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芮,賈小騫
(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網絡輿論對制定公共政策的影響
黃 芮,賈小騫
(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制定有著深刻的影響,積極影響包括有助于促使政務透明化,提高政策制定參與度;弘揚社會正氣,推動政策議程;維護公共利益,使政策制定更加人性化;促進政策制定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提高其有效性。消極影響是官僚主義阻礙網絡輿論的發(fā)展及政策制定,不均衡參與造成政策制定的非代表性,虛假信息可能造成政策制定的決策失誤。通過完善法律制度、培養(yǎng)高素質的網民和規(guī)范網絡輿論管理等措施,將有助于規(guī)避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制定的消極影響,發(fā)揮其積極影響。
網絡輿論;公眾參與;公共政策;政策制定
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是指公民以互聯(lián)網為媒介,通過網絡語言表達民意,直接或間接參與政治生活以及進行輿論監(jiān)督,以達到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目的,從而實現(xiàn)自身訴求的過程。在網絡時代,我國的政治生態(tài)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來自互聯(lián)網不同的聲音日漸影響政府的行政行為。在此背景下,政府應該避害就利,正確利用網絡輿論,制定科學民主的公共政策。
隨著民主政治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途徑呈現(xiàn)出從形式多樣走向實質性多樣的特點,如請愿、聽證會、公眾咨詢、信訪、研討以及人大代表介入等多種政治參與形式。雖然這些方式對公民直接參政議政和拓寬政策議題來源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還是有一些群眾呼聲很高的有關時政熱點問題沒有成為議題,公眾訴求未能傳達到政府。隨著我國網民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民意和社會輿論集中在互聯(lián)網上反映出來,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近年來,許多重大的公共事件都是由網民在互聯(lián)網上率先發(fā)布消息后,傳統(tǒng)媒體才跟進報道,這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形成了強大的輿論態(tài)勢,進而影響政府行為和公共政策制定。廣州市番禺垃圾焚燒場選址一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番禺居民從媒體、互聯(lián)網和民間渠道得知當地將興建垃圾焚燒場,紛紛在各大網站、論壇中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他們表示對垃圾焚燒場建設毫不知情,侵犯了他們的人身權和環(huán)境使用權。附近居民和企業(yè)業(yè)主共同發(fā)起了簽名抗議活動,甚至集體上訪反對在當地建設垃圾焚燒場。在網絡輿論的影響和市民反對的情況下,市政府表示暫緩“垃圾焚燒場”項目,組織市民廣泛討論,最終根據群眾意見、環(huán)評分析和專家論證,重新確定垃圾處理的方式和選擇垃圾處理地址。
網絡輿論對番禺垃圾焚燒場的選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F(xiàn)實生活中,許多事件大多是在網民和政府的共同關注下,走進了公平正義的理性解決渠道[1]。一方面,網絡輿論直接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另一方面,網絡輿論又影響公共政策目標群體的價值觀念及行為模式[2]。網絡活動具有匿名性、自由交互性等特點,同一事件的真假的報道使網絡輿論出現(xiàn)偏差,影響公眾對公共政策的理解。借助網絡輿論推進民主政治發(fā)展,是公民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一種新方式和新途徑。
2003年的“孫志剛案”以及由此國務院廢止《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掀起網絡輿論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熱潮。越來越多的網絡輿論事件證明網絡輿論的影響力呈逐漸擴大的趨勢。網絡輿論猶如一把“雙刃劍”,可能給社區(qū)帶來積極的影響,也可能給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帶來消極影響。
2.1 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制定的積極影響
第一,促使政務透明化,提高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力度。政府部門信息繁多,網絡輿論的興起為人們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平臺。網絡輿論的監(jiān)督范圍更加廣泛,網民能時刻關注國家事務和社會熱點問題,政務工作更加透明,提高了行政的公平性。隨著政治、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社會正逐步成為 “參與性社會”。在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政策制定過程中,政府鼓勵公民積極參與制定公共政策,增加政策的透明度[3]。通過新聞媒體傳播有關政府信息,激發(fā)不同利益取向的公眾參與討論,各抒己見,建言獻策,從而提高公民公共政策制定的積極性[4]。
第二,弘揚社會正氣,推動對立公共政策議程。網絡輿論就像一桿秤,它衡量社會中的是與非,對人們的思想發(fā)揮了導向作用。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不僅可以弘揚社會正氣,而且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增強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互聯(lián)網具有開放共享的特性,打破了信息傳遞的障礙,為公眾討論公共政策問題提供了便捷的平臺,使討論公共政策問題的主體向大眾擴散[5]。網絡能把公民對公共政策的意見及時地傳遞給政府,并傳遞給其他民眾,形成社會輿論壓力,使社會問題盡快進入決策議程,有助于推動政府建立合理的公共政策議程。
第三,維護人民的利益,使公共政策更加人性化。網絡催生了一種嶄新的中國式民主政治,所有人參與政治的機會趨于均等。網絡輿論主體的匿名性,使人民群眾敢于發(fā)言,積極參與到民主政治,發(fā)揮了輿論監(jiān)督工作。以人民群眾的社會責任感為基礎,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運行中的權力進行監(jiān)督,增強了人們對實現(xiàn)民主政治的信心,從而維護人民的利益。同時,網絡輿論反映民聲,為政治民主提供了可能性,適應了現(xiàn)代民主治理的趨勢。公眾參與不僅能提高公眾對公共政策的認同度,還能促進人們追求民主價值。
第四,促進公共政策制定科學化和民主化,提高公共政策的有效性。由于網絡是評價公共政策是否合理的重要渠道,政府只有充分利用網絡,廣泛聽取民意,才能不斷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學化和民主化。人們借助網絡追求民主政治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意識,政府通過網絡輿論及時、準確地了解民眾意愿,有利于減少信息失真。網絡輿論真實地反映了不同群體的心聲和實際需求,為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而網絡輿論的自由性、超越時空性和共享性特征,是網絡輿論傳播的多元化和網絡輿論參與便捷性的基礎,這能使政府及時廣納民意,匯聚民智,有利于促進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保證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2.2 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制定的消極影響
第一,官僚主義阻礙了網絡輿論傳播以及公共政策制定。民眾通過互聯(lián)網對政府部門,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行使公共權力的行為進行褒貶與評價。這些部門十分重視正面宣傳,而面對媒體采訪報道負面問題時,他們不但消極地對待,甚至還搞“秋后算賬”,抵制網絡輿論監(jiān)督。這些領導的官僚主義作風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網絡輿論職能發(fā)揮,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
第二,不均衡參與導致政策缺乏代表性。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公眾能方便快捷地獲取各種資訊,進行輿論監(jiān)督,參與公共管理,有助于民主政治的發(fā)展。但是由于經濟、技術等原因,將部分公眾拒之門外,進而產生“數字鴻溝”。雖然我國經濟發(fā)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和城鄉(xiāng)差異明顯,在中國數字鴻溝依然存在[6]。因地域、階層、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等而產生的差異必然導致公共政策的偏差。因此,“數字鴻溝”影響了公共政策的代表性和公平性。
第三,網絡虛假信息可能導致政策決策失誤?;ヂ?lián)網的公共話語空間具有虛擬性,在“匿名網絡制服”效應的作用下,個體淡化了現(xiàn)實社會的責任,脫離社會現(xiàn)實進入一個自我評價環(huán)境。因此,網絡上的公眾意見難免帶有個人傾向,甚至出現(xiàn)散布謠言、發(fā)放虛假信息等行為,以達到擾亂公共秩序,影響公共政策的目的。所以,在網絡信息傳播環(huán)境中,自律意識薄弱的網民為了追求個人利潤最大化披露未經證實的消息,甚至故意發(fā)布虛假的、有害的信息,這不利于決策者掌握真實的情況,導致決策失誤。
網絡輿論更貼近群眾、貼近基層、貼近實際。它拓寬了了解民意的新途徑,提高了制定公共政策的科學性,使公共政策更加人性化。然而,它在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要發(fā)揮網絡輿論對制定公共政策的積極作用,應加強下面幾個方面的措施。
3.1 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依法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網絡輿論管理立法體系,加快制定完善有關法律法規(guī),保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使網民明確網絡輿論監(jiān)督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以及應盡的社會責任,保障網絡信息和人身財產安全,切實維護合法權益。相關部門還應該出臺網絡輿論管理制度,健全網絡輿論管理體制,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為輿論監(jiān)督營造寬松的環(huán)境。
3.2 提高網民的素質和民主參政的能力
網民是網絡輿論傳播的主體,其個人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網絡輿論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只有提高網民的素質和社會責任感,提高網民綜合運用法律的能力和道德手段,才能保證公共政策的有效性。網絡給不同群體提供了訴求和表達政治參與的平臺,但是由于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網民的社會道德自律意識淡薄,網絡上存在大量社會道德失范的現(xiàn)象。因此,政府應該努力培育網民的素質,尤其是網絡道德素質,以適應互聯(lián)網時代的道德要求,提高其網絡參與力度。
3.3 加強網絡管理,規(guī)范網絡信息內容和傳播方式
通過網絡散播虛假的、有害的信息,不僅給制定公共政策帶來負面影響,還會降低民眾對公共政策的信任度,甚至打擊他們參與公共政策討論的熱情。為了避免傳播虛假和有害的網絡輿論,應該大力培育網民的媒介素養(yǎng),讓廣大網民認識到網絡輿論是政府了解民意、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種途徑,而不是用來隨意發(fā)泄自己的情緒,甚至散播虛假信息的平臺。政府應制定實名上網的制度,以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huán)境。
在信息膨脹、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作為新媒體的互聯(lián)網,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網絡輿論對制定公共政策的影響不容小覷。政府應利用好網絡輿論,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公共政策,建立一個民主和法制社會。
[1]董敏.網絡輿論監(jiān)督的負效應和偽監(jiān)督現(xiàn)象研究[D].河北大學,2010.
[2]劉雪明,曹迎賓.公共政策終結的影響因素分析[J].理論探討,2014(4).
[3]孫旭培,吳麟.施放“決策氣球”與公共政策制定[J].當代傳播,2006(6).
[4]黃芳娟.網絡政治參與對政府公共決策的正面效應[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0(2).
[5]段繼娟,祝青.論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的影響[J].房地產導刊,2013(1).
[6]靳德濤.網絡輿論對我國政治結社公共政策的影響研究[D].河南大學,2009.
責任編輯 王榮輝
Influences of the Public Opinion through Internet on the Public Policy Making
HUANG Rui,JIA Xiaoqi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
The public opinion through interne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ublic policy making.The positive effects include that they can promote governments’openness and transparency,and the policy participation;improve the social justice,and the policy agenda;safeguard public interests,and make the policy more humane;promote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policy-making,and improve its effectiveness.The negative effects are that the bureaucracy hinders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cy formulation,the unbalanced participation causes the non-representative policy,and the false information may lead to mistakes in decision making.By improving the legal system,cultivating the high-quality users,regulating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and taking other measures,people can avoid its negative impact and play the positive effect.
network public opinion;public participation;public policy;policy making
D630;G206
A
1674-5787(2015)02-0032-04
10.13887/j.cnki.jccee.2015(2).9
2015-02-22
廣東省高等教育質量工程項目“公共政策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廣東省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公共政策案例庫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廣州市教育科學項目“地方院校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黃芮(1990—),女,廣東廣州人,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保障專業(yè)2014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保障;賈小騫(1994—),女,甘肅定西人,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2級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學生,主要研究公共事業(yè)管理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