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軍
(湖南科技大學 法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實踐教學是成人教育本科法學專業(yè)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全日制法學本科實踐教學相比具有諸多共性,如旨在鍛煉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提高學生對現(xiàn)實法律事務的分析處理能力等。但同時成教法學本科實踐教學亦有其自身的特點。如何針對成教法學本科教育的特點創(chuàng)新其實踐教學模式,對于成教法學本科教育培養(yǎng)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成人法學本科專業(yè)的實踐教學整體情況不容樂觀,以湖南省某一本院校的成教法學本科教育為例。該校成教法學本科(專升本)學制為2.5年,專業(yè)理論課650課時,實踐課安排為3周,核算為90課時左右,實踐教學的內容為見習與實習、組織形式為自行完成,學校不進行統(tǒng)一安排。由上可見,實踐教學存在課時量不足、學校對實踐教學的指導和監(jiān)督管理不到位,實踐教學流于形式,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落實。在全國大多數(shù)高校舉辦的成人法學本科教育中,上述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成人教育辦學理念是對成人教育辦學傳統(tǒng)、文化底蘊、人文精神的概括和提煉,也是對它們的一種超越和提升[1]。具體而言就是辦學者希望將成人教育辦成什么樣子,要達到什么目標。成教法學本科教育是一種學歷教育,受教育者的根本目的就是獲得大學本科文憑。在成人教育發(fā)展的前期和中期,辦學者的辦學理念主要是完成“補課”任務,即使在職人員和學歷層次較低者接受和完成高等教育。但于今而言,則是如何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應用型合格法律人才,甚或彰顯本校辦學特色的法律人才,而不可囿于受教育者單純的以獲得文憑為目標的表象。否則,無論是實踐教學還是理論教學都將因辦學理念的錯誤導向嚴重影響人才培養(yǎng)質量。因此,在當前形勢下,更新成人法學本科教育理念,使之符合社會發(fā)展和職業(yè)需要,同時反映學校辦學特色和優(yōu)勢決定著成人法學教育的準確定位和努力方向。
自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間,總計有7 000 多萬人通過成人教育獲得了不同層次的學歷證書[2],滿足了我國當時高等教育資源缺乏、基礎教育薄弱條件下國家建設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在近年的高等教育大發(fā)展的背景下,成人教育對全日制本科教育的補充地位受到削弱。原因在于普通高校的大規(guī)模擴招使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轉變?yōu)榇蟊娀慕逃?,成人教育的生源大大縮小。同時,以往的低學歷層次者大都已經(jīng)通過成人教育或者其他途徑提升了學歷層次?,F(xiàn)在成人教育的辦學領域僅限于業(yè)余學歷教育?;谏鲜鲈颍芏嗳苏J為成人學歷教育的發(fā)展空間已經(jīng)越來越小,成教學歷教育可能面臨消亡。這直接影響了成教法學本科辦學單位對教育的投入明顯不足,尤其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往往產生減少經(jīng)費投入、弱化師資配備等思想,制約了法學本科實踐教育的開展。
我國成人學歷教育的辦學機構主要是普通高校所設立的成人教育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院。在當前各高校以學術研究水平作為高校排名主要依據(jù)的評價體制下,成人教育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院在各高校的地位明顯不如其他教學院系,學校對該類校內辦學機構不可能予以應有的重視。同時,成人教育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院在各高校的設置其最終目的是為學校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效益,本質上說是一個營利部門,既然是營利必然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收益。因此,在課程安排、教學模式、教學條件等方面都可能依托全日制本科學生的教育資源,很難針對成人法學本科教育的特點進行教學,在實踐教學方面此點表現(xiàn)更為突出,即很難安排經(jīng)費和人員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指導學生開展具有成效的實踐教學活動。
一是課時安排的不合理。以前述某高校繼續(xù)教育學院成教法學本科的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比較來看,理論課課時與實踐課課時安排明顯不合理。法學專業(yè)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課時明顯偏少,且對于成人教育而言,重在培養(yǎng)實踐性的法律人才,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的實踐操作能力,使之在接受教育后較快適應工作的需要,而不是重在理論知識的灌輸。二是實踐教學內容設置缺乏針對性。我國法學教育曾經(jīng)一直被走學術型還是職業(yè)型所困擾,學術型一度成為法學人才培養(yǎng)的指揮棒,但實際情況是要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yǎng)成學術型創(chuàng)新人才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xiàn)實的,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F(xiàn)在職業(y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學界的共識,成人法學教育旨在培養(yǎng)能夠熟練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操作型人才,而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成人本科院校在實踐教學內容設置上沒有針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和生源特點進行,結合自身辦學特色設置實踐課程的更是少之又少。
成教法學本科實踐教學雖然在教學計劃中各辦學單位均有體現(xiàn),而且大多數(shù)高校借助自身法學全日制教育的教學條件開展成教教學,但是依然存在以下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實踐教學組織松散。成教法學本科的實踐教學在組織形式上遠不如全日制本科實踐教學規(guī)范和落實到位,雖然許多高校都安排了諸如模擬法庭、審判觀摩等實踐教學內容,但在組織實施上往往是由學生自行決定是否參加,或者干脆不集中安排實踐教學,加上有些高校缺少對實踐教學的硬性考核要求,對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缺乏約束力,使實踐教學流于形式。二是實踐教學平臺搭建、利用不到位。依托于全日制法學教學的實踐條件開展成教法學的實踐教育活動是對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在具體實施中,針對成教學生的特點在時間安排等方面還缺少研究和實踐。而且成教法學學生大多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有的就是從事與法律相關的職業(yè),因此,在實踐平臺的搭建方面應該更加靈活,采取的形式也應該更加多樣化。
一方面理論課教師與實踐課教師沒有相對的區(qū)分。雖然大多數(shù)高校的理論課教師具有高學歷、高職稱,有的在理論研究上還頗有建樹,完全能夠勝任理論課教學工作,但實踐能力卻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教師較少或者從未參加過法律實踐活動,由這部分教師承擔理論課教學與實踐教學“一肩挑”,是無法勝任對學生實踐教學的指導和能力培養(yǎng)的。另一方面實踐課教師的配備欠科學。一般而言實踐教學教師應包括校內指導教師和校外指導教師,以校外指導教師為主承擔實踐教學任務。實踐中,校內指導教師僅僅起到了帶隊的作用,對學生的實踐環(huán)節(jié)缺少監(jiān)督和檢查,校外指導教師只對具體的法律事務工作進行指導,缺少與校內指導教師溝通和交流,二者在聯(lián)合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方面的合作意識不強,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成教法學本科教學的目標是整個法學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直接決定了成教法學的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的準確定位。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著力培養(yǎng)與市場對接、能夠適應市場變化和需求的服務型法律人才是成教法學教育的目標。實踐教學是圍繞在成教法學教育目標項下的子目標,即通過實踐教學達到理論知識融通、理論與實踐融合,達到鞏固理論知識,提升運用理論處理實際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縮短服務市場的適應性期的目的。準確定位成教法學本科教學實踐的目標,對于積極探索法學實踐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助于根據(jù)成教法學教學的特點科學設置實踐教學內容。由于成教法學本科教育是一種學歷教育,與全日制本科教育相比較,具有諸多共性,如課程教學體系基本相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均是必修內容等,因此,不少高校存在著照搬全日制學生課程(實踐教學課程)設置的現(xiàn)象,沒有根據(jù)成教學生的生源特點和工作、就業(yè)需要進行實踐課程的設置。徐顯明教授曾指出,法學教育已經(jīng)進入到多元化時代。每個層次的法學教育都應有自己的特色,沒有特色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所以在辦學定位上應以特色為本[3]。成教法學本科實踐教學的特色應立足于兩個方面:一是成教教育本身的特色,重點在于根據(jù)成教學生的工作實際需要和就業(yè)意向安排實踐教學內容。如有的學生在工商部門工作,則應安排其熟悉和操作與經(jīng)濟法、商法等與工商部門工作相關的法律實務為實踐教學的內容等。二是根據(jù)各高校自身的法學教育優(yōu)勢和特色安排實踐教學的內容。如有的普通高校依托其自身辦學特色開辦了相應成教特色法學課程,在實踐教學內容設置上就可以此為實踐教學內容,加強成教法學人才的特色培養(yǎng)。
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是法學教學的兩大組成部分,對培養(yǎng)成教法學人才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實踐教學的獨立安排是培養(yǎng)法學適應性人才的必備條件,與理論課堂上運用案例教學、討論教學、問題教學不同,實踐教學與社會實際密切聯(lián)系,能夠讓學生直接感知社會現(xiàn)實,積極參與其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教師的指導下處理具體法律事務。因為“標準教科書不是討論現(xiàn)實生活中的法律狀態(tài),而往往討論的是應然的、超越現(xiàn)實的、理想化的架構方式”,而“學生一代代面臨不同的問題,國家的制度、司法實踐的問題也層出不窮,不會限定在教科書的范圍內”[4]。法學實踐教學所承擔的任務是面對紛繁復雜的法律事務時,學生在具備基本理論知識的前提下,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這也是法學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因此,按照教學計劃的要求設置獨立的實踐教學必修課,是提高實踐教學地位和有效開展實踐教學的前提。同時,針對成人法學本科教育的特點,在實踐教學課時量的安排上應側重對實踐課時的考慮,即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的比重應該相當,或者至少占總課時的1/3 以上,以適應縮短成教法學本科學生對實際工作和就業(yè)的熟悉期的需要,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以“熟練工”的心態(tài)和能力投入工作。
成教法學本科學生的生源構成(較多為在職人員)和學習的時段性(業(yè)余時間學習)要求其實踐教學形式更具靈活性。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不限于法院、檢察院、律師所等法律職業(yè)機構,而是遍及各行各業(yè),凡是需要法律治理的地方,就需要法律人[5]。與全日制本科法學專業(yè)學生的學習目標考研、司法考試和就業(yè)不同,成教學生中雖有部分學生有司法考試的需要,也有少數(shù)在本科畢業(yè)后有繼續(xù)深造的愿望,但更多的則是基于現(xiàn)實工作的需要。因此,成教法學本科實踐教學計劃的落實取決于實踐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和實踐平臺的搭建和有效利用。在組織形式上,校內實踐教學課應充分利用普通高校法學專業(yè)既有的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法律咨詢室等平臺,以教師主導下的集中教學和訓練為主,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法律職業(yè)的工作流程和基本操作常識,為校外實踐教學準備條件;在校外實踐教學課方面,除了利用全日制本科學生的實踐教學平臺,如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實習單位以外,根據(jù)成教法學本科學生工作單位的法律需求,進一步拓寬實踐渠道,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自主完成或者自我組合完成實踐教學為主。這樣有利于靈活安排實習時間,充分挖掘實踐教學資源,使實踐教學的真正落實成為可能。
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質量是實踐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人才保障。作為教師的法律人應該明確,法律具有極強的工具性價值,法學研究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為了法律的應用。在實踐教學的師資配備上,教師首先應該是具備較強法律思維能力、法學知識扎實、諳熟實務操作的法律人,因為“一個法律人只懂法律,不懂法律賴以存在的社會機理,猶如一個醫(yī)生只知病癥,不明病理那樣”。用美國律師布郎的話來說,“一個只懂法律的人,只是一個十足的傻漢而已。”[6]具體而言,校內實踐教學教師應該是具有法律執(zhí)業(yè)資格,并長期不間斷地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人。建立一支既有牢固的法學理論知識,又有處理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和經(jīng)驗的校內專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對于保證實踐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外實踐教師則應根據(jù)實踐教學的具體內容予以配備,重點考慮其實際工作能力、工作業(yè)績和工作經(jīng)驗積累,因為其與學生之間更多的是一種“師徒關系”,直接指導學生處理具體的法律事務。校內指導教師與校外指導教師應該進行相對的分工與合作,共同致力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好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能使教師總結教學經(jīng)驗、檢測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水平;也能使學生在得到鍛煉的同時,修正錯誤、提高法學專業(yè)素質,從而使得法學實踐教學真正起到和理論教學相輔相成、發(fā)揮“合力”,維持法學教學體系動態(tài)向更高層次發(fā)展的作用[7]。實踐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教師指導水平的提高,因此,僅僅在實踐教學結束后再進行教學評價是遠遠不夠的,應將評價貫穿于整個實踐教學之中,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總結教學工作得失。這就需要在實踐教學開始前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領會,以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實踐教學內容的準備情況等;教學過程中,準確判斷學生對實務的認知和操作技能,及時引導,以順利處理具體法律事務,并檢查督促撰寫實踐教學日志,以考核其在實踐教學中的具體工作和學習的收獲,把握其能力發(fā)展和提高的軌跡;實踐教學結束后,及時總結,通過撰寫實踐總結、論文、專題報告,全面考核學生實踐活動的階段性成果。在對實踐教學評價全程化的前提下,科學評價實踐教學效果是評價的核心內容。成教法學本科實踐教學效果評價應遵循客觀原則、發(fā)展原則和和定性定量原則。簡而言之,就是對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學習態(tài)度、工作內容、工作量及取得的成績進行客觀評價,在終身教育的理念指導下評價學生的既有能力和發(fā)展?jié)摿???茖W評價實踐教學效果,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亦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在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更具針對性,另一方面更好地把握成教本科法學實踐教學規(guī)律和特點,為今后的實踐教學指導積累經(jīng)驗。
另外,在加強實踐教學師資培訓、搭建校內外實踐平臺等方面,應克服經(jīng)濟效益至上的狹隘觀念和短視行為,加大經(jīng)費投入,為實踐教學的圓滿完成提供財力支持和保障。
[1]吳振球.論成人教育的辦學理念與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05(6):18-19.
[2]劉春.淺探成人教育的改革——以成人法學教育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5):3-5.
[3]徐顯明.中國法學教育的發(fā)展趨勢與改革任務[J].中國大學教學,2009(12):4-6.
[4]馮象.漫談法學教育——在熊中為熊在鳥中為鳥[J].法制資訊,2009(12):54-57.
[5]張文顯.貫徹十七大精神,發(fā)展改革中國法學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08(2):10-17.
[6]埃德加·博登海墨.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7]匡旭峰,汪磊,盛鋼.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下的法學實踐教學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8(7):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