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濤
朱熹在歷史文獻學上的成就
江濤
歷史文獻學研究是對歷史文獻的辨?zhèn)?、考證與校釋。朱熹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歷史文獻的辨?zhèn)?、考證、校釋、輯錄與評價上。朱熹一生孜孜以求,以自己獨特的思想和方法,在歷史文獻學上取得了重大的學術(shù)成就。本文擬從以上幾個方面對朱熹的歷史文獻學成就進行闡述。
朱熹;歷史文獻學;辨?zhèn)?;校釋;考證;輯錄;評價
朱熹(1130-1200),是兩宋道學的集大成者,宋元明清時代最具影響力的理學家,同時也是成就斐然的文獻學家。他傾其一生精力從事著述講學,在對儒學經(jīng)典整理、研究、詮釋、刊刻的過程中,發(fā)展與傳播了儒學思想,逐漸建立并完善其“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理學體系。
以漢、宋兩學之爭為背景,朱熹秉承前人的優(yōu)秀文化精髓,吸取豐富的訓詁成果,獨辟蹊徑,重理據(jù)實、辨?zhèn)未嬲妫跉v史文獻學方面取得了非凡成績。朱熹審慎對待前代學術(shù)成果,力求真理,不迷信盲從,勇于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的學術(shù)態(tài)度,對后世學者具有深刻的影響。
朱熹針對歷史文獻進行的學術(shù)活動,目的是通過對儒學經(jīng)典的整理、詮釋,繼承并努力創(chuàng)新儒學道統(tǒng),使其能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成功應對佛老的挑戰(zhàn)。朱熹在批判宋晉只重義理不重注釋學風的前提下,通過對經(jīng)典的校釋,闡發(fā)其理學思想。作為宋學的領(lǐng)軍人物,他潛心于漢學的考證,注重考據(jù)之學。在對歷史文獻進行整理的過程中,朱熹努力辨別其真?zhèn)?,對五?jīng)六典的??薄⑤嬩?、釋義工作孜孜不倦,對歷史文獻典籍的涉獵范圍非常廣泛,幾乎遍及群經(jīng)。朱熹對經(jīng)典古籍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辨?zhèn)?、考證、校釋、輯錄和評價方面。
在中國,對偽書、偽史的考辨歷史悠久,發(fā)展至宋代,辨?zhèn)物L氣更盛,甚至成為一種學術(shù)潮流。梁啟超眼中的宋人考學之法,“根本和漢人不同,他們能自出心裁去看古書,不肯墨守訓詁,不肯專取守先生的態(tài)度?!敝祆湟郧叭吮?zhèn)纬删蜑榛A,整合自己的辨?zhèn)螌嵺`,推動宋代的辨?zhèn)螌W不斷向前發(fā)展,對后世學者有很大的鼓勵。在宋代學者中,朱熹的辨?zhèn)纬删褪浊恢?,其辨?zhèn)蔚臅w經(jīng)史子集各部經(jīng)典,尤以經(jīng)部和子部為多,其中最唯精辟的辨?zhèn)纬删彤攲佟渡袝贰对娦颉泛汀缎⒔?jīng)》。
朱熹的辨?zhèn)巫钕戎赶蚬糯慕?jīng)書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的《詩序辨》,指出整篇《詩序》都為后人所杜撰,并非古人之作。朱熹的《孝經(jīng)勘誤》,辨明《孝經(jīng)》中后人附會之說,非孔子所言,對《古文尚書》朱熹也進行了辨?zhèn)?。此外,對《爾稚》《禮記》《儀禮》,甚至對他最推崇的《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四書,子書如《管子》《老子》《文中子》,史書如《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世本》,還有古今百家雜史等等,都做了實事求是的考辨,可見其辨?zhèn)畏秶畯V。
在歷史文獻的辨?zhèn)畏矫嫒〉萌绱说呢S碩成果,與朱熹系統(tǒng)而嚴謹?shù)谋鎮(zhèn)畏椒ㄊ欠植婚_的。他在《答袁機仲(樞)》中說:“熹竊謂生于今世而讀古人之書,所以能別其真?zhèn)握?,一則以其義理之所當否而知之,二則以其左驗之異同而質(zhì)之。未有舍此兩途而能以臆度懸斷之者也”,這是對其辨?zhèn)畏椒ǖ木爬āK暮芏啾鎮(zhèn)畏椒▽τ诤笫缹W者都具有借鑒意義。
朱熹在對古籍進行鑒別的時候,會從多種角度進行考量。了解著書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心理和文學發(fā)展等多方面因素所成就的語言風貌,掌握基本的常識,對書中之歷史事實的參詳,書中自相矛盾處的發(fā)現(xiàn),書中所體現(xiàn)文字訓詁理念的真實性與時代性相符性的剖析,書籍傳承方面的探尋與追究,書中明顯抄襲之處的發(fā)現(xiàn),參詳書中體現(xiàn)的作者思想的準確性或者偏頗度,書中明顯錯誤之處的發(fā)現(xiàn)等多種方法,他深厚的文學功底、嚴密的邏輯推理,為其辨?zhèn)翁峁┝素S富的佐證?!傲x理”、“左驗”并重的辨?zhèn)嗡枷?,使朱熹在辨別偽書方面成就斐然,其辨?zhèn)畏椒ê捅鎮(zhèn)纬删蛯τ诤笫缹W者和歷史文獻學方面的影響深遠。
朱熹在校書時,會參考眾多的文獻版本,擇其善者而取之,也不會迷信所謂的名本。在對文獻進行考證的過程中,朱熹十分重視考證之法,綜合運用理證和比較二法。對歷史的考查,以其是否符合事物本身的道理進行推理。他常用比較考證之法對歷史文獻進行旁參互證,綜合各種說法,分析比較其異同,最后得出結(jié)論。朱熹對《宋八朝名臣言行錄》和《伊洛淵源錄》兩史的文獻考證甚為周密詳慎,所有內(nèi)容都參考數(shù)種乃至數(shù)十種經(jīng)過反復比較考核的資料,從不輕信一家,充分體現(xiàn)了其求真求實的精神。
朱熹對于歷史文獻中文字音韻及版本的??笨加喯喈斨匾?,態(tài)度嚴肅認真,有根有據(jù),“其可疑而無實據(jù)者,寧存而不以私意改之”。??狈椒ㄒ砸环N為主,同時輔以數(shù)種版本作為參考,相互比較進行勘校核對。對于經(jīng)史百家各類書籍朱熹都進行了普遍的??笨加?。其中,作為??睂W杰出代表作的《韓文考異》,極好地反映了朱熹求力求本意、實事求是的思想。
朱熹在歷史文獻學的傳承和發(fā)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辨?zhèn)畏矫嫒〉昧俗咳怀删?,其辨?zhèn)沃ㄏ到y(tǒng)而嚴謹。同時,在對古書的校釋方面,也做出了不朽的成就。
整理和研究歷史文獻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注釋文獻。朱熹認為,對于古書的校釋,由于特定的社會歷史思潮、??闭邔W術(shù)基礎、文字功底、所參考版本等種種因素,出現(xiàn)錯誤的情況是很常見的。記載圣人之言的儒學典籍中含蘊有豐富的人生哲學,指導后世之人去實踐發(fā)展,因此,在對歷史文獻的整理、詮釋過程中,朱熹始終堅持追求圣賢本意。在文獻注釋中,他注重義理的解釋和發(fā)揮,字斟句酌,能夠從整體上去把握和探求原書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和思想體系,注意吸收總結(jié)前人的注釋成果,釋文簡明扼要,要言不煩,文字洗練。
朱熹考據(jù)與義理并重,探求文本本意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并行,充分體現(xiàn)了對儒家中庸思想的傳承與實踐。對于歷史文獻的校釋,必須在文字上下功夫,力求從文獻本身出發(fā),避免穿鑿附會,糾正因不復見先圣立言本意,“倍其師說而淫于老佛者”的不正?,F(xiàn)象?;诖耍祆浒l(fā)展了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思想,強調(diào)在對經(jīng)典歷史文獻進行校釋前,必須先摒除自我“先見”、“前識”,“不可先立己意”。在古書校釋方面,朱熹始終以力求圣言本意為宗旨,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果,這與他審慎的態(tài)度、一以貫之的詮釋宗旨、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功底是分不開的。
在歷史文獻研究過程中,對歷史文獻進行選輯摘錄匯編,是不可或缺的,一直以來都備受重視。南宋特殊的歷史背景導致很多歷史文獻的內(nèi)容不實,許多著名史學家紛紛致力于搜集當代文獻資料,整理匯編成當代史書,為后人保留優(yōu)秀的歷史文獻遺產(chǎn)。朱熹在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輯錄北宋自太祖至徽宗八朝一百零四位名臣的言行事跡資料成《宋八朝名臣言行錄》,輯北宋四十余位理學家的傳記文獻資料成《伊洛淵源錄》,又與昌祖謙輯錄北宋理學四大家周、程、張子的思想精華成《近思錄》。朱熹所輯錄的文獻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編排合理,注重實用和存真。這對文獻的輯錄匯編方式影響很大,后世學者多有效仿。
在歷史文獻的整理和研究過程中,朱熹對文獻進行了廣泛的評價。他明確指出文獻的價值,并貫穿著自己的歷史觀點;主張在相互比較中評出文獻特色;建議從文獻的語言表達方面去評價;指出閱讀文獻的方法和步驟。朱熹的評價,一語中的,評語簡明扼要,當然也難免會有偏頗之處,但在此不做贅述。
朱熹在歷史文獻學上取得了多方面、多層次的斐然成就,對于歷史文獻學的貢獻不凡。他在歷史文獻研究過程中嚴謹?shù)膶W術(shù)態(tài)度、系統(tǒng)的學術(shù)研究方法、孜孜以求的研究精神,值得后世學者借鑒,作為后世學者的楷模,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1]余時英.朱熹的歷史世界[M].三聯(lián)書店,2004.
[2]白壽彝輯.朱熹辨?zhèn)螘Z[M].北平樸社,1933.
[3]張舜徽.中國文獻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湯勤福.朱熹的史學思想[M].齊魯書社,2000.
[5]蔡方鹿.朱熹與中國文化[M].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6]高令印.朱熹事跡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白壽彝.白壽彝史學論集[M].北師大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丁金榮
K092
A
1671-6531(2015)02-0011-02
江濤/貴州省安順市安順學院副教授,碩士(貴州安順5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