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價”還是“評判”?
蔣 重 躍(主持人)
“學術評價”是當今學術界和學術期刊界共同關心的一個大問題。對于通行的“學術評價”,大家都感到有問題,而且又都認識到量化標準是諸多問題中最為嚴重的一個。那么,為什么“學術評價”會走上量化的道路?對于學術研究和學術期刊究竟應該怎樣衡量?這些仍然需要我們作出認真的研究。比如,關于前面那個問題,我覺得,在出發(fā)點上就不對了?!霸u價”說的是價值估量。如果是評價,當然要看重有用性,看重影響;所謂影響,往往是使用的情況,它與使用者的價值估量直接相關。如此說來,價值視角很容易導致量化。還有一個詞大家往往忽略,那就是“評判”,也叫做“批評”。評判的含義要寬泛一些,可以超出價值估量,擴展到無價值的領域。如果是評判,那就不一定要看所謂的價值和影響,有可能更看重水平和技巧之類與價值無直接關聯的因素。目前在我國學術界關于學術成果和學術期刊的衡量活動中,恰恰是功利性的評價熱,而非功利性的評判冷。對于“學術成果評價”和“學術期刊評價”的意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滿意于單純的價值估量,而要求作更多的技巧、水平和與價值無直接關聯的學術創(chuàng)新性的判定,最典型的就是對影響因子的批評和對同行專家意見的重視??雌饋恚瑥摹霸u價”延展到“評判”應該是一個合理的趨向。當然,關于這個問題仍然需要學術界和實務界的有識之士共同努力,給予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有鑒于此,本期《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約請了四位專家,圍繞“學術研究評價”和“學術期刊評價”問題展開討論。鄧曦澤的《現代賽馬:知識、創(chuàng)新與科研考核》一文可以說是邏輯性思考的代表之作。文章首先對知識屬性作了系統(tǒng)梳理,然后深入分析了知識創(chuàng)新的內在機理,在此基礎上,對目前通行的量化考核的限度作了理論性說明,提出了若干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陳忠的《知識領域的公共悖論與學術評價的倫理可能》一文則轉而從歷史語境來考慮學術評價的政治性、行政性、社會性、情感性因素,力主加強外部條件的建設,以推進學術評價的倫理化,實現學術評價的公平、公正。以上兩文一內一外,從邏輯和歷史的雙重意義上給人啟發(fā)。張獻鋒的《以質量評價為主導——也談期刊評價體系的改革》在分析了通行學術期刊評價中量化傾向的諸多問題后,旗幟鮮明地提出要以質量作為學術期刊評判的主導因素,并在增加量化指標的質量指向性、增設有關創(chuàng)新性的評價指標、實行同行專家評議等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說明。劉京希的《學術期刊評價:形式為王還是內容為本?》一文明確提出符合發(fā)展生態(tài)規(guī)律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要具備內容評價、非功利性評價、非可操縱性評價的特點。這樣的評價只有通過發(fā)揚學術民主,以讀者為主體才可做到;而不同類型學術期刊之間的呼應與聯動,甚至形成學術期刊聯合體或自治組織,才能有效抵御行政性量化評價體系的侵害。如果說四篇文章都有所批評,那么,它們的矛頭都指向了某些不合理的價值評估;如果說四篇文章都有所期待,那么,它們的訴求所朝向的都是非功利性的評判!
(主持人簡介:蔣重躍,遼寧沈陽人,歷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理事長。)
【責任編輯:王建平;實習編輯:童想文】
·學術期刊與學術評價專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