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鈞
教學案例
?
?
案例分析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采用的大多是傳統(tǒng)的評點法。教學的重點還是放在字、詞、句的詮釋以及思想內(nèi)容的分析上。課后練習也大多是從字、詞、句的角度鞏固文言基礎(chǔ)知識,或從思想的角度談認識,談體會。這就給教者學者傳達了一個信息,即文言文要花大量的精力在字、詞、句的理解和內(nèi)容的分析上。很多文言閱讀課因此上成了思想政治課、聊天課。這一教法的最大缺陷是:學生學的死,覺得學文言文枯燥,很難開發(fā)學生智能,造就了一批批高分低能、缺乏人文素養(yǎng)的“人才”。
上述案例中,不難看出,這位老師一定是一位很有經(jīng)驗的老教師,對高考試題有較深入的研究,同時自己也非常自信,這種自信或多或少地會影響著學生,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且,課堂教學的目的非常明確,緊緊圍繞高考這一目標組織教學,對文章的分析非常認真、仔細,可以這樣說,就高考這樣一個目標而言,這堂課的實用性是很大的,無可厚非的。但就是這樣一堂實用性極高的課,下面學生的積極性并不大,依然是沒有太多的互動,課堂氣氛比較沉悶。為什么?課后與部分學生交流后,學生反映的情況基本有這樣兩點:1.老師講的這些內(nèi)容都是最基本的,每個學生手中的資料上都有,老師就是再重復而已,沒有新意。2.幾千年經(jīng)久不衰的文學經(jīng)典,必有著博大內(nèi)涵,想從中獲得一種精神上的養(yǎng)料,一種人生觀、世界觀的指引,尋找到生命的意義,然而這樣的課堂并沒有做到。
的確,如老師在導語中提到的“高考文言文歸根到底,其實就考一個東西,那就是:翻譯”,教學也落實得非常到位,這也確實難為我們老師了,在現(xiàn)行的高考體制、學校評價體制之下,稍有越軌,就有可能被附上“另類”的稱號。怎樣上好一堂語文課?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精神素養(yǎng),還是培養(yǎng)符合“人才選拔機制”的人才?成為每一個有責任心的老師糾結(jié)不清的問題。“教育一旦同權(quán)力、利益結(jié)合起來,一旦被‘統(tǒng)一標準’以后,就處于被扭曲的危險境地了”,“高考”這一選拔機制雖有很多可取之處,但無可避免地導致了教育功利性的產(chǎn)生,大家都將心思花在研究高考,研究如何才能使學生考出高分,以此為目的,就導致了一切以高考出高分為目的的思維模式而忽略了真正的語文教育。
那么,中學文言文閱讀課該如何上?是不是“高考”教育與真正的語文教育就處于兩個極端,無法二者兼顧了呢?其實未必如此,現(xiàn)在的文言文教學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一味地追求高考實用性而忽略了“仁、義、禮、智、信”這些最為核心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這也是解決學生覺得文言文課枯燥乏味,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關(guān)鍵,就如學生所說的“從古典閱讀中找到了自己寧靜的一面,寧靜時我覺得自己潛力無限”“找到了‘仁、義、禮、智、信,而且要執(zhí)著’的理想人格”。
以這堂《六國論》教學為例,在現(xiàn)代環(huán)境下,對字、詞、句的解釋當然是要做的,對內(nèi)容的分析歸納也必不可少,但我們也可以看到,整個課堂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多人文的教育,就是一堂典型的應試教育課,“教育的實質(zhì)是人的教育,而應試教育的實質(zhì)是非人的教育,這是他們的根本區(qū)別”(《應試教育的報應來了》)。如果在教學中適當?shù)刈饕恍U展,融入“仁、義、禮、智、信”的教育,效果將大不相同?!叭省闭?,仁義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做到關(guān)照,即為仁;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shè)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義”者,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能舍,幫人一把,即為義?!岸Y”者,敬人即為禮?!爸恰闭?,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信”者,誠信也?!敖袢崭钗宄?,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此為“不智”;“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此為“不義、不信、不智”;“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此為“不信、不智”;“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此為“不禮”。類似的內(nèi)容在文章中比比皆是,教師只需結(jié)合實際再作一些補充。如此一來,學生既獲得了考試所需的知識,同時又接受了中國最有價值的精神的熏陶,感受到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前人們超凡的智慧。學生的精神素養(yǎng)得以提高,并可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這樣的寧靜中的積極心態(tài),和追求理想人格的執(zhí)著,正是這個消解理想、浮躁而消極的時代所匱缺的”。提高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也就會帶動成績的提高,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只有改變教育功利性,把培養(yǎng)學生真正的語文素養(yǎng)提到首位,將“仁、義、禮、智、信”融入到文言文教學中,才能消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心理,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才有利于學生輕松地理解和掌握文言實詞與虛詞的意義,切實提高學生閱讀、品析、欣賞文言文的能力。今后,我們還需在課改中去探索、去實踐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文言文課堂教學成為學生人生旅途中亮麗的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