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字的穩(wěn)固性與民族認同心理

      2015-03-15 08:23:58
      學術探索 2015年9期
      關鍵詞:詞素共性漢字

      王 邁

      (上海外國語大學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上海 200083)

      漢字的穩(wěn)固性與民族認同心理

      王 邁

      (上海外國語大學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上海 200083)

      漢字具有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穩(wěn)固結(jié)構,不僅體現(xiàn)在語言層面,也折射到民族文化和社會心理層面,甚至對民族結(jié)構、國家政治的穩(wěn)定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漢字的熵值是印歐系音素文字的兩倍以上,承載的意義達到了概念級別,可以直接作用于人腦的意義感知區(qū)域,使讀寫交流達到極高的效率。語言的共性源于語言背后的思維和概念體系,語言的本位不是詞或字,而是語言所要表達的思維對象——概念。

      漢字;穩(wěn)固性;字本位;聯(lián)結(jié)主義;思維概念

      一、漢字的三個維度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仍在使用且沒有斷層的詞符詞素文字,大量歷史文獻和古代文物展現(xiàn)了漢字演變發(fā)展的大致脈絡。19世紀末出土的殷墟甲骨文把漢字的歷史前推至距今3300年的殷商時期;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出土的陶文進一步把漢字的歷史前推至距今五千年以上(雖然陶文的文字地位還有爭議,但其與漢字有歷史淵源關系,是基本可以肯定的)。如果說漢字發(fā)展過程在甲骨文之前還不甚清晰,那么甲骨文之后,隨著史料的日趨豐富及解讀難度的逐漸降低,其演變脈絡基本是可考的,漢字經(jīng)歷了金文、大篆、小篆、隸書,一直發(fā)展到今天通用的草書、行書、楷書。

      我們可以從音、形、義三個方面考察一個漢字,這正對應傳統(tǒng)小學的三個部門——音韻學、文字學和訓詁學,而現(xiàn)代語言學有了更科學細致的分析手段。

      現(xiàn)代漢語中,一個漢字基本對應一個音節(jié)。音節(jié)由聲、韻、調(diào)三部分構成(表1)現(xiàn)代漢字的基本筆畫包括橫、豎、撇、點、折、勾、挑、捺八類,若干筆畫按一定筆順組成漢字的基本構件——偏旁,若干偏旁再按一定空間結(jié)構組成漢字。漢字可分為獨體字和合體字兩類,獨體字由單個偏旁構成,合體字由兩個以上的偏旁構成。“永字八法”是書法用筆法則的歸納,它同時也展示了漢字的八種基本筆畫。

      表1 漢語的音節(jié)結(jié)構

      漢字產(chǎn)生之初,以字形直接表達字義是一般采用的造字方法;之后則更多是在原有漢字形音義穩(wěn)定的基礎上采用構件組合的方式創(chuàng)制,構件或與字音相關,或與字義相關;也有近音借用或近義借用的現(xiàn)象,經(jīng)約定俗成后,字的義項便增加了,這是在用字過程中創(chuàng)制新字的方法。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出了“六書”的概念,這是漢字構字規(guī)則的學說,同時也是對漢字字形與字義相互關系的總結(jié):“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轉(zhuǎn)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讬事,令長是也。”字義研究可以采用按義分類的方法,例如,我國最早的訓詁學著作《爾雅》共錄2091個條目,分為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等19篇。

      漢字造字的理據(jù)性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其實我們只要換一個角度觀察,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理據(jù)性和自由性并非是完全對立、非此即彼的關系,它們可以同時存在于一個文字單位上。以象形字為例,“焉”的字形像一匹馬,有四條腿一個腦袋,有鬃毛,這是它的理據(jù)性;但是到底像正面的馬還是側(cè)面的馬,線條是這樣布局還是那樣布局,就是它的自由性。再說形聲字,字音隨聲符,字義隨義符,是它的理據(jù)性;但是具體采用哪個聲符哪個義符,就是自由的。理據(jù)性和自由性反映了一個漢字的不同層次,都是漢字具有的屬性。

      二、漢字的穩(wěn)固性與民族凝聚力

      音、形、義是漢字的三個維度,它就像三腳架的三個支點起到穩(wěn)定的支撐作用,使得三位一體的漢字具有極強的穩(wěn)固性。雖然一個漢字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讀音,但這些差異往往有著成體系的對應規(guī)律,字音的穩(wěn)固性甚至體現(xiàn)在不同國度的漢字系統(tǒng)中,例如漢語、日語、朝鮮語中的漢字讀音就有著相對嚴格的對應規(guī)律,甚至很多在現(xiàn)代漢語標準語中不復存在的中古漢語語音面貌,在日語和朝鮮語中還成體系地保留著(王邁,2011)。字形的地域和歷史差異相對字音要小些,這一方面緣于字形具有可視性,其時空傳遞性較字音更加可靠;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歷史上歷屆政府對字形開展的規(guī)范化工作。字義是最為穩(wěn)定的,不同方言區(qū)的人雖然無法聽懂對方的話語,但見字知義的“筆談”往往是有效的溝通手段;字義的變化大都是派生出新的義項,而基本義很少發(fā)生變化,基本義的穩(wěn)定是字義穩(wěn)定的根基。

      漢字的穩(wěn)固性不僅體現(xiàn)在語言層面,也折射到漢民族的文化、風俗、社會心理等方面。書法藝術、詩詞格律、燈謎字葉等與漢字密切相關的文化財產(chǎn)是中華民族認同感、國家認同感的重要基石;漢語中,“認字”有時是“有文化”的代名詞,同為對個人知識層次的描述;而“字如其人”、“見字如見人”則說明在漢民族的社會心理層面,從字跡即可判斷一個人的修養(yǎng)、品格、性情、心緒。

      漢字的穩(wěn)固性甚至對民族結(jié)構、國家政治的穩(wěn)定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漢語區(qū)地域遼闊,內(nèi)部分化情況復雜,各方言間語音、詞匯、語法的差異明顯。通常情況下,語言的分化會引起民族文化及國家認同心理的弱化,進而形成一種與民族、國家統(tǒng)一反向的分散力。例如,有學者認為,羅馬帝國的分裂,語言文化是重要的因素,其靠武力維系的巨大版圖存在顯著的語言文化差異,先是希臘區(qū)和拉丁區(qū)的分裂,繼而是拉丁區(qū)的進一步分裂,今天的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都源于古拉丁語,它們的差異甚至沒有漢語八種方言間的差異顯著,但都成為獨立國家的官方語言,具有相應的政治地位。而漢語,內(nèi)部分化要顯著得多,但漢民族始終保有強大的凝聚力,維持著地域遼闊的統(tǒng)一國家,雖然歷史上也有分裂期,但統(tǒng)一始終是主流,是大趨勢。這與漢字的穩(wěn)固性有密切關系:雖然漢語地域間方音各異,漢字卻極少變化,“音相異而文相同”,統(tǒng)括著漢語的各種方言,使?jié)h民族保有共同的根基,促進了民族的穩(wěn)定和國家的統(tǒng)一。反觀印歐系諸語言,由于音素文字更直接反映實際讀音,方音的分化很快引起拼寫的分化,進而形成“音文皆相異”的狀況,使共同的根基逐漸失去,形成了心理認同上的分散力。

      有一種觀點認為音素、音節(jié)文字表示語音單位,只能通過語音中介同語義發(fā)生聯(lián)系;漢字則通過形體直接與語義發(fā)生聯(lián)系,或稱“表意文字”。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雖然漢字的音、形、義三位一體,但它們并不是同一個層面的東西:字音并非直接屬于漢字,它其實是漢字所代表的語素的發(fā)音,或可稱“語素音”;字義也不是直接屬于漢字,而是漢字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或可稱“語素義”;只有字形是真正屬于漢字的,是漢字的本質(zhì)屬性,即便在文字畫過渡到圖畫字之前,也即漢字的前身階段,形狀就已經(jīng)作為必需的要素而存在了,這完全不同于通過語素間接聯(lián)系起來的字音和字義。

      探究漢字與音素音節(jié)文字的差異,不應只關注形、音、義等外在表象,而應透過表象看本質(zhì)。漢字區(qū)別于音節(jié)、音素文字的本質(zhì)特征在于其具有更高的熵值、更豐富的信息量。馮志偉(1984)對容量12370字的語料庫進行統(tǒng)計,測出漢字的平均熵值為9.65bit,而印歐系音素文字的平均熵值僅有4bit左右,兩者的信息承載能力的差異達到了2(9-4)=32倍之多。

      漢字承載的意義達到了概念級別,如“山”、“水”、“天”、“地”、“人”,而概念正是人腦存儲信息、進行思維的基本單位。因此,漢字可以直接作用于人腦的意義感知區(qū)域,使借助漢字進行交流可以達到極高的效率,所謂“一目十行”,正是對漢字讀寫效率的文學性描述;而聯(lián)合國文件的各個語種的翻譯本中,中文版總是最薄的。

      三、語言本位觀之種種

      自《馬氏文通》引入西學文法,洋為中用成為漢語研究的主流,受西方不同語法流派的影響,演進出多種漢語“本位”觀:①詞本位(或詞類本位)(馬建忠,1898);②句本位(黎錦熙,1924)(史存直,1986)等;③語素本位(程雨民,1991)等;④詞組本位(郭紹虞,1978)(朱德熙,1982)等;⑤小句本位(邢福義,1996)等;⑥字本位(徐通鏘,1994)(潘文國,1996)等。

      “如果說詞本位是歐洲傳統(tǒng)語法在漢語中的折射,句本位是斯威特語法革新派在漢語中的折射,語素本位和詞組本位是美國結(jié)構主義及早期喬姆斯基理論在漢語中的折射的話,則小句本位就是從布拉格學派到倫敦學派,特別是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在漢語研究中的折射了(潘文國,2002)。”簡短的總結(jié)反映出這樣的事實:西方語言學對當代漢語研究的影響力之深遠,已使得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以字為基礎的研究方法顯得小眾而過時,被束之高閣的命運似乎難以避免。

      句本位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它是對漢學界長期照搬西方語言學理論的反撥,也是對西方語言學理論下無法解釋的漢語問題的一種新的探索,是對漢語獨特性的強調(diào)和再思考。

      作為一種破舊立新的理論,句本位獲得廣泛關注,可謂毀譽參半。一種主要的反對觀點認為:漢字是文字單位,是符號的符號,是第二性的,既然不是語言單位,如何能夠成為語言系統(tǒng)的本位?句本位的支持者一般通過漢語的特殊性應對上述質(zhì)疑,認為漢字是表意、自源文字,而其他語言多是表音、它源文字,“功能性”的分類與“發(fā)生學”的分類在漢語與世界多數(shù)語言的對比上重合了,這種區(qū)別對于漢語研究有重大的意義(潘文國,2002)。

      我們認為,上述對字本位理論的質(zhì)疑沒有切中要害,文字和語言是否需要截然分開仍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這就如同一只蝴蝶,幼年期是沒有翅膀、也不會飛的,但我們并不因此就認定翅膀不屬于蝴蝶,或者充其量只是表示其具有飛行能力的一個標志;同理,我們也不該僅憑語言產(chǎn)生之初沒有文字,就斷定文字不屬于語言,或許文字就是語言成年后長出的翅膀。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語言只要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就必然產(chǎn)生文字,我們不該忽視語言文字間的這種必然性而強行將兩者分立。至此,我們認為以語言和文字的關系來質(zhì)疑字本位,本身就是立足不穩(wěn)的,針對它的辯護顯得不必要。

      陸儉明(2011)的質(zhì)疑更值得關注,他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凡雙音節(jié)詞或多音節(jié)詞,口吃者說話時,音節(jié)重復、停滯、拖延之處,一定不會在一般認可的詞之后。如:

      我我我本本本來打打打算多多多查查查閱兩兩兩本本本書。

      這說明,在口吃者的心理中,漢語語法結(jié)構單位是詞而不是字,從而反駁了字本位理論關于“字是漢語社團具有心理現(xiàn)實性的結(jié)構單位”的論斷。我們暫且不論漢語語法結(jié)構單位到底是詞還是字,只把注意力放到徐通鏘先生想證明以及陸儉明先生想質(zhì)疑的方向上來,即“心理”或者“心理現(xiàn)實性”。

      需要強調(diào),本位不應該只是某種具體語言的本位,它應該具有普通語言學價值,體現(xiàn)出語言的共性。如果我們同時論證了英語本位是詞,漢語本位是字,那只能說明這種本位觀(或判定標準)只反映了語言的個性特征,僅具有較低層次的具體語言學價值。我們不否認具體語言學的研究價值,但我們同時可以就語言本位的判定標準做更高程度的抽象,使其涵蓋兩種語言的共性,進而達到所有語言的共性,使其成為普通語言學意義上的本位判定標準。而上述“心理現(xiàn)實性”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兩位先生之所以同時關注到它,并產(chǎn)生分歧,足以證明其作為本位判定標準的重要性,因為“心理現(xiàn)實性”具有跨語言的性質(zhì),具有普通語言學價值。只可惜兩位先生都沒有繼續(xù)深究、抽象、繼續(xù)找尋普通語言學意義上的語言本位。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思維是概念的推演。雖然語言之間的差異千姿百態(tài),語言所承載的思維以及思維背后的概念結(jié)構,卻總是具有人類的共性,這是由我們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礎決定的。語言的共性與個性,是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們觀察語言的眼光越具體,語言就展現(xiàn)出越多的個性;越抽象,就展現(xiàn)出越多的共性。以詞匯體系為例,在幼童的眼光下,詞代表一個個具體的事物,蘋果和牛奶互不相干;入托前后的孩子開始有了類的概念,知道蘋果和牛奶是吃的,杯子和碗是盛東西的,共性意識開始啟蒙;小學生開始有了詞類的概念,知道蘋果和杯子是名詞,唱歌和跳繩是動詞,對共性的認識達到了更高的抽象度;再大一些的學生開始意識到實詞和虛詞的差異,逐漸掌握虛詞所表達的種種關系。

      因此,語言的共性與個性是一對互補的概念,它是有梯度的,關鍵在于我們觀察語言的眼光,換言之,語言共性與個性的梯度由判定標準的抽象程度決定。我們想獲得哪一級梯度的共性與個性,只需相應地調(diào)整判定標準的抽象度即可,如上例,若提高標準抽象度,名詞和動詞就具有了實詞的共性;若降低標準抽象度,名詞內(nèi)部就有了食物和餐具的個性差異。

      于是我們得到了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可以自由運用的工具,只要使用得當,總能獲取所需梯度的語言共性與個性。但有一種情況例外,就是我們已經(jīng)將判定標準抽象到最高層級,卻仍然找不到語言間的共性所在,本節(jié)討論的語言本位觀即是如此。假設“英語是詞本位語言、漢語是字本位語言”的論斷是正確的,那么繼續(xù)提高判定標準的抽象度,就應該找到屬于英語和漢語的共同的本位主體,然而事與愿違,我們遇到了難以逾越的障礙,無論標準怎樣設定,英語和漢語的本位主體似乎都無法統(tǒng)一起來。

      語言間無法找到共性的情況具有普遍性,本位觀只是其中之一,但這并不是研究的終點,越過語言的樊籬,我們發(fā)現(xiàn),語言的共性,很多都隱藏在語言背后的思維和概念體系結(jié)構中,這是尋找語言共性的一片新天地。

      四、思維概念與語言本位

      語言的詞匯體系,歸根結(jié)底是用來表達意義的,與意義對應的,就是思維中的概念體系結(jié)構。概念體系結(jié)構具有跨民族跨語言的人類普遍性,雖然對某些具體的概念認知,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人有些許差異(例如中國人認為彩虹有七種顏色,美國人認為有六種,歐洲某些地方的人認為是五種),但那通常是認知自由度較高的綜合概念,而底層概念的認知自由度相對較低,民族間差異極少(例如對彩虹和色彩的基本感知及心理映像,因物種共同的生理基礎而不會有質(zhì)的差異)。正因為如此,語言間的差異,通常都能從概念體系中找到共通之處,語言本位也是如此。

      人腦中的概念以聯(lián)結(jié)主義(Connectionism)網(wǎng)絡的形式存在,其中,局部網(wǎng)絡(Localist Network)中每個觀念都由一個單元來表征,分布網(wǎng)絡(Distributed Network)中每個觀念的表征分布于一組單元(葛魯嘉,1994)。語言結(jié)構網(wǎng)絡類同于思維結(jié)構網(wǎng)絡:語言體系的自然節(jié)點是詞,詞可以進一步分解為詞素,因此詞的網(wǎng)絡是一種分布網(wǎng)絡,每一個節(jié)點都可以看成是包含它的一組節(jié)點的全息影像。思維結(jié)構的網(wǎng)絡節(jié)點由概念單位充當,概念雖然大都以詞的形式作為表征,但兩者并不總能畫等號。例如:“山”、“水”、“吃”、“睡”、“多”、“好”作為一個概念問題不大,但“謝幕”、“退婚”、“混紡”就要復雜一些,至少在理解上要涉及多個概念,另一些構詞能力很強的黏著詞素如“者”、“化”、“反”、“族”等,也可以表征一個概念,只是相對抽象一些。這說明,大腦中的概念表征與語言單位的詞并不嚴格對應,而是有交叉的,網(wǎng)絡節(jié)點除了包括作為概念表征主體的詞,還應該包含一部分詞素。包含詞素的另一個理由在于詞素是構詞理據(jù)的承擔者,雖然它體現(xiàn)的只是所表征概念的顯著特征而非本質(zhì)特征(例如“機器人”的構詞理據(jù)“人”表示機器人具有“人”的顯著特征“人形”,但并不表示它具有“人”的本質(zhì)特征,因為它根本不是人,甚至連生物也不是)。

      概念與不同語言文字單位(小句、詞組、詞、詞素、字)的對應關系十分復雜,我們做出如下歸納:

      一個小句對應多個概念:常態(tài)(例略)。

      一個小句對應一個概念:單句形式的熟語,如:艷陽高照、葉公好龍。(熟語化后,多個概念融合成一個復雜概念。)

      多個小句對應一個概念:復句類型的熟語,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雖然比較復雜,仍可以看成一個概念。)

      一個詞組對應多個概念:常態(tài)(例略)。

      一個詞組對應一個概念:詞組形式的熟語或?qū)S忻~,如:天之驕子、北京大學。

      多個詞組對應一個概念:多個詞組構成的熟語,如:拆東墻,補西墻。吃一塹,長一智。

      一個詞對應多個概念:大都為并義類型的詞語,如:花草樹木、東西南北。(通??煞纸獬稍~素,每個詞素對應一個概念。)

      一個詞對應一個概念:常態(tài)(例略)。

      多個詞對應一個概念:可歸入一個詞組對應一個概念。

      一個詞素對應多個概念:可能不存在,但若以義素分析法加以分解,也可認為存在,如:嫗=女性+高齡。

      一個詞素對應一個概念:常態(tài)(例略)。

      多個詞素對應一個概念:可以歸入一個詞對應一個概念。

      漢字與概念的對應:按照“字本位”的思想,若把漢字也看成語言單位的一種,那么古代漢字大多與詞對應;現(xiàn)代漢字大多與詞素和詞對應,則可以將其歸入上例,不再另立。

      上面的分析想說明:雖然存在于人們大腦中的思維概念結(jié)構基本相同,但在各民族語言內(nèi)的表征方式卻千差萬別,具有極高的自由度。古代漢語一個詞對應一個概念,同時對應一個漢字,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概念系統(tǒng)日趨豐富,而漢字受到易用性的限制其數(shù)量不可能增加過多過快,迫使?jié)h語必須使用多個漢字來表征一個概念,然而漢字具有音、形、義三位一體的穩(wěn)固性,多個漢字表達一個概念并沒有引起漢字原義的消失,字音、字形也沒有發(fā)生顯著變化,而只是在對應方式上做出妥協(xié),使得現(xiàn)代漢語中一個概念既可以對應多個漢字(多音節(jié)詞),也可以對應一個漢字(單音節(jié)詞或詞素),甚至對應更大的字組(詞組或小句)。

      印歐系語言的發(fā)展則走了另一條道路,西文字母未達到意義級別而只與發(fā)音綁定,與概念對應的聲音串(以及記錄聲音串的字串)就不像漢字那樣穩(wěn)固,隨著概念數(shù)量的增加,西文可以在原有聲音串的基礎上自由地改變發(fā)音,以產(chǎn)生新的聲音串來表征新的概念,記錄它的字串也隨之變化,于是新詞產(chǎn)生了。由于印歐系諸語言的演進沒有像漢語那樣受到漢字這種大顆粒穩(wěn)固體的限制,概念與詞的對應關系相對穩(wěn)定單一,新詞的產(chǎn)生途徑主要是以舊詞為基礎的音位曲折變化,而漢語則只能在漢字之外做文章,用漢字的不同排列組合來產(chǎn)生新詞。

      我們的結(jié)論是,普通語言學意義上的語言本位不是詞,也不是字或其他,它代表了語言的共性,應該在語言背后的思維概念結(jié)構中尋找。人的思維概念結(jié)構同語流的線性結(jié)構不同,是由節(jié)點(概念)和關系組成的聯(lián)結(jié)主義的多維網(wǎng)絡,在這個網(wǎng)絡中,每一個節(jié)點的存在都可以由與其相關的節(jié)點做出解釋,或者說,一個概念的身份可以由它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以及同位概念加以說明。語言單位的網(wǎng)絡卻不盡然,詞的意義并不是詞素義的簡單相加,小句的意義也不是詞義的簡單相加,并且,為了在語言的線性序列中表達概念網(wǎng)絡中的復雜的多維關系,語言進化出語法系統(tǒng),通過屈折、附加成分、語序、輔助詞、重音等手段來表達概念節(jié)點的多維關系(語法意義)。因此,語言的本位不該受到語法特點或語流結(jié)構的左右,它是獨立于語言之外的,歸結(jié)成一句話,語言的本位不是其他,正是語言所要表達的思維對象——概念。

      把概念作為語言的本位,漢語的詞性不定論也就容易解釋了:在聯(lián)結(jié)主義的概念網(wǎng)絡中,漢語的詞對應的是一個概念節(jié)點及其周圍所有的聯(lián)結(jié)關系,每一類聯(lián)結(jié)關系表達這個概念的一個方面,例如“翻譯英語”和“英語翻譯”中“翻譯”的區(qū)別,只是同一個節(jié)點與不同聯(lián)結(jié)關系相組合的結(jié)果(其本身就已包含聯(lián)結(jié)關系);與此相對,英語的詞僅僅對應一個概念節(jié)點,其周圍的聯(lián)結(jié)關系須由不同的詞形來決定,例如translate與行為相聯(lián),translater與行為者相聯(lián)。在這方面,漢語與英語的差異沒有體現(xiàn)在表層的語言結(jié)構本身,而是落在了深層的概念網(wǎng)絡結(jié)構中。

      The Stabil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Psychology of National Identity

      WANG Mai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 and Exchange,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200083,China)

      Chinese character has stable structure with trinity of form,sound and meaning.It is reflected not only in the language,but also in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social psychology,and eve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tability of national structure and state politics.Besides,the entropy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more than twice that of the Indo-European phonemic languages,and themeaning they bear reaches the conceptual level,which can directly act on the sensory area of human brain and result in high efficiency of reading and writing.The common features of language comes from the thinking and concept system it represents,the source of which is concept—the object of thinking,rather than words or characters.

      Chinese characters;stability;character standard;coupling principle;thinking concept

      H12

      :A

      :1006-723X(2015)09-0138-05

      〔責任編輯:黎 玫〕

      王 邁,男,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普通語言學、語音學、語言形式化研究。

      猜你喜歡
      詞素共性漢字
      喜歡在墻上畫畫是人類的共性嗎?
      藝術啟蒙(2023年2期)2023-11-03 17:07:38
      共性
      雜文月刊(2019年14期)2019-08-03 09:07:20
      詞素配價理論與應用
      亞太教育(2018年5期)2018-12-01 04:58:23
      “數(shù)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領和推動共性使能技術在中小企業(yè)推廣應用
      從詞素來源看現(xiàn)代漢語詞素同一性問題
      辭書研究(2017年3期)2017-05-22 14:04:16
      漢字這樣記
      漢字這樣記
      音樂的共性
      詞素溶合與溶合詞素
      俄語詞素及其意義探究
      黎平县| 新建县| 莎车县| 邳州市| 镇巴县| 双峰县| 环江| 政和县| 石棉县| 沁水县| 松原市| 天全县| 天柱县| 息烽县| 蓝山县| 青海省| 溧阳市| 文登市| 若羌县| 东海县| 阳西县| 蒲城县| 洛浦县| 固阳县| 无为县| 莆田市| 上虞市| 莲花县| 辽中县| 内丘县| 朔州市| 达州市| 柳州市| 昆明市| 黑水县| 彭山县| 宜都市| 桃江县| 名山县| 桦川县| 门头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