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為讓學生“勤快”,教師有時需要“懶”字當頭,讓學生自主安排學習活動,自主探討問題,自我批改作業(yè)。但教師“偷懶”之前卻必須“勤”字為先,充分準備,精心設計,當好“導演”引好“路”,做好“范例”“制”好“?!薄?/p>
活動課是語文課堂少不了的一種形式,而這樣的活動課往往就是老師偷偷懶的好機會。比如學習《燭之武退秦師》這一課時,我大膽改變授課形式從激發(fā)興趣入手,放手讓學生組織,以課本劇的形式完成教學任務。我把全班學生分成三大組,組內再分工協(xié)作,完成改寫劇本、整理文言基礎知識、話劇表演等工作。三個大組準備好后,課代表組織評審團、安排時間場地,組織演出并評獎。整個活動搞下來,我只提了幾點要求,講了幾個原則。學生在活動中完成了對課文內容的梳理、人物性格的分析、故事情節(jié)的輕重緩急等內容的把握。這樣的活動課,讓枯燥的文言文在學生活躍的思維中靈動起來,學生也不把文言文學習當做難事。按照這種形式,我讓學生分組自主解讀《蘭亭集序》《赤壁賦》等經(jīng)典古文,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學一”是要“反三”的,因此在學習了一兩篇同類型的文章后,余下的文章我會逐步加大學生的參與幅度,以最終達到學生自己解讀文章的目的,從而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對《中國現(xiàn)代詩歌散文欣賞》的教學,我是這樣處理的:集中解讀了幾篇經(jīng)典散文后,我就開始引導學生理解了。先由學生自讀文章,整體感知,理出層次,分析主旨,質疑問難;再小組討論,圍繞散文的主旨、情感、結構、選材、語言、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自主設計問題;然后小組展示問題,各小組交換解答。這樣一個流程下來,每個學生都深入到了文本之中,一篇文章可以被學生解讀透徹。這樣操作既讓學生讀懂了文章,也讓他們掌握了讀懂的思路和方法。
事實上讓學生自己改一改作業(yè),既是對知識的鞏固過程,也是學生自我檢查、調整思路的好方法。用好這種方法的關鍵在于老師的指導和操作流程的設計。老師在運用的時候要把握好尺度,什么作業(yè)學生改,怎么改,怎么檢查效果,怎樣跟蹤觀察、不斷矯正,這些問題必須充分考慮。我的處理是:知識型作業(yè)由學生交換改,理解型、評價型作業(yè)教師引導做模板、學生探討性批改。比如作文、閱讀、語言表達這些理解型的題,以討論的形式改。其操作步驟是選取典型作業(yè),全班一起評價,制定評價標準,再由學生自主評價;評價完了交換再評,提出質疑,討論作結。這樣循環(huán)幾次,學生大都掌握了評價標準、評價思路,既能評別人,也能找自己的問題。
學生組織活動,教師首先要搞好宣傳鼓動。學生的積極性是點點星火,教師要極力煽動,讓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二是當好導演,策劃活動方案。要求要明了,分工要具體。三是做好檢查,過問每個階段的進程,督促進度,協(xié)調關系,及時指導,不讓主題偏離。四是做好小結,總結經(jīng)驗教訓。并注意要激勵表揚,“芝麻”大的成績要說成“西瓜”,讓學生有成就感。
教材上的課文都是極好的范例,老師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但教的時候一定要教到位,要教出范例的特點。比如在學習散文類文章的時候,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散文是什么,散文要怎么解讀,要關注哪些問題;然后圍繞經(jīng)典例文分析散文特點,把握解讀散文的基本思路。我在講授《動人的北平》《合歡樹》《森林中的紳士》這幾篇范例文章時,每篇文章幾乎都花了三、四節(jié)課,理思路、探主旨、析方法,步步詳解,條條梳理。這樣下來學生基本掌握了品讀散文的方法,于是我再分小組,由學生自己品讀,效果很好。
學生改作業(yè)教師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指導才能放手、放心,就是改默寫題都要經(jīng)過幾輪打磨。作文批改更是要花不少精力。首先是我選出幾篇典型的,分類評講。這個評也主要是學生點評,我適當點撥。然后學生品讀拿到的其他同學的作文卷,找與例文相類的優(yōu)缺點,寫下評語。接下來交流特例,學生將把握不準、不好評價的內容拿出來交流討論,集體評價。評完以后匯總,教師再對學生的評價效果分類總評。如此循環(huán),學生的評價能力逐漸增強,自我反省意識逐漸強化,寫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逐漸減少,寫作能力也逐步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