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德里達文字學思想探析

      2015-03-26 14:37:15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15年6期
      關鍵詞:德里達索緒爾能指

      孫 秀 麗

      (黑龍江大學西語學院,哈爾濱150080 )

      雅克·德里達是法國著名的解構主義哲學家、文學理論家和語言學家。他認為,語言不是固定不變的結構體系,意義是不斷生成變化的,因而結構也是變化發(fā)展的。建立在傳統(tǒng)形而上學二元對立觀點基礎之上的結構主義語言學是以語音中心主義為基礎的,是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典型代表。通過批判結構主義研究方法,德里達深刻地反思了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學基礎,顛覆了邏各斯中心主義思想。發(fā)表于1967 年的《論文字學》一書,是德里達解構主義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在之后的論著中,德里達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解構主義觀點,在歐美學術界乃至世界學術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解構概念源于海德格爾《存在于時間》中的deconstruction 一詞,意為分解、消解、拆解。德里達用這一概念批判傳統(tǒng)邏各斯中心主義形而上學研究方法和哲學基礎。指出,“解構的首要意義,在于它針對經典思想(classical thought,亦即柏拉圖傳統(tǒng))形成的‘真理’和‘知識’的本體論(ontology)所做的特殊思辨。解構揭示了經典思想的各種結構(體系)為了穩(wěn)定其‘真理’所依賴的‘邏各斯中心’(logocentricism)的癥結所在,主張為走出其禁錮而‘自由游戲’(freeplay),亦即釋放‘能指’(signifier)的活力而自由解讀,使得這種邏各斯中心的封閉結構/體系轉化為語義開放的表意過程(open-ended signifying process)?!保?]91

      邏各斯一詞的詞源為希臘語logos,有多重含義,包括語言、比例、尺度等。在歐洲哲學中,邏各斯一般指規(guī)律、本質、語言或者理性,類似于我們漢語的“道”。邏各斯中心主義是西方形而上學的一個別稱。根據邏各斯中心主義,世界存在客觀真理,客觀真理是絕對的,人類可以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認識和把握客觀真理。自柏拉圖以來,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一直受到邏各斯中心主義思維方式的支配。按照這種思維方式,世界萬物可以通過一系列二元對立的概念系統(tǒng)進行理解,如內部與外部、主體與客體、本質與現象、必然與偶然、能指與所指、歷時與共時等等。同時,這些對立的雙方不是處于平等關系之中,一方總是處于支配地位,另一方總是處于從屬地位。德里達認為,這種千百年來支配人們進行思考的哲學基礎和方式存在問題。他從批判以索緒爾為代表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研究方法入手展開對整個西方形而上學哲學基礎的攻擊。

      一、結構主義語言學極其研究方法

      結構主義語言學誕生于20 世紀初,以費爾迪南·得·索緒爾的語言學研究為基礎。結構主義將語言看作封閉的系統(tǒng)結構,嚴格區(qū)分語言和言語、能指與所指、歷時與共時等概念,將靜態(tài)的語言限定為語言學的研究對象,重視共時語言現象研究,試圖從復雜的語言系統(tǒng)中找到支配語言變化的規(guī)律和規(guī)則,找到語言符號之間的關系,認為語言符號的整個大廈都是建立在這些關系的基礎之上的。

      《普通語言學教程》詳細記錄了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研究方法。第一,索緒爾將言語活動分為語言和言語兩個部分[2]40-42。語言是言語活動中不受個人意志支配的具有社會性質的部分,是為所有社會成員共有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而言語是言語活動中受到說話者個人意志支配和影響的部分,在語音、詞匯選擇和句子構成等方面都表現出個人特色。由于語言的這種統(tǒng)一性,社會中使用同一種語言的人得以彼此理解、相互交流。第二,語言學分為內語言學和外語言學[2]43-46。這是因為語言有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包括構成語言本身結構系統(tǒng)的諸如語音、詞匯等因素。語言的外部因素是指與語言使用相關的外部因素,如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因素。結構主義語言學重視研究語言的內部系統(tǒng),而將與語言相關的外部因素排除在外。第三,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兩個部分構成的[2]100-106。兩者都是心理實體。能指是音響形象,所指是概念。他用思想指稱概念,并將思想與聲音之間的關系比作一張紙的兩面,“思想是正面,聲音是反面。我們不能切開正面而不同時切開反面,同樣,在語言里,我們不能使聲音離開思想,也不能使思想離開聲音”[2]158。同時,能指和所指的聯結是任意的,語言符號具有任意性特征[2]106。第四,索緒爾對語言學研究進行了共時和歷時的區(qū)分[2]144-265。歷時語言學研究語言符號的發(fā)展變化,而共時語言學研究語言系統(tǒng)在某一特定的時間點上的諸多特征。索緒爾強調共時語言研究,因為語言是一個系統(tǒng),語言符號在系統(tǒng)中的地位決定其意義和價值。第五,在語言系統(tǒng)中,語言符號之間存在句段關系和聯想關系[2]170-176。句段關系是語言符號的橫向組合關系,促成更大的語言單位。聯想關系是指語詞的縱向聚合關系,是因為心理聯想而產生的詞語集合。

      二、言語與文字二元對立批判

      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系統(tǒng)沒有文字的位置。作為音響形象的能指是語音層面上的符號。文字系統(tǒng)是言語能指系統(tǒng)的書面表達方式,是言語系統(tǒng)的附屬物?!罢Z言和文字是兩種不同的符號系統(tǒng),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于表現前者。語言學的對象不是書寫的詞和口說的詞的結合,而是由后者單獨構成的。”[2]47事實上,由于書寫與語音之間的眾多差別,索緒爾重語音輕書寫的觀點很容易為人理解和接受。第一,世界上有幾千種語言,其中有文字系統(tǒng)的語言遠遠少于沒有文字系統(tǒng)的語言;第二,就同一種語言來講,文字的出現總是后于語音的出現;第三,言語符號由于是說話人之間口口相傳使用的符號,似乎更能直接傳達所指。而文字符號因為自身的獨立性,具有模糊意義的風險,我們完全有理由質疑它是否可以傳達真正的當下所指。

      德里達指出,在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中,語音是自然的中心的一方,而文字是虛假的、派生的一方,聲音與所指之間的關系是自然的,而文字由于是語音的再現,它與所指之間并不是直接相連的自然關系。所指統(tǒng)治著語音能指,語音統(tǒng)治著文字,所指擁有絕對的優(yōu)勢地位。所以,其對文字與語音的區(qū)分具有明顯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特征。

      有趣的是,德里達正是在索緒爾基于形而上學建立的結構主義語言學之中,找到了顛覆形而上學傳統(tǒng)的突破口,并提出語言和書寫不是一對嚴密的二元對立概念的觀點。德里達將被索緒爾排除在語言系統(tǒng)之外的文字作為突破口,使文字回歸語言研究視野,發(fā)現文字的顛覆作用。這一切是以細讀和重新理解索緒爾的語言符號任意性和約定俗成性為出發(fā)點的。

      德里達認為:“我們不應在傳統(tǒng)對立系統(tǒng)中對‘約定俗成’一詞做出倉促的解釋”[3]64,而應該超越習慣來理解“約定俗成”,認識到約定具有永不終結和無法完成的性質。符號能指與所指之間永存的任意性和約定俗成性使言語優(yōu)于文字的論斷不能成立?!胺柕娜我庑杂^點間接地不可避免地否定索緒爾在將文字逐入語言的外部黑暗時所持的明確主張”[3]61。首先,由于能指與所指之間存在任意性聯結關系,它們之間的結合將無法自然和完美,將永遠處于變動的過程之中。不自然不完美的能指所指結合體不可能像一張紙的兩面那樣彼此不相分離。其次,解構主義意義上的文字并非語言的鏡像,“它既外在于言語又內在于言語,而這種言語本質上已經成了文字”[3]63。再次,文字符號與意義之間不存在自然的相似關系,文字不是言語的“圖畫”或“形象表達”,因而象形字、表意字與表音字之間的界限是無法明確的[3]62。

      這樣,德里達提升了文字的地位,使言語與文字之間的區(qū)分模糊化,傳統(tǒng)邏各斯中心主義在這里瓦解?!巴ㄟ^一種難以察覺的必要性,文字概念正在開始超越語言的范圍,它不再表示一般語言的特殊形式、派生形式、附屬形式(不管人們把它理解為交往、關系、表達、含義、觀念,還是理解為思維的構造等等),它不再表示表層,不再表示一種主要能指的不一致的復制品,不再表示能指的能指,文字概念開始超出語言的范圍。從任何意義上說,‘文字’一詞都包含語言”[3]8。

      他從根本上否定了語音和文字的清晰等級式的形而上學區(qū)分,強調文字與言語之間錯綜復雜的交錯關系。文字對言語的影響和干擾內在于言語本身。文字就存在于索緒爾所謂的語言內部系統(tǒng)之中,文字不可避免地凸顯著自身對語言意義的作用?!罢Z言首先就是文字,并且這一點日益明顯”[3]50。

      三、差異原則批判

      為了說明解構主義思想,德里達創(chuàng)造了differance 一詞,漢語翻譯為延異,意指延緩的差異或延緩的蹤跡。Differance 一詞最明了地展現了書寫符號的差異性特征。通過語音,聽者很難將這個詞與difference 區(qū)分開,但是通過認讀,它們之間的區(qū)別一目了然。這一詞語反應了語言符號在聲音和書寫兩個方面上的絕對差異。

      Differance 是存在于文本中的一種解構力量或可能性?!坝捎赿ifferance 的存在,人們原以為有中心和本源的地方其實并無中心和本源,一切都變成了話語,變成了充滿差別的系統(tǒng),在系統(tǒng)之外并不存在超驗所指”[3]2。語言與差別互為支撐,有語言就一定有差別,沒有差別語言將不能分辨意義。

      德里達所說的差異與索緒爾所說的差異并不同一。索緒爾的差異是能指與能指之間的靜態(tài)不同,德里達的差異不是封閉于系統(tǒng)之中的靜態(tài)物,而是一種促成意義的永遠不會停息的功能。Differance 同時有“差別”和“延緩”之意。德里達借用這一詞語傳達的意思是差別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推遲永不終結的歷時性差異?!暗吕镞_力圖用differance 表明,差別不是同時性的差別,而是歷時性的差別,是自由活動的差別。延緩不是同一物的無差別的保持,而是體現差別的活動。這就意味著文本不是一個已完成了的文集,不是一本書或書邊空白之間存在的內容,而是文字之間互為參照的‘痕跡’”[3]2-3。

      實際上,德里達沒有給延異以任何定義,我們也很難從德里達的文本中總結出一個明確的定義。正如德里達解構主義所表達的那樣,延異本身的所指就也不是確定的。它通過否定自己,否定二元對立?!按搜赢惣炔粚儆谕ǔR饬x上的聲音,也不屬于通常意義是的文字”[4],而是處于聲音與文字構成的空間之中。差別不是實體,不是可見物,而是一種運動,一種條件?!皼]有將對立作為對方而保留在同一物中的痕跡,差別就不可能發(fā)揮作用,意義就不可能產生。這并不涉及被構造出來的差別,而是涉及在完全確定內容之前產生差別的純粹運動”[3]89。

      差異和延異否定索緒爾所謂的語言的語音本質。由于差異的不可終結性,語音能指無法和任何固定的所指結合為兩面實體。文字符號和語音符號一樣,無法獲得任何固定的意義。德里達進一步指出正是由于差異的這種特質,索緒爾本人在論述差異原則時都顯得猶豫不決,莫凌兩可。他有的時候強調能指與所指的不可分割關系,有的時候又在否定聲音能指與語言符號的其他方面無關[3]74。

      語言符號差異和延異特性創(chuàng)生的不是索緒爾結構主義意義上的靜態(tài)能指,而是德里達解構主義意義上的動態(tài)痕跡。索緒爾認為“能指屬聽覺性質,只在時間上展開,而且具有借自時間的特征:(a)它體現一個長度,(b)這長度只能在一個向度上測定:它是一條線”[2]106。但德里達用動態(tài)痕跡概念所表達的能指不僅僅具有聽覺性質,還有視覺性質,并且要在網狀的時間框架中進行理解和解讀。痕跡是差異的可能性,是具有本源特征,是一切意義的絕對起源[3]92。延異促成語言符號之間形成一個意義流動的網絡空間。在這一空間中,不存在不變的意義,只有不斷變化的意義,意義是蹤跡不斷變化而產生的結果。

      由于德里達反對對文字與語音的二元對立式的劃分,一般文字涵蓋整個語言符號領域[3]61,延異性自然也在整個語言符號領域中發(fā)揮作用?!拔淖肿鳛椤赢悺?differance)是在場/不在場(presence/absence)這一對立基礎上不可想象的結構和運動?!甦ifferance’是差異、差異之蹤跡的系統(tǒng)游戲,也是‘間隔’(spacing)的系統(tǒng)游戲,正是通過‘間隔’,要素們之間才相互聯系起來。這一間隔是空隙的積極的,同時又是消極的產物……它也是口語鏈(即被稱為時間鏈或線性鏈的)的生成空間(becoming -space),生成空間使得文字以及聲音與文字之間的協調一致成為可能,也使得所指的傳達能由此及彼”[5]76-77。

      四、共時批判及解構式閱讀

      結構主義從共時的角度討論差異,德里達從歷時的角度闡述延異。共時角度的語言是靜態(tài)的系統(tǒng),歷時角度的語言處于動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中,語言符號不可避免地帶有歷時痕跡。德里達的文字學和索緒爾的語言學是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辨觀點。

      結構主義把語言看作是共時系統(tǒng),區(qū)分能指與所指,語言和言語,是為了對語言進行靜態(tài)分析。結構主義對意義和語用基本無法進行明確闡述。德里達關注的是動態(tài)語言,重視對動態(tài)語言使用中語義形成過程的研究。即德里達在文字學中想要強調的是符號的生成過程,而不是符號與意義的簡單對應。他倡導符號意義的生成性,反對對意義的僵化理解?!拔覀儽仨氂盟骶w爾的語言說出他未說出的東西:既沒有記號,也沒有符號,而只有記號生成符號的過程”[3]65。

      德里達所描述的文字擁有聯結形式與實體的功能,而且這種功能不是僵化的狀態(tài),而是動態(tài)的過程。德里達的差異不是可以被感知的實體化的形式差異,而是時間與空間相互形成轉化的游戲?!拔淖值倪@種間隔性、不可還原的差異性或厚度并不單是一種空間差異,而是一種‘夢幻’的構意結構,它造成內外區(qū)別同時又暗中抹去、跨越此區(qū)別,讓內外處于一種奇妙的‘錯位’關系之中”[6]82。詞語的指稱活動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網絡的形式展開,以至無窮。一個詞語的解釋需要其他詞語,這些其他詞語又指向另外一些相關的解釋詞語。詞語的指稱活動永無止境的進行,意義處于生成的過程之中。德里達認為,在符號意義的這種自我生成中,自然與制度、符號與象征之間不存在二元對立關系。符號的歷時變化和共時特征內外交錯,相互轉化。

      因而歷時與共時之間的對立也被德里達消解了。語言中不但擁有共時因素,更多地存在歷時因素,存在歷時性的痕跡。在這樣的語言符號觀之下,誕生了新的對閱讀與書寫關系的思考。傳統(tǒng)形而上學觀點認為,文字是呈現真理的,真理一旦呈現,文字的作用就消失了。文本固定不變意義的背后是作者統(tǒng)治之下的終極解釋。德里達的解構主義觀點則認為,文本的意義在符號構成的鏈條上游走,書寫的過程就是創(chuàng)造語義的過程。因為根本沒有終極意義可言,書寫不表達終極意義,閱讀也無法捕捉它。閱讀本身同書寫一樣就是創(chuàng)造意義的過程。文本不是呈現真理,而是塑造真理。語言符號的意義是在巨大的文本網絡中被暫時確定的。在文本網絡中,沒有中心,沒有確定性。

      首先,文本中沒有隱藏的秘密,“在事實上成為要解釋的一種意義的財富的后面,沒有可尋求的秘密意義”[7]226。閱讀不是尋找原初意義,理解不是以作者為中心。傳統(tǒng)的閱讀方式和理解方式必須讓位于對文本的解構活動?!敖鈽?,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和寫作方式,它針對壓迫性的、邏各斯中心的結構,視其中心為非中心,由此展開能指的自由游戲,揭示邏各斯秩序的自相矛盾,以此將封閉的結構轉化為開放性的話語”[1]92。其次,文本可以創(chuàng)生意義。解構主義閱讀不是傳統(tǒng)的重復性尋找意義源泉的閱讀,而是力圖在文本中找到被忽視被壓抑的‘不在場’因素,并從中發(fā)現意義創(chuàng)生的可能性。“‘解構’最令人眼花繚亂的絕技,其實也就是它在各種文學文本中的穿行”。第三,異質性他者在文本意義創(chuàng)生中發(fā)揮積極作用。解構式閱讀要求考慮文本中的異質性因素,“對他者進行思考,進行述說之時,體驗他者,盡管僅僅與他者發(fā)生關系,也必定不得不將他者卷入自同者的運動中”[8]。第四,讀者解構能力越強,創(chuàng)生的意義的可能性就越大,意義的動態(tài)性特征體現得越明顯。“要能夠對一個文本進行‘解構’,最關鍵的一條是自己要有原創(chuàng)性的思想。這種思想啟示并不是屬于所要閱讀的文本本身,而是你自己頭腦中原有的”[9]。但解構主義的閱讀方式不是將文本的解釋權讓給讀者,不是以讀者為中心。以讀者為中心的閱讀方式將再一次落入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傳統(tǒng)之中。作者不是作品意義的源泉,讀者也不是。總之,“德里達用‘意義鏈’來取代‘結構’這一概念。他認為作品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意義鏈,也就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系列的痕跡,讓我們借此去追尋意義。這些痕跡可以按照無限多樣的方式構成網絡,閱讀就是對文本進行不斷地拆解。文本的意義是無限多樣的,其意義的發(fā)掘需要讀者的想象力”[10]。解構不是閱讀方法,而是一種策略。它表明讀和寫是同時發(fā)生的活動。在解構主義視閾中,寫作與閱讀互文彼此,讀者和作者互為彼此。

      德里達對索緒爾的解讀和批評一度受到學術界的質疑。有學者認為,德里達將自己的解構主義強行加載到結構主義語言學之上,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和隨意性[11],是對索緒爾的誤讀。第一,在文字的地位上,“索緒爾排除書寫的做法不是出于形而上學的原因,而是出于方法論的考量”[12]。索緒爾并不是像德里達評述的那樣是語音中心主義者。第二,索緒爾沒有完全否定歷時研究。他本人在進行結構主義語言研究之前也是進行歷時語言現象分析的。德里達對索緒爾歷時與共時、內部與外部區(qū)分的解讀忽視了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研究的前提。索緒爾并沒有否定歷時語言研究,也沒有否定外部語言學。他的結構主義提出了一種研究語言的新視角和新方法。在這一點上,德里達與索緒爾并無本質區(qū)別。第三,德里達所界定的文字概念與索緒爾的文字概念并不是同一個概念。德里達的文字是原始文字,是包括語音符號的文字。而索緒爾用文字概念單純地指書寫系統(tǒng)。

      但是,不論德里達對索緒爾語言學研究方法的批判有多少主觀偏見,他所由此實現的對西方形而上學基礎的批判具有積極的方法論意義。通過文字學和解構主義,德里達帶給我們方法論上的啟示,給我們指出了一種新的哲學構思、新的研究方法或新的閱讀策略,而不是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哲學術語。用德里達解構主義的方法研究語言,會給我們帶來對語言問題的嶄新思考和認識?!暗吕镞_的解構主義,說到底是西方抽象取義思想史上的一段必然軌跡”[13]。他對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研究基礎的批判體現了其摧毀與繼承并行的解構策略[14],為新的寫作方式和閱讀方式開辟廣泛的可能性[3]1。

      “解構和當代的符號理論、喻說理論、文本理論獲得共識:沒有任何一個詞具有所謂純粹的語義,表意的過程是語義不斷變化的過程”[1]91。后結構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眾多的思想家、符號學家和文學理論家都接受贊同德里達關于意義生成的觀點并在相關學科中進行深刻闡述和發(fā)揮,如羅蘭·巴特和克里斯蒂娃的文本思想與德里達解構主義文字學思想一脈相承。

      [1] 童明.解構[J].外國文學,2012,(5).

      [2]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 普通語言學教程[M]. 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3] 雅克·德里達.論文字學[M].汪堂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4] 汪安民.延異[J].外國文學,2000,(1).

      [5] 包亞明. 德里達訪談錄[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 蔡祥元.外與內的游戲——德里達如何解構索緒爾的結構主義思想[J].現代哲學,2012,(1).

      [7] 杜小真,張寧.德里達中國演講錄[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

      [8] 高橋哲哉.德里達解構[M].王欣,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9] 盛寧.“解構”:在不同文類的文本間穿行[J].外國文學評論,2005,(3).

      [10] 孫昌育.西方主要哲學流派評述[M].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265.

      [11] 劉鑫.文字與語言——論德里達對索緒爾的解構[J].清華大學學報,1994,(4).

      [12] Harris,Roy.Saussure and his Interpreters[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1:177.

      [13] 陸揚.德里達——解構之維[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232.

      [14] 張一平.結構與解構——從索緒爾到德里達[J].外語學刊,2006,(4).

      猜你喜歡
      德里達索緒爾能指
      正義概念的所指霸權和能指反抗
      基于象似性的英語詞匯學習
      索緒爾的語音價值理論初探
      語言與文字:藝術視野下的文字與圖像關系研究之四
      會說謊的語言
      科技視界(2015年30期)2015-10-22 12:44:43
      被“延異”的語言*——德里達對索緒爾的批判再審視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2
      德里達論隱喻與摹擬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6
      索緒爾研究的哲學語言學視角——紀念索緒爾逝世100周年
      解構德里達的語言觀
      索緒爾與海德格爾語言觀*——本體論層面比較
      外語學刊(2011年1期)2011-01-22 03:38:17
      深圳市| 民权县| 白水县| 苏尼特左旗| 兴城市| 克山县| 蒲江县| 洛浦县| 霍州市| 芒康县| 兖州市| 彰武县| 手机| 长汀县| 云阳县| 屯留县| 漯河市| 饶平县| 施甸县| 娄烦县| 沧源| 贺兰县| 商都县| 新龙县| 防城港市| 汾阳市| 鄂尔多斯市| 乐都县| 崇左市| 交城县| 昭苏县| 临沧市| 右玉县| 中牟县| 库尔勒市| 南宫市| 平顶山市| 汾西县| 河西区| 饶平县| 寻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