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楠楠 余立民 余 浩 諸葛建兵 馬海鷹 汪潔瀅
①中國.海軍醫(yī)學研究所心理研究保障中心(上海) 200433 E-mail:jiangnannannavy@163.com ②解放軍第92815 部隊衛(wèi)生科
群體認同是社會心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指個人參與團體或組織時對團體的價值或特性產(chǎn)生情感與歸屬,即個人以身為這個團體的一份子來定義自己[1]。個人對自己所歸屬的群體所具有的知識、情感及價值,對群體及自身而言都非常重要。研究表明,群體認同有利于增進群體成員間的支持、互助與合作行為,增加團隊凝聚力[2-3],有利于群體成員建立自我概念,提升自我價值感和自尊[4-5]。外軍如美國、澳大利亞、印度等軍隊對軍人群體認同進行了諸多研究,認為群體認同對軍人服役、戰(zhàn)斗力的保持、戰(zhàn)斗準備、作戰(zhàn)部署中應激源的適應具有重要影響[6-9]。目前我軍還未見對軍人群體認同的相關研究。作為特殊的職業(yè)群體,潛艇艇員是我軍的中堅力量,研究潛艇艇員群體認同的發(fā)展、形成及維護十分重要。本研究編制了潛艇艇員群體認同量表,旨在為研究潛艇艇員群體認同提供有效的測量工具。
海軍潛艇某基地和某支隊共482名潛艇艇員。其中年齡18~45 歲,平均(25.15±4.69)歲;軍齡1~25年,平均(6.50±4.94)年;未婚310人,已婚172人。
根據(jù)群體認同的相關文獻、訪談和開放性問卷調查的結果,確定了潛艇艇員群體認同的理論維度,即潛艇艇員群體認同包括身份性、同質性、自評、他評、積極情緒、依戀6 個因子。在此基礎上,初步編制了50 個題目。對海軍某部101名潛艇艇員進行問卷初測,然后對問卷進行質量分析,分別刪除項目通俗性<0.3 或>0.8 的題目、區(qū)分度<0.3的題目,最后保留38 題形成正式問卷。
使用FoxPro 6.0 輸入數(shù)據(jù),用SPSS 16.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用Lisrel 8.7 進行問卷結構效度分析。
表1 顯示,問卷項目的通俗性在0.573~0.707之間,平均值為0.662,標準差為0.042。表2 顯示,問卷項目的區(qū)分度在0.398~0.764 之間,各值均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其平均值為0.643,標準差為0.083。問卷各項目具有良好的通俗性和區(qū)分度。
對問卷進行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間隔6 周后的重測信度分析,見表3。
2.3.1 與自評分數(shù)(n =201)的效標效度 讓艇員對群體認同水平進行自我評價,就“總的來說,認為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與所在艇隊具有相似性或一致性,并以艇隊一分子來界定自己”進行打分,從0~100 之間選擇一個數(shù)字來表示“這個程度”。結果表明:潛艇艇員群體認同問卷總分與自評分數(shù)之間的Spearman 等級相關為:r =0.732,P <0.001;問卷各因子分與自評分數(shù)之間的Spearman 等級相關分別為:身份性因子:r =0.588;同質性因子:r =0.672;自評因子:r =0.665;他評因子:r =0.697;積極情緒因子:r=0.581;依戀因子:r =0.712;各P 值均小于0.001。
表1 項目的通俗性
表2 項目的區(qū)分度
表3 潛艇艇員群體認同問卷的信度
2.3.2 結構效度 根據(jù)潛艇艇員群體認同的6 個理論維度,對問卷的38 個題目建立二階結構方程模型。
表4 完全標準化因子負荷LAMBDA-Y
表5 完全標準化因子負荷GAMMA
表6 ETA 和KSI 的相關矩陣
圖1 潛艇艇員群體認同因子模型結構
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見表4、表5、表6。問卷結構的各擬合指數(shù)為:χ2=1300.71,df =660,χ2/df=1.97,CFI=0.98,NNFI=0.98,RMSEA=0.058。問卷的結構及各因子負荷見圖1。問卷各因子的意義為,身份性:明確潛艇艇員是怎樣的人。如,“我是我們艇隊的艇員,這一身份對我很重要”;同質性:我與其他潛艇艇員的相似性。如,“我和我們艇隊的其他艇員很相似”;自評:我對潛艇艇員這一群體的價值評價。如,“我覺得我們艇隊的艇員都是好樣的”;他評:我所感知到的他人對潛艇艇員的評價。如“我們艇隊的艇員會受人尊重”;積極情緒:作為潛艇艇員群體中的一員帶給我的積極情緒。如“跟我們艇隊的艇員在一起,我很開心”;依戀:我對潛艇艇員群體的依戀。如“我感到自己的命運和艇隊其他艇員的命運緊密相連”。
認同是一種情感、態(tài)度乃至認識的移入過程[10]。社會認同則是個體能意識到自己屬于何種群體,并認識到該群體身份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11]。這些界定體現(xiàn)了認同包含的認知、評價和情感3 成分。潛艇艇員群體認同在結構上是二階6 因子模型,6 個因子分別為身份性、同質性、自評、他評、積極情緒、依戀,也體現(xiàn)出群體認同的群體認知、群體評價和群體情感3 方面內容。具體而言,在認知上,潛艇艇員明確意識到自己所屬群體的身份及我群區(qū)別于他群的明顯特征(身份性),并意識到內群體中艇員之間的相似性(同質性);在評價上,潛艇艇員能夠從所屬群體中獲得積極的價值,包括艇員自己對所屬群體的價值判斷(自評)和艇員感知到他人對其所屬群體的價值判斷(他評);在情感上,潛艇艇員在群體中獲得了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情緒),并意識到自己是艇員群體的重要一員,在群體中有溫暖、被接納及安全感(依戀)。從認知、評價和情感3 方面來考量群體認同,這與已有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比如,Jackson 對大學生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群體認同包括了對成為大學生的認知、成為大學生帶來的情感體驗及影響評價3 個維度[12]。但在具體的群體認同因子上,潛艇艇員與其他群體有所不同。如,盡管已有研究對大學生群體認同的結構作出與潛艇艇員相同的6 因子假設,但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群體認同由身份性、他評和歸屬感3因子組成[13]。
根據(jù)自我決定理論(SDT),當個體的自主性、能力和關系被滿足時,會使人的機能和健康達到最佳水平[14]。自主指“感知到群體中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并且這個真正的自己被群體所接收”,這與艇員群體認同中的“身份性”和“同質性”相一致;能力指“感覺到自己對群體的貢獻是有價值的,自己是能干的群體成員”,體現(xiàn)出自己在群體中價值“評價”的成分,與艇員群體認同中的“自評”和“他評”一致;關系指“與群體中其他成員之間建立起有意義的關系”,而艇員群體認同中的“依戀”、“積極情緒”也是群體關系的體現(xiàn),二者具有一致性。研究表明,自主性、能力、關系的需求可以通過社會群體來滿足[14]。而且這些需求的滿足對群體認同有積極的作用[15-16]。以上研究結論佐證了潛艇艇員群體認同的結構。
[1]TajfelH.Social categorization[M].In S.Moscovici(Ed.),Introduction the Psychology Social,1st Edition,Paris:Larousse,1972:272-302
[2]Hatch M J,Schultz M.Relation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ulture,identity and image[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7,31(5):356-365
[3]Herring S.Interaction coherence in CMC[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999,4(4),Online journal.Available at http://onlineliabrary.wiley.com/doi/10.1111/j.1083-6101.1999.th00106.x/full
[4]Kramer R M.and Brewer M B.Effects of group identity on resource use in a simulated commons dilemma[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4,46:1044-1055
[5]De Sanctis G.Communication processes for virtual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988,3(4):8-34
[6]James G.Reserve Identities:What are they?and do they matter?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Armed Forces Society,2011,37(4):619-635
[7]James G.Contradictory and complementary identities of U S army reservists: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Armed Forces & Society,2011,37(2):261-283
[8]Silva J M.A new generation of women?how female ROTC cadets negotiate the tension between masculine military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femininity[J].Social Forces,2008,87(2):937-960
[9]Snider DM.Officership: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J].Military Review,2003,83(1):3-8
[10]費穗宇.社會心理學詞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45-48
[11]Tajfel H,TurnerJ C.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M].In W.Austin S.Worchel(Ed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onterey,C A:Brooks,1979:41-113
[12]Jackson J W.Intergroup attitudes as a function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perceived intergroup conflict[J].Self and Identity,2002,1(1):11-33
[13]葉娜.群體認同的結構與動機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1999
[14]Amiot C E,Terry D J,Wirawan D,et al.Changes in social identities over time:The role of coping and adaptation processes[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0,49:803-826
[15]Bettencourt B A,SheldonK.Social roles as mechanisms for psychological needsatisfaction within social group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1:1131-1143
[16]Sheldon K M,Bettencourt B A.Psychological need-satisfac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ithin social groups[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2,41: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