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層制是當前不少學校的管理形式,這種以制度約束為主的政府化管理方式,不利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學校在推行教育改革的同時,也應重視管理制度的改革,樹立“以人為本”理念,建立具有服務性、人本性和參與性的學校管理機制,推動組織結構扁平化、運行機制彈性化和管理方式專業(yè)化,提高學校管理決策的民主參與程度,實現(xiàn)學校管理從傳統(tǒng)的制度約束向現(xiàn)代化的人本服務轉變。
關鍵詞 學校管理 制度約束 人本性 服務型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以人為本”的理念被引入到學校管理之中,成為新時期學校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受“官本位”等傳統(tǒng)思想的限制,目前的學校管理仍以科層制管理為主,通過制定、推行各種規(guī)章制度來規(guī)范、約束師生的行為。這種管理模式背離了學校培養(yǎng)“人”的目標,不僅導致學校管理機制僵化,而且削弱了師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導致學校教學改革停滯不前。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改革學校管理模式,推動學校管理從制度約束向人本服務轉化,成為學校管理層亟待研究的課題。
一、傳統(tǒng)的學校管理模式及其負面影響
目前的學校組織制度以科層制為主,通過建立體系化、科學化的組織制度,避免管理過程中出現(xiàn)人為影響因素,提高管理的嚴謹性??茖又平M織下的管理以制度約束為主要管理方式,在提高學校管理效率的同時,也容易引起學校政府化、管理刻板化等問題,其負面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過分追求管理效率而導致形式化。學校管理人員過分崇尚權力,以現(xiàn)成的規(guī)章制度約束和管理師生,導致管理工作停留在表面,以不違反制度和完成目標任務為指向,缺乏自我完善的主觀能動性,造成虛假化、形式化的“高效率”。[1]二是教師職業(yè)發(fā)展出現(xiàn)困境。學校行政管理人員有權按照制度決定教師的聘任、晉升和獎懲,雖然能提高學校組織的運行效率,但容易壓制教師的教育理想,導致教師成為“機器上的齒輪”,只能按照固定的路線運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缺乏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僅僅以升學率、畢業(yè)率、就業(yè)率等量化性指標考核教師教學質量,阻礙了學校教育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三是學生成為被管理對象,被動接受各種制度要求和課程安排,缺乏學習自主性。在這些負面影響下,學校師生被限制在制度的條條框框之中,容易削弱“教”與“學”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甚至引起對規(guī)章制度的抵觸心理,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fā)展。
二、服務型學校管理的含義和特點
服務型學校管理指的是學校從關注“人”、服務“人”的角度出發(fā),民主、平等地對待師生,并在管理的過程中關心、尊重和滿足師生發(fā)展的需求,讓教師、學生參與到學校決策和管理中,形成學校和教師、學生之間的良性合作機制,促進教師和學生全面發(fā)展。服務型學校管理與傳統(tǒng)學校管理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服務性。在服務型學校管理下,師生從管理對象變?yōu)榉諏ο?,為師生服務成為學校管理的重要出發(fā)點。學校管理者根據(jù)師生發(fā)展的需要調整管理目標和方式,為師生提供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服務,提高師生教與學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二是人本性。服務型學校管理以人性化的服務為導向,強調管理過程的民主、平等和尊重。學校在制定、修改和執(zhí)行各種規(guī)章制度時,轉變傳統(tǒng)的約束人、限制人的管理觀念,充分尊重師生的個人利益訴求,提高學校管理的人本性。三是參與性。服務型學校管理注重管理的參與性、合作性,提倡管理者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校與家長、學校與社區(qū)之間的互相合作,讓成員參與到學校的決策和管理中,提高師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營造更健康的校園管理氛圍,增強學校管理的實效。[2]
三、服務型學校管理的機制轉變
1.組織結構:從“金字塔”到扁平化
扁平化組織結構和“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相比,減少了中層管理部門和行政職位的數(shù)量,增加了具有服務性的綜合行政部門,從而使上下級關系更加密切,下級擁有較大的自主權。[3]扁平化組織結構具有結構簡化、權力下放的特點,其優(yōu)勢在于:一是減少經費開支。精簡中層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之后,學校能節(jié)省部門運作和員工薪酬等方面的開支,提高經費的利用效率。二是縮短上下層級之間的交流距離,加強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之間的溝通便捷性,不僅提高了學校下達管理信息的速度,降低信息失真率,而且管理者能夠全面收集師生的需求信息,為服務型學校管理的推行奠定基礎。三是提高了被管理者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適度分權使更多的教師和學生能夠制定并踐行符合自身發(fā)展需求的目標,促進教師教學和研究的自主化,并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4]同時,扁平化組織結構也具有一些缺陷和不足,例如分權管理容易引起權力分散和職責模糊,加大了學校管理的難度,甚至引起管理失控等問題。但和傳統(tǒng)組織結構相比,扁平化組織結構有利于避免人員膨脹、管理成本高、人浮于事、信息傳遞不暢等問題,且更能滿足學校師生的成長發(fā)展需求。隨著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實行組織結構扁平化已經成為學校管理結構改革的重要方向。
2.運行機制:從僵硬化到彈性化
在服務型學校管理理念下,規(guī)章制度不再是學校管理工作的唯一準則。為了更好地滿足師生的發(fā)展需求,學校管理運行機制逐漸從僵硬化的制度管理轉向彈性化的項目管理,以提高管理服務質量。項目管理機制指的是學校為了實現(xiàn)某一目標,在正式管理機構外另設動態(tài)化的管理組織,將具有不同知識經驗的人組織起來,共同完成某項工作任務。項目管理機制的團隊結構具有團隊化、虛擬化和小型化等特點,極大地提升了學校管理機構的組織靈活性和管理彈性化。在項目管理機制下,學校管理者能夠突破傳統(tǒng)的組織制度及部門機構的限制,形成臨時性的團隊組織,以群體協(xié)作的方式快速、靈活地應對突發(fā)性或專項性的工作任務,提高學習組織管理的實效,為完善學校管理工作、提供人性化服務等奠定組織基礎。[5]其中,這種團隊式組織主要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常規(guī)化團隊,長期存在并負責完成學校的日常性工作,如教研室或教研組等;二是臨時性團隊,結合突發(fā)性的工作任務需求,將學校內不同部門的人員集中到一個新的團隊組織中合力完成相關工作,并在任務目標完成后解散該團隊,讓各個成員回到原部門之中。[6]這種管理機制以項目而非制度組織團隊,具有團隊規(guī)模適中、任務目標明確、角色分工合理等優(yōu)勢,不僅能夠提高組織成員在工作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而且有利于組織功能的多元化發(fā)展,將固定的組織管理轉化為靈活的組織管理,滿足不同類型教師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促進服務型學校管理的實現(xiàn)。
3.管理方式:從經驗化到專業(yè)化
在傳統(tǒng)的學校管理模式下,管理人員往往根據(jù)學校規(guī)章制度和管理者自身的知識、經驗制定決策目標和方案,忽視對師生需求的調查研究和定量分析,導致管理工作不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降低了管理實效。而服務型學校管理以提供優(yōu)質教育服務為主要目標,注重管理實效的提升。這就要求校長和其他管理人員改變以往照本宣科的管理方式,提高自身管理素養(yǎng)和管理技能的專業(yè)化程度,進而改變遵循規(guī)章制度和個人經驗而開展學校管理的做法,提高管理的靈活性和專業(yè)性。學校通過轉變工作過程中的管理理念、處事方式等,提高教育服務的人性化程度,為師生成長和發(fā)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四、從制度型學校管理到服務型學校管理的轉化策略
1.轉變教師管理模式
在傳統(tǒng)學校管理模式中,不少管理者存在“官本位”思想,以集權、人治的方式進行強制性管理,并按照個人意愿強加到教師身上,導致學校管理違背人性化原則。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推行人性化的服務型管理,學校首先應對教師管理方式進行改革,樹立人性化、服務性的管理理念,深入了解并盡量滿足教師教學及科研需求。當管理工作和教師的需求發(fā)生沖突時,學校管理者不能直接以制度性權力約束、限制教師,而應嘗試協(xié)調兩者之間的關系,尋找雙贏的管理方式,這將有利于促進教師的自主性發(fā)展,并提高學校管理的被認可度,增強管理實際效率。[7]此外,學校還應關注教職工的身體、心理健康發(fā)展需求,適當調整教學工作安排,并為教職工提供專業(yè)的心理健康咨詢服務,營造輕松、積極的工作氛圍。
2.轉變學生管理模式
為了推進服務型學校管理,管理者和教師應主動轉變學生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從以往的權威“管理者”“教育者”的角色,轉向民主、平等的“引導者”與“合作者”,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教師提高教育服務意識和使命感,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手法,并在日常教學中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了解和尊重他們的個性差異和需求差異。尤其是出現(xiàn)教學理念沖突和矛盾時,教師應以“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幫助學生認識問題,共同尋求解決方案,而非以“權威者”的地位向學生灌輸“正確”的知識。為了提高學生管理的服務性,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教學管理方式。
第一,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法、學習評價以及課堂紀律時,可讓學生參與其中,并給予一定的選擇權,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例如,教師可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與學生開展交流,收集反饋信息,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以協(xié)商的方式與學生共同制定課堂規(guī)則、作業(yè)分值以及考評方式等,提高他們對規(guī)則紀律的認同性和遵守性;開展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學習活動,根據(jù)課程教學安排、組織合作學習、集體討論、辯論比賽等學習活動,提高課堂的互動性和自主性;開展過程性評價,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增強教育學習反饋的縱向引導性和激勵性。[8]
第二,增強學生學習的合作性。教師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主體性學習地位,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的合作學習,提高對知識理念的探索和實踐能力。這種合作活動不僅限于學生與學生之間,還應擴展到教師與學生之間,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到教學目標設置、課程安排、教學手法創(chuàng)新以及教師的教研過程之中,提高師生教學合作度。通過交流、體驗、合作等方式,將有效增強學生學習的合作性,使得學生從“局外人”轉化為“參與主體”,增強可持續(xù)學習的能力。
第三,提高師生關系的融洽性。為了有效推進服務型學校管理,教師應主動轉變師生之間長期存在的“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通過真誠、平等的交流及教學活動,以理解、尊重、信任和關懷為基礎,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尤其是在學生犯錯時,教師不應直接以制度、紀律、成績等約束甚至懲罰學生,而應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動機和需求,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式實現(xiàn)自己的動機和需求。這將促進師生沖突向師生對話轉化,提高教學管理的人性化程度。
3.轉變家長、社區(qū)管理模式
服務型學校管理不應局限在校內的師生管理中,還應拓展到學生家庭和社區(qū)上,從而形成具有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的服務網絡。學校應和家長、社區(qū)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在家長會、家長開放日之外建構網絡化交流方式,如開設學校專題網站、注冊微博公眾賬號等,提高與家長、社區(qū)之間的互動交流,從中廣泛收集意見和建議,形成學校管理信息資源。通過整理分析這些信息資源,學校將更全面、深入了解家長和社區(qū)的需求,并調整學校管理細節(jié),將學校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真正聯(lián)系起來,為提供人性化的管理服務奠定基礎。
隨著學校教育改革的深化落實,以制度約束為主的學校管理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教育改革和師生發(fā)展的需求。學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專門機構,應積極改革管理模式,推廣具有服務性、人本性和合作性的服務型學校管理模式,以學生為教育主體而非管理對象,滿足其身心發(fā)展需求。
————————
參考文獻
[1] 徐蕾.從制度約束、人本關懷到文化生成——現(xiàn)代學校管理模式變革與反思[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4(9).
[2] 張楚廷.學校管理的特殊性[J].大學教育科學,2014(4).
[3] 黃崴,張偉坤.服務型學校管理:涵義與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15).
[4] 趙聯(lián).要高度重視學校服務文化的創(chuàng)建與根植[J].中國教育學刊,2014(8).
[5] 毛齊明.杜威的學校管理思想及其方法論意義[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3).
[6] 蘇靜.用服務型領導的理念發(fā)展教師領導力[J].當代教育科學,2012(4).
[7] 王婷,孫喬.學校發(fā)展共同體:學校管理體制變革的新范式[J].當代教育科學,2013(24).
[8] 周元寬,葛金國.校管理教育性的回歸:制度設計與路徑選擇[J].中國教育學刊,2014(5).
[作者:蔡志宏(1972-),男,江蘇射陽人,鹽城師范學院后勤保障集團助理研究員,碩士。]
【責任編輯 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