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峰
楊絳的《老王》是一篇經(jīng)典的回憶性散文,文章以“我”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回憶了老王的幾個生活片斷,刻畫了一個窮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實厚道的“老王”形象,表達(dá)了作者一家對老王那樣不幸者的關(guān)心、同情和尊重。整篇散文散發(fā)出的是濃濃的溫情,但其中有一處對老王的外貌描寫卻與全文格格不入:
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輪的座上,或抱著冰傴著身子進(jìn)我家來,不顯得那么高。也許他平時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結(jié)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
作者是同情老王的,甚至可以說是尊敬和懷念的,卻為什么用這樣近乎殘酷的筆調(diào)來描述他呢?總感覺這一描寫與全文筆調(diào)不一致,很顯突兀。細(xì)讀之后,漸漸才明白,這一描寫看似突兀,實為經(jīng)典,可謂神來之筆,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真實”。
一、真實的“心境反應(yīng)”
楊絳文學(xué)語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簡潔的語言看起來平平淡淡,然陰晴隱于其中,經(jīng)過苦心經(jīng)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干凈明晰的語言有著巨大的表現(xiàn)力,沉靜詼諧中有沉著老道、雍容優(yōu)雅的氣派,鋒芒內(nèi)斂之后的不動聲色,有種靜穆超然的中和之美?!钡眠@樣的筆調(diào)去描寫一個讓人同情心酸卻閃爍著人性光輝的人,總讓人感覺難以接受,楊絳為什么要這樣寫呢?《老王》一文是她多年以后才寫的一篇文章,她不可能寫到這里會在用詞上進(jìn)行雕琢,也不會對這些語言“苦心經(jīng)營”,那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這些是她當(dāng)時最真實的直觀反應(yīng)。很多年以后,她回想起老王就會有這樣的鏡頭在腦海里出現(xiàn),她所看到的老王就是這樣的模樣,心里的感覺就是如此,老王僵直的樣子深深地“鑲嵌”在她的腦中?!爸苯┙?、“僵尸”、“白骨”這些詞語無不透出悲涼的色彩,在夸張語言的背后,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干瘦、衰弱、病入膏肓的老王,一位瀕臨死亡的底層人物的辛酸。再反觀楊絳的表現(xiàn),面對如此虛弱的老王,她沒有一句問候,沒有請他進(jìn)屋,沒有送他下樓,她不知什么疾病,也不了解用什么藥,老王去世十多天后竟然才從老李那里順便問了下,也僅僅用“我不懂,沒多問”來為自己開脫。楊絳這樣的表現(xiàn),顯然是讓人失望的,但楊絳不掩飾,不矯情,很真實地把當(dāng)時的情況給描述出來。文章中她只是采用了最本真的白描,不加任何感情修飾,不加任何的理智修改,不為文章而文,真實地描繪出了當(dāng)時的心境反應(yīng)。表面有點突兀,細(xì)讀之下卻有種真實的震撼。
二、真實的“冷漠距離”
假若楊絳寫她的親人,可以肯定絕對不會用這樣的筆觸寫,或者說絕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印象,但對老王卻會。因為老王只是她一個很普通的熟人,一個曾經(jīng)幫助過、有過來往的人。楊絳和老王他們兩個人的情感付出是不對等的。老王,只是一個底層的人力車夫,常常有“失群落伍”之感,沒有親人,“沒出息”,有一只田螺眼,住在破敗的小屋里。但就是這樣“卑微”的人,卻有著自己高尚的靈魂。“他從沒看透我們是好欺負(fù)的主顧,他送的冰比前任的大一倍,冰價相等,車費減半”,特別在默存去醫(yī)院時他堅決不肯拿錢,啞著嗓子悄悄問我還有錢嗎?可見老王是把楊絳一家人當(dāng)作自己的親人來對待的??蓷罱{對老王的情感,有點像現(xiàn)在的人對那些民工一樣,他們感激民工給城市帶來的變化,同情他們的辛勞付出,但時刻提防他們,怕他們給自己帶來麻煩。楊絳對老王亦是如此,付出的情感頂多是同情,同情他的苦,同情他的殘疾,同情他的貧困。這一段的描寫就真實地寫出了作者和老王的距離,道出了楊絳內(nèi)心潛在的冷漠,老王對楊絳是親人般的愛,而楊絳付出的只是居高臨下的憐憫。
楊絳完全可以加入自己的情感去描寫,而且她也確實對老王是有同情和幫助的,但作者卻如此客觀地寫出自己當(dāng)時的真實心態(tài),這是需要勇氣的,是難能可貴的、令人尊敬的品格,可我們不能因為對楊絳的敬重而忽視文中她的冷漠無情,甚至可以說是自私。文章中的那種冷漠和距離不是她的個人品行的缺陷,而是她所代表的那“一類人”的清高和自私,和老王的距離是兩種不同類別的人的集體距離和階級距離,楊絳敢于揭示自我的虛偽和冷漠,讓作品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真實的“心靈懺悔”
楊絳在文章最后說“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教師教學(xué)用書如此解讀:“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在作者看來幸運者有責(zé)任關(guān)愛不幸者,關(guān)注他們的命運,讓他們也過上好日子,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差別。所謂幸與不幸,包括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幸運者只有關(guān)愛不幸者的責(zé)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如此解讀自然算是貼近了作者的心,但若以為作者愧怍的原因是由于對“老王”關(guān)愛不夠,顯然是有悖于作品,是沒有讀出老王這外貌描寫的經(jīng)典之處的。
當(dāng)我們讀到老王身體僵直,像是僵尸的時候,誰都感覺的出來,老王將不久于人世了,讀者明白,作者更是明白。試想,一個行將就木的人,他歷經(jīng)千辛萬苦爬上三樓,他要什么?此時的金錢,關(guān)懷,尊重,平等,感謝對他來說已經(jīng)毫無意義;再說香油和雞蛋在當(dāng)時可謂是奢侈品了,老王為什么要送給楊絳,原來只好托同院的老李來傳話的,過了好多天,病情嚴(yán)重了還親自跑一趟來送東西,他僅僅是來表示謝意嗎?感謝楊絳一家人對他的照顧只是一個藉口,來向楊絳一家人作親人般的最后告別是真,而且老王還有更隱秘的愿望,他是有求于楊絳,他希望在去世時能有人給他送終,哪怕是去他住處見上他一面也算是個送別,孤苦伶仃了一輩子,在這個城市里無依無靠無親人,只有來找平時能關(guān)心他,同情他的楊絳,這是他無法開口的奢望,但楊絳一給他錢,老王就知道,自己最本真的謝意都無法讓人家接受,何談當(dāng)作親人,何談送終,因此他只有善良的接過他已經(jīng)不再需要的錢,滯笨地轉(zhuǎn)過身子,悄然離去……
這一點也是楊絳多年以后才漸漸明白的,她對老王的同情,幫助和理解那都是俯視的姿態(tài),老王真正想要的,沒給。紀(jì)伯倫說:“別人請求,我們給予,這是美好的;別人沒有請求,我們給予,這是更美好的事?!钡珬罱{在此時做的,沒有讓我們感受到美好,讓我們感受到的是不同階層之間的不平等,不同階層之間的隔膜。她僅僅站在心靈的高處,偶爾以一種憐憫之心去伸出援助之手,她沒有做到以心換心,用平等心、真誠心、關(guān)愛心去交換一顆老實心、善良心、厚道心。所以,她愧疚。
《老王》之所以具有如此感動人心的力量,不僅僅是因為歌頌了人性的善良,更主要的是因為真:真實的敘述,真實的自我解剖與批判。我們在想念一個人的時候,最先想到的永遠(yuǎn)都是那些細(xì)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回憶,而這些回憶,正是由于真情的流露。本真的率性才使得文章的細(xì)節(jié)充滿了真實感,才使文章的語言那么讓人震撼?!独贤酢芬蛘鎸嵍W爍著人性的光輝,因真實而成為永恒的經(jīng)典。
(作者單位:衢州第二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