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紅梅
(新鄉(xiāng)學(xué)院公外部,河南新鄉(xiāng)453000)
當(dāng)“蜜臘波橋”遇見“康橋”
——《蜜臘波橋》與《再別康橋》對照分析
端木紅梅
(新鄉(xiāng)學(xué)院公外部,河南新鄉(xiāng)453000)
法國詩人阿波利奈爾的《蜜臘波橋》和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都屬于優(yōu)秀的抒情詩,兩首詩寫作背景相似,具有難忘的情感經(jīng)歷;所選題目相關(guān),以實際存在物為歌詠對象;在情景設(shè)置上注重情景交融,以景寫情;講究韻腳,注重格律,有音樂之美;語言自然清新,形式排列富有美感。
《蜜臘波橋》;《再別康橋》;抒情詩;名作欣賞
《蜜臘波橋》被視為法國詩人阿波利奈爾最著名的詩篇,而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在中國也是廣為流傳。兩首詩作不僅是各自民族的文學(xué)驕傲,也是世界文學(xué)的奇珍異寶。作為詩界王國的奇才,兩人生活的年代相近,又都不幸英才早逝。在這里,將兩首詩做對照分析,不僅是出于藝術(shù)鑒賞本身目的,也是為更好學(xué)習(xí)和紀(jì)念兩人在文學(xué)史上做出的卓越貢獻。
兩首詩在許多方面都有相同點或相似處。
兩首詩寫作背景有一定相似性,都有難忘的情感經(jīng)歷做背景。“1907—1912年,阿波利奈爾與后來成為著名現(xiàn)代派畫家的瑪麗·羅朗桑相愛”[1],然而這段刻骨銘心的相戀結(jié)出的卻是酸澀的果子,兩人最終分道揚鑣。兩人分手以后阿波利奈爾每次回家經(jīng)過蜜臘波橋就會想起瑪麗。這段難忘的愛情,直接釀成了膾炙人口的愛情詩《蜜臘波橋》。應(yīng)該說這首詩中對愛情甜蜜和憂傷的回憶,以及生活的感悟,不僅僅包括了詩人與瑪麗的情感歷程,也有早先經(jīng)歷的相似的愛情失敗的影子和回顧,比如與猶太姑娘蘭達(dá)和家庭女教師阿妮·不勒丹的纏綿愛情。徐志摩在康橋大學(xué)即劍橋大學(xué)學(xué)習(xí)生活期間,正是其情感遭受低谷之時。他一方面解除了與原配夫人的婚約,承受家庭和親朋好友或責(zé)備或不理解的壓力,而另一方面卻追求林徽因失敗,形單影只,處于雙重困境,倍感孤獨凄涼。正是劍橋大學(xué)校園的美麗景致舒解他的憂苦,給他受傷的心以安慰?,F(xiàn)在要再次別離劍橋生活,他怎能無動于衷?他曾經(jīng)寫過《康橋,再見吧》,現(xiàn)在又寫出《再別康橋》,可見劍橋生活對詩人影響之大,詩人愛戀劍橋之深。
以“橋”為題,兩首詩題目有著相似性,這可以從字義本身和它承擔(dān)的寓意和象征說明。蜜臘波橋和康橋都是實際存在的,前者是真實的一座橋名,而后者則是劍橋大學(xué)的另一譯名。盡管后者詩作中沒有直接寫到橋,但寫了“河畔”“康河”“清泉”,可以說也間接寫了橋。不管是無意中的誤讀還是有意的牽強附會,“橋”字本身都是一個讓人充滿幻想的、靈動的、富有詩意的意象,這自然是基于它在實際生活中跨越河流溝渠、消除障礙、連接道路的功用。由此引發(fā),它往往成為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現(xiàn)在和未來的中介,它也是溝通夢境與真實、人間與天上的紐帶。這樣的意境和想象在兩首詩中,都或隱或現(xiàn)地存在的。可以說“蜜臘波橋”和“康橋”,不僅是歌詠和抒情的一個真實存在的實際對應(yīng)物,它們本身也是一個象征。即象征著往昔的幸福美好生活的記憶,也象征著對過去的告別,向現(xiàn)在和未來生活的邁進,這自然和兩首詩作的主題開掘聯(lián)系起來。
詩歌重在抒情。如何做到所抒之情源于心靈、發(fā)自肺腑,而不是矯情、濫情,兩位詩人在他們的詩作中作了很好的解答。這就是將“情”具像化,讓“情”有一個托身之處,寄寓之所,而不是空穴來風(fēng),無源之水。這“情”的寄寓之所就是“景”。這種“景”或者是自然之景,或者是人造之景,或者是寓動作于事件中的場景。優(yōu)秀的詩篇,一切“景語”都是“情語”,情景交融,情景互現(xiàn),兩者水乳交融,血肉相連,不可分割。
《蜜臘波橋》開篇就寫到“塞納河在蜜臘波橋下?lián)P波”,由塞納河和蜜臘波橋,見景懷情,情因景而生?!拔覀兊膼矍?應(yīng)當(dāng)追憶么”,物是人非,睹物思人,作者自然想到昔日的戀人,逝去的愛情。一座橋一流水架通了現(xiàn)在和過去。這和中國傳統(tǒng)的“賦、比、興”的手法中的“興”是一致的?!皹颉焙汀八笔欠植婚_的,橋是不動的,是靜止的,而水卻不是,它是河水,它要流動,它要“揚波”。一靜一動,反襯空間的永恒和時間的變化。變化的不只是河水,不只是時間,不只是戀人的離去,也有詩人的心境,那就是昔時的歡樂,今日的痛苦。詩人唯有借不變的蜜臘波橋,借不變的回憶去憑吊自己落寞的相思??梢韵胂笤娙苏驹跇蛏?,一動也不動,沉浸在回憶中。接下來,不管是“黑夜降臨”還是“鐘聲吟誦”,一個可見之景,一個能聞之聲,詩人的情感又由此生發(fā),“時光消逝了我沒有移動”,當(dāng)時的愛情是甜蜜也是憂傷,正如詩人所說“在痛苦的后面往往來了歡樂”。
《再別康橋》不是對戀情的回憶,而是對往昔在自然美景中自由、輕松、美好校園生活的追憶,色彩要亮麗鮮明得多。“輕輕的我走了”,用一個動作,一個場景,引出詩篇,而不是直接上來就是空泛的情感噴射。用“輕輕的”揭示詩人微妙的感情體驗?!拔逸p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云彩”空靈、美麗,寄寓了作者的相思和依戀。“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軟泥上的青荇”等,這一切皆是美好的“景”,真實的“物”,它們在詩人情感的投射下,就成了情感的載體,心靈的依托,也有了人的性靈和魂魄,可以和詩人對話,談心?!澳怯苁a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中“虹”,更成了“虹橋”,它連通了現(xiàn)實和夢幻,就像詩人所說的“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和《蜜臘波橋》中的橋一樣,徐志摩也借助了“橋”(一個是實的,一個是虛的),溝通了真實和幻想,現(xiàn)實和夢境。
過去的日子怎么樣呢?在《蜜蠟波橋》中,“我們就這樣手拉著手臉對著臉”,“永恒的視線”“追隨著困倦的波濤”,親密的動作表達(dá)的是一種愛人的依戀,溫暖的凝視是幸福的沉醉和對未來的向往。這一時刻顯得如此之長,以至于見證的“波濤”都有些“困倦”。詩人彼時彼地感受的是一種戀人的愛,人間的情。徐志摩沒有愛人的陪伴,但他有自然之愛,他有自己的“新娘”,那就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他完全沉醉在自然的懷抱中,“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以至于遐想連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條水草”,這還不夠,他還要大聲喊出來,“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一個是人間至情,一個是自然之愛,都是美麗,都是幸福。
不管兩位詩人多么不忍心,美好的時光終究要結(jié)束?!皭矍橄帕?像一江流逝的春水”,阿波利奈爾的愛情結(jié)束了,成了“一江春水”“昨日黃花”,詩人麻木憔悴,“讓黑夜降臨讓鐘聲吟誦/時光消逝了我沒有移動”,傷心自悼,唏噓感嘆“生命多么迂回”。相對于阿波利奈爾面對愛情消逝時的凝重和感傷,徐志摩與“康橋”分手時,雖然也難舍難分,感到“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但心情并不沉重和壓抑,他要在心中“悄悄”吹響“別離的笙蕭”,要“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似乎給人一種決然告別昨日的美好,再次走向人生的輝煌的意味。阿波利奈爾也并沒有一直陷入憂傷中,他在感嘆“生命多么迂回”后,又唱出了“希望又是多么雄偉”贊歌,他已經(jīng)完全認(rèn)識到“不論是時間還是愛情/過去了就不再回頭”的人生哲理。理性代替了傷感,繼續(xù)生活,向未來挺進,要向塞納河一樣永不停息地“奔流”,尋找自己新的目標(biāo),正如阿波利奈爾在1913年《未來主義的反傳統(tǒng)》中指出的:“真的藝術(shù),不在于和過去的結(jié)合,而在于大膽的追求未來?!?/p>
兩首詩都很重視格律,可以說兩首詩韻律和諧,富于音樂美。正如徐志摩所言“一首詩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內(nèi)含的音節(jié)的勻整與流動”[2]。這反映在章法的整飭和富有變化,以及用韻的安排。為達(dá)到此目的,重疊、反復(fù)、排比、對偶等手法的使用都是不可缺少的,這在兩首詩中都有表現(xiàn)。如《蜜臘波橋》中第二節(jié)、第四節(jié)、第六節(jié)和第八節(jié)都是“讓黑夜降臨讓鐘聲吟誦/時光消逝了我沒有移動”這兩句,在詩作中四次反復(fù),而分置在詩作開頭和結(jié)尾處的“塞納河在蜜蠟波橋下?lián)P波”和“塞納河在蜜蠟波橋下奔流”兩句,也是大同小異,只是一個詞的更改?!对賱e康橋》中第一節(ji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和最后一節(ji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也是結(jié)構(gòu)相同,重視使用疊字如“輕輕”“悄悄”,這些都可以形成一種復(fù)沓回環(huán)的結(jié)構(gòu),一唱三嘆,讀起來瑯瑯上口。在用韻上,《再別康橋》主要是在每節(jié)的第二行和第四行最后一個字押韻。如“正如我輕輕的來”中的“來”和“作別西天的云彩”中的“彩”,押的是“ai”韻。而“是夕陽中的新娘”中的“娘”和“在我的心頭蕩漾”中的“漾”,押的“ang”韻。在《蜜臘波橋》也可以找出類似的例子,如第一節(jié)中第一行末尾的“波”和“第三行末尾的“么”和第四行“樂”押韻。第二節(jié)第二行和第三行末尾的“誦”和“動”等,這些都增強了詩作的音樂性。當(dāng)然,這里說的是英文的漢譯本,對英語原文,也是有韻腳的。兩首詩內(nèi)在情緒節(jié)奏和韻腳的配合,使詩句流暢婉轉(zhuǎn),含蓄雋永,靈氣飛動,讓人回味無窮,值得再三咀嚼。
語言的質(zhì)樸、清新是兩首詩作的顯著特點。無論名詞、動詞,還是形容詞、副詞,兩首詩里并沒有奇崛冷僻的字眼。語言平易樸實,仿佛信手拈來,有些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白話”,如《蜜臘波橋》中的“手拉著手”“臉對著臉”“過去一天又過去一周”“過去了就不再回頭”,都讓人感覺親切自然?!对賱e康橋》中的“輕輕的”“走了”“招手”“悄悄的”“不帶走”等,毫無修飾,似乎張口而出,信手寫來?!胺比A落盡見真醇”,簡潔卻不簡單,平實、質(zhì)樸、清新自然的語言,就像夏日的微風(fēng),冬日的暖陽,戀人的絮語,家常、親切,直達(dá)人的心靈,讓人產(chǎn)生同感,引起共鳴。這很有古代詩人白居易的詩風(fēng),在自然本真的基礎(chǔ)上,講究煉詞造句,用詞準(zhǔn)確,精煉,以少勝多,來自生活,卻有高于生活,簡簡單單中溶進了美,溶進了愛,融入了詩人的性情和魂靈,使一草一木都含情,一橋一水都有意。
從詩歌形式上,兩首詩行數(shù)相似,字?jǐn)?shù)接近,都不算多,應(yīng)屬于較短小的篇章。詩行排列同中有異,在統(tǒng)一中有變化,整飭有序,而又不呆板?!睹叟D波橋》一共八節(jié),二十四行,而《再別康橋》則是七節(jié),二十八行。兩首詩的詩行排列打破常規(guī),富有創(chuàng)意,外形接近“之”字形,可以說錯落有致,很符合詩人聞一多提倡的建筑美的要求。詩行排列形狀近似河水的波紋和漣漪,讓人想起河水的流動,時間的流逝,給人一種流動的美感,引人遐想,使詩歌外在形式和歌詠對象巧妙結(jié)合,獲得聯(lián)系,詩意和圖像相互生發(fā),相得益彰,產(chǎn)生了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這一點在《蜜臘波橋》上顯得尤其突出,而阿波利奈爾其他詩作如《心》將詩行排列成“一顆心的圖像”[3],更是在詩歌外形上大膽改革,超出常人。
《蜜臘波橋》和《康橋》兩首詩之間有很多共同點,當(dāng)然也有不少差異。在詩的感情基調(diào)上,《蜜臘波橋》較為低沉,凝重,多一些感傷,而《再別康橋》則明快,亮麗輕靈;在詞語色彩上,《蜜臘波橋》在清新基礎(chǔ)上更為質(zhì)樸,而《再別康橋》則在自然本真基礎(chǔ)上更富于色彩變化;在生活感悟上,《蜜臘波橋》多了一些理性和深沉,使詩句更充滿哲理,顯出睿智和成熟,而《再別康橋》則更多讓景物體現(xiàn)自己的情思,再現(xiàn)自己的歡快和純情的心理。
[1]徐曙玉,邊國恩.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77-78.
[2]朱棟霖,丁帆.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24.
[3]劉象愚.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作品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7-128.
Analyses of Two Poems:Le PontMirabeau and Farewell to Cambridge
DUANMU Hongmei
(Institute of English Teaching,Xinxiang College,Xinxiang 453000,China)
Le Pont Mirabeau and Farewell to Cambridge belong to two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They are both wonderful,and they have something in similarities.Readers can get the ideas from the background,subject,scene,rhyme and language,which contribute to the beauty of poems.
Le Pont Mirabeau;Farewell to Cambridge;Lyric poetry;Masterpiece appreciation
I106.2
:A
2095-4476(2015)09-0062-03
(責(zé)任編輯:倪向陽)
2015-04-20
端木紅梅(1980—),女,山東菏澤人,新鄉(xiāng)學(xué)院公外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