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華
摘要:目的 觀察西醫(yī)療法聯(lián)合中藥慢腎靈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176例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92例和對照組84例。對照組給予西醫(yī)療法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中藥慢腎靈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48%高于對照組的77.3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西醫(yī)療法聯(lián)合中藥慢腎靈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具有很好的臨床療效,在停藥后不易導致疾病的反復,值得在臨床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慢性腎小球腎炎;西醫(yī)療法;慢腎靈
慢性腎小球腎炎臨床簡稱為慢性腎炎,是由多種病因而引起的原發(fā)性腎小球的一組臨床癥候群,其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高血壓、水腫、蛋白尿、血尿和腎損害。本病病程較長,在發(fā)病初期常有一段較長的無癥狀期,其進展期發(fā)展緩慢,此時可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減退,最終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本病可發(fā)于任何年齡段,但尤以中青年為多見,慢性腎炎多由急性腎炎發(fā)展而來,而病情的發(fā)展類型多由慢性腎炎所決定,因此,早期的疾病病理檢查有助于診斷,本病在臨床上較難治療[1]。本文采用西醫(yī)療法聯(lián)合中藥慢腎靈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臨床療效令人滿意,現(xiàn)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176例。治療組92例和對照組84例。治療組男49例,女43例,年齡28~57歲,病程1~15年;對照組男38例,女46例,年齡30~60歲,病程10個月~15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醫(yī)療法治療,選擇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鈣通道阻滯劑以控制患者的血壓,同時給予抗血小板凝聚藥及利尿藥以消除患者的水腫,同時糾正患者的酸堿平衡紊亂以及水電解質紊亂,正常飲食以低脂、低蛋白、低鹽為主,避免勞累。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慢腎靈治療,藥物組成為:黃芪、薏苡仁、益母草、白茅根各30g,熟地、黨參、白術、川牛膝、懷牛膝、山茱萸、桑寄生各15g,丹皮、瀉澤、澤蘭、丹參各10g,1劑/d,早晚2次各服150ml。7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兩組臨床療效。
1.3療效判定方法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腎炎的臨床指導原則》。痊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尿蛋白檢查顯示為陰性,腎功能檢查正常;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尿蛋白檢查顯示為陰性,腎功能檢查基本正常;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改善,尿蛋白檢查顯示為陽性;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無任何改善,尿蛋白檢查顯示為陰性??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臨床療效: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48%高于對照組的77.3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慢性腎小球腎炎引起的蛋白尿既為腎臟損害的致病因素,也是腎疾病的病理產(chǎn)物,同時也是慢性腎病確診和療效判斷的一種重要指標。蛋白尿的程度與腎損害的病情進展有密切的關系,為診斷腎小球功能障礙的一個重要指標,同時也為原發(fā)疾病而導致的進行性腎實質損傷的鑒別要點。因此,臨床上首先減少蛋白尿的量有助于減慢腎臟疾病的發(fā)展。臨床上用藥減少蛋白尿的有效藥物有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等藥物,然而此類藥物容易造成一定的不良反應,在停藥后易導致疾病的復發(fā)[2]。
慢腎靈方中的益母草、牛膝、丹皮、澤蘭、丹參共奏活血化瘀以祛除外邪,而活血化瘀之品能夠增強毛細血管的張力而降低其通透性,從而增加腎臟的血液流量,達到改善腎血循環(huán)的目的,從而延緩腎臟損害,此類藥中的丹參能夠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不僅能夠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還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功效。黃芪、熟地、黨參、白術、懷牛膝、山茱萸、桑寄生補腎健脾以扶助正氣[3]。
綜上所述,西醫(yī)療法聯(lián)合中藥慢腎靈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具有很好的臨床療效,在停藥后不易導致疾病的反復,值得在臨床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彭利安,張惠蘭.中藥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療效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上旬刊),2013,11:6769.
[2]李長春.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腎炎72例[J].世界中醫(yī)藥,2008,3:27-28.
[3]劉建璟,姚源璋,居永進.自擬慢腎靈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體會[J].國醫(yī)論壇,2011,26(1):14-15.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