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涂平
(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北京100034)
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CSU)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種自身抗體,這些自身抗體被認為是部分CSU 的具有自身反應性或自身免疫性的基礎[1]??笽gE 受體高親和力抗體(抗FcεR Iα 抗體)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其和肥大細胞(MC)上IgE 受體結(jié)合后導致MC脫顆粒是CSU 發(fā)生的機制之一[2]。本文檢測了抗FcεR Iα 抗體在CSU 中表達及和臨床的相關(guān)性。
1.1 資料
1.1.1 入選標準 符合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診斷標準[3]。
1.1.2 排除標準①可誘導性蕁麻疹;②孕婦及哺乳期患者;③伴有其他嚴重系統(tǒng)性疾病患者;④有風團樣表現(xiàn)的其他疾?。ㄈ缡n麻疹型血管炎、藥疹等);⑤3 d 內(nèi)未使用抗組胺藥且1 個月未系統(tǒng)使用類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劑。
1.1.3 患者資料 共入選患者110 例,其中男47 例,女63 例,平均年齡(32.75±10.18)歲;正常對照組100例,其中男45 例,女55 例,平均年齡(35.23±13.21)歲,均排除系統(tǒng)性疾病。2 組患者年齡、性別等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該研究項目已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血液標本采集 所有患者入組前均予肘正中靜脈采血,置于2 支無菌干燥管各3 mL,其中一支室溫靜置供自體血清實驗(Autologous serum skin test,ASST)使用;另一支靜置30 min 后,離心取上清液置于eppendorf(EP)管中,存放于-80 ℃冰箱中凍存待用。正常健康者肘正中靜脈采血3 mL,存放于-80 ℃冰箱中凍存待用。
1.2.2 ASST 檢測 所有患者治療前均進行ASST檢測,含有患者血液的無菌干燥管室溫靜置30 min后,離心分離出血清,取血清及生理鹽水各50 μL,用皮試針頭注入該受試者的前臂屈側(cè)真皮內(nèi),生理鹽水為陰性對照,30 min 后判讀結(jié)果。自體血清皮膚試驗產(chǎn)生的風團直徑>陰性對照1.5 mm 記為陽性,反之則記為陰性。
1.2.3 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清 按試劑盒說明書要求,采用雙抗夾心ELISA 檢測標本中抗FcεR Iα 抗體水平。
1.2.4 臨床癥狀評估方法 療效觀察指標和評分標準采用歐洲EAACI/GA2LEN/EDF/WAO 制定的UAS 評分[3]:瘙癢:0 分為無癥狀;1 分為輕微癥狀;2分為中度程度,對生活存在一定影響;3 分為癥狀嚴重,不能忍受。風團數(shù)目:0 分為無;1 分為風團數(shù)<20 個/24 h;2 分為風團數(shù)20~50 個/24 h;3 分為風團數(shù)>50 個/24 h。風團數(shù)評分與瘙癢評分之和為UAS 總分。
1.2.5 生活質(zhì)量評分 采用皮膚病生活質(zhì)量指數(shù)(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評分[4],于患者入組時評分。
1.2.6 單一抗組胺藥臨床療效評估 單一抗組胺藥采用氯雷他定(開瑞坦,先靈葆雅公司)10 mg/次,1 次/d,連續(xù)服用2 周后評價臨床療效。治療有效性評分采用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SSRI)=(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療前積分×100%。臨床痊愈為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90% ,顯效為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60%且<90%,治療無效為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60%,痊愈與顯效計為治療有效。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 統(tǒng)計軟件,2 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2 組數(shù)據(jù)相關(guān)性分析采用Spearman 秩相關(guān)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SU 患者組與正常對照組血清抗FcεR Iα 抗體水平比較 CSU 患者組抗FcεR Iα 抗體水平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 CSU 患者抗FcεRIα 抗體水平與ASST 結(jié)果分析
2.2.1 ASST 結(jié)果 ASST 實驗陽性為71 例,占64.5%;ASST 實驗陰性者為42 例占38.1%。ASST 陽性者與ASST 陰性者在性別(χ2=1.11,P=0.29)、年齡(t=0.47,P=0.64)、病程(t=0.57,P=0.96),UAS 積分(t=0.53,P=0.60),DLQI 評分(t=0.21,P=0.83)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CSU 患者組與正常對照組血清抗FcεRIα抗體水平比較
2.2.2 ASST 結(jié)果與抗FcεR Iα 抗體 ASST 陽性組與ASST 陰性組抗FcεR Iα 抗體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ASST 陽性組與ASST 陰性組抗FcεRIα抗體水平的表達
2.3 CSU 患者抗FcεR Iα 抗體水平與病程、UAS 評分、風團評分、瘙癢程度、生活質(zhì)量評分無明顯相關(guān)性(P>0.05),見表3。
表3 抗FcεR Iα 抗體水平與病程、UAS 評分、風團評分、瘙癢程度、生活質(zhì)量評分相關(guān)性分析
2.4 單一抗組胺藥療效與抗FcεR Iα 抗體水平分析
單一抗組胺藥治療有效者其血清抗FcεR Iα 抗體滴度低于單一抗組胺藥治療無效者(P<0.05),見表4。
表4 單一抗組胺藥療效與抗FcεR Iα 抗體水平的關(guān)系
CSU 的發(fā)病和多種因素有關(guān),包括患者的遺傳體質(zhì)、自身免疫反應、肥大細胞閾值、潛在的慢性隱匿性感染等原因,其中自身免疫在CSU 的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認為CSU 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種抗體,其中抗FcεR Iα 及抗IgE 的自身抗體,占CSU患者總數(shù)約20%~40%,這些自身抗體的存在是導致CSU 具有自身免疫性的基礎。抗FcεR Iα 自身抗體可使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上相鄰的FcεR Iα直接交聯(lián),激活嗜堿粒細胞或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包括組胺在內(nèi)的多種炎癥介質(zhì),導致CSU 發(fā)病。抗FcεR Iα 抗體在CSU 發(fā)病中的作用國內(nèi)外目前還存在不少爭議,近來有學者提出“條件性自身免疫”的概念[5],即:抗FcεR Iα 抗體屬天然免疫抗體,可存在于部分正常健康者體內(nèi),在一定條件下(游離IgE 水平、IgE 受體數(shù)量、IgE 受體被占據(jù)的程度之間的平衡)引起CSU 發(fā)病。部分研究認為在CSU 患者血清中抗FcεR Iα 抗體滴度較健康人升高,并且在伴ASST 陽性的CSU 患者中更為明顯。
為了進一步明確抗FcεR Iα 抗體在CSU 發(fā)病中的作用及和臨床的關(guān)系,我們檢測了CSU 及健康人群中抗FcεR Iα 抗體的表達,結(jié)果顯示:①CSU 患者組抗FcεR Iα 抗體水平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升高,表明抗FcεR Iα 抗體在CSU 發(fā)病中有重要的作用,這和以往的研究相一致。但在ASST 陽性和ASST陰性的CSU 患者中,抗FcεR Iα 抗體的表達并無明顯差異,這與以往的研究有差異,原因可能為:導致ASST 陽性的原因除了血清中抗FcεR Iα 抗體外還有其他的炎癥介質(zhì)(補體片段、細胞因子、凝血因子等)引起肥大細胞脫顆粒,因此抗FcεR Iα 抗體與ASST 可無相關(guān)性。②抗FcεR Iα 抗體滴度與CSU患者的病程、UAS 評分、風團數(shù)目、瘙癢程度、生活質(zhì)量評分均無明顯相關(guān)性。其結(jié)果表明雖然抗FcεR Iα 抗體在CSU 起作用,但其并不是一個對臨床癥狀有很好監(jiān)測及預測作用的指標,也說明CSU臨床癥狀也許和下游的炎癥介質(zhì)的表達有關(guān)。③在2 周內(nèi)單一抗組胺藥(氯雷他定)使用有效者其血清抗FcεR Iα 抗體滴度低于單一抗組胺藥治療無效者,此結(jié)果提示抗FcεR Iα 抗體滴度較高的CSU 可能對常規(guī)抗組胺藥治療抵抗,需要二線(抗組胺藥加倍等)或三線(糖皮質(zhì)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等)的藥物進行治療,此結(jié)論仍需更多例數(shù)的CSU 病例證實。其原因可能為由自身免疫機制引起的CSU,自身抗體不易清除,而致使抗組胺藥物療效不佳。
目前國際上對自身免疫性蕁麻疹(Autoimmune chronic urticaria,ACU)的診斷[6]仍有爭議,最新的歐洲變應性反應與臨床免疫學會(EAACI)制定的蕁麻疹分類中已取消了ACU 這一類別,但各種研究均表明自身免疫機制參與了部分CSU 的發(fā)病。本研究表明盡管抗FcεR Iα 抗體無法評估或監(jiān)測CSU 病情,但對治療方法的選擇可以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在新一版EAACI 制定的蕁麻疹診療指南中已經(jīng)提到要進一步研究體外抗FcεR Iα 抗體商業(yè)化試劑盒[3],抗FcεR Iα 抗體的臨床監(jiān)測將對CSU 的診治起到一定的幫助。
[1] Soundararajan S,Kikuchi Y,Joseph K,et al.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pathogenic IgG subclasses in chronic autoimmune urticaria [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5,115:815-821.
[2] Eckman JA,Hamilton RG,Gober LM,et al.Basophil phenotypes in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 in relation to disease activity and autoantibodies[J].J Invest Dermatol,2008,128:1956-1963.
[3] Zuberbier T, Aberer W, Asero R, et al. The EAACI/GA(2)LEN/EDF/WAO Guideline for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and management of urticaria: the 2013 revision and update [J].Allergy,2014,69:868-887.
[4] Finlay AY, Khan GK. 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xe(DLQI)--a simple practical measure fir routine clinical use[J]. Clin Exp Dermatol,1994,39:210-216.
[5] Horn MP,Pachlopnik JM,Vogel M,et al.Conditional autoimmunity mediated by human natural anti -Fc (epsilon) RIalpha autoantibodies[J].Faseb J,2001,15:2268-2274.
[6] Konstantinou GN, Asero R, Ferrer M, et al. EAACI taskforce position paper: evidence for autoimmune urticaria and proposal for defining diagnostic criteria[J].Allergy,2013,68: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