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更
地方報紙的文學副刊問題
●文 李 更
關于報紙的副刊問題尤其是地方報紙的副刊問題已經爭論很久了,但是一直沒有明確的結果。
作為傳統(tǒng)的紙媒,由于近年來受到網絡媒體的強大沖擊,按照某些觀點,叫逐漸式微。因為大部分報紙的主要負責人都是新聞專家,面臨發(fā)行量大幅減少、廣告量也大幅減少的困境,他們在查找原因的時候,居然有不少人把問題歸罪于副刊尤其是文學副刊。他們似乎一致認為,現(xiàn)在的精短閱讀已經從報紙轉向網絡、轉向博客之類,于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也簡單到直接把副刊減少版面,甚至全部關閉。
至少近十年來,全國確實有不少報紙?zhí)貏e是地方性報紙把副刊版面降低到最低限度。但是問題并沒有解決,反而愈演愈烈,甚至一些報紙已經因為發(fā)行量減少廣告量減少而面臨倒閉,他們除了等待政府有關部門的援助,幾乎束手無策、坐以待斃。
問題是,紙媒的問題是不是副刊的問題?或者說,副刊有沒有問題?
紙媒通常被網絡媒體稱之為傳統(tǒng)媒體,除了雜志,主要指報紙。一個界定,傳統(tǒng),內涵好像包括在守舊里面,對于網絡媒體而言,傳統(tǒng)意味著固步自封、因循守舊、泥古不化。副刊作為傳統(tǒng)報紙的三大支柱版面,從有報紙那天,就一直穩(wěn)坐釣魚臺,廣受讀者歡迎,這種局面其實一直就沒有改變,為什么有些報紙的操作人會認為副刊是報紙問題的癥結所在呢?表面上看應該涉及到相關負責人的口味,也就是愛好與偏好,他們不看副刊,并且認為社會上看副刊的人是小眾,屬于無效人群。其實他們忽視了一個基本點,報紙并不是一個版面,一家綜合性報紙一般都有十幾個版面甚至幾十個版面,每個版面都有其固有的讀者,各個版面的讀者有時甚至是排他的,比如看體育的可能不會看娛樂,看文學的可能不會看時尚,作為總編輯,需要掌握這個平衡,不能厚此薄彼。
必須解決的,應該是各個版面的編輯問題。很多報紙的總編輯有一個誤區(qū),不重視編輯的專業(yè)性,把所有的編輯都歸于一個類型,就是螺絲釘型,領導把他放在哪個崗位,他就應該在哪個崗位負責到底,而常常因為用人失查,把體育專家調去編副刊,把經濟專家調去編娛樂,把作家調去編新聞,結果可想而知。當然,有些報紙是不能解決專家的實用問題的,領導們往往想到的是我們是報紙,報紙需要的是雜家。這個觀點應該也沒有錯,但是,如果讓不同的專家編輯他們相應的版面是不是更好一些呢?這個方面,上海的報紙做得非常好,他們每個版面的編輯都是所編版面的行家里手,其權威性在社會上也是公認的。想想看,每個版面都是專家編輯,這些版面綜合起來,就是一份非常有質量的報紙。這樣的報紙,讀者面是相當寬的。
就在許多報紙的負責人把報紙面臨的困境歸罪于副刊的時候,一些有見識的報紙卻是逆流而上,他們不僅沒有縮減副刊版面,反而大幅增加了副刊版面,甚至將副刊版面雜志化,比如說《南方都市報》。不僅如此,《南方都市報》甚至扛起了發(fā)展文學的大旗,他們在文學副刊的基礎上,面向全世界,啟動華語傳媒文學大獎。事實證明,他們的改革是為報紙的發(fā)展加分的。
還是以副刊為例,民國時期,報紙副刊的重要性是和時政新聞一樣的,編輯那些副刊的人,往往也是文壇上的著名作家,使得當時的副刊極具社會影響力,他們對于文化的傳播、對于中國語言的改良甚至對于人們的生活習慣都是具有重大技術性的推動性的。主要副刊對于社會文化的消費是起到引導作用的,這一點適應于今天的中央級報紙。對于地方報紙而言,副刊應該是個什么形象,這才是關鍵問題。
一些地方報紙的負責人習慣于將自己的媒體進行從屬性思考,每次改革版面總是習慣性參照北京報紙參照省屬報紙,唯其馬首是瞻。這樣改版,當然省事,而且保險,成本低。但是,從目前各個報紙發(fā)展的不同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地方報紙和其他報紙并沒有可比性,因為他們的受眾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一個外地人到了你那個地方,如果他需要了解當?shù)氐母鞣N情況,他會去買一份《人民日報》嗎?顯然不會,他自然地會選擇當?shù)貓蠹垺D敲?,問題來了,當?shù)貓蠹埥o他提供的信息是什么呢?國內國際新聞,網絡上有了;體育新聞,網絡上也有了;娛樂八卦,網絡上更是鋪天蓋地。這樣的版面,對于一個外地讀者,幾乎等于廢紙。一個外地人到了你們這個地方,他的需求應該就是地方報紙應該積極解決的問題,就是提供比較靠譜的答案。他是走親訪友,他是休閑旅游,他是想找工作,他是落地生根,他是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他是純粹過路,這些,都是地方報紙必須了解的事情。
許多年以前,不少報紙,特別是地方報紙,為了吸引炒股票的讀者,專門留有版面刊登股市行情,多少年一成不變。我曾經提出整改,那些密密麻麻的行情表格,不僅是老花眼看不清,對于隔夜信息又幾乎沒有參考價值,尤其是七年熊市,股票版面無人經眼,造成很大紙張的浪費。最后這些表格還是自己了斷。同樣如此,我們現(xiàn)在的地方報紙的體育、娛樂版面,也有當年股票行情表格的嫌疑。多少年以后,我們可以再來討論這個問題,看看結果如何。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體育、娛樂新聞幾乎無一例外來自于網絡報道,報紙再怎么緊跟,最快也是次日見刊了,而網絡卻可以事事關心、時時更新。
正確的解決地方報紙的出路問題,我覺得可以用六個字來明確,就是:本土、深度、原創(chuàng)。
首先是加強當?shù)厣鐣r政新聞的及時挖掘,對重大民生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盡量避免撞車網絡,可以和網絡互動,但是不要跟風網絡甚至抄襲網絡,并且在地方性報道方面,一定要走在網絡前面。不要回避地方問題,尤其是網絡上已經甚囂塵上的地方事情,鴕鳥政策是行不通的。
對于新聞來說,長期以來有個觀點,一個字,快。求快求新,這是新聞的生命力所在。但是我們紙媒今天再怎么快,也不可能和網絡比了。當年美國有個記者叫約翰·根室(John Gunther),曾經被報社派到歐洲各個地方,但是他一直沒有在第一時間搶到及時新聞,幾乎被同仁一致認為不適合做一個稱職記者。還是報社的老板發(fā)現(xiàn)他的特質,就是他對新聞的背后以及深度的認識與分析,遠遠高于一般人。果然,這個人日后以一系列內幕報道獲得普利策獎。今天,當年那些用電報搶到的消息已經沒有人提到了,但是約翰·根室的包括美國內幕在內的一系列書籍還在影響世界的新聞從業(yè)人員。這就是深度報道的魅力。深度報道不僅需要一個記者的觀察力,更需要一個編輯的分析力。從地方報紙而言,如果我們硬件上不能做到新聞的快速,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培養(yǎng)有分析能力的編輯,通過編輯的再表達,讓思維更發(fā)散,讓日常發(fā)生的事情還原其本質的深度,這樣反映的新聞才能保值增值而不是貶值。
再要加強的,就是副刊的發(fā)展問題。今年以來,很多地方調查發(fā)現(xiàn),副刊的閱讀受眾大幅度升高了,反應靈敏的報紙已經開始逐步恢復副刊的容量。在天津,為老年人辦的報紙十分受歡迎,而這些報紙的重要版面是副刊。因為在天津這樣的大城市,老齡化日趨嚴重,有的地方老年人的比例已經達到甚至超過20%,大量的老齡人口給社會帶來新的消費出口。即以報紙為例,也許是因為老年人的固執(zhí),也許是因為長期的閱讀習慣,大部分老年人還是執(zhí)著于紙媒閱讀,而他們最喜歡看的版面,恰好是副刊,尤其是文學副刊。
所謂本土、深度、原創(chuàng),實際上都是副刊的特點。至少,副刊基本上都包含了這些特點。
最近,有新聞專家終于站出來指出,現(xiàn)在一些報紙從業(yè)人員總是強調紙媒的困境,其實是把財務問題和業(yè)務問題混為一談了。當很多人在談論紙媒困境的瞬間,有沒有人想過,是不是全部紙媒都“困境”了?紙媒里面有沒有不“困境”的?如果紙媒困境成立的話,新媒體、自媒體就不“困境”了嗎?
當年,博客出現(xiàn)的時候,一直在暴漲的晚報、都市報都受到強大沖擊。但是后來,博客快死了,是因為微博的原因;微博僅僅熱鬧了兩年,微信又來了。今天,甚至有人認為朋友圈對微信也有點厭倦了,因為移動新聞客戶端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連門戶網站都淪落成傳統(tǒng)媒體了,事實上,新媒體、自媒體的困境來得更快。各種各樣的自媒體,一般只能熱鬧兩三個月,然后迅速進入瓶頸期,許多人取消關注?,F(xiàn)在的社會競爭就是如此殘酷,一個新媒體在迅速干掉別的媒體以后,又被更新的媒體干掉。年輕的用戶肯定是水性楊花喜新厭舊,經常在培養(yǎng)一種新的習慣的同時立刻拋棄一種老的習慣,所以專家說,這對新媒體創(chuàng)業(yè)者是個天大的麻煩。
還是當年,當電視吸引大家眼球的時候,中國的電影院門可羅雀,那時的明星還不如擺地攤的收入多。當時幾乎所有人,連電影人自己也認為,中國的電影完蛋了,都紛紛改行演電視劇去。但是今天,大家都看到了,電視機并沒有消滅電影,電影院經過鳳凰涅槃,起死回生了,電影演員通常都是高收入人群。同樣,紙媒的困境也不是一律的,紙媒除了報紙,還有雜志。為什么在報紙頻頻喊困境的時刻,雜志卻是鋪天蓋地?美國有調查顯示,2004年,全美國的雜志廣告額只有報紙的一半,到了2011年,美國雜志的廣告額已經超過了報紙的廣告量。在中國,不少做得好的雜志廣告收入也大幅提高,比如《三聯(lián)生活周刊》《人物》《博客天下》《財經天下》《新周刊》等等,內行人都知道,其實雜志就是報紙副刊的組合體。認識到這一點的媒體人會很快做出決定,比如《南方都市報》,他們就把副刊進行整體組合,同類合并,把副刊雜志化。
有人說,目前報紙的困境是因為產能過剩。在中國,報紙有一千九百多種,傳說中的紙媒倒閉,其實主要是報紙,很多城市都有報紙倒閉的消息,兔死狐悲,連鎖反應。但是專家認為,這實在是好事情,讓那些高耗低能的報紙倒閉,就像實體經濟領域里的關停并轉小鋼廠一樣,不僅節(jié)能,還可環(huán)保。早死早投生,早點把那些年輕的新聞人從要死不活的紙媒里面解放出來,可以盡快找到更好的出路。實際上,中國的雜志要比報紙多得多,有九千多種,雜志為什么遠比報紙賴活?
所以還是必須說回副刊,副刊的讀者,往往有著堅毅的排他性,就是只讀副刊,他們中有許多是算著日子等待副刊的出版,許多人都有收藏副刊的習慣,有了好文章,他們會奔走相告,一片冰心,紙貴洛陽。所以把副刊組合成為一個整體是非常必要的,現(xiàn)在這種把副刊分散編輯,還是一種舊觀念,就是認為副刊是湊數(shù)的,是從屬地位,是花邊。為什么不能讓副刊也唱回主角呢?難道副刊的改革真的這么困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