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健
(松溪縣 鄭墩中學,福建 松溪 353500)
“先學后教,自主學習”教學模式運用有感
楊芳健
(松溪縣 鄭墩中學,福建 松溪 353500)
摘要:據(jù)歷史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就明確學點和充分利用其它教育資源來建構一個學生先學機制與平臺。運用三個強化、引導點撥探點、精析講點等方式積極融入學生的自主學習,并積極投入?yún)⑴c教育理念、教育教研、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等方面轉變與學習,提升自身素質與專業(yè)素養(yǎng),更好嫻熟駕馭“先學后教,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等三個方面,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又最終達到授之以漁的理想追求。
關鍵詞:《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先學后教,自主學習”;教學模式
《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和需要,特別關注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關注課程結構和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最大亮點是關注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的轉變[1]。
“先學后教,自主學習”的基礎在于“學”,它的實質是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都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主學習、協(xié)作互助、主動探究,教師由講授者變?yōu)橐龑д遊2]?!跋葘W”的“先”,是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的學習態(tài)度,先入為主,主動探究。以生生互助、小組協(xié)作、師生合作的方式,為課堂教學構建一個課程各要素間相互協(xié)作的前置平臺,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而“后教”的“后”則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絕對權威的弱化,強調教師角色轉變,走下講臺,平等地與學生交流互動,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個性的發(fā)展。
新課程倡導的是目標的多元化,強調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者之中,知識是基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習方法的掌握、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習慣乃至價值觀的形成,都是以知識的學習為載體的。離開知識的掌握,其他各項目標均無法落實。認知的過程是閱讀—理解—分析—質疑—釋疑—結論,而“先學后教,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恰恰是按照這一認知規(guī)律展開的。
因此,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課前“先學”的能力:
“學點”是指可以通過學生自學完成要求的基礎知識(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過程、結果、歷史概念及歷史規(guī)律等“九要素”)和學習目標。七年級時,可采用教師制定“學點”,而后由學生在“學點”導向下結合課前導學案自學課文中的基礎知識;八、九年級時,則可以由學生結合課前導學案自學課文后自己理出“學點”。前者要求較低,后者要求教高,因此必須循序漸進。
(二)拓展學習途徑
學會利用電腦、圖書館資源、書本等查閱相關歷史知識背景資料,以加深對歷史基礎知識、學習目標的了解、理解??刹捎媒處熤贫ǖ摹皩W提綱”提供的一些網(wǎng)址、書目名稱、音像資料等等,而后讓學生在“學點”導向下查閱相關歷史背景資料。
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寫,學生抄;教師灌輸知識卻忽視情感體驗和能力培養(yǎng);教師講得天昏地暗,學生昏昏欲睡,整堂課下來教師累學生苦。
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盵3]
因而在運用“先學后教,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時,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三個強化”
(4)快速時碼對齊功能。根據(jù)視頻素材自帶攝像機的錄制時碼,每組鏡頭快速對齊,有效地應用在時碼同步拍攝場景,提高人工對齊效率。
即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動參與的意識及學習活動的管理;強化教師的“導”;強化學生的互助協(xié)作、共同提高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以及學習活動成果的展示。
(二)引導、點撥“探點”
探究是歷史新課程要求經(jīng)常使用的學法,更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能力的重要途徑。探究必須先解決“探點”問題。“探點”即探究的內容,“探點”既可以由個人決定,也可以由集體或者組織者確定。選擇 “探點”,要注意“四性”:科研性、探索性、開放性、人文性。例如:講授《日本明治維新》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明確“學點”:明治維新的背景原因、內容、歷史意義及其局限性。其次,圍繞“學點”提出“探點”:(1)應怎樣評價明治維新?(2)比較日本明治維新與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異同點?(3)為什么中國百日維新失敗了,明治維新卻能使日本走上發(fā)展的資本主義道路?這樣,通過“生生互助、小組協(xié)作、師生合作”的探究,加上教師的點撥、引導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步步深入,即讓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從“了解”進入“研究”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又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協(xié)作的精神。又如講授《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一文時,精心設計“探點”讓學生小組探討:“如何理解大江、大河流域孕育了古代亞非文明?”這一問題,引出學生爭論。學生各抒己見:(1)大江、大河流域的便利灌溉條件,是創(chuàng)造了亞非文明古國賴以生存的農業(yè)基礎。(2)優(yōu)越的地理自然環(huán)境并不是最重要因素,如沒有亞非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沒有統(tǒng)治者的勵精圖治,即使再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也成就不了亞非文明古國。(3)生產(chǎn)力的提高才是更好利用地理自然條件的重要因素,只有人才能利用和改造自然。通過“探點”,激發(fā)了學生探究思考的積極性、主動性,確立了自然地理環(huán)境是社會發(fā)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但它不能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因素的觀點等[4]。
(三)精析“講點”
新課程對教師講授的時間、方法、內容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實現(xiàn)少教精講就必須選準講授的內容。選擇“講點”,要把握好寬度、高度、長度和深度。例如,講授《鐵器牛耕引發(fā)的社會變革》一課時,引用了商鞅“南門徙木”的故事,待學生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我的講述之時,話鋒一轉,引入本課主題:這位處心積慮要獲得民眾信任的官員便是商鞅,他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他要取信于民,從而在秦國進行一次徹底的變法,這場變法不僅對秦國的歷史產(chǎn)生重大影響,而且在中國歷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這場如此重要的變法便是我們本節(jié)課的重點。這樣一來,一位著名歷史人物的性格特點便活生生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幾千年的歷史時空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學生從心理上接受了商鞅,這就為學習本課的內容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又如,《辛亥革命》,首先拋出:辛亥革命成功與否,應怎樣評價?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如下設計:先學習了解史實,由學生搜集、整理相關史料并加以分析、運用,形成對辛亥革命的初步認識與價值的認同。從而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團隊協(xié)作精神及語言表達能力。最終將學生引入探點中,學生闡述觀點,教師進行引導、分析,并告訴學生學術界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與新觀點。教師的精講精析,學生形成了“辛亥革命成功了”、“辛亥革命失敗了”和 “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敗”三種觀點。最后,我讓學生把各自的觀點寫成小論文,并編輯成《探究性學習研究成果·辛亥革命》小論文專輯。
通過以上做法,教師能較好地融入到學生的“自主學習”中去,學生在教師編定的“導學提綱”的指引下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并且在教師引導、點撥下進行學習互助、合作設疑、探究釋疑、相互幫扶、運用展示、共同提高。
然而,教師要在新模式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且游刃有余,還需積極提升自身素質與專業(yè)素養(yǎng),促進專業(yè)化成長。
在“綜合性、現(xiàn)代性、開放性和靈活性”的新教學模式下,作為一名歷史教師,不僅需要掌握歷史學科的專業(yè)知識,熟悉歷史學科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還應了解史學發(fā)展動向和最新研究成果[5]。教師積極投入?yún)⑴c如下幾個方面轉變與學習,才能提升自身素質與專業(yè)素養(yǎng),促進專業(yè)化成長,才能滿足嫻熟駕馭新教學模式的要求,以致達到高屋建瓴方可駕馭全局,學富五車才能旁征博引。
(一)夯實以人為本、堅持平等教育的理念
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著眼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張揚個性,讓每朵鮮花競相開放。教師要樹立四個意識:即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的意識;建立“三維”教學目標(育人為先)的意識;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提升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意識。
(二)強化交流培訓制度,提升教師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
通過集體備課、理論學習、教育資源共享;上“交流”課、請進來走出去;聽課評課以及參加培訓等多種形式提高歷史教師的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 (如設計與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能力,繪制與制作教具的能力,組織與駕馭課堂的能力等)。
(三)確立教研機制,提高教師的學科科研水平,為有效運用新的教學模式保駕護航
在“先學后教,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中,歷史教師隨時都可能碰到許多亟待解決的具體問題。例如:如何實現(xiàn)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如何更好進行活動探究;如何使小組合作交流更加有效;課堂教學應如何評議等等。這些問題只有以教研作為保障,通過認真探究,不斷交流才能形成共識。為此我們建立了有效的教研機制,歷史教研組、備課組推行“四個一”:一個中心發(fā)言人、一個活動主題、聽評議一節(jié)課、一段教學反思的教研活動常規(guī);推行以“學習—實踐—反思—交流—總結”為流程的“六個一”:撰寫一篇教學論文、讀一本教學理論書籍、寫一系列的讀書筆記、一份課改“案例”、組織一次教學研討活動、獲一項的教研教改獎勵的校本教研;實行每周一次的聽課議課制度;開展“交流課”活動和教學督查推門聽課等制度。這些制度的實施,為新模式的有效運用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也促使歷史教師的學科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四)教師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為新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提供了條件
創(chuàng)新是時代對教師提出的要求?!跋葘W后教,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本身就是一種探索、一種創(chuàng)新。
教師通過對歷史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結合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教材變得簡單明了、易懂,提高效率,又完成了課標要求。例如八年級上冊的第一主題是《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抗爭》,在整合教材時我們首先要明確該主題的課標:即簡述近代西方四次侵略中國的史實及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分析侵略及條約簽訂給中國帶來的危害;講述中國人民抗爭的史實;體會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民族氣節(jié)和斗爭精神。所以,在教學該主題的每一課時,我們都緊緊圍繞“侵略”和“抗爭”兩個關鍵詞進行。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材料,為了能讓學生達到學習目標,教師與學生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源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這樣使教材變得簡單明了,學生易懂,又完成了課標要求。這樣才符合有效運用新教學模式的精神與內涵。
同時,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與歷史教學有機結合的素養(yǎng)也需亟待提高,嫻熟運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學技術手段對新教學模式運用有極大的幫助。
在新課改的教學時代,我們要不斷更新思想,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新課改中探索出一條成功的教學新路。例如三維課程目標如何實現(xiàn)有機結合至今不得要領;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如何更好進行活動探究和如何使小組合作交流更有效?至今還在探索之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趙艷.先學后教:常規(guī)的突破[J].空中英語教室(校本教研), 2012(12):54-55.
[3]布魯納.布魯納教育文化觀[M].宋文里,黃小鵬,譯.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龔明文.淺談高中歷史課堂五步法教學方式[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0(9):136-138.
[5]姬秉新.21世紀我國中學歷史課程改革趨勢研究[J].歷史教學,2005(7):53-57.
(責任編輯:葉麗娜)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09(2015)08-0106-04
收稿日期:2015-03-14
作者簡介:楊芳健(1971-),男,漢族,中教一級,主要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育教學。
“Teaching after Learning,Autonomous learning”on Teaching Mode and Using Sense
YANG Fangjian
(Zhengdun Middle School,Songxi,F(xiàn)ujian 353500)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quirements,combined with personal teaching practice,teachers can clearly learn and make full us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construct a mechanism and platform for the students to learn;teachers use three, strengthen guidance inspiration point,analysis about the exploration of ways to actively integrate into the students'Autonomous learning teachers actively;participate in education concept,education,literacy and other aspects of change and innovation learning,to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in order to better mastered"learning before teaching,three aspects of autonomous learning" teaching mode,can cultivate students'self-learning ability,good thought quality training students,and ultimately to fish the pursuit of ideal teaching.
Key words:History Curriculum Standards;teaching after learning;autonomous learning;teach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