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海成
城市拆遷利益主體博弈分析
申海成
為更好地協(xié)調城市拆遷中多方利益主體,引入一個社會中介機構,運用博弈論的方法對其作用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構建了拆遷人、被拆遷人、中介機構和政府四方的博弈收益矩陣,深入分析了中介機構博弈均衡和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的博弈均衡,并分別闡釋了其政策含義。政府應該加快發(fā)展和培育中介機構,打造城市拆遷的利益協(xié)商平臺;轉變和分解政府職能,將部分職能轉移給中介組織,適當減少對城市拆遷的介入,充分授權于社會中介機構,對中介機構要做到權、責、利結合;強化中介機構的監(jiān)督管理職能,重點扶持一批知識密集型的中介機構;改善對中介機構的服務,建設區(qū)域性統(tǒng)一的中介服務公共信息平臺。
城市拆遷;中介機構;博弈論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以城市功能改造和完善為基本前提的城市房屋拆遷規(guī)模越來越大,城市拆遷過程中利益主體的沖突越來越頻繁,逐漸演變成經(jīng)濟利益爭奪和社會治理的綜合性問題,影響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拆遷過程中有些行政部門工作人員官本位思想嚴重,不斷干預拆遷市場中涉及經(jīng)濟領域的問題:拆遷仲裁程序缺乏公開公正,裁決內容籠統(tǒng),補償列支項目和標準不具體,沒能起到對城市拆遷利益主體仲裁的作用,存在“職能缺位”;授權開發(fā)商實施拆遷,并由拆遷人和被拆遷人協(xié)商補償標準,政府作為仲裁者,存在“職能錯位”;濫用拆遷行政許可權,有些拆遷在被拆遷人補償不到位的情況下仍然允許拆遷,存在“職能越位”等問題①張榮梅:《我國城鎮(zhèn)房屋拆遷補償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一方面,拆遷人為了追求經(jīng)濟利益,往往會對被拆遷人的補償標準人為降低,甚至出現(xiàn)野蠻拆遷行為;另一方面,被拆遷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堅持自己房屋拆遷的“正常標準”,甚至抗拒拆遷,想獲得“超高標準”。拆遷人和被拆遷人利益矛盾容易激化和升級,引致社會不滿情緒增加。
政府、拆遷人和被拆遷人實際上可以通過公平公正的方式,達成一個三方都可以接受的協(xié)定,但在實踐操作過程中,由于各方都想追求最大化利益,具有政策優(yōu)勢的拆遷人往往違反協(xié)議內容,想方設法利用各種手段謀求利益,導致被拆遷人應得的利益受損,如拆遷補償資金不到位,安置補償標準不合理,被拆遷人的私人財產(chǎn)受損失、長期收人來源受影響、家人就醫(yī)和子女上學不便利等一系列問題。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被拆遷人因為缺乏表達利益訴求的平臺,甚或采取過激行為對抗拆遷,致使正常的拆遷工作受阻,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甚至影響區(qū)域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②彭小兵、范美:《城市拆遷中被拆遷人利益表達機制的構建》,《經(jīng)濟體制改革》2009年第2期。。
公平交易應建立在市場機制起決定性作用的資源配置基礎之上,在城市拆遷中,一般涉及政府、拆遷人、被拆遷人三方利益主體。但在發(fā)展中國家,城市拆遷往往涉及公共利益和私人財產(chǎn)權的博弈,成功的公共政策往往是利益主體各方相互妥協(xié)的結果,單靠利益主體之間協(xié)調不但效率很低,還有可能激化和升級矛盾。要化解城市拆遷的矛盾,須構建一個包含“社會中介組織”的平等協(xié)商平臺,引人利益表達機制,“社會中介組織”利用自己的職權促進利益主體達到博弈均衡。我們可以從利益沖突的主體出發(fā)解決這一問題,保證城市拆遷順利有序的進行,促進城市經(jīng)濟社會健康和諧發(fā)展。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的各類中介機構已經(jīng)應運而生,這些社會中介組織擔負著政府不該管和管不了的一些監(jiān)督管理職能,它們在尊重市場配置資源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通過必要的法律和技術手段為城市拆遷利益主體搭建一個溝通的橋梁,減少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確保市場機制在法治框架下有效運行。城市拆遷中涉及經(jīng)濟利益要更多發(fā)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健全完善土地市場和房地產(chǎn)市場的體系,社會領域要更好地利用社會的力量,包括社會組織的力量,把本來應該由市場和社會發(fā)揮作用的職能交給市場和社會,減少政府對微觀領域的干預,明確界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這也是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
國外就房屋拆遷及其相關問題有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拆遷方式及成本的比較研究Sung Kin Pun(2006)①Sung Kin Pun,Chunlu Liu,Craig Langston,E.,“Case study of demolition cost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6,9(1),p.967.;Richard F.Dye(2007)認為拆遷補償應保證拆遷費用和土地價值之間的平衡②Richard F.Dye,Daniel P.“Teardowns and land values in the Chicago metropolitan area”,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7,1(1),p.45.;Thomas D Boston(2005)認為公共房屋拆遷中,公共利益與低收人家庭長期穩(wěn)定收人來源是政府必須關注的問題,特別是涉及低收人家庭財產(chǎn)受損的城市拆遷更應重視③Thomas D Boston,Edward G.“The Effects of Revitalization on Public Housing Residents:A Case Study of the Atlanta Housing Authorit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5,7(1),p.393.;Zhiyong Wang(2004)利用博弈論規(guī)范分析、實證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認為強制性拆遷將使居民的權利變得模糊。Nor Aini Yusof,Shardy Abdullah(2012)分析了馬來西亞的城市拆遷和維護管理,認為政府和中介機構應該重視房屋設施配套不同,充分考慮被拆遷人的長期穩(wěn)定收人水平,提供維護和管理④Nor Aini Yusof,Shardy Abdullah E.,“ResidentsˊMaintenance Priorities Preference:The Case of Public Housing in Malaysia,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2(3),pp.508 513.。Emily Talen (2014)認為不合格的房屋、非白人在城市拆遷中人口普查預測的可能性以及社會經(jīng)濟因素的改進等三個假設都是不成立的,需要國家層面的城市拆遷研究,城市改造中的房屋拆遷中政府的管理職能非常重要⑤Talen E.,“Housing Demolition during Urban Renewal”,City&Community,2014,13(3),p.867.。Kristof Dascher(2014)通過讓被拆遷人選擇自己的位置,擴展了Sweeney拆遷和濾波的分析。研究表明,拆遷的協(xié)調非常重要,要加強地方政府對部分存量房拆遷的激勵措施,并以德國為例進行了案例研究⑥Kristof Dascher D.,“Federal coordination of local housing demolition in the presence of filtering and migration”,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2014,21(3),pp.375 396.。
國內城市拆遷的文章較多,但用博弈理論研究的文獻大多集中在政府、拆遷人、被拆遷人三方利益的博弈。王學軍(2005)認為城鎮(zhèn)拆遷中盲目擴大拆遷規(guī)模,人為降低補償安置標準,濫用行政權力,違法違規(guī)強制拆遷而誘發(fā)了大規(guī)模群體性事件,形成了“零和博弈”的怪圈。走出怪圈,創(chuàng)造“非零和博弈”的局面,需要在拆遷前、拆遷中、拆遷后三個環(huán)節(jié)采取不同的政策行為;并嚴格區(qū)分公共利益的拆遷和商業(yè)利益的拆遷,界定政府的不同角色①王學軍:《城鎮(zhèn)拆遷中的“非零和博弈”》,《求實》2005年第1期。。黃信敬(2005)闡述城市拆遷中公共利益、被拆遷戶利益、開發(fā)商利益和政府利益之間的交互博弈關系,建立政府、開發(fā)商和被拆遷戶利益博弈矩陣分析各方的收益和成本②黃信敬:《城市房屋拆遷中的利益關系及利益博弈》,《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梁勝(2004)認為城市拆遷是公權與私權的大博弈,政府職能存在錯位、越位與缺位,公權與私權對立,公權通常凌駕于私權之上③梁勝:《城市拆遷公權私權大博弈》,《發(fā)展》2004年第9期。。李鐘書(2004)認為拆遷糾紛產(chǎn)生的根源是法律規(guī)定的缺位和有關法律規(guī)定的不合理,提出基于利益平衡觀的博弈論思想來解決糾紛④李鐘書、翁里:《論城市拆遷中社會利益和經(jīng)濟利益的博弈》,《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郭玉亮(2011)認為城市拆遷的博弈表面上看是地方政府、拆遷人、被拆遷人之間的利益沖突,而根源卻在于拆遷制度不健全,未能形成合作和諧的博弈機制。因此,只有完善城市拆遷制度,公正司法,制定出公平的博弈機制,才能有效化解城市拆遷利益主體的沖突,達到多方共贏的博弈均衡點⑤郭玉亮:《城市拆遷現(xiàn)象透析:利益沖突下的多方博弈》,《現(xiàn)代經(jīng)濟探討》2011年第2期。。劉德海等(2012)考慮了政府公信力和聲譽上的得失,以及各地方政府多樣化拆遷模式的動態(tài)演化特征,構建了城市拆遷改造動態(tài)博弈模型和合理補償與強制拆遷兩種城市拆遷模式,即子博弈完美納什均衡;并分析了地方政府兩種拆遷模式之間相互競爭的均衡演化方向,得出地方政府合理拆遷模式的適用條件⑥劉德海、尹麗娟:《基于情景分析的城市拆遷突發(fā)事件博弈均衡演化模型》,《管理評論》2012年第5期。。法麗娜(2012)從博弈論角度分析多方利益沖突,從法律方向定位各職能各政策的依存關系。認為應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政府應合理定位其角色⑦法麗娜、王嫣文:《我國城市房屋拆遷中的利益問題研究——利益主體博弈及相關性分析》,《經(jīng)濟問題》2012年第8期。。李月(2014)從合作博弈的視角,對自治改造中“模擬搬遷”、“雙百方針”等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模式進行了全新的解讀,將“約束力協(xié)議”、置信度等創(chuàng)新治理工具引人社會治理的實踐工作中,從而提升社會治理水平⑧李月:《合作博弈視角下的社會治理模式創(chuàng)新——基于成都曹家巷居民自治改造的研究》,《前沿》2014年第7期。。
也有一些文章論述了中介機構在協(xié)助政府方面的必要性和意義。黃巖(2006)闡述了中介機構作為市場經(jīng)濟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著諸多至關重要的作用⑨黃巖:《發(fā)揮中介機構在市場經(jīng)濟中的作用》,《學術交流》1996年第4期。。左京生(2003)對中介機構作為企業(yè)信用服務相關的機構,如何加強政府監(jiān)管,促進中介機構發(fā)展作了詳細論述。段芳芳、鄧瑤等(2008)探析了房地產(chǎn)中介機構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并探討了推進其健康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國外文獻對城市拆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拆遷方式、拆遷成本、拆遷中政府的管理等方面,中介機構參與拆遷的較少;國內文獻主要集中于政府作為拆遷人和被拆遷人協(xié)調人的角色,政府既制定政策,又調解拆遷人和被拆遷人矛盾,一些文獻利用博弈論研究了城市拆遷問題,但主要集中于政府、拆遷人、被拆遷人的博弈,更多地強調政府的角色定位和制度建設,上升到國家治理體系理論框架高度的極少。充分發(fā)揮國家治理結構體系中社會組織的作用,建立利益表達機制的平等協(xié)商平臺,實現(xiàn)城市拆遷矛盾的內部化解尤為重要。一方面,要加快培育一批中介機構,打造城市拆遷利益協(xié)商平臺,減少城市拆遷矛盾;另一方面,政府要為中介機構提供更好的服務,賦予中介機構充分的自主權。國內很多學者也提出了在城市拆遷中構建利益表達機制的要求,但是關于如何構建這一利益表達機制的研究較少,特別是利用博弈論的方法分析表達機制的更少。因此,我們引人社會中介機構,用博弈模型分析了中介機構對城市拆遷中糾紛調解的作用,構建拆遷人、被拆遷人、政府和中介組織四方收益矩陣,深人分析各方博弈結果。力圖使中介機構真正成為利益表達機制的維持者和利益均衡分配的協(xié)調者,使拆遷人和被拆遷人在平等交易的基礎上達成利益共贏,從根本上排解沖突。
面對利益主體多元化、資源配置市場化的新情況,政府在加強社會管理中,遇到社會矛盾時如果總是沖在最前面,事事與群眾直接面對,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喪失回旋余地,降低政府的公信力。而解決這些民事矛盾、行政矛盾和刑事矛盾的糾紛,以律師、會計師和估價師為代表的社會中介機構人員身份超脫獨立、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在政府、經(jīng)濟實體和群眾之間能起到溝通和平衡的獨特作用,有利于建立全過程、多渠道、全方位、法治化與柔性化的社會矛盾調解機制①彭小兵、范美:《城市拆遷中被拆遷人利益表達機制的構建》,《經(jīng)濟體制改革》2009年第2期。。
中介機構參與城市拆遷要從中介機構參與社會治理的大框架中去審視,中介機構參與城市拆遷不僅可以大幅度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更可以搭建一個利益主體各方充分溝通的平臺,減少激化矛盾的風險,降低拆遷事故發(fā)生幾率。城市拆遷中的中介機構主要是指由被拆遷人自愿自發(fā)組織起來,并得到政府有效支持的組織,這個組織也包括律師、評估師、審計師、會計師等相關領域的專業(yè)人士。一方面,中介機構可以將政府的具體拆遷政策信息傳達給拆遷人和被拆遷人,宣傳城市拆遷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明示雙方違約成本和損失,提高城市拆遷問題處置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整合被拆遷人分散的利益訴求,比如拆遷補償標準過低,拆遷補償不到位等情況,中介機構反饋給政府和拆遷人,促進政府、拆遷人、被拆遷人利益方的溝通交流,及時高效地解決比較集中的訴求。
為了依法保障城市拆遷各方利益、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政府應當為利益表達做出相應的制度化安排,為公民提供利益訴求的制度性平臺,增強法律法規(guī)的及時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利益多元化社會中的不同社會利益群體的合理利益訴求通過正當規(guī)范的渠道納人公共決策過程中,供決策者歸納、整合、吸取,更好地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服務。中介機構可以為政府、拆遷人和被拆遷人搭建一個信息交流的平臺,從根本上消除城市拆遷交流溝通障礙,有利于政府相關部門提前化解城市拆遷中的部分矛盾,有利于推動高效地拆遷,促進社會和諧。
(一)基本假設
我們從博弈論的角度來分析拆遷過程中拆遷人和被拆遷人糾紛的調解問題,引人了中介機構這一調解方,該機構由政府監(jiān)督,并作以下假設:
1.拆遷人、被拆遷人、中介機構和政府監(jiān)督部門在博弈前并不能掌握所有的信息。
2.個體理性原則。拆遷人和被拆遷人、中介機構均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為決策原則,拆遷人和被拆遷人可以選擇合作,也可以不合作;中介機構可以出面制止,也可以不制止;政府可能會發(fā)現(xiàn)中介機構的不盡職,也可能不會發(fā)現(xiàn)。
3.在城市拆遷中,社會中介機構可以履行以下職能:
(1)服務職能。中介機構作為社會性組織,既有公證性中介機構,也有代理和信息技術服務,其首要任務就是為社會、拆遷人和被拆遷人提供各種服務,包括決策咨詢、信息傳遞、牽線搭橋、委托代理、評估清算和法律保障等方面的服務,是調劑供需的“潤滑劑”。
(2)溝通職能。中介機構存在于政府、被拆遷人、拆遷人之間,一方面代表著企業(yè)或拆遷戶利益群體的利益,向政府部門反映拆遷人和被拆遷人的訴求和愿望;另一方面又作為政府不可缺少的助手,接受政府委托對地產(chǎn)企業(yè)和被拆遷人進行管理、協(xié)調和指導,成為政府和拆遷人、政府和被拆遷人、拆遷人和被拆遷人聯(lián)系和溝通的渠道。
(3)公正職能。由于中介機構的地位和性質,決定了它在社會經(jīng)濟活動中作為中立的第三方,將以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獨立地、客觀地進行公證、鑒定、評價和仲裁等活動,既要向政府負責,又要向拆遷人和被拆遷人負責,在政府、拆遷人、被拆遷人利益群體之間充當“公證人”①黃巖:《發(fā)揮中介機構在市場經(jīng)濟中的作用》,《學術交流》1996年第4期。。
對拆遷人和被拆遷人行為的監(jiān)督和協(xié)調是中介機構的根本職能,而確保中介機構的獨立性是實現(xiàn)這種監(jiān)督職能的必要條件和內在要求②王艷、周紅、張逸杰:《管理層操縱、獨立董事監(jiān)督與政府監(jiān)管的博弈模型研究》,《統(tǒng)計與決策》2008年第11期。。我們可以用一個博弈模型來表述中介機構的監(jiān)督效力,模型中有四方,分別是中介機構、拆遷人、被拆遷人和政府。
(二)博弈模型的構建
假設中介機構每年的國家撥款收人為a,如果它能夠妥善處理拆遷糾紛,它的聲譽效用為b,但是為了監(jiān)督開發(fā)商和拆遷戶的行為,它要付出人力成本,包括調查、研究和分析等,稱為h,如果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違法,出現(xiàn)拆遷人通過暴力達到目的或被拆遷人漫天要價阻礙拆遷的狀況,中介機構要出面制止,并面對來自拆遷人和被拆遷人不配合調解所帶來的各種阻力,稱為g,如果中介機構未能有效地調停矛盾,沒有出面制止,而且被政府監(jiān)管部門發(fā)現(xiàn),他將被處罰,效用損失為c。
對于拆遷人來說,他的正常收益為d,如果他違法野蠻拆遷,并且沒有被中介機構和政府部門發(fā)現(xiàn),他可以獲得額外收益為e,如果被中介機構和政府部門發(fā)現(xiàn)將對他進行罰款為f;對被拆遷人來說同樣適用,他的正常收益為d,如果他違法漫天要價,并且沒有被中介機構和政府部門發(fā)現(xiàn),他可以獲得額外收益為e,如果被中介機構和政府部門發(fā)現(xiàn)將對他進行罰款為f。中介機構制止違法行為的概率為k,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違法的概率為n,政府監(jiān)管部門發(fā)現(xiàn)中介機構是否處理糾紛的概率為m,如下表1,構成了一個混合策略組成的博弈收益矩陣。
表1 拆遷人、被拆遷人、中介機構和政府的收益矩陣
(一)模型求解分析
顯然,在拆遷人、被拆遷人、中介結構和政府的四方博弈中不存在純策略納什均衡,在拆遷人、被拆遷人、中介機構和政府之間只存在混合策略納什均衡。
1.中介機構的博弈求解分析
假設給定n和m,中介機構選擇制止(k=1)和不制止(k=0)的期望收益分別為:
在m(b+c)>g的條件下,如果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違法的概率為n小于n*,s1(1,m,n)<s2(0,m,n),中介機構的最優(yōu)選擇是不制止;如果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違法的概率為n大于n*,s1(1,m,n)>s2(0,m,n),中介機構的最優(yōu)選擇是制止;如果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違法的概率等于n*,s1(1,m,n)=s2(0,m,n),中介機構制止與否效用是相同的,都是最優(yōu)選擇,中介機構可以隨機選擇。
2.拆遷人和被拆遷人的博弈求解分析
給定中介機構制止違法行為的概率為k,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選擇違法(n=1)和不違法(n=0)的期望收益分別為:
在e>m(f+e)的條件下,如果中介機構制止的概率k小于k*,s3(k,m,1)>s4(k,m,0),拆遷人和被拆遷人的最優(yōu)選擇是違法;如果中介機構制止的概率k大于k*,s3(k,m,1)<s4(k,m,0),拆遷人和被拆遷人的最優(yōu)選擇是合作;如果中介機構制止的概率等于k*,s3(k,m,1)=s4(k,m,0),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違法與否效用是相同的,都是最優(yōu)選擇,拆遷人和被拆遷人可以隨機選擇。
即中介機構以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違法的概率為n與n*的概率關系選擇制止與否,拆遷人和被拆遷人以中介機構制止的概率k與k*的關系選擇違法與否,也就是說,拆遷人和被拆遷人中有n*比例的個體違法,1―n*比例的拆遷人和被拆遷人個體選擇合作。
(二)博弈結果分析及政策含義
1.從中介機構的博弈均衡角度分析
從中介機構監(jiān)督博弈的納什均衡可以看出,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選擇違法的均衡概率n*與中介機構監(jiān)督的人力成本h、來自拆遷人和被拆遷人不配合調解所帶來的各種阻力g正相關,而與聲譽效用b、沒有出面制止而被政府處罰的效用損失c、被政府發(fā)現(xiàn)的概率m負相關,由此得出結論如下:
(1)g是來自拆遷人和被拆遷人不配合調解所帶來的阻力變量,是可以控制的,g越大,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選擇違法的均衡概率n*就越大,也就是說,拆遷人和被拆遷人不配合中介機構調解的能力越強,他們的違法動機就越大。當中介機構調解糾紛的人力成本h越小時,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違法的概率n*就越小。
政策含義:政府在與拆遷相關的法律和行政規(guī)章中,應明確中介機構有充分的調解權、決策權,拆遷補償辦法要明確具體,補償標準要參考當?shù)赝恋睾头课輧r格等指標。政府應充分授權中介機構,拆遷人和被拆遷人一般都要遵循中介機構的意見和要求,從而減少在調解過程中的阻力,降低中介機構的人力成本h,充分發(fā)揮中介機構調解人的作用,提高中介機構的美譽度。
(2)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選擇違法的均衡概率n*與中介機構聲譽效用b負相關,即當中介機構聲譽成本b較高時,它會傾向于忠實履行職能,凡糾紛必干預,對違法行為可以形成有效威懾。中介機構聲譽越高,其違約成本就越高,違約的概率就越小。
政策含義: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聘請社會名人擔任中介機構中的仲裁人是較優(yōu)選擇,因為他們的聲譽成本較高,社會關注度較高,能更公平公正的履行職責。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將公眾參與作為重大行政決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同時可以充分發(fā)揮新聞媒介的作用,對仲裁過程進行“網(wǎng)絡視頻直播”、“微博直播”等方式增強透明性,充分發(fā)揮媒體對中介機構的監(jiān)督作用。
(3)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選擇違法的均衡概率n*與中介機構被政府處罰的效用損失c、被政府發(fā)現(xiàn)的概率m負相關,c和m是由政府監(jiān)管部門控制的變量。
政策含義:對于中介機構要做到責、權、利相結合,做到權責由法律法規(guī)確定,對于拆遷中嚴重糾紛甚至涉及刑事案件的案例,中介機構負有不可推卸調解責任,政府應該依照法律法規(guī)加大懲處力度,做到執(zhí)法必嚴,違規(guī)必究。即使政府將調解權授予了中介機構,政府監(jiān)管部門仍然擔負有重要的督察責任,應及時有效的對中介機構進行督促,確保其經(jīng)濟行為在法律框架內進行,也能促進中介機構切實有效的運作。
2.從拆遷人和被拆遷人博弈均衡角度分析
上式分別對f和e求導有:
可以看出,由于0<m<1,m―1<0,1―m>0,所以有k*f′<0,k*e′>0,由此得出結論如下:
對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違法行為罰款f和中介機構制止的概率k*負相關,拆遷人和被拆遷人的額外收益為e和k*正相關。
政策含義:政府監(jiān)管部門對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違法行為處罰越大,違法的可能性就會越小,從而中介機構進行制止干預的概率就越小;違法的額外收益越小,中介機構進行制止的概率就越小。政府的手段應該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guī),發(fā)揮其監(jiān)督作用,市場機制應該在法制的框架下運行,中介機構應該是獨立的社會組織,不能變成“第二政府”。
(2)上述計算是在假設政府監(jiān)管部門發(fā)現(xiàn)中介機構未盡職的概率m為常數(shù)時得出的,實際上政府的監(jiān)管力度多種因素影響下是很難保持穩(wěn)定的,當m變化時:
因此,中介機構制止糾紛的概率k*與m負相關,這表明中介機構制止糾紛與政府對城市拆遷中糾紛的干預具有相互排斥的作用。即政府的干預越少,越有利于中介機構履行其職能,所以中介機構的獨立性對其良好運作是很必要的。一方面,政府對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違法行為的處罰要通過執(zhí)法部門來實現(xiàn),保證公開公平公正,要確保政府的公信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授權中介機構,讓中介機構去調解拆遷人和被拆遷人的矛盾,處置拆遷人和被拆遷人的違規(guī)行為。
(一)研究結論
我們證明了城市拆遷中引人中介機構的必要性,同時通過對博弈模型的分析說明有多種因素影響中介機構的協(xié)調作用,這些因素包括:拆遷人和被拆遷人抗拒中介機構調解的能力;中介機構調解糾紛的人力成本;政府對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違法額外獲得收益的大?。恢薪闄C構的獨立性等。并對這些因素與調解糾紛能力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進行了檢驗。結合上面的分析,我們得出以下三點結論:
1.若中介機構是調解城市拆遷中糾紛的主體和核心,那么中介機構運作的好壞,就直接關系到社會治安的穩(wěn)定和糾紛中弱勢群體利益的保障性。增加中介機構的獨立性可以使其更有效地履行調解糾紛的職能,減少政府直接介人的設租、尋租的現(xiàn)象發(fā)生,從而減少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直接涉人糾紛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2.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選擇違法的均衡概率與中介機構聲譽效用、政府監(jiān)管部門監(jiān)督力度均負相關,即當中介機構聲譽成本較高時,它會傾向于忠實履行職能,凡糾紛必干預,對違法行為可構成有效威懾。但中介機構也是理性人,有可能采取對自己更有利的策略,它的職能也應該被監(jiān)督,政府應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jiān)督,以便保證中介機構的有效運作。
3.中介機構制止違法的可能性越大,對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違法行為罰款資金就越少,拆遷中利益主體的矛盾就越小,越容易調解矛盾,對拆遷協(xié)商達成一致,補償也就更容易讓利益各方得到滿足。
(二)政策建議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概念,在解決社會問題方面中國將逐步構建一個社會組織協(xié)同、公民廣泛參與的社會治理格局,實現(xiàn)社會治理的現(xiàn)代化。構建“黨、政、企、社、民、媒”六位一體的治理結構體系,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多元化治理主體之間的兩大核心關系,關鍵在于厘清各自的權限邊界,把本應該屬于市場、社會的職能,完全交給市場和社會處理,政府重點履行好宏觀調控、公共服務、維護社會規(guī)則等職能。城市拆遷中要依法保證社會中介組織的獨立性,政府要依法授權社會中介組織調解糾紛、協(xié)助制定拆遷補償標準和拆遷決策等權力,不能“越權”亂作為。
社會中介組織是政府和市場以外的第三種力量,是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載體和組織形式,其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作用不可忽視。激活社會組織的活力,發(fā)揮社會組織的民間性和非營利性,去做政府和市場不能做或者做不了的事情。政府在城市拆遷中的協(xié)調職能應讓社會中介組織接力,負責任的社會中介組織應該是城市拆遷的重要主體①陶希東:《國家治理體系應包括五大基本內容》,《理論參考》2014年第2期。。
1.統(tǒng)籌規(guī)劃,加快發(fā)展和培育中介機構。政府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社會中介組織發(fā)展和培育的綜合規(guī)劃,加快培育一批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守法誠信的中介機構。要充分認識到社會中介機構在城市拆遷和其他社會事務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結合本地發(fā)展現(xiàn)代服務業(yè)的實際,鼓勵和扶持社會中介機構快速發(fā)展,并在政策層面上予以重視和支持。目前,與城市拆遷相關的中介機構發(fā)展還不健全,應盡快制定一個發(fā)展規(guī)劃,使其與城市拆遷中利益協(xié)商平臺及政府職能分解同步進行,盡快形成一批職能全、信譽高的中介機構。規(guī)劃中要明確市場在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明確中介機構不可替代的協(xié)調作用。
2.轉變政府職能,強化中介機構管理職能。城市拆遷中的資源配置市場應該起決定性作用,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管理也必不可少,但社會中介組織作為第三種力量有很多優(yōu)勢。政府對城市拆遷的管理應該逐漸轉向宏觀層面,同時也應該將一些職能轉移給中介機構,實現(xiàn)政府宏觀調控、行業(yè)自律管理的目標。涉及城市拆遷的行業(yè)協(xié)會要積極發(fā)揮組織作用,通過制定行業(yè)服務標準,加強行業(yè)自律,樹立社會中介組織行業(yè)威信,探索建立中介服務監(jiān)管聯(lián)席會議制度,協(xié)調處理對中介機構和中介服務的投訴,促進社會中介組織服務市場健康有序發(fā)展。政府在拆遷法或行政規(guī)章中應明確規(guī)定,中介機構有調解糾紛和協(xié)助制定拆遷補償辦法等權力,即政府應充分授權中介機構,拆遷人和被拆遷人一般都要遵循中介機構的意見和要求,以此來減少在調解過程中的阻力,降低中介機構的人力成本①王性玉、薛來義:《尋租理論三方博弈模型分析》,《財經(jīng)問題研究》2001年第11期。。
3.強化社會中介組織的職能,完善自身建設。中介機構的靈魂在于獨立性,這也是實現(xiàn)“小政府,大社會,好市場”改革模式的要求。要徹底改變對中介機構等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事務仍然存在不愿放權、不愿放手的現(xiàn)象;要消除有些政府部門出于部門利益等考慮,對中介機構不愿放手,不愿放權的現(xiàn)象,應逐步強化拆遷中中介機構的職能,使其受政府委托積極承擔起某些監(jiān)督和管理任務。特別要注意從業(yè)人員的培訓教育,培養(yǎng)一批既熟悉政策法規(guī),又有較高職業(yè)道德的中介人才。針對城市拆遷,重點扶持一批法律、咨詢、會計、資產(chǎn)股價等知識密集型中介機構,更高效地化解拆遷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
4.完善制度,改善對中介機構的公共服務。在城市拆遷的過程中,一方面政府要依法行政,不斷完善有利于中介機構發(fā)揮作用的法規(guī)和制度,明確中介機構的權利、責任和義務,防止中介機構犯規(guī)違法;另一方面,政府要改善對中介機構的服務,加快建設區(qū)域性統(tǒng)一的中介服務公共信息平臺,逐步完善中介機構、中介執(zhí)業(yè)人員和中介服務基礎信息展示及查詢、政策發(fā)布、中介執(zhí)業(yè)信用記錄、行業(yè)監(jiān)管信息查詢、服務投訴、典型示范以及電子商務等基本功能,為拆遷人、被拆遷人和政府構建中介服務供需平臺,改善對中介機構發(fā)展的公共服務。
Game Analysis of the Stakeholders in Urban Housing Demolition
SHEN Hai-cheng
(Business School,Shandong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Jinan 250014,P.R.China;School of Econom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P.R.China)
In order to coordinate the stakeholders better in the urban demolition,the author introduce a social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analyze the effect and influence factors with the method of game theory,and build the game payoff matrix of householder,real estate agency, intermediary agencies and government.The author analyzes game equilibrium of the intermediary, householders and real estate agency,and explains its policy meaning respectively.Government should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on of intermediaries,and build interests consultation platform of urban demolition;transform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Government should transfer some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and reduce the intervention of urban demolition,and authorize social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adequately.Government should combine the authorization,responsibility and interest of the intermediary agent institution,and punish both sides during demolition for their illegal activities.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asks of intermediaries,focus on supporting a number of knowledgeintensive agencies,improve agency services,and construct a unified regional intermediary service public information platform.
urban housing demolition;intermediary agent institution;games theory
[責任編輯:賈樂耀]
2014-05-17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產(chǎn)業(yè)結構轉換的路徑選擇與城鄉(xiāng)就業(yè)統(tǒng)籌”(09CJY005)、山東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山東省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配置問題及對策研究”(2014RKB01709)、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貿(mào)易強國視角下中國版權貿(mào)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13XNH110)。
申海成,山東政法學院商學院講師(濟南250014),中國人民大學經(jīng)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