,全體成員的地位并不平等,既有最具代表性的原型成員,又有不具有代表性的邊緣成員。本文運用原型范疇理論,從中西方[年輕女性]這一范疇入手,分別闡釋“girl”與“女生”作為原型成員的典型特征,并希望從二者的對比中探索中西方不同的認知心理對語言使用的影響。
“girl”與“女生”在英漢對譯中并非等價詞,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中國人提到“girl”一詞時,一般想到的對譯詞是“女孩”,這主要基于年齡的考慮。中國人對“girl”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它的基本詞義——“a female child”,中文與之最相近的詞是“女孩”,雖然難以劃分出確切的年齡段,但大眾基本認可“girl”與“女孩”多指稱未成年女性,甚至女童。而在此之所以將“girl”與“女生”進行對比,主要考慮的是語言的實際應用,因為在當代現實生活中,“girl”與“女生”分別是英漢雙語在使用過程中指稱[年輕女性]頻率最高、使用最廣的詞,在英、漢語中的用法最為接近。原型范疇觀認為,以原型為核心由中心成員和邊緣成員共同構成了范疇的輻射網。[2]一詞多義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多個不同義項構成了多義詞的詞義范疇輻射分布網(radial network),但其中具有一個核心,即原型意義(prototypical sense)。在翻閱詞典時不難發(fā)現,多義詞在詞典釋義中基本詞義、原型意義的地位相對重要,排序也較為靠前,反之排名靠后的詞義就距離核心意義較遠,以表1“girl”[3]的詞義條目為例:
表1 “girl”的詞義
《朗文當代英語詞典》中“girl”一詞存在多條釋義,這里我們僅列出其中的5個義項,從條目排序上可以看出每個義項在“girl”這一原型范疇中的地位。為了更清晰地分析“girl”的詞義分布,在此根據它的詞義關系將表格轉化為下圖,從而說明詞義發(fā)展變化中的轉喻、隱喻、概括化、具體化四種過程:[2]
圖1 “girl”的詞義范疇輻射網
根據圖1可以看出,盡管“girl”的詞義范疇中,義項1是基本詞義,但義項3的詞義活用、詞義引申卻更為豐富,成為所有義項中影響最大、輻射最廣的。義項1“female child”即之前我們所說與中文“女孩”相對應。義項1“female child”發(fā)展到義項2“a daughter”是詞義具體化的表現,發(fā)展到義項3“young woman”是概括化的過程,發(fā)展到義項5“female animal”是轉喻。從義項3“young woman”延伸到義項4、6、7、8、9、10、11是在語用過程中詞義具體化的體現。
原型范疇觀堅持家族相似性才是各個成員聚在同一范疇中的核心評判標準。圖1體現出的“girl”范疇中的家族相似性為[+HUMAN]、[-MALE],而[-ADULT]不是評判此范疇的充分必要條件,盡管義項1作為基本詞義滿足[+HUMAN]、[-MALE]、[-ADULT]。由此也可以看出,核心詞義在詞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遷和人類認知思維的發(fā)展而隨之發(fā)生相應變化。
盡管“女生”作為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形容年輕女性的高頻詞,與英語中的“girl”相對應,但漢語卻保持著自己獨有的特點。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上義詞“女”的義項只有三個,但詞典依舊按照條目與“女”詞義范疇核心詞義的距離遠近進行排序,分別是:義項1“女性”、義項2“女兒”、義項3“二十八宿之一”。[4]義項1是該范疇的中心成員,其他作為邊緣成員。義項2“女兒”是義項1的具體化,義項3是轉喻,古代“女”又同“汝”是假借義。
現代漢語是在古代漢語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眾所周知,古代漢語詞匯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受詞匯量限制、語境影響等因素承擔多重意義,于是有了一詞多義、同音異形詞、同音同形異義詞等語義現象。從古代漢語演變?yōu)楝F代漢語的過程中有個十分顯著的特點:單音節(jié)詞變雙音節(jié)甚至多音節(jié)詞,并以合成詞為主。這些合成詞分擔了單音節(jié)詞的諸多義項,詞義更加具體。但在進行英漢詞義對比時,漢語詞無法像英語詞那樣列舉出諸多義項,對于“女生”的釋義,只能分別列出包含[年輕女性]意義的上義詞與下義詞。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女”的下義詞如圖2所示,包括了“女兒”“女人”“女生”“女子”“姑娘”“女娃”。這6個下義詞包含共同條件[+人類]、[-男性],但同“girl”一樣,[-ADULT]不作為所有成員的共同條件,可見[年輕女性]這一概念范疇具有模糊性,無法確定“年輕”的具體年齡階段,因此其原型范疇“girl”與“女生”并沒有確切的年齡界限,也使得“girl”與“女生”作為英漢雙語中指稱[年輕女性]的高頻詞成為可能。
圖2 “年輕女性”的詞義范疇輻射網
由于非語言因素的改變,某個范疇的中心特征被其他特征代替,即中心特征改變了,以至于該范疇的原型成員也發(fā)生了變化,這就叫做原型轉換(prototype shift),簡言之,這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語義轉換和替換。同“girl”的義項類似(圖1),“女生”的基本義是“女學生”,但受社會發(fā)展和流行語的影響,變成當代中國社會“年輕女性”的常用稱謂,并成為[年輕女性]范疇的原型成員,[+學生]這一條件在該原型成員的判斷中可有可無。
既然范疇內的成員地位并不相等,既有原型成員又有邊緣成員。為了測試某個成員在范疇中的程度性和典型性,語言學家在語言實驗中采用了一種叫做“樣品優(yōu)劣等級打分制”(goodness of exemplar ratings,簡稱GOE)的實驗工具,要求受試者以打分的方式確定成員在范疇里的程度性和典型性。由于范疇的原型并非客觀現實,只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附屬品,是人們在范疇化的過程中產生的效應,即以概念范疇為結構的世界中,概念范疇呈現出原型效應(prototype effects)的特點。
以“girl”和“女生”的詞義范疇為例,在美國社會中,人們在提及[年輕女性]這一范疇時,原型成員“girl”被最先提及,其次才是其他邊緣成員如“miss、lady、woman”等。在中國社會,這一范疇內成員被提及的順序是“女生>女孩>姑娘>女的>女人”,列于首位的“女生”是原型成員。另外,“girl”和“女生”在整個范疇中被提及的頻率也是最高的,美國女性多傾向使用“girl”一詞,中國女性多傾向使用“女生”一詞。
判斷一組詞中后者是否屬于前者的范疇,如[young female]:girl、[年輕女性]:女生,人們會很快判斷后者屬于前者范疇,但遇到[young female]:woman、[年輕女性]:女人,判斷速度就會較慢,因為woman和女人還可以歸入[中年女性]、[老年女性]的范疇,這也從另一角度證實了范疇的模糊性,可見原型成員的范疇化判斷速度要快于邊緣成員。
如圖3所示“girl”與“女生”的原型效應,處于最內圈的詞“girl”與“女生”作為原型成員,在[年輕女性]范疇中的家族相似性程度最高,使用頻率最高,距離“年輕女性”詞義最近。處于中間圈的“miss”與“姑娘、女孩”在各方面都處于中等層次。最外圈的“l(fā)ady、woman”與“女人”在[年輕女性]范疇中屬于邊緣成員,具備的原型特征最少。
圖3 “girl”與“女生”的原型效應
這些原型效應的產生原因,歸根結底是受到認知心理的影響。原型是人們心理上最可及的成員,反過來原型的界定又會影響人們對語言的理解。一方面,“girl”和“女生”是人們能接受的最接近[年輕女性]詞義的成員,在該范疇中具有典型性;另一方面,原型成員“girl”和“女生”在人們心理上產生“年輕”這一理解,成為“年輕”的隱藏涵義。這就能夠解釋“girl”和“女生”成為原型成員以及高頻詞語的原因:
首先,渴望永遠年輕是女性的普遍心理,無論國籍、地域,這種心理都會對語言的使用產生相應的影響,傾向選擇包含“年輕”義的詞語。這種認知心理對詞語的選擇趨勢,不但存在于女性稱呼自己,還影響女性稱呼其他女性,甚至影響整個社會對女性稱謂語的篩選。
其次,隨著壽命的普遍延長,人類心理成熟的年齡在逐漸推后。古人少年時期就要成家立業(yè),而當代社會卻推遲至青年時期甚至中年時期。所以對“girl”進行義素分析時,[+HUMAN]、[-MALE]、[-ADULT]已經過于狹隘,許多成年女性也可以稱呼為“girl”。
再次,當代社會中教育的普及使幾乎全部的女性都可以接受教育,“女學生”是女性都會經歷的一種社會角色,甚至許多受教育程度很高的女性,在步入中年之后還在扮演“女學生”,因此“女生”就會顯得年輕且忽略年齡的差異。臺灣地區(qū)十分流行“女生”一詞,嫁為人婦或是年過三十的女性仍然會用“女生”一詞稱呼自己及其他女性,近幾年大陸也受到臺灣語言特色的影響,“女生”一詞十分流行。
范疇內成員所呈現的家族相似性、典型性證明范疇的原型效應的存在。在人們對客觀世界范疇化的過程中,原型成員與邊緣成員一起形成了具有輻射結構的概念范疇。范疇的原型受認知心理的影響,有時甚至發(fā)生如“女生”詞義的原型轉換。本文以“girl”與“女生”為例進行了詞義分析,并簡明闡述二者的詞義范疇輻射網及原型效應,最終發(fā)現中英文中“年輕女性”這一概念范疇的相似性,并探明該原型范疇的相似性受三方面認知心理的影響。
[1]李福印.語義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31.
[2]孫亞.語用和認知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4-35.
[3]朗文出版公司編.朗文當代英語詞典(英文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680.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938.
Viewof PrototypeCategoryUndertheInfluence of theCognitivePsychology——Comparison of category between“girl”and“the girl”
ZHANG Ying
(School of Litera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Shaanxi,China)
The theory of the prototype category thinks the objective world is influenced by category of human capacity,and become into the objective world of categorization in the brain.At the same time,all kinds of conceptual structures or categories come into being.“Girl”and the“girl”as members of the category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young women]in the prototype,have man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t radiation of prototype and effect of prototype.All of these features are influenced by common human cognitive psychology.
category;prototype;girl;the girl
H0-06
A
1672-2914(2015)02-0107-03
2015-01-03
張穎(1988-),女,陜西三原縣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