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恩澤
在傳統(tǒng)的認知中,政治黑暗、軍閥混戰(zhàn)是北洋時代的標簽。連年的軍閥混戰(zhàn)給中國帶來深重的苦難,戰(zhàn)火紛飛生靈涂炭。但在這黑暗之中真的就沒有一絲希望,一點曙光么?
堪比春秋的百家爭鳴
北洋政府時期堪稱自春秋戰(zhàn)國之后又一個思想學說百家爭鳴的時期。各種思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讓古老的中國煥發(fā)出生機活力。出現(xiàn)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君主專制,給封建傳統(tǒng)文化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同時新文化新思想也開始為社會大眾所了解;二是政府的寬容政策給了各種思潮生存發(fā)展的空間,這是新文化運動能夠轟轟烈烈進行的重要原因。雖然北洋政府總統(tǒng)、總理的更迭如同走馬燈一樣,但是無論袁世凱還是段祺瑞以及后來的徐世昌乃至曹錕等人,他們都沒有太多的去干預和控制思想文化。如果他們像清朝搞文字獄一樣進行文化專制,那么后人也就見不到魯迅先生那些尖銳的批判文章了。所以說北洋政府在文化政策上還是值得稱道的。最起碼《新青年》上的那些文章沒有被禁止刊登。
中國教育的黃金時代
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教育可以說是歷史上教育最好的時期之一。各路軍閥雖然整天你爭我討,但是他們對于教育都比較重視,而且在教育事業(yè)上的用人也不拘一格。當時的高中語文課本有一篇課文是蔡元培在北大校長就職典禮上的演講。眾所周知的是這篇演講拉開了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序幕,并對當時的中國教育界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但在當時,蔡元培是國民黨的黨員,是北洋政府的政敵。而北洋軍閥能讓自己的政敵當最好大學的校長,不得不佩服那些軍閥們的容人之量,也任人唯賢。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那一時期陳獨秀曾擔任北大的文科長,也就是說北洋政府每月發(fā)工資養(yǎng)著陳獨秀來批判自己。除此之外,北洋政府對于教育的投入也是巨大的,看過《恰同學少年》電視劇的人都知道,當時的師范院校不僅不收學費,而且還提供免費的校服和伙食。那些軍閥打得昏天黑地,但他們卻沒有把教育經(jīng)費用來買槍買炮,這是多么的難能可貴。那個時期的學術(shù)自由、大師輩出也是一大佳話。那個時代的確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至少在教育上,當時的中國是可以孕育出大師的。
民主實踐的堅守
皖系軍閥段祺瑞一生有三造共和的美譽,即擁護辛亥革命逼清帝退位,反對袁世凱復辟和討伐張勛辮子軍。這些都可以看出他對于民主共和的一種堅守。再說直系軍閥曹錕,雖因賄選大總統(tǒng)而臭名遠揚,當時直系軍閥把持北京政府而想當大總統(tǒng)的曹錕并沒有用武力逼國會屈服,或者直接解散國會,而是利用賄賂來拉攏議員。雖然賄選是骯臟的手段,但曹錕至少沒有明目張膽地破壞民主制度。而“三一八慘案”的發(fā)生則體現(xiàn)出民主實踐中的曲折,但曲折中也是有希望的。當段祺瑞作為國家執(zhí)政者長跪在死難者面前,并因此終身食素,深深懺悔的時候,可以看到這種希望的光亮沒有被黑暗吞噬,可見,這種行為也是一種希望的象征。所以說北洋時代的民主實踐是在挫折中堅守并煥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
總之,北洋時代并不是完全黑暗的,它有許多值得稱贊之處;北洋政府并不是無能的,它為中國的發(fā)展也做了很多積極的事情。歷史應該全面客觀,不應該有書有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