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一部全面思考翻譯核心話題的力作
      ——蘇珊·巴斯內(nèi)特著《翻譯思考錄》評介*

      2015-03-20 16:51:40
      外語與翻譯 2015年2期
      關(guān)鍵詞:內(nèi)特巴斯譯者

      焦 鵬 帥

      一部全面思考翻譯核心話題的力作
      ——蘇珊·巴斯內(nèi)特著《翻譯思考錄》評介*

      焦 鵬 帥

      自從1972年詹姆斯·霍姆斯在哥本哈根召開的第三屆國際應用語言學會議上提交了名為“翻譯研究之名與實”(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的論文,首提建立翻譯研究這個學科以來,截至2012年翻譯研究已整整走過了40個年頭,各路學者紛紛從自己的學術(shù)興趣入手對翻譯展開深入廣泛研究,各種翻譯理論層出不窮,將翻譯研究帶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那么,在這40年的研究歷程中,翻譯到底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譯者的地位是否發(fā)生了改變?有關(guān)翻譯的核心話題解決沒有?英國沃里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資深教授,曾任該校副校長、原翻譯與比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翻譯研究“文化轉(zhuǎn)向”的倡導者蘇珊·巴斯內(nèi)特(Susan Bassnett,2011)在其由Multilingual Matters出版社出版的新作《翻譯思考錄》(ReflectionsonTranslation)中,以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結(jié)合自己的學術(shù)背景,以講述的話語方式,從自己的生活工作經(jīng)驗出發(fā),對翻譯——她的工作也是她的研究對象,分話題做了深入思考。這些話題包括:語言與身份,翻譯中的原罪——直譯問題、翻譯中理論與實踐的關(guān)系、譯者所處的危險境地、譯本應該如何現(xiàn)代化——被廣大讀者所接受認可、譯者身份焦慮、翻譯與改編、翻譯風格、如何看待誤譯、詩歌的流傳、翻譯的得失、重讀的樂趣、意義的層次、譯文比較的價值、詩歌的力量等等。以下將對該書的主要內(nèi)容、業(yè)界評價、寫作特色及對我國翻譯研究的借鑒意義展開討論。

      1.內(nèi)容簡介

      全書由作者發(fā)表在英國口筆譯協(xié)會公告欄(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 Interpreting,ITI)上的39篇系列小文章結(jié)集而成。由于文章所涉獵內(nèi)容繁多,囿于篇幅,本文不可能全部展現(xiàn)其內(nèi)容,只能選取部分典型的有關(guān)翻譯的話題進行介紹,期望通過對這些典型話題觀點的描述,探究作者思想觀點的形成,以期給國內(nèi)翻譯研究以啟示與借鑒。

      開篇伊始,在第一章作者以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ller)的多語背景和自己的多語經(jīng)歷,引出了語言與身份的關(guān)系,指出每種語言都代表著一種文化身份。一個人的語言數(shù)量與身份的關(guān)系就如同洋蔥的一層層外皮,剝掉這些外皮,將別無它物。人們對于多語現(xiàn)象也有著不同的態(tài)度:如在香港和印度,一個人會幾種語言代表著他受人尊敬的教育程度;但在20世紀的英語世界國家卻對多語制有著復雜的態(tài)度,這顯示出“語言很少是平等的,這反映出某種文化的霸權(quán)地位”(4)。語言與身份的關(guān)系還體現(xiàn)在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斗爭關(guān)系上——“民族主義的歷史其實就是一種語言抵抗,就是一種與壓迫者的語言的斗爭”(5)。在這種多語的政治環(huán)境中,不可缺少的就是翻譯。翻譯促成了不同語言間的文學與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而文化與翻譯的關(guān)系往往又表現(xiàn)出一種悖論:“一種文化越是想維護它的個性,創(chuàng)立自己的文學,讓自己的聲音被他人聽到,那它就越需要翻譯在這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6)。翻譯過程離不開譯者的參與,而譯者的翻譯目的不盡相同。在約翰·考伯特(John Corbett 1999:185)看來,由于蘇格蘭有著強烈的創(chuàng)新翻譯傳統(tǒng),“在譯入蘇格蘭的譯文中,我們總是試圖以一種允許譯者在場的方式再現(xiàn)我們‘想像中的地理’”。他視翻譯不僅為一種豐富滋養(yǎng)轉(zhuǎn)型中的文學的一種方式,而且還提醒蘇格蘭讀者——翻譯是一種把身份與語言相聯(lián)系的方式;而在坎伯斯(Campos 1998:186)看來,“譯文就象(一種事物)假扮的外表。幾乎是同義異音字。要的就是穿透假扮者的表皮,把所有的一切都假扮起來,包括每個痛苦,每個聲響,每一寸膚色”(7)。他視翻譯為一種變形過程,一種重新想像他者的過程,同時還是一種個人經(jīng)驗。作者通過對路易·德賈梅士(Louis Vaz de Camoens)所做葡萄牙語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The Lusiads)的理查德·范莎(Richard Fansawe)爵士和理查德·伯頓(Richard Borton)爵士不同英譯本考察,指出范莎爵士的翻譯旨在“通過文學文本對葡萄牙海洋強國與大英帝國的相似性描寫,向未來的國王傳遞光明美好未來的信息”(9),而伯頓譯文的“措詞與他的愛國情懷凸顯了他與文本材料的自我身份化過程”(10) 翻譯為譯者提供了一個閾限空間,在這個空間里,譯者既不是一人,也不是另外一個,既不在這里,也不在那里,而是處于一種語言邊界消融的狀態(tài),譯者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身份的失去,也有新身份的獲得。作者通過具體案例文本對語言與身份的關(guān)系考察,指出翻譯在這種關(guān)系的建立中所起的作用。這種實證方法也為我們的翻譯研究提供了啟示與借鑒。

      關(guān)于直譯——這一翻譯中的“原罪”問題,一般認為這是翻譯初學者所使用的翻譯策略,是為了更好地向源語靠攏。由于直譯造成的接受困難,被眾多譯者所拒斥。直譯的缺陷還表現(xiàn)在計算機翻譯中,這種方法譯出的譯文不堪卒讀。但是直譯這種方法是不是毫無用處?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推崇直譯呢?作者給出了答案:“直譯一直以來在語言學習中被視為一種測試學生是否具備語法和語義能力的一種方法”(13)。這在作者兒子的德語語法學習中得到驗證,通過直譯的對比,可以找到兩種語言的差異。除了這種用途,“直譯作為獲取學習新思維過程的第一步,它通過理解另一種語言作用的方式,試圖以不同的方式來闡釋世界”(14)。同時作者通過對早期英語文本對拉丁語的行間注釋,指出直譯還是“使用某種方言的人們用來發(fā)展他們書面語的工具”(同上)。換言之,直譯對于一種語言的書面語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作者對于直譯的思考與發(fā)現(xiàn)有助于我們重新思考直譯的價值和意義。

      在翻譯理論充斥著各種學術(shù)會議、博士論文、學術(shù)書籍的當下,這些理論如何影響譯者的翻譯行為?人們是否思考過這些理論與翻譯行為的關(guān)系?翻譯理論又有多大的指導作用?關(guān)于翻譯理論與實踐——這一古老的兩難話題,作者認為理論與實踐的分道揚鑣是獨特的英國現(xiàn)象,存在于所有的學科。從事實踐的人不屑于理論家的空談玄論,而只是關(guān)注如何提高他們的翻譯技藝,他們認為只有實踐出真知。而在作者看來,“理論被視為一種知識化過程,有著自身的語言和規(guī)律,這都需要去學習,而許多實踐者卻被這些愚昧的理論搞得很抑郁”(16)。面對復雜的翻譯行為,她認為最有用的翻譯理論當是源自譯者的理論化總結(jié)。而譯者的任務則是“以同樣的文字將作家完美形式的文字釋放到另一種語言當中,讓那里的讀者感到賓至如歸的親切”(Paz,1992:152-162)。如果說讀者對于譯者的最大褒獎就是譯文看起來不象譯文的話,那么翻譯理論對于異質(zhì)的強調(diào)和對于歸化這種翻譯策略沒落的關(guān)注多少有些與翻譯實踐的要求不合拍(19)。作者對韋努蒂(Venuti)提出的“異化”翻譯策略與現(xiàn)實中的翻譯實踐要求和讀者對譯文的期待所形成的悖論委婉地提出批評,換言之,翻譯理論的價值在于它應與翻譯實踐保持一種和諧共促的良性互動關(guān)系。翻譯理論的提出應該多由從事翻譯實踐的譯者提出,而不是相反?!胺g理論與翻譯實踐之間互構(gòu)互補互彰的關(guān)系是天生的,必然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愿為轉(zhuǎn)移的。任何翻譯理論,包括純翻譯理論,都不可能因為持論者的主觀愿望或書面聲明而脫離與翻譯實踐的干系”(曹明倫,2013:164-165)。

      而在本書的第38篇文章中,巴斯內(nèi)特對翻譯理論與實踐的關(guān)系進行了再反思。她通過自己多年的審稿經(jīng)歷,指出很多文章的通病反映在文中所使用的理論與實際應用之間各說各話,不成體系。具體表現(xiàn)在多數(shù)文章的寫作套路無非就是先進行理論綜述,然后再進行案例分析,這些理論綜述與譯本的分析是割裂的。同時根據(jù)她在審稿中發(fā)現(xiàn)的眾多文章中言必稱蘇珊·巴斯內(nèi)特、弗米爾(Vermere)、韋努蒂、貝克(Bake)或皮姆(Pym)的現(xiàn)象提出了批評,指出為什么作者不能對這些翻譯理論家提出的所謂“正統(tǒng)理論”進行質(zhì)疑與反思。作者對于翻譯研究早期諸多有識之士提出“翻譯研究”這一獨立學科的勇氣給予了贊揚, “(這些人的)部分努力在于創(chuàng)建一個獨立的學科分類,找到一種你的研究領域不同于其他人研究領域的方法,繼而修筑自己的知識圍欄,從而開拓出促進你的研究領域發(fā)展的疆域”(161)。這些努力包括創(chuàng)建屬于自己的專業(yè)化語言,舉辦專業(yè)化研討會和創(chuàng)辦專業(yè)化的學術(shù)期刊等等。在回顧了自己撰寫《翻譯研究》(TranslationStudies)這本著作的經(jīng)歷后,作者指出她寫作這本書的目的并非旨在建立一個新學科,而只是想更加嚴肅認真地對待譯本,在她看來,“翻譯研究”并不真的是一個學科,只是一種趨近譯者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她坦言,無論是翻譯與權(quán)力研究,還是后殖民翻譯研究,抑或是語料語言學翻譯研究等,都并非如人們所說的嶄新的理論——都只不過是2000年前西塞羅所提出的直譯、意譯二元方法論的一面或另一面表現(xiàn)。最后作者指出,她并非提倡翻譯理論無用論,而是呼吁翻譯理論一定要與翻譯實踐相聯(lián)系,指出能確保這種翻譯理論與實踐緊密聯(lián)系的辦法就是翻譯理論家也要從事更多的翻譯實踐,即“翻譯研究也需要翻譯”(Hemans 1999:ⅰ)。

      關(guān)于翻譯、改編、寫作三者的關(guān)系,作者分別在第9篇和第39篇給予了回答。在對泰德·休斯(Ted Hughes)的《奧維德故事集》(TalesofOvid)是否是奧維德的《變形記》(Metamorphorses)的譯文的爭論描述中引出翻譯與改編的區(qū)別,作者指出“翻譯與改編的區(qū)別,二者是否以源文為準,靠近原文被視為翻譯,偏離則視為改編”(40)。通過對勒菲弗爾(Lefevere)的重寫理論簡介和她自身的比較文學背景,作者指出:“原文、譯文永遠不會相同,因為譯者的語言與文化攝入差異使然。重寫理論有助于我們避免去談翻譯與改編的區(qū)別?!睂τ趥鹘y(tǒng)的忠實于原文的翻譯,作者從語言教學的角度給出了解釋:“語言教學可以很好地解釋我們對翻譯的誤解。翻譯行為在語言教學為語境的前提下被視為一種以一種語言再現(xiàn)另一種文本,盡可能趨近原文的檢測機制。優(yōu)秀的譯員總是要超越這種語言練習,把他們自己的創(chuàng)新帶入到這種以對等為目的的練習”(同上)。對于翻譯與改編的爭論,作者建議停止無謂的爭論,以重寫的視角來看待譯者所做出的貢獻,學會信任譯者,承認他們所做工作的價值。而對于翻譯與寫作的關(guān)系,作者認為“所有的作品在某種方式上說都是重寫,或是其它作品的重述,換言之,不管作者寫的是什么,在某種程度上講都是一種翻譯,因為這種翻譯的產(chǎn)品源于對其他人作品的閱讀。有時這種重寫是無意識行為,而有時又是一種有意的選擇”(164)。當然,這種觀點是基于作者比較文學的學術(shù)背景提出的,是針對文學翻譯而言的,這無形中提高了譯者及翻譯行為的地位,從而賦予譯者較大的量裁權(quán),而無須將傳統(tǒng)的“忠實”翻譯原則置于對譯者的譯文評價的框架內(nèi),這無疑會導致過度強調(diào)譯者的主觀能動性,縱容誤譯。

      翻譯研究作為一門學科提出已經(jīng)近四十年,全球范圍內(nèi)也在進行著轟轟烈烈的全方位的研究,各種翻譯理論層出不窮,但是譯者和譯作與作家和作品的身份地位相比,仍然顯得很尷尬。作者指出:“譯者常常被視為對外語的操控轉(zhuǎn)換,并不被認真對待……譯作不過是一種低層次的活動,并不是什么值得自豪炫耀的東西。事實上,全球高校范圍內(nèi),譯作并不被視為是嚴肅出版物,一堆譯作也無助于定級晉升,不管這些譯作有多么的成功?!?ⅸ)

      限于篇幅,作者在書中對所涉有關(guān)翻譯的其它觀點在此不一一贅述。筆者希望讀者依靠自己的眼睛和思考,從這本對有關(guān)翻譯各話題的反思與總結(jié)的著作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發(fā)現(xiàn)自己的研究方向,悟到翻譯研究治學的方法,共同為推動我國翻譯研究向縱深、健康發(fā)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2.業(yè)界評價、寫作特色及對我國翻譯研究的啟示

      作為作者幾十年翻譯實踐與理論研究的反思總結(jié)性著作,該書獲得了諸多業(yè)界行家的好評。過世不久的香港浸會大學張佩瑤指出“如其他人一樣,蘇珊·巴斯內(nèi)特為把翻譯建設成為一門有益的學科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部39篇文章構(gòu)成的內(nèi)容涉獵廣泛的最新著作中,她用清晰通俗、敏銳深刻、生動形象、博學睿智的文筆闡述了對這翻譯研究這一學科的深入思考?!?

      德里大學的哈里什·特里維第(Harish Trivedi)指出:“在這部通俗易讀、令人興奮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論文集中,蘇珊·巴斯內(nèi)特展現(xiàn)了過去幾十年他作品中一直以來的敏銳洞察力、人文關(guān)懷精神及淵博的才學。該書是世界上任何一位關(guān)心翻譯的當下及未來的有識之士的必讀書目?!?

      都柏林城市大學翻譯與文本研究中心的邁克爾·克羅寧(Michael Cronin)認為:“該論文集展現(xiàn)了一位‘致力于翻譯研究與實踐’多年的女性對其所處學科卓越、及時的洞察力……時而學究故態(tài),時而絕對實用。該書展現(xiàn)了作者作為一名譯者視角轉(zhuǎn)換、內(nèi)外兼顧,自我發(fā)問、自我文化審視及對他者文化關(guān)照的獨特能力?!?

      如前所述,此部論文集雖然由作者平時的小文章結(jié)集而成,但是承襲了作者幾十年的治學理路和方法——凡立論必有理據(jù),理論融于對事實的論述中,水到渠成,渾然一體;凡論據(jù)或源于自己閱讀他人,或源于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翻譯實踐,均能支撐自己的立論,和諧相應;凡論述均用生活化語言,娓娓道來,絕無嘩眾取寵、晦澀難懂之玄深怪論。在這些隨筆小文中,作者時而如敘家常,時而旁征博引,展現(xiàn)了其長期積累的寬闊學術(shù)視野與博學品格。簡言之,該文集具有如下特點:“一是研究目的明確(展示翻譯研究這門學科的基本問題);二是研究基點穩(wěn)固(從直接產(chǎn)生于實際翻譯過程中的問題出發(fā));三是研究視野開闊(研究任何具體問題時都想到翻譯研究的四大范疇);四是研究方法具體(始終結(jié)合文本、注重實證考據(jù))”(曹明倫,2010:203)。

      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作者囿于自己比較文學的學術(shù)背景,就某些問題所得出的結(jié)論也值得商榷。如“翻譯就是重寫”,這種觀點出發(fā)點是將翻譯產(chǎn)品——譯作視為一種客觀實在,過度強調(diào)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強調(diào)譯作在譯入語文化語境中所產(chǎn)生的作用,而拋棄了對原文文本“忠實”的普遍現(xiàn)實性法則(哪家翻譯公司或委托人不要求譯員忠實于原文?特別是科技翻譯的語境下)當然,如果我們把這一理論納入文學翻譯的語境和比較文學的研究視閾下,或可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普遍真理?!白鳛橐幻膶W翻譯家,巴斯內(nèi)特擅長對具體文學翻譯形式的評析。她寫了許多的論文,討論文學翻譯中的問題、策略和方法,她對詩歌、散文、戲劇文本翻譯的獨到而貼切的見解,為她的文化翻譯理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反過來,又使她的理論具有了一定的指導性。在巴斯內(nèi)特的翻譯著作中,文學翻譯始終是她的關(guān)注對象,翻譯的詩學始終是她的討論題目”(段峰,2006:91)。因此,對于作者的一些觀點,讀者在閱讀時應考慮到作者的學術(shù)背景和前提語境方可悟得其理論適用范圍與局限。

      對于我國翻譯研究存在的一些問題及未來發(fā)展,該書也頗具借鑒與啟示作用。如書中提到的譯作和譯者在世界學術(shù)范圍內(nèi)仍然處境卑微,得不到承認的尷尬現(xiàn)實,這在我國學術(shù)界亦是如此:一部普通譯作在職稱評定時比不上一篇CSSCI文章,更比不過一部原創(chuàng)小說,盡管譯者所付出的艱辛并不比后兩者少。另外,在翻譯的報酬上,普通譯員的報酬還是沿襲十幾年前的標準,譯員在翻譯實務中利益受到損害時得不到相應的法律救助等。這些譯員現(xiàn)實寫照與翻譯研究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身份很不相襯。此外,目前在學術(shù)刊物上發(fā)表有關(guān)翻譯理論的作者多為象牙塔里的純學術(shù)研究者,鮮有集翻譯實踐與理論二者完美結(jié)合之大成者。這就導致我們翻譯研究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談理論者不屑于實踐,而搞實踐的同樣不屑于理論,各說各話,互不相通。再有就是我們的翻譯研究述引西方譯論者多,根據(jù)我國翻譯實踐特色原創(chuàng)翻譯理論少;重理論高談闊論者眾,貼文本扎實研究者寡;學術(shù)論文寫作中理論實踐水乳交融者少,理論實踐割裂互不相通者多等等,不一而足。

      針對上述問題,該書對我國翻譯研究未來的發(fā)展啟示意義在于未來我國翻譯研究應少些“主義”爭論,多些“問題”意識,多從翻譯實務入手,找到問題所在,進而通過理論研究推動翻譯實踐乃至整個學科健康發(fā)展及整體提升。譬如,如何完善及落實翻譯有關(guān)法律法規(guī),切實保障譯者自身權(quán)益;如何切實提高譯者翻譯實踐和理論水平,使二者能更好地在譯者身上得到統(tǒng)一和諧發(fā)展;如何針對互聯(lián)網(wǎng)語境及全球化、新技術(shù)對翻譯新的業(yè)態(tài)形式的影響展開研究等等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問題、新情況。可喜的是我們看到國內(nèi)不少學者已經(jīng)將視野投向這些翻譯研究的新領域并做出了有益的嘗試。此不贅述。

      3.結(jié) 語

      一個學科的發(fā)展正如一個人的成長,需要向前看的前瞻魄力,也需要向后看的反躬自省的勇氣,向前看是為了更好地展望未來,增加自信;向后看是為了總結(jié)過去,繼往開來。所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大學》)

      巴斯內(nèi)特以自己多年的文學翻譯實踐與理論思考總結(jié)而成的《翻譯思考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多角度審視翻譯各話題的參考,在本書中,作者依靠自己的經(jīng)驗與視野,獨立思考,批判思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值得我們深思與借鑒。雖然此書扉頁上寫著“獻給我的弟弟——另外一種譯者”,但是此書也可作為國內(nèi)從事翻譯研究的碩士、博士的閱讀書目。

      需要指出的是,巴斯內(nèi)特于上世紀80年代在沃里克大學創(chuàng)建的“翻譯與比較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Translation and Comparative Cultural Studies)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撤消,中心部分研究生教育項目終止,其余項目經(jīng)審查后分別并入該校德文系和英文與比較文學研究系(曹明倫,2010:203)。這給我們的啟示在于翻譯研究若不與翻譯實務相聯(lián)系,若不聚焦翻譯的本體,分清主次,而只是盲目擴疆拓土,那么翻譯研究只會寄寓其它學科籬下,不能成為真正獨立的學科,這也是本書帶給我們的另一個思考。

      注釋:

      1、2、3均見于http://www.amazon.com/Reflections-Translation-Topics-Susan-Bassnett/dp/184769408X[J/OL].2013年9月13 日,引文為筆者所譯。

      Bassnett,S.2011ReflectionsonTranslation[M].Bristol·Buffalo·Toronto:Multilingual Matters. Campos,de.A.VersoReversoControverso[M].E.Riberro Pires Vieira trans.San Paolo:Perspectiva,1978.

      Corbett,J.WrittenintheLanguageofScottishNational[M].Cork:Cork University Press,1999.

      Hemans,Theo.1999TranslationinSystems:DescriptiveandSystemicApproaches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 Paz,O.1992.Translation:Literature and letters(I.del Corral trans)[A].// R.Schulte and J.Biguenet (eds.).TheoriesofTranslation:AnAnthologyofEssaysfromDrydentoDerrida[C].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52-162.

      曹明倫,2010,巴斯內(nèi)特《翻譯研究》(第三版)導讀[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5):198-203。

      曹明倫,2013,《翻譯之道:理論與實踐(修訂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段峰,2006,蘇珊·巴斯內(nèi)特文學翻譯思想述評[J],《四川大學學報》(2):88-92。

      (焦鵬帥:西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博士)

      通訊地址: 610041四川省成都市一環(huán)路南四段西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2015年“第三屆中國心理語言學國際研討會”通知

      由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心理語言學專業(yè)委員會主辦,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的“第三屆中國心理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將于2015年11月14至15日(周六和周日)在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召開。本屆會議的主題為“語言能力發(fā)展與認知加工的心理語言學研究”。具體議題包括(不限于這些議題):

      (1)母語能力的發(fā)展和習得研究;

      (2)外語或第二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和習得研究;

      (3)雙語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和習得研究;

      (4)語言學習及加工的神經(jīng)認知機制研究;

      (5)語言產(chǎn)出的心理語言學研究;

      (6)心理語言學新方法的應用研究;

      (7)音位、詞匯、形態(tài)句法、語義和語用加工研究;

      (8)語言與認知的關(guān)系研究。

      有意參會者請于2015年9月20日前通過電子郵件提交中英文摘要。組委會將組織專家對摘要進行匿名評審,并于2015年10月15日前向被錄用者發(fā)出正式會議邀請。

      會議費用:會務費1000元(研究生減半),其它費用自理。

      聯(lián)系人:張輝 孫崇飛 卞京

      電子郵箱:psycholing2015@126.com

      有關(guān)本次會議的最新信息將在中國心理語言學研究會網(wǎng)站及時刊出,敬請關(guān)注。

      2014-12-10

      *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學2013年度中央高校博士基本科研業(yè)務專項資金項目“弗羅斯特詩歌漢譯經(jīng)典化與國民教育研究”的部分成果,項目編號:2015S2YQN111。

      猜你喜歡
      內(nèi)特巴斯譯者
      LIGHTYEAR巴斯光年正傳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從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到喬喬·西瓦,蝴蝶結(jié)發(fā)飾意義驚人的歷史
      英語文摘(2019年12期)2019-08-24 07:54:02
      七十歲的母親和她的“百歲女兒”——大熊貓巴斯的傳奇故事
      華人時刊(2017年15期)2017-10-16 01:22:21
      施飛寧與熊貓巴斯的情緣
      海峽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 15:17:23
      北京歐德巴斯洗車設備有限公司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憤怒的土豆
      扣籃(2013年10期)2013-07-08 07:48:48
      神秘的大衣
      東方娃娃(2010年3期)2010-03-17 06:20:18
      南阳市| 吉安县| 电白县| 济源市| 浦东新区| 阆中市| 临漳县| 杨浦区| 荥阳市| 宣武区| 友谊县| 资兴市| 香港 | 高青县| 突泉县| 上栗县| 桂林市| 和田市| 基隆市| 佛学| 游戏| 安西县| 江华| 彰化县| 卓尼县| 连南| 宁化县| 樟树市| 拜泉县| 正蓝旗| 易门县| 北碚区| 静安区| 出国| 泸水县| 阜阳市| 观塘区| 柘城县| 长乐市| 华亭县| 武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