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慧,冀 云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重慶 401331)
高職院校基礎課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現(xiàn)狀調查
李開慧,冀 云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重慶 401331)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關鍵性因素。根據(jù)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現(xiàn)狀的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的教學綜合能力存在缺失,在掌控教學內(nèi)容、脫離教案講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以及教學研究等方面都相對欠缺。于是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改善提升相關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高職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迅猛,為社會進步和經(jīng)濟發(fā)展培養(yǎng)了一大批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為推進就業(yè)、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發(fā)展經(jīng)濟發(fā)揮了重大作用。為了全面提升高職教育的水平和質量,2006年教育部啟動了 “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yè)院校建設計劃”項目,全國先后有包括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在內(nèi)的100所院校立項,極大地推動了高職院校發(fā)展。
然而,隨著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快速發(fā)展和招生規(guī)模的急劇擴大,師資短缺問題日益凸現(xiàn)。按教育部規(guī)定,高職院校在校師生比一般應為1:15,但在很多高職院校,師生比卻高達1:20,甚至更高。由于師資短缺,大批剛走出校門的研究生直接走上講臺,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校擴招與教師缺少的矛盾。由于學科專業(yè)的原因,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的青年教師所占比例非常大。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馬克思主義與通識教育學院共有專任教師98人,其中35歲及以下的教師有56人,占總人數(shù)的58.33%;45歲及以下的教師有76人,占總人數(shù)的77.45%。為了摸清重慶電子工程學院公共基礎課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現(xiàn)狀,進一步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對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馬克思主義與通識教育學院35歲及以下的56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現(xiàn)狀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
1.1 基本情況
表1 調查樣本屬性表
1.1.1 男女教師比例
統(tǒng)計結果顯示,男女教師比例中男性占25%,女性占75%。這與公共基礎課的專業(yè)性質有關,因為英語教師隊伍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女性。
1.1.2 專業(yè)技術職稱
專業(yè)技術職稱是教師教學、科研綜合能力的具體表現(xiàn)。在56名青年教師中,中級職稱的教師達到91.07%,副高以上的教師只占8.93%。這表明目前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的總體職稱偏低,中級職稱占絕大多數(shù),副高職稱以上的很少。
1.1.3 從事高等教育的年限
近十年畢業(yè)的碩士研究生是高職院校教師的主體。統(tǒng)計結果顯示,從事高職教育1-5年的青年教師占16.07%,6-10年的占57.17%,而10年以上的只有26.76%。經(jīng)驗需要實踐來積累,教齡較短,自然教學經(jīng)驗存在不足。
1.1.4 是否師范類院校畢業(yè)
隨著高職教育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非師范生進入高職院校從事教學工作。統(tǒng)計結果顯示,基礎公共課教師中師范類院校畢業(yè)的比例較大,由于我國高職院校的公共基礎課程包括語文、英語、數(shù)學、思想道德修養(yǎng)、哲學、法律基礎、心理學、公關和禮儀、藝術欣賞、文獻檢索及計算機文化基礎等課程,簡稱為“通識課程”,而這些課程的教師主要是師范校畢業(yè)生。
1.1.5 學歷水平分類
近年來,隨著碩士、博士研究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碩士研究生已成為高職院校對招聘教師的基本要求。表1顯示,調查對象中具備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占總數(shù)的57.17%,具備博士學歷的教師較少,說明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的學歷還有待提高。
1.2 教學能力調查
1.2.1 教學認知能力
1-6 題是對青年教師教學認知能力的調查題目,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教學認知能力調查表(單位%)
第一,教學目標掌握情況。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26.31%的青年教師很熟悉教學目標,41.23%的青年教師比較熟悉教學目標,32.46%的青年教師熟悉教學目標。由此可見,絕大部分青年教師熟悉教學目標,這為上好課創(chuàng)造了條件。
第二,掌握教育學理論知識情況。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有60.71%的青年教師系統(tǒng)學習過教育學理論知識,有39.29%的青年教師在學校沒有系統(tǒng)學習過或者沒學過教育學理論知識,這也是制約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體現(xiàn)在教學形式和內(nèi)容結合中是否體現(xiàn)前沿性和新穎性[1]。調查顯示,有13.42%的青年教師注重教學形式與教學內(nèi)容的結合,有44.28%的青年教師更注重選擇授課形式。可見,部分青年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的新穎性與時代性重視不夠,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還有待提高。
1.2.2 教學組織操作能力
7-11 題是對青年教師教學組織操作能力的調查,統(tǒng)計結果見表3。
表3 教學組織操作能力統(tǒng)計表(單位%)
首先,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的使用能力。熟練掌握現(xiàn)代教育技術,是教育現(xiàn)代化對教師的基本要求。由表3可以看出,有33.56%的青年教師能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有47.24%的青年教師能較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有11.15%的青年教師使用多媒體能力一般,僅有8.05%的青年教師不能熟練使用多媒體技術。這些組數(shù)據(jù)表明,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普及,絕大部分青年教師能夠掌握和使用多媒體技術。
其次,脫離教案的講課能力。能否脫離教案講課是衡量教師教學能力和掌握教學內(nèi)容熟練程度的重要標準。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有73.01%的青年教師能夠脫離教案或偶爾看教案講課,有26.99%的青年教師經(jīng)??唇贪富虿荒苊摿⒔贪钢v課。由此說明,還有相當一部分青年教師要依賴教案講課,一方面,反映了青年教師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另一方面,也說明青年教師還應該進一步下功夫備課。
再其次,將科研成果用于課堂教學的情況。教師把科研成果用于課堂教學,不僅有助于開闊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而且能夠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表3表明,高達61.57%的青年教師不把科研成果應用于課堂教學,甚至認為沒有必要。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教師對科研與教學的關系認識不清,有待進一步提高認識。
最后,課堂教學與學生互動情況。教師與學生互動,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表3表明,只有39.93%的青年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主動交流比較多,有60.07%的青年教師教學處于“滿堂灌”的狀態(tài),這與當今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育理念相悖,值得高度重視。
1.2.3 教學研究能力
12-20 題是對青年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調查,調查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教學研究能力統(tǒng)計表(單位 %)
第一,在教學研究方面。教育研究是教師將教育實踐經(jīng)驗總結上升為理論的過程,能夠促進教師自我反思,從而提升教學水平和能力。調查結果顯示,僅有8.41%的青年教師經(jīng)常寫教研論文,有42.32%的青年教師有時寫教研論文,有49.27%的青年教師偶爾寫或不寫。隨著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要求教師要以“教書匠”向教學研究型教師轉變。青年教師只有順應時代潮流,把教學與科研教研結合起來,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第二,對教學與科研關系的認識。表4表明,有65.78%青年教師對教學與科研關系的認識較明確,但還有34.22%青年教師對教學與科研關系的認識比較模糊,這也是導致青年教師對教學研究、撰寫教改論文缺乏主動性的直接原因。
第三,教學研究活動對提高教學能力的作用。由表4可以看出,有23.15%的青年教師認為教學研究對自己幫助很大,有62.62%的青年教師認為有一定幫助,有14.23%的青年教師認為作用不大或完全沒有幫助。說明大多數(shù)青年教師認可教學研究活動對提高教學能力有一定的幫助。高職院校應該積極開展各類教學研究活動,為青年教師搭建一個提高教學能力的平臺。
1.3 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對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現(xiàn)狀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首先,高職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不平衡。他們的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教學研究能力、駕馭教學內(nèi)容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脫稿講課能力、與學生互動的能力等相對欠缺[2]。
其次,青年教師對教學與科研關系的認識模糊,導致他們主要只是為了晉升職稱的需要而被動地開展科研活動。課堂教學是教育研究的源泉,作為一名教師,只有深入研究教學內(nèi)容、教學對象、教學方法,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
2.1 完善師資培訓制度,加大青年教師培養(yǎng)力度
培養(yǎng)和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直接影響高職院校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目前高職院校對新入職的青年教師進行的崗前培訓,還存在一些通?。旱谝唬嘤杻?nèi)容包括教育理論、教育法規(guī)、心理學等常規(guī)課程,缺乏與教學實踐、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評價等相關的教學行為培訓。第二,雖然培訓教師多數(shù)是專家教授,他們理論知識豐富,但是他們并不是設計和開發(fā)課程經(jīng)驗豐富的專家。青年教師更迫切需要獲得具體的課堂教學能力和經(jīng)驗。由此可見,一般的崗前培訓對于青年教師來說還遠遠不夠,高職院校有必要系統(tǒng)地對青年教師進行“在崗培訓”。第一,提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教學理論為指導,以教學實踐為核心,讓青年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提高教學實踐能力。第二,切實推行青年教師導師制,讓教學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指導青年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活動,規(guī)定學期導師聽課時數(shù),安排青年教師和導師互相聽課,青年教師之間相互聽課和相互評價,互相學習,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從而提高教學能力。第三,定期組織青年教師學習校外專家學者的先進教學理念和經(jīng)驗,選派青年教師赴國內(nèi)外知名高校進修學習,鼓勵到國內(nèi)外訪學、參加骨干教師培訓和學術會議等,以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2.2 建立教學團隊制度,搭建青年教師成長平臺
教學團隊匯集各門課程具有高級職稱的資深教師和具有教學特色的青年教師,組建教學團隊有利于青年教師博眾人所長,補自己之短,迅速提高教學能力。著名教育學家加列認為,教學研究主要探討和回答三個問題:一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是怎樣的;二是教師為什么那樣教學;三是那樣教學的效果會怎么樣[3]。由此可見,教學研究對于青年教師掌握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大的作用。在教學團隊中,教師互相交流和溝通,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教學研究能力。在教學團隊中,可以激發(fā)青年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造念頭的驚人增長需要在集體團隊成員相互作用的方式中產(chǎn)生??傊?,教學團隊對青年教師創(chuàng)新、研究、駕馭學科內(nèi)容、改進教學方法、把握教學目標等方面都要產(chǎn)生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要根據(jù)需要,積極打造能夠可持續(xù)發(fā)展、促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的教學團隊。
2.3 處理好科研與教學的關系,調動青年教師積極性
教學與科研是高職院校教師最重要的兩項活動,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沖突。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教學任務太重,投入科研的時間和精力就要減少。教學與科研是對立與統(tǒng)一的矛盾,在統(tǒng)一基礎上對立,即時間和精力的對立,而最終統(tǒng)一于提高教學水平、教學能力。這也充分說明了教學與科研密不可分的關系。
提升高職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必須通過教學尋找科研項目及其研究的突破口,通過科研活動來充實教學內(nèi)容和提高質量。以科研為支撐教學,并不是僅僅依靠自己的科研成果,而是要廣泛吸收一切優(yōu)秀成果,以構建自己的教學框架與體系。唯有如此,教師才能拓寬知識眼界和提高知識境界。當然,教學對于科研,不只是一種外在物,教學對科研還具有能動性??蒲锌梢砸越虒W為媒介而得到發(fā)展,教學經(jīng)驗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突破原有知識局限,從而產(chǎn)生一種新的認識。這種新認識就是產(chǎn)生最新科研成果的根本原因。教學產(chǎn)生科研,科研提升教學。
學校應建立更加合理的教學科研績效評價體系,積極探索促進教師成長的科研考核體系。在教師職稱評審體系中,應增加教學能力、課堂教學質量、教研工作量等教學方面的考核指標,適當考慮把學生評教結果納入考核范圍。在青年教師年度或任期考核時,適當調整教學和科研兩者的比重,充分調動青年教師的積極性,促進他們主動地開展科研活動,通過科研活動促進教學活動,提升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青年教師教學綜合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水平與質量。
[1]李洪天,孫永紅.關于中學教師教學能力的調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4(9).
[2]林永柏.淺談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構成及其養(yǎng)成[J].教育與職業(yè),2008(9).
[3]金勝利.高校教師教學研究能力初探[J].黑龍江教育,2008(10).
責任編輯 劉志明
Investiga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the Young Teachers Responsible for the Public Basic Course in Colleges
LI Kaihui,JI Yun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Chongqing 401331,China)
Teachers’teaching abi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tial factor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The questionnaire shows that the young teachers responsible for the public basic course in collages are lack of teaching content controlling,unscripted,innovational and researching abilities.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unded to improve it.
colleges;young teachers;the teaching ability improvement
G618
A
1674-5787(2015)02-0015-05
10.13887/j.cnki.jccee.2015(2).5
2015-02-15
本文系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公共基礎課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133229)研究成果。
李開慧(1957—),女,重慶市人,教授,碩士生導師,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馬克思主義與通識教育學院,主要從事數(shù)學課程與教學論研究;冀云(1984—),男,重慶市人,碩士研究生,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電子信息系,講師,從事電子信息工程與教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