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衛(wèi)紅
閱讀活動作為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已經以銳不可當之勢融入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并明確規(guī)定:“課外閱讀總量五年制不少于100萬字,六年制不少于150萬字。”因此,作為一名語文老師,“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指導學生多讀書,并采取多種形式交流讀書心得”是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我們不能把課外閱讀當作游離于語文教育之外的“點綴”,更不能看作是可有可無的“軟任務”,而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細看當今小學生課外閱讀,特別是農村的孩子,卻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令人甚堪擔憂。
一、農村小學課外閱讀“瓶頸”的歸因
1.閱讀環(huán)境雜劣,閱讀習慣不良
在學校,每天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半小時看課外書,學生拿到書囫圇吞棗、淺嘗輒止,或一味求奇求快,只看一些逗趣逗樂的書籍;在家里,讓學生與家長一起親子閱讀、讀后簽字,家長左手打牌搓麻將,右手為孩子簽字。
分析: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拿到一本好書,也缺乏細看研讀的良好心理,挑出個別無聊的片段一讀而過。學生看書是任務,家長陪讀是應付,學生看似讀得不少,但是真正得益微乎其微,閱讀習慣不好。
2.傳媒干擾興趣,牽引閱讀注意力
倘若你要問學生看過《西游記》這部電視劇嗎,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看過”??赡阋獑査麄冏x過《西游記》這本名著嗎?得到肯定回應的學生卻寥寥無幾。
分析:在現(xiàn)代傳媒的沖擊下,學生更樂于沉浸在電視劇、動畫片、電腦游戲這些五彩世界里,對于需要潛心閱讀的課外書籍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影視網(wǎng)絡媒體作品的直觀形象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學生閱讀時的獨樣愉悅,替代了學生閱讀時對藝術形象的想象性、獨立思考性、創(chuàng)造性。
二、打破農村小學課外閱讀“瓶頸”的對策
筆者基于以上認識再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認為課外閱讀應從激發(fā)學生興趣入手,學校構建“大文化”,營造濃厚的書香氛圍,讓學生在享受閱讀活動、享受閱讀評價中促進課外閱讀,讓學生快樂地閱讀,讀出個性,讀出成效。
1.在興趣激發(fā)中促進課外閱讀
興趣是學生走進課外閱讀之門的一把金鑰匙。課標積極倡導“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強調學生首先應“好讀書”。只有培養(yǎng)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濃厚興趣,學生才會以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投入課外閱讀中。但農村孩子缺乏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他們大多每天愿意花兩小時看電視,或者在野外玩耍,卻不愿花30分鐘看課外書,這是我們目前農村教育的危機,而要改變這一現(xiàn)象,需要我們教師用藝術去點燃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渴望。
2.在濃厚的書香氛圍中促進課外閱讀
我們明顯感受到城里的孩子與農村孩子的不同,不同的行為習慣、不同的言語……城里孩子總是優(yōu)于農村的孩子。為何同樣的孩子,不同的環(huán)境,造就截然不同的學生?我們不難得出這與孩子所處的環(huán)境大有關系。于是我們學校根據(jù)自身特點,以“閱讀活動成為愉悅的生活方式”為宗旨,努力為孩子營造濃厚的書香氛圍,讓他們樂于閱讀。
3.在享受閱讀活動中促進課外閱讀
農村學生往往在如何“讀”的問題上做得不好,他們的閱讀習慣并不好,有的讀了一點就扔了;有的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用到寫作上。因此,要提高課外閱讀的質量,良好的閱讀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潛心閱讀、靜心思考、主動與人交流以及分享閱讀樂趣等閱讀習慣。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但要愛“讀”,而且更要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獲。我的做法是教給他們運用各種不同的閱讀方法“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如瀏覽法、精讀法、讀思結合、讀寫結合等。讓學生知道“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道理,學會寫閱讀提綱和讀后感,摘抄文中的好詞佳句等。并開設好書推薦課、讀書指導課、讀書交流課和自主閱讀課等。這樣學生能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在課外閱讀中加以實踐應用,促進知識和能力的遷移,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總之,課外閱讀作為課內閱讀的延續(xù)和補充,極大地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學識。作為一名農村語文教師,我們更要積極拓展渠道,為農村學生的課外閱讀保駕護航。我們要為我們的孩子駕起閱讀的第二套“馬車”,讓孩子徜徉在書海中,在書的海洋中去積累語言,親近母語,陶冶情操。
參考文獻:
劉學.加強農村小學課外閱讀的對策[N].江蘇教育報,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