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明
語料庫翻譯的研究現狀及未來走向
陳啟明
筆者從語料庫翻譯研究現狀入手,探討其未來的走向。對于語料庫翻譯的現狀研究,筆者從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兩方面入手,宏觀研究包括理論探討、研究綜述,而微觀研究則從翻譯共性研究、翻譯文體研究、翻譯教學研究來闡述;同時筆者從本體論和方法論來闡明語料庫翻譯研究的未來走向。
語料庫翻譯;翻譯教學;翻譯文體;翻譯共性
自1993年起,Mona Baker發(fā)表語料庫翻譯學開山之作《語料庫語言學與翻譯研究:啟示和應用》,到目前才20多年的時間,從發(fā)展歷程來說,這是一個較為短暫的過程,而最近的一段時間,語言翻譯學隨著語料庫語言學和描寫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和融合迅速成長起來。我國關于這方面研究的開山鼻祖為楊惠中,同樣在1993年發(fā)表了《語料庫語言學與機器翻譯》,從此這個研究方向受到國內學界的重視。
語料庫翻譯呈現出兩種方向,即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宏觀研究側重于兩個方面,一是理論研究,一是研究綜述,它是一種追本溯源的研究,探討語料庫語言學與翻譯研究相結合的原因;微觀研究是翻譯共性研究、翻譯文體研究與翻譯教學研究這三個部分的內容,雖然它涉及各種主題,但是它主要研究的是翻譯的具體現象。
(一)語料庫翻譯宏觀研究現狀
1.語料庫翻譯的理論探討。在語料庫翻譯的理論探討中,眾多的學者借評介別人的著作表達自己的觀點,如羅選民、董娜等人2005年在《外語與外語教學》上發(fā)表的《語料庫與翻譯研究:簡評Maeve Olohan的<翻譯研究語料庫入門>》,該文介紹了語料庫與語言研究及其翻譯的現狀,隨后的劉敬國等人也發(fā)表相關文章,評論了《語料庫翻譯研究:理論發(fā)現和應用》一書,介紹了語料庫翻譯研究的理論貢獻、語料庫翻譯研究的優(yōu)勢等。張瑩在2012年的《中國翻譯》上發(fā)表了《一部中國語料庫翻譯學的教科書:評胡開寶<語料庫翻譯學概論>》。
在關于語料庫翻譯的理論探討中,還涉及方法論的探討,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周小玲、王克非和范祥濤。周小玲探討了語料庫翻譯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所能夠應用的范圍、具體的操作過程,以及這種方法本身的優(yōu)勢和局限性;王克非闡述了語料庫翻譯研究應有的三大應用和理論研究的課題;范祥濤從語料庫翻譯與翻譯規(guī)律的角度進行探究,闡明了這種翻譯方法建構所帶來的啟示以及缺失。
2.語料庫翻譯理論的研究綜述。目前,語料庫的翻譯理論研究涵蓋了四個方面的內容:發(fā)展歷程研究、功能應用研究、微觀展示研究和領域研究。發(fā)展歷程研究主要是王克非與黃立波,二人總結了到2008年為止15年的發(fā)展歷程,從翻譯的共性、問題、過程與應用研究(含翻譯教學),并且根據研究的概況與進展指出了今后的三大趨勢;功能應用研究主要是肖忠華和戴光榮,二人從應用翻譯研究、描寫翻譯研究以及理論翻譯研究三個方面指出了語料庫在翻譯研究之中有4個層面的應用:翻譯教學、翻譯輔助手段、翻譯批評以及視聽翻譯;微觀展示研究的主要學者是胡開寶,他基于語料庫的翻譯語言特征、譯者風格、翻譯規(guī)律等微觀研究領域來闡述研究現狀;而楊梅和白楠所進行的是領域研究,他們基于對1993到2009年國內所發(fā)表的相關論文研究,發(fā)現國內語料庫翻譯研究已經涉及翻譯共性、翻譯方法、語言研究、翻譯規(guī)范、翻譯批評、譯者研究、文體研究、口譯和意識形態(tài)等多個領域。
(二)語料庫翻譯微觀研究現狀
1.翻譯共性研究。胡顯耀認為語料庫翻譯研究中取得“最突出成功”的就是翻譯共性研究。據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這方面研究的學者有12人以上。翻譯共性研究體現的是翻譯產品的共有特點,簡而言之就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心智活動的外在表現,內容包含眾多,如,顯化、隱化、簡化等9中翻譯共性現象。
我國語料庫翻譯的翻譯共性研究相比西方而言,淡化了文化的不同,而比較注重文本的對比(翻譯文本與原創(chuàng)文本)的對比,探索其各種不同的現象。如胡顯耀所關注的是翻譯漢語與原創(chuàng)漢語之間詞匯使用特征;武光軍等人主要是將英語與語料庫進行對比,發(fā)現原生英語與漢譯英英語之間的特征;戴光榮、肖忠華主要是將漢語母語語料庫與漢語譯文語料庫進行對比,探討它們之間的不同特征;朱曉敏則將自建語料庫與政治文本英譯進行對比,發(fā)現其不同特征;高博與陳建生則通過語言學檢索軟件,將《詩經》的英譯本與英語原創(chuàng)詩歌進行對比,來發(fā)現其不同的特征??傊g共性研究進行得極為成功,以對比分析作為主要方法,以翻譯共性的顯化研究最多。翻譯共性的研究,從漢語的視角出發(fā),以英語為參照,對于英譯漢來說有很好的借鑒作用,也有利于翻譯研究工作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翻譯的本質。
2.文體研究。翻譯文體研究與翻譯共性研究不同,它與傳統(tǒng)的翻譯最為接近,主要是采用對比的方法(單向對比、雙向對比和多向對比),以雙語的平行語料庫為基礎,將原語放在最為隱秘的位置,一般通過多個譯本的對比,來解釋譯本的語言特征和問題特征,以及譯者翻譯處理的心理發(fā)生機制。劉澤權建立了《紅樓夢》平行語料庫,并分析了3種英譯習語、敘事標記語等;董娜則建立了林語堂語料庫,雙向探討林語堂文體雜糅的文體風格;黃立波以兩個英譯《駱駝祥子》為例,從人稱代詞、主語轉換和敘事角度等多個方面探討譯入和譯出翻譯文本特征,同時他以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多向地以5種譯文為語料,從翻譯文體的視角出發(fā),從譯出和譯入兩個方面以及合譯本的語言特征探討其差距;霍躍紅以《荷塘月色》的中譯本、英譯本和中西合譯本3種版本作為語料來對比分析,闡述其文體特征。劉翼斌則建立了《哈姆雷特》平行語庫,對梁實秋和朱生豪兩個版本進行了比較,闡述英語意合的特質,從共同的人性角度分析了其中的必然動因。
3.翻譯教學研究。語料庫在翻譯教學中的作用得到了學界一致認可,到目前為止,全面探討了語料庫對翻譯教學的啟示,認為其符合教學規(guī)律,適合翻譯教學。羅選民提出了以學生為主的基于雙語平行語料庫的數據驅動方法;劉澤權則認為語料庫因其豐富、真實、可靠,能夠用來服務翻譯教學;楊曉軍根據外國的經驗并結合本國實際,探討了利用語料庫翻譯教學以及今后要研究的翻譯教學方法。
語料庫翻譯因為基于數據而披上了科學的外衣,因而倍受關注,但同時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因為它在研究的過程中存在著本體論困境和方法論困境。所謂的本體論困境,就是因為語料庫翻譯基于翻譯共性的研究,其主要的證據來源于語料庫,因而會導致實證主義、追求客觀,而忽視直覺解讀;方法論困境是語料庫自誕生之日起就強調“科學性”,因而重視量化手段,不可借語料庫來故弄玄虛,但是對于翻譯研究來說,統(tǒng)計與數據的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如何詮釋統(tǒng)計的結果,因而陷入了方法論困境。
(一)語料庫翻譯的本體論走向
Olohan認為語料庫翻譯并非語言學的理論,不是一個可以套用的模式,因而研究語言必須結合語料庫數據與其他語言特征來探討;而Laviosa則認為翻譯共性是靜態(tài)的、絕對的,而只是一個描述性、概率性的概念,國內的學者也注意到了這樣的一種現象。語料庫翻譯共性研究不是要尋找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規(guī)律,而是要揭示這樣的一種現象、規(guī)律和趨向,因為翻譯共性研究不是在封閉的環(huán)境中產生的,并不能排除個人創(chuàng)造的可能,而是在一個豐富、復雜、充滿差別與矛盾的動態(tài)世界中產生的,應該去探討語料庫翻譯的背后認知、倫理、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等,結合文本與外部因素進行考察。
(二)語料庫翻譯研究的方法論走向
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倡語內語際相結合的語料庫翻譯研究方法,如Chesterman區(qū)分了原語共性和目的語共性,前者指翻譯文本與原語文本的共性差異,后者則研究翻譯文本與原語文本的共性差異;其中還有Per-Ola Nilsson研究英語文章的瑞典語譯文中助詞加關系代詞的現象時,結合了平行語料庫的方法。國內的學者也注意到了這個現象,如胡開寶選取語內對比角度的顯化研究,認為以翻譯文本為依據來論證顯化趨勢的存在,研究結論往往不太可靠。在2009與2012年全國語料庫翻譯學研討會的議題中,我們發(fā)現語料庫翻譯學研究的主題更加多元、更加豐富,但是也不乏傳統(tǒng)議題的存在。對于翻譯共性的研究,目前國內學者的論點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認為翻譯共性研究的對象過于狹隘,因此應該發(fā)現現象,并側重于對現象的解釋;其次,翻譯共性特征研究主要以目標語為英語的翻譯文本為主,這就要結合現象的發(fā)生是否受到了目標語社會、歷史、政治、文化和文化類型等因素的影響,要對這些問題進一步探討。
[1]秦洪武,李嬋等.基于語料庫的韓愈翻譯語言研究十年回顧[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1).
[2]郝玉榮,羅桂寶.國內語料庫翻譯研究綜述[J].隴東學院學報,2010(7).
[3]魏淑遐,李淑琴.語料庫翻譯學發(fā)展現狀及轉向[J].長春大學學報,2013(7).
[4]宋慶偉,匡華等.國內語料庫翻譯學20年述評[J].上海翻譯,2013(2).
[5]Mauranen A,Kujamaki p.translation Universals:Do they exist[M].Amsterdanm:John Benjam 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4:51-218.
[6]Laviosa S.基于語料庫的翻譯教學跨文化理論框架[J].外語教育學理論與實踐,2011(1):32-37.
責任編輯:賀春健
H315
A
1671-6531(2015)05-0068-02
陳啟明/廣東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講師(廣東廣州5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