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董仲舒的崇儒重教及其現(xiàn)代意義

      2015-03-28 19:51:36
      衡水學院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董仲舒仁義教化

      董 金 裕

      (臺灣政治大學 中文系,臺灣)

      董仲舒的崇儒重教及其現(xiàn)代意義

      董 金 裕

      (臺灣政治大學 中文系,臺灣)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可概括為“推崇儒學”“重視教化”。董仲舒于《賢良對策》中建議漢武帝獨尊儒術,可見其對儒家思想的理解及推重程度。董子強調仁義之道,主張重德輕刑。董仲舒之所以重視教化,與其所持之人性論密切相關。董仲舒在《賢良對策》的三策中,針對教化或作原則性概述,或提出具體的主張。董仲舒崇儒重教極具現(xiàn)代意義。儒家思想切于民用;為富而后教在今日尤宜重視;為改革選吏制度、不與民爭利之主張仍富有現(xiàn)代作用。

      董仲舒;崇儒重教;儒學;教化

      《三國演義》第一回開頭即云:“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講雖就政治形勢而言,其實學術的發(fā)展也是如此。春秋戰(zhàn)國時代,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呈現(xiàn)的是“分”的局面;但是到了戰(zhàn)國末期以至西漢初年,就出現(xiàn)了“兼儒、墨,合名、法”的《呂氏春秋》《淮南子》等融合諸子思想的雜家之作[1]。呈現(xiàn)的是“合”的局面。董仲舒順承此種趨勢,其學也是融合諸家,兼具儒與陰陽、道、法各家思想,《漢書》曰:

      仲舒遭漢承秦滅學之后,六經(jīng)離析,下帷發(fā)憤,潛心大業(yè),令后學者有所統(tǒng)壹,為群儒首。[2]1173

      又曰:

      漢興,承秦滅學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為儒者宗。[3]

      一則曰“令后學者有所統(tǒng)壹,為群儒首”,再則曰“始推陰陽為儒者宗”,可見董仲舒之學雖雜揉諸家,而以陰陽家之說推闡其意,但仍然是以儒家為其學術的宗旨。

      董仲舒的思想可從其著名的《賢良對策》中覘知大要,《賢良對策》共有三策,其第二策云:

      臣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yǎng)天下之士,數(shù)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2]1168

      于主張興學養(yǎng)士之外,更在第三策云: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2]1172

      后世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者即自此第三策發(fā)之。故《漢書》稱“及仲舒對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fā)之”[2]1173??梢姸偈鎸鬃又畬W的推崇,以及將儒學落實于政教中的貢獻之大。

      儒家極為重視教化的影響,孔子嘗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盵4]即是以譬喻的方式強調教化的影響之大??疾於偈娴摹顿t良對策》,在三策之中,“教化”二字竟出現(xiàn)十余次之多①,其他與教化相關之詞,如“化民”“變民”“德教”“更化”等亦多達二十幾次,凡此皆可見董仲舒之稟承儒家傳統(tǒng),對于教化的重視程度。

      董仲舒的思想規(guī)模極為宏闊,包羅天道論、心性論、涵養(yǎng)論、政教論等,且皆屬融會諸家之后的開新之論,非本文所能完全包羅。故僅依《賢良對策》所述者為綱領,輔以《春秋繁露》之所載,探討其崇儒重教的思想,并進而將這種思想與現(xiàn)代結合,闡發(fā)其所具有的時代意義,以見其雖時至今日,仍饒具值得我們認取采從者。

      一、 董仲舒之崇儒

      (一) 強調仁義之道

      在《賢良對策》三策中,董仲舒屢屢述及仁義,有時是單言仁義,有時則將仁義與其他德目合而言之,如第一策云:

      道者,所繇適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2]1164

      再如第二策云:

      堯受命,以天下為憂,而未聞以位為樂也,故誅逐亂臣,務求賢圣,是以得舜、禹、稷、卨、咎繇眾圣輔德,賢能佐職,教化大行,天下和洽。萬民皆安仁樂誼(義),各得其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2]1167

      又如第三策云:

      皇皇求財利,常恐乏匱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義,??植荒芑裾?,大夫之意也。[2]1171,②

      三策之中屢屢強調仁義的重要,但其所講的仁義雖承自孔、孟,卻又與之未盡相同。其言曰:

      《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故仁之為言人也,義之為言我也,言名以別矣!……是故《春秋》為仁義法,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5]174-176

      又曰:

      君子求仁義之別,以紀人我之間,然后辨乎內(nèi)外之分,而著于順逆之處也。是故內(nèi)治反理以正身,據(jù)禮以勸福;外治推恩以廣施,寬制以容眾。[5]178

      其意以仁為“安人”“愛人”“正人”,在“推恩以廣施,寬制以容眾”;義為“正我”“愛我”“自正”,在“反理以正身,據(jù)禮以勸福”,與孔、孟所講的仁義之意顯然不同。所謂“仁之為言人也,義之為言我也”,極可能是受秦代以來注重文字之學的影響,以字形結構分辨仁義所指之差異③。其說雖與孔、孟有出入,但其目標仍在于修己、善群,此則與孔、孟所欲達成的理想并無二致也。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董仲舒于強調義的重要之際,更注意到義利之辨,曰: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義與利。利以養(yǎng)其體,義以養(yǎng)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yǎng)也;利者,體之養(yǎng)也。體莫貴于心,故養(yǎng)莫重于義,義之養(yǎng)生人大于利。奚以知之?今人大有義而甚無利,雖貧與賤,尚榮其行以自好而樂生,原憲、曾、閔之屬是也。人甚有利而大無義,雖甚富,則羞辱大,惡惡深,禍患重,非立死其罪者,即旋傷殃憂爾,莫能以樂生而終其身,刑戮夭折之民是也。[5]185

      其說與孔子所言“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4]97。孟子所謂“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厭”[4]279??梢曰ハ喟l(fā)明。董仲舒并由此而提出受祿之家不與民爭利之說④,而其所謂“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之言更是傳誦千古[2]1172,⑤。

      (二) 主張重德輕刑

      既然強調仁義之道,很明顯的是對德養(yǎng)的重視,因此董仲舒認為施政應該以德教為主,而不應專任刑罰。如《賢良對策》第一策云:

      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yǎng)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于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2]1165

      在第二策中更舉周朝初年之重德教,與秦朝之任刑罰,結果是一治一亂,以互相對照,云:

      武王行大誼(義),平殘賊,周公作禮樂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虛四十余年,此亦教化之漸而仁誼(義)之流,非獨傷肌膚之效也。至秦則不然,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非有文德以教訓于天下也。誅名而不察實,為善者不必免而犯惡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飾空言虛辭而不顧實,外有事君之禮,內(nèi)有背上之心,造偽飾詐,趣利無恥。又好用憯酷之吏,賦斂無度,竭民財力,百姓散亡,不得從耕織之業(yè),群盜并起,是以刑者甚眾,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故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此之謂也。[2]1168

      在第一策中,將德、刑與陰、陽配合而言之,以陽為德,以陰為刑,認為天道以陽主生育養(yǎng)長,陰則積于空虛不用之處。若此論點,在《春秋繁露》中屢有論述,如《天道無二》云:

      陽之出,??h于前而任歲事;陰之出,??h于后而守空虛。陽之休也,功已成于上而伏于下;陰之伏也,不得近義而遠其處也。天之任陽不任陰,好德不好刑如是。[5]243

      《基義》也有類似的言論,曰:

      陽之出也,常縣于前而任事;陰之出也,??h于后而守空虛。此見天之親陽而疏陰,任德而不任刑也。[5]248

      凡此皆可見其所強調者乃在儒家所重視之德,但論述德之重要遠勝于刑,卻從陰、陽之出入、主從來闡發(fā),《漢書·五行志》所謂“始推陰陽為儒者宗”者,此即為明顯之例證。

      《論語》記載,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盵4]70可見董仲舒之重德輕刑,與孔子所見并無二致,只是推論方式不同。

      惟董仲舒雖重德輕刑,但對刑罰并不排斥,《春秋繁露·四時之副》云:

      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養(yǎng),秋清以殺,冬寒以藏。暖、暑、清、寒,異氣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歲也。圣人副天之所行以為政,故以慶副暖而當春,以賞副暑而當夏,以罰副清而當秋,以刑副寒而當冬。慶、賞、罰、刑,異事而同功,皆王者之所以成德也。[5]250

      也是推陰陽以成其說,認為罰、刑與慶、賞“異事而同功”,各有其作用,皆不可或缺。然而董仲舒又曰:

      天之志,常置陰空虛,稍取之以為助。故刑者德之輔,陰者陽之助也。[5]236

      可見刑罰雖不可無,但其作用僅在于輔佐德教而已,并非居于主要的地位,與孔子對政刑的態(tài)度相同,但推論方式則有差異。

      二、董仲舒之重教

      (一) 重視教化的原因

      董仲舒之重視教化,與其所持之人性論關系十分密切。他的人性論其實也是融會諸家,并參以己意,而提出新的見解。他為“性”下定義,云:

      性之名,非生與!如其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性者,質也?!灾坏秒x質,離質如毛,則非性已,不可不察也。[5]204

      其說與告子“生之謂性”[4]456,⑥,荀子“性者,天之就也”[6]290,“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不事而自然謂之性”[6]290,皆以為性乃天生自然,并無善惡可言。既然如此,當然對孟子的性善說持反對意見,曰:“性者,質也,詰性之質于善之名,能中之與?既不能中矣,而尚謂之質善,何哉?”[5]204“圣人言中本無性善名,而有善人吾不得見之矣,使萬民之性皆已能善,善人者何為不見也。觀孔子言此之意,以為善甚難當,而孟子以為萬民性皆能當之,過矣!”[5]217至于荀子的性惡說,董仲舒似乎并未加批評,乃是因為荀子之性論并非認定人性之本然為惡,而是說人性因情欲的導引,易流于惡而已。董仲舒對孟子的性善說固然是持反對態(tài)度,但追根究底,人性若無善端,則雖重視教化,如何能盡教化之功?可見董仲舒之重視教化,其說實涵有孟子性善說的因子在。綜而言之,董仲舒之人性論實已融會告子、孟子、荀子三家之說的部分觀點,然而又有所不同也。

      董仲舒又將性與心、氣、情欲結合,并以其慣常使用的推陰陽方式,認為只有依賴教化才能禁制情欲的放濫,曰:

      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誠,人之誠有貪有仁,仁貪之氣兩在于身。身之名取諸天,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天有陰陽禁,身有情欲栣,與天道一也。是以陰之行不得干春夏,而月之魄常厭于日光,乍全乍傷。天之禁陰如此,安得不損其欲而輟其情以應天?天所禁而身禁之,故曰身猶天也,禁天所禁,非禁天也。必知天性不乘于教,終不能栣。[5]205-207

      已注意到性與心、氣、情欲之間的關系,并從天道扶陽抑陰的觀點加以論證,其說頗為復雜,甚至有些糾葛,難以充分闡述。然而最值得我們注意,也是他最有新意,且最能符應他的重教主張者,乃是他的性三等說。云:

      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性如繭如卵,卵待覆而成雛,繭待繅而成絲,性待教而為善,此之謂真天。[5]209-210

      又云:

      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繭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能為雛;繭待繅以涫湯,而后能為絲;性待漸于教訓,而后能為善。善,教訓之所然也,非質樸之所能至也,故不謂性。[5]217-218

      其說似有將圣人之性歸于性善,斗筲之性歸于性惡之趨向,然則孟子之所謂性善系就先天所具之質性而言,荀子之所謂性惡系指后天因情欲無節(jié)度所造成的結果。如其確實有意以此融會孟、荀之說,則顯然還缺乏相應的理解。然而所謂“性待教而為善”“性待漸于教訓,而后能為善。善,教訓之所然也”,才是其人性論的重心所在,之所以重視教化的原因即在于此。就此重視教化之目標而言,董仲舒與孟、荀之所致力者實無異趨。

      (二) 如何推行教化

      基于對教化的重視,董仲舒在《賢良對策》的三策中,皆針對教化,或作原則性的論述,或提出具體的主張,如在第一策即以古之王者修教化以成美俗為例,建請漢武帝更化以修飭五常之道,曰:

      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義),節(jié)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衽R政而愿治七十余歲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則可善治,善治則災害日去,福祿日來?!蛉收x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五者修飭,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靈,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2]1165-1166

      在第二策中除了主張興太學以養(yǎng)士之外,更建議改革選吏制度,不能再專從高官及富豪之家選用官吏,而應廣開賢路;并于任用之后加強考核,不以年資之久暫,而以才德之高下,作為升遷的依據(jù)。其言曰:

      臣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yǎng)天下之士,數(shù)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夫長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選郎吏又以富貲,未必賢也。……臣愚以為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wèi),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夫如是,諸侯吏、二千石皆盡心于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阋匀赵聻楣Γ瑢嵲囐t能為上,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則廉恥殊路,賢不肖異處矣。[2]1168

      在第三策中則提出受祿之家不與民爭利,使百姓尊其行為的高尚,樂于順從其教,敬其操守的清廉而受感化,養(yǎng)成不貪鄙的習性。又提出獨尊儒術的主張,以滅息邪僻之說,并讓人民有所適從。曰:

      受祿之家食祿而已,不與民爭業(yè),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所宜法以為制,大夫所當循以為行也?!枪氏赂咂湫卸鴱钠浣蹋窕淞回澅?。……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2]1171-1172

      董仲舒以為推行教化最重要的目標乃在于崇本,所謂本者,指天、地、人三者,能崇奉此三者才能兼勝于人,獲得人民的擁戴追隨。云:

      夫為國,其化莫大于崇本。崇本則君化若神,不崇本則君無以兼人?!沃^本?曰: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yǎng)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yǎng)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髦髻t君,必于其信,是故肅慎三本,郊祀致敬,共事祖禰,舉顯孝悌,表異孝行,所以奉天本也;秉耒躬耕,采桑親蠶,墾草殖谷,開辟以足衣食,所以奉地本也;立辟雍庠序,修孝悌敬讓,明以教化,感以禮樂,所以奉人本也。三者皆奉,則民如子弟,不敢自專,君如父母,不待恩而愛,不須嚴而使。[5]117-118

      崇奉天、地、人三本之道乃在于推行仁義孝悌等道德涵養(yǎng),以化民生善,而不以威勢成政。故云:

      圣人之道,不能獨以威勢成政,必有教化。故曰先之以博愛,教以仁也;難得者,君子不貴,教以義也;雖天子必有尊也,教以孝也;必有先也,教以弟也。此威勢之不獨恃,而教化之功不大乎![5]224

      又云:

      傳曰:天生之,地載之,圣人教之?!示裾撸F孝弟而好禮義,重仁廉而輕財利,躬親職此于上而萬民聽,生善于下矣。[5]224

      凡此皆與以上所述崇儒之強調仁義、重德輕刑同條共貫。由是可見董仲舒之被推許為“群儒首”“儒者宗”者,蓋有其原由也。

      三、 董仲舒崇儒重教的現(xiàn)代意義

      董仲舒尊崇儒家、重視教化的結果,在其所處的時代已發(fā)揮很大的作用,《漢書·董仲舒?zhèn)鳌吩唬骸白晕涞鄢趿?,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fā)之?!盵2]1172-1172自此以后,儒家思想遂居于中國學術思想的主流地位,深刻影響政治教化的各個層面,長達兩千多年。時至今日,董仲舒的態(tài)度及主張,仍深具時代意義,約而言之,至少有下列數(shù)端:

      (一) 為諸子百家各有其長,但以儒學最切于時用

      先秦時代,諸子勃興,據(jù)《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所載,共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等十家。此十家各有其所出,也各有其所長及所短,但雖相反而相成,故《諸子略》小序云:“《易》曰:‘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癞惣艺吒魍扑L,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jīng)之支與流裔?!盵1]899雖云諸子百家皆屬六經(jīng)之支與流裔,但《漢書·藝文志》仍明言儒家“游文于六經(jīng)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為最高”。推許儒家“于道為最高”[1]890,認為其地位迥出于諸子之上。

      儒家講求仁義而重禮教,以孝悌為基礎,以為“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4]62。以仁修己,推而治人,更由家庭擴展至社會,以至天地萬物,故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盵4]123孟子云:“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盵4]509-510此種由近及遠的推愛方式,顧及人情的親疏遠近,而有輕重緩急之別,最合乎事理之宜,既切于民生日用,也容易了解、實踐。是否“于道為最高”?雖然難以斷言,但其能居于主流的地位,實非偶然。

      自清朝中葉鴉片戰(zhàn)爭以還,在列強的堅船利炮侵凌之下,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大失,以為傳統(tǒng)文化皆屬糟粕,鄙而棄之惟恐不及。所幸歷經(jīng)頓挫轉折,現(xiàn)代人已逐漸體會傳統(tǒng)文化有其精粹而值得珍貴之處,因此乃有國學熱之風潮興起。所謂國學者,理應包含諸子百家,但如上所述,儒家思想切于民用而易知易行,因此吾人今日推展國學,固當以儒家思想為主,自不待言。

      (二) 為富而后教乃孔子之所重,在今日尤宜重視

      據(jù)《論語》記載:“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唬骸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盵4]199足見孔子以為治民之道,乃在于先富后教。蓋民生富足之后,即當施以教化,否則容易放逸為非,以至淪于相互侵凌、弱肉強食,與禽獸相去不遠。故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盵4]360-361教化之重要于焉可見。

      民生有六大需要:食、衣、住、行、育、樂。前四項偏于物質層面,而以滿足生理需求為主;后兩項偏于精神層面,而以滿足心理需求為主。想要判斷人民之水平是否達到文明的程度,可從其生活較注重哪一個層面加以判斷:較注重前者則文明程度仍有待提升,較注重后者則文明已達一定程度。目前因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國民生活的前四項基本上已漸能滿足,但國民的素質并未相對提升,不注重整潔,不遵守秩序,不講求禮貌,……等種種脫序行為屢見不鮮。凡此皆有賴于我們致力于推行教化,以儒家講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4]232,⑦,以及講求禮教,非禮則不視、聽、言、動的四勿精神[4]181-182,⑧,讓國人接受熏陶化育,而皆具有高尚的涵養(yǎng),以形成良好的風氣,促進社會的安定和諧,并贏取國際上的正面形象,彰顯出傳統(tǒng)文化的珍貴。

      (三) 為改革選吏制度、不與民爭利之主張仍富有現(xiàn)代作用

      董仲舒在《賢良對策》的二、三策中,曾分別提出改革選吏制度,以及食祿之家不與民爭利的主張。時至今日,雖時移勢異,仍非常值得我們認識其所蘊含的意義,掌握其所具有的精神。

      就改革選吏制度而言,不能專從高官及富豪之家選用官吏,而應廣開用賢之路,則政治資源才不致于被富貴子弟壟斷。廣開進賢之路的結果,可使當時能孝悌、力田的貧寒子弟有機會從政,不上進的富貴子弟即無法繼續(xù)位居要津。如此則社會的上下階層可以保持流動,因而長期擁有活力,此對于社會的進展裨益極大。晉用人才只注重其賢能與否,而不論其出身背景,只要肯努力,即有機會出人頭地,可鼓勵大家力爭上游,在今天仍具有很大的意義。另外在晉用官吏以后,其升遷不以日月為功,而以實試賢能為上,如此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的結果,可使廉恥殊路,賢不肖異處,則對于吏治的清明、行政效率的提升,將可發(fā)揮很大的作用。也同樣地可以發(fā)揮實事求是的精神,遏止偷懶怠惰、走偏門左道的歪風,有其時代的意義。

      就食祿之家不與民爭利而言,讓有高俸祿之收入者不與從事農(nóng)、工、商等收入較少階層者爭奪利源,以達“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在今天更深具意義。蓋貧富不均已是目前世界各國皆必須面對的嚴重問題。據(jù)國際慈善機構樂施會(oxfam)的調查指出,貧富差距的情形已愈來愈大,全球占人口總數(shù)前1 %的富人所擁有的財產(chǎn),至2016年,將超越其他99 %人口財產(chǎn)的總和。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4]237,⑨,資源分配不均實為社會動亂的根源。故如何避免掠奪,讓資源的分配合乎公平正義,以消弭貧富的差距,減少人間的不幸,增進社會的安定和諧,更是現(xiàn)代人類所應共同面對,并集思廣益,積極尋求解決的問題。

      四、結語

      儒者所欲達成的目標,乃在于修己以安人、安百姓[4]222,⑩,在于博施于民而能濟眾[4]1237,?,然而除非在政治上得志,則難以遂其所愿。先秦時代的孔子、孟子等儒家宗師,雖然懷抱極大的理想與熱誠,想要得君行道,但終其一生,仍未能實現(xiàn)。直到兩漢初期,董仲舒才開始扭轉此一情勢,在獲得漢武帝的信任之后,將其所主張者化為實際的政策,使儒家思想取得正統(tǒng)地位,并且獲得部分實現(xiàn),功績十分值得肯定。但是為了迎合帝王及時代風潮,不得不揉合百家,并以陰陽家之說作為推論方式,將儒者所強調的人的主體性,轉換為具有權威性格的天,從而被統(tǒng)治者假借運用,難免也遭致批評。

      然而從儒者之目標乃在于由內(nèi)圣以達外王的角度來看,如非董仲舒的極力推崇儒家,儒家是否能在政治上取得主導的地位,并因而使儒家向來所主張的仁義之道,以及“導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治民方式,得以在歷史上實現(xiàn),則十分難以斷言。更何況盡管時至今日,不論其所堅持的理念,如尊崇兼顧情理的儒家思想,強調教化的重要等;或所提出的具體主張,如改革吏治、消弭貧富差距等,仍饒具時代意義。凡此皆可見董仲舒之所樹立及影響者,既深且遠,值得我們在肯定之余,擷取其精要作為行政施教的參考。

      ① 經(jīng)統(tǒng)計,第一策出現(xiàn)11次,第二策出現(xiàn)3次,第三策出現(xiàn)2次,計凡16次。

      ② 三策之中述及仁義之處皆不只一條,此處為省篇幅,僅各引較簡短之一條以為例證。

      ③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敘》:“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臺北黎明文化事業(yè)公司,1978年影印經(jīng)韻樓藏版。又《漢書·藝文志》著錄有與董仲舒同時代的司馬相如《凡將》一篇。

      ④《賢良對策》第三策:“故受祿之家,食祿而已,不與民爭業(yè),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所宜法以為制,大夫所當循以為行也?!庇帧洞呵锓甭丁ざ戎啤罚骸疤觳恢嘏c,有角不得有上齒,故已有大者,不得有小者,天數(shù)也。夫已有大者,又兼小者,天不能足之,況人乎!故明圣者象天所為為制度,使諸有大奉祿,亦皆不得兼小利,與民爭利業(yè),乃天理也?!?/p>

      ⑤ 但《春秋繁露·對膠西王越大夫不得為仁》作“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遠不如《漢書·董仲舒?zhèn)鳌匪d之膾炙人口。

      ⑥《孟子·告子上》:“告子曰:‘生之謂性。’”

      ⑦《論語·衛(wèi)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⑧《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仠Y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⑨《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⑩《論語·憲問》:“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唬骸缢苟押??’曰:‘修己以安人?!唬骸缢苟押??’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p>

      ?《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p>

      參考文獻:

      [1] 班固.漢書·藝文志[M].顏師古,注.王先謙,補注.影印光緒庚子春日長沙王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897.

      [2] 班固.漢書·董仲舒?zhèn)鱗M].顏師古,注.王先謙,補注.影印光緒庚子春日長沙王氏校刊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

      [3] 班固.漢書·五行志[M].顏師古,注.王先謙,補注.影印光緒庚子春日長沙王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600.

      [4]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

      [5] 董仲舒.春秋繁露[M].蘇輿,義證.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

      [6] 新編諸子集成編委會.新編諸子集成:第二冊[M].臺北:世界書局,1972.

      Dong Zhongshu’s Idea of Praising Confucianism and Valuing Education and Its Modern Significance

      DONG Jinyu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aiwan Political University, Taiwan, China)

      Dong Zhongshu’s ideas can be summarized as “praising Confucianism and valuing education”. His deep understanding and high prase of Confucian thougths can be seen from his suggestion of respecting Confucianism alone to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in hisCountermeasures to be Able and Virtuous.He emphasized the idea of benevolence and advocated moral education rather than punishmen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 the three contermeasures in hisCountermeasures to be Able and Virtuous,he outlined the education principles and put forward some specific education suggestions. It can be said that his praising Confucianism and valuing education is of great modern significance. Confucian thoughts are suitable for people. The idea of enriching people’s material wealth before educating them is still valued today and that of selecting officials for reform and not striving for gain with people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times.

      Dong Zhongshu; praising Confucianism and valuing education; Confucianism; education

      B234.5

      A

      1673-2065(2015)03-0010-06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3.003

      (責任編校:衛(wèi)立冬英文校對:吳秀蘭)

      2015-04-10

      董金裕(1945-),男,臺灣苗栗人,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文學博士。

      猜你喜歡
      董仲舒仁義教化
      行仁義與由仁義行
      春秋決獄與法律解釋——以董仲舒春秋決獄案例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問題研究述評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9:00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三軸攪拌樁在仁義排澇站基礎處理中的應用
      春秋“王魯”說芻議:以董仲舒為中心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4:52
      仁義不過是“客棧”?
      中學生天地·高中學習版(2017年11期)2017-12-11 09:37:49
      《孔雀東南飛》女德教化主題探析
      古希臘悲劇的教化旨歸探析
      胶南市| 兴仁县| 喀喇| 嘉祥县| 和顺县| 甘孜| 阳信县| 民县| 江达县| 伊宁市| 宝清县| 台南市| 宁化县| 淳安县| 永安市| 沾化县| 洛隆县| 蛟河市| 郓城县| 孝昌县| 射洪县| 太仓市| 富蕴县| 北碚区| 仪征市| 宜城市| 彭山县| 武川县| 淮安市| 名山县| 马关县| 和政县| 秀山| 新平| 高雄市| 新泰市| 茌平县| 鱼台县| 茶陵县| 汉寿县| 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