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燕 (甘肅省渭源縣清源鎮(zhèn)河口學校 748200)
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現(xiàn)狀及對策
汪曉燕 (甘肅省渭源縣清源鎮(zhèn)河口學校 748200)
本文通過對中學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查找出了問題的根源并綜合自己在一線教育工作中的思考和感受,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旨在探究農村中學生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有效提高中學生的德育水平。
中學生 德育 道德 心理健康
總體來看,我國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是好的。熱愛祖國、團結友愛、積極向上、富有責任心是當代中學生精神世界的主流。但同時也存在著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興趣不濃厚,沒有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等問題。有些中學生依賴性強,動手能力弱,缺乏實踐能力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法制意識不強;部分學生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上述問題的產生,究其原因,是家庭和學校在教育觀念、教育方法上還存在著很多弊端和誤區(qū)。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還存在著許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因素,下面就這一問題進行具體闡述。
(一)家庭因素:教育方法不當,家庭環(huán)境不良
許多家庭在教育孩子一方面出現(xiàn)了兩種極端:一種是過分溺愛。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認真學習,包辦了孩子力所能及的一切事務,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悠閑生活,而忽視了對其品德的培養(yǎng),結果孩子學習成績是上去了,思想品德卻下滑了。另一種是父母缺乏耐心,脾氣暴躁,隨意打罵孩子。有些家長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值,一旦孩子成績不理想,就恨鐵不成鋼,認為孩子不能理解他們的良苦用心,在憤怒沖昏頭腦的時候,就“打”字當頭了。結果造成了孩子與父母矛盾的升級,增強了其逆反心理。
(二)學校因素:教育德智失衡,知行脫節(jié)
德育與智育在學校教育中,本應是同步進行、協(xié)調發(fā)展的,但現(xiàn)實狀況卻是重智輕德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以成績作為衡量學生是否優(yōu)秀的唯一標準。有些教師對成績不好的學生愛理不理,視而不見;而對成績好的學生則笑臉相迎,偏愛有加。
(三)社會因素:審美錯位,監(jiān)管不力
當前,一些網(wǎng)絡虛假信息層出不窮,不健康的內容日漸增多,一些暴力恐怖游戲充斥著青少年的生活環(huán)境,導致一些青少年長期沉溺于網(wǎng)絡游戲,逐漸模糊了道德認知,淡化了虛擬與現(xiàn)實的差異。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弊鳛榻逃ぷ髡?,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當前加強和改進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并應采取各種有力的措施,加強中學生的思想品德建設。
德育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學生本人的密切配合,需要家庭、學校、社會、本人的共同努力。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原則,做到目的明確、心中有數(shù),從而使得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有較大的轉變和提升。
(一)家庭方面
1.潛移默化,言傳身教。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子女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家長一定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注重自身形象的建立,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以身作則,為子女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形成好的示范作用,引導孩子健康地成長。因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過分溺愛,更不能不管不問,而要根據(jù)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年齡特點,循序漸進地、有理智、有分寸地教育孩子。
2.和諧相處,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父母要有平等民主的意識,不搞家長制“一言堂”;要善于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可隨意打罵孩子;家庭成員之間要和睦相處,避免爭吵;父母要注重家庭文化建設,多購買一些積極健康的書籍、資料和文化用品,給子女提供溫馨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和學習環(huán)境。
(二)學校方面
1. 轉變觀念,建立機制。學校必須建立健全相應的督導考核機制,引導教職工認真履行育人職責,強化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和思想品德考核機制,切實促進中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同時,國家和政府部門還要加大教育體制改革的力度,各學校要切實轉變思想觀念,肩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培養(yǎng)出德才兼?zhèn)涞膶W生。
2.加強教育,規(guī)范管理。一要弘揚民族精神,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引導廣大中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傳統(tǒng),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培養(yǎng)崇高的愛國情操和優(yōu)良的思想品質。二是進行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充分利用班會、集會、校園廣播、國旗下講話、黑板報等載體,加強校風、班風、學風建設,教育學生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逐漸形成良好的習慣。同時還可邀請相關專業(yè)人員對學生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的生理教育,使廣大中學生從小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三)社會方面
1.高度重視,建立機制。各級政府要加大對中學生德育基地建設的經費投入,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等文化場所要免費向中學生開放,確保德育工作持續(xù)、穩(wěn)定、有效地開展;建立“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文明委組織協(xié)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積極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并切實履行相應的管理責任。
2.正面宣傳,營造氛圍。各類大眾傳媒、廣播節(jié)目和電影產品,要正面宣傳、報道積極進步的東西,堅決抵制消極落后、腐朽內容的傳播,要創(chuàng)作、編輯、出版更多、更好的適合中學生學習的圖書、報刊、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
3.清理整頓,凈化環(huán)境。一深入持久地開展“掃黃打非”斗爭,堅決打擊各種無證經營及盜版行為;二要規(guī)范出版物市場,堅決打擊傳播色情、淫穢、兇殺、暴力、封建迷信和偽科學的行為;三要清理整頓校園周邊環(huán)境,堅決制止向學生兜售不良出版物的行為,努力凈化中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讓青少年在高雅和諧的環(huán)境中健康茁壯地成長。
加強和改進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互動,形成合力,努力營造適合中學生健康成長的有利環(huán)境,加強中學生思想品德建設,促進中學生健康茁壯地成長。
(責編 吳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