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樂 賢
?
長沙五一廣場出土東漢王皮木牘考述*
劉 樂 賢
長沙五一廣場出土的J1③:325—1—140號木牘,記載了一起因船師王皮遭臨湘縣扣留而引發(fā)的司法糾紛,為研究東漢時期的地方軍制、行政運作及司法實踐提供了新的資料。通過對木牘上的文句進行校理,既可以訂正一些錯誤說法,也可以得到一些新的認識。如其中“而盛春佝留皮”句的釋讀,涉及東漢政治與時令的關(guān)系,值得研究者關(guān)注。
東漢; 王皮; 時令; 伏波營; 郡兵
2010年6月,長沙五一廣場發(fā)現(xiàn)大量東漢簡牘,據(jù)發(fā)掘簡報介紹,“該批簡牘內(nèi)容相當(dāng)豐富,涉及當(dāng)時的政治、經(jīng)濟、法律、軍事諸多領(lǐng)域”①*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發(fā)掘簡報》,《文物》2013年第6期。。發(fā)掘簡報在介紹簡牘的基本情況的同時,還公布了20例簡牘的照片和釋文,為學(xué)者了解和研究這批簡牘提供了依據(jù)。本文要討論的是其中的第5例,即編號為J1③:325—1—140的木牘。從照片看,這塊木牘的上下兩端高出,文字寫于中間凹下去的部分。發(fā)掘簡報推測,原來應(yīng)當(dāng)有一塊用來封緘文書的蓋板與之配合使用。發(fā)掘簡報已經(jīng)為這件文書做了釋文,并對其結(jié)構(gòu)作了分析。劉國忠先生隨后撰有專文,對文書涉及的歷史背景和具體內(nèi)容作了較多論述②*劉國忠:《湖南長沙東漢簡所見王皮案件發(fā)微》,《齊魯學(xué)刊》2013年第4期。。魏斌先生在討論張家界古人堤東漢簡牘與武陵蠻的關(guān)系時,引述過這件文書的前面部分,其斷句與整理者不盡一致③*魏斌:《古人堤簡牘與東漢武陵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5本第1分,2014年,第61—103頁。。伊強、陳偉二先生在簡帛網(wǎng)上發(fā)表的文章,也涉及這件木牘中個別字句的釋讀④*伊強:《湖南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札記》,簡帛網(wǎng)2013年7月1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67)。陳偉:《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校釋》,簡帛網(wǎng)2013年9月2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12)。。我們讀了發(fā)掘簡報及上述先生的文章以后,在很受啟發(fā)的同時也有一些不同意見,并且還有一些地方不太明白,現(xiàn)在寫出來向大家請教。
發(fā)掘簡報的釋文是:
永元十五年閏月丙寅朔八日癸酉,武陵大守伏波營軍守司馬郢叩頭死罪敢言之。前言船師王皮⑤*此處未與后文連寫,乃整理者釋文原樣。
當(dāng)償彭孝夫文錢。皮船載官米財。遣孝家從皮受錢。郢叩頭叩頭死罪死罪。皮船載米四千五百斛,已重,孝不來。今月六日遣屯長王于將皮詣縣,與孝、誼。誼未到。亭長姓薛不知名奪收捕皮,(系)亭。案:軍糧重事,皮受僦米六百卅斛,當(dāng)保米致屯營。今收(系)皮,空船無攝護者。亭重船稽留有日,不得發(fā),恐宿夜災(zāi)異,無誰詭責(zé)。郢客吏被蒙府厚恩,發(fā)遣正營流汗。唯長沙府財吏馬,嚴臨湘晨夜遣當(dāng)代皮攝船者詣郢,須進道。皮訟決,手械,部吏傳詣武陵臨沅保入官。
朱郢誠惶誠恐,叩頭叩頭死罪,敢言之。
閏月十日乙亥,長沙大守行文事大守丞虞謂臨湘:寫移縣,知皮受僦當(dāng)保載,而盛卷(?)佝留皮,又不遣孝家受取直,更相推移,何?書到,亟處,言,會急疾如律令。 掾廣、卒史昆,書佐熹。
今白 誰收皮者召之 閏月十一日開
發(fā)掘簡報分析文書的結(jié)構(gòu)時說,“文書的內(nèi)容是長沙太守府下達給臨湘縣廷的指令,其中包括兩份文檔,一是武陵太守府屬下伏波營軍官司馬朱郢寫給長沙太守府的文書抄件;二是長沙太守府指令臨湘縣經(jīng)辦上述抄件事宜的正件”。實際上,在這兩份文檔的后面還記有臨湘縣的收文記錄及處理意見。所以,這件文書也可以說共有三部分內(nèi)容:(1)朱郢寫給長沙太守府的文書。(2)長沙太守府發(fā)給臨湘縣的指令。(3)臨湘縣的收文登記及處理意見。其中第一部分已經(jīng)不是朱郢的原件,而是長沙太守府屬吏的抄件。
先從朱郢寫給長沙太守府的文書講起。朱郢發(fā)文給長沙太守府的時間,是“永元十五年閏月丙寅朔八日癸酉”。劉國忠先生的文章已經(jīng)查對,漢和帝永元十五年(103)“閏月的朔日為丙寅”,“與木牘的歷朔完全吻合”??梢匝a充的是,漢和帝永元十五年的閏月是閏正月。這一點很重要,與后面一個字的釋讀有關(guān),所以我們在這里要預(yù)先指出。
撰寫和發(fā)送文書的人,是“武陵大守伏波營軍守司馬郢”。伏波營的“營”,在漢代一般是指軍營,如將軍所領(lǐng)軍事單位就叫“營”。劉國忠、魏斌先生已經(jīng)指出,這里“伏波營”的得名,應(yīng)當(dāng)與伏波將軍馬援以前率軍征伐武陵蠻的事情有關(guān)。文書后文又將其叫做“屯營”,朱郢的下面還有“屯長”,都可以說明伏波營是一個軍營。伏波營是武陵太守管轄的軍隊,故劉、魏二先生都認為伏波營是武陵郡的郡兵。因后面還會討論這個問題,這里暫且擱下。軍司馬,是漢代軍營的軍官。漢代將軍的幕府,設(shè)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主簿、令史等屬吏。而在將軍營的下面又分若干部,部有校尉、軍司馬、軍假司馬等長官。部下面再分若干曲,曲之長官為軍候、假候。曲下面又分若干屯,屯有屯長?!独m(xù)漢書·百官志》述及“將軍”的下屬時說:“長史、司馬皆一人,千石。本注曰:司馬主兵,如太尉。從事中郎二人,六百石。本注曰:職參謀議。掾?qū)俣湃?。令史及御屬三十一人。本注曰:此皆府員職也。又賜官騎三十人,及鼓吹。其領(lǐng)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長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軍司馬一人。又有軍假司馬、假候,皆為副貳。其別營領(lǐng)屬為別部司馬,其兵多少各隨時宜?!?司馬彪:《續(xù)漢書》,見范曄:《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3564頁。發(fā)文的人名叫“郢”,從后文看是姓“朱”。朱郢的職務(wù),是伏波營的“軍守司馬”。漢代官稱里面加的“守”字,至少有試守和代理等含義。從字面上不容易分清這里的“守”是代理還是試守,這里暫且將其看作代理。
朱郢的文書首先說“前言船師王皮當(dāng)償彭孝夫文錢”,似乎他以前曾向長沙太守府發(fā)過文書,可惜現(xiàn)在還沒有線索可以對此進行討論。船師王皮欠彭孝家錢未還,是整件事情的起因?!按瑤煛笔邱{船的人,當(dāng)時湖南一帶水路發(fā)達,以駕船為業(yè)的人很多。在走馬樓吳簡中,就有許多參與運送糧食的船師*參看戴衛(wèi)紅:《長沙走馬樓吳簡中軍糧調(diào)配問題初探》,《簡帛研究2007》,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第204—224頁。。走馬樓吳簡中的這些船師,多數(shù)屬官方直接管束。而從后文有“僦”看,這里的船師王皮似乎是一個以運輸為業(yè)的人,他此次是受伏波營軍守司馬朱郢方面的雇傭,為伏波營運送軍糧。欠錢的事,應(yīng)當(dāng)是在此之前已經(jīng)發(fā)生。王皮到底欠誰的錢,或者說,“船師王皮當(dāng)償彭孝夫文錢”一句的后面幾個字該怎么理解?彭孝是人名,后文還有出現(xiàn),十分清楚。劉國忠先生的文章認為,這里面的“彭孝夫文”是指彭孝的丈夫,名字叫“文”。也就是說,王皮實際是欠這個叫做“文”的人的錢。這樣理解,從字面上看是合理的。多少有些令人奇怪的是,這個叫“文”的人在后面的事件中再也沒有出現(xiàn)*古書有時也將“錢”叫做“文錢”。牘文“船師王皮當(dāng)償彭孝夫文錢”的“文錢”,也有可能是這種用法。。所以,劉先生推測“文”此時可能已經(jīng)亡故,因而由其家人出面討錢。這也說得通,姑從之。
后面的文句,發(fā)掘簡報讀作“皮船載官米財。遣孝家從皮受錢”。好像彭孝家的人追著王皮討債,是受人所“遣”,但“遣”字之前又沒有主語,讀起來不太順暢。所以,魏斌先生的釋文改讀為“皮船載官米,財遣孝家從皮受錢”。劉國忠先生則讀為“皮船載官米,財遣,孝家從皮受錢”,并指出“‘財’讀為‘才’,義為僅、剛剛”。劉先生的解讀比較清楚,也很合理。古書“財”與“纔”或“才”通用的例子很多,可參看《故訓(xùn)匯纂》“財”字條*宗福邦等:《故訓(xùn)匯纂》,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年,第2176—2177頁。。從,跟,隨,古書習(xí)見。受取,收回,收取。《周禮·春官·司干》:“祭祀,舞者既陳,則授舞器,既舞則受之?!编嵭ⅲ骸笆苋〔刂?。”*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924頁。后文“又不遣孝家受取直”的“受取”,與此處“受”字的含義相近。
后文“孝不來”的所謂“來”字,照片上已經(jīng)看不出其中間部分有無筆畫。此字的輪廓,看起來更像“成”,所以我們改釋為“成”。劉國忠先生已經(jīng)指出,“皮船所載米四千五百斛,已重”的“重”,應(yīng)與后文“軍糧重事”、“亭重船稽留有日”聯(lián)系起來理解。王皮身上的錢可能不夠還債,又因運送軍糧重任而不能離開,因而導(dǎo)致“孝不成”?!靶⒉怀伞敝概硇⑷″X不成功,即討債沒有結(jié)果。如果釋為“孝不來”,則與前后文義不諧。文書前面已經(jīng)說彭孝家追著王皮收取欠錢,此處如果說“孝不來”,有些令人費解。所以,“孝不來”改釋為“孝不成”更為合適。
此后的文字,發(fā)掘簡報讀作“今月六日遣屯長王于將皮詣縣,與孝、誼。誼未到”。魏斌先生的釋文從之。發(fā)掘簡報將“與孝誼”三字標點為“與孝、誼”,似乎是將“誼”與“孝”一樣當(dāng)作人名理解。之后“誼未到”的“誼”,估計發(fā)掘簡報也是當(dāng)作人名看待。上引劉國忠先生的文章即如此理解,他在考證“前言船師王皮當(dāng)償彭孝夫文錢”一句的含義時,對這個“誼”的身份作過推測:
根據(jù)文書內(nèi)容我們可以知道,彭孝是人名,“夫”應(yīng)當(dāng)是指丈夫,“文”應(yīng)該是人名,其身份是彭孝的丈夫,可見彭孝本人應(yīng)當(dāng)是一位女子,“當(dāng)償彭孝夫文錢”是指王皮欠了彭孝的丈夫“文”的錢財。從這句話的記述中我們可以推測,“文”此人可能當(dāng)時已經(jīng)不在人世,因此由其妻出面向王皮索取所欠的錢款。后文中所提到的“孝”和“誼”兩個人,其中“誼”的身份沒有交代,我們推測這位“誼”很可能就是“文”和“孝”兩人之子。*劉國忠:《長沙東漢簡所見王皮案件發(fā)微》,《齊魯學(xué)刊》2013年第4期。
從朱郢的文書看,此次因欠錢而引起的糾紛,雙方當(dāng)事人是王皮和彭孝的丈夫“文”。這里如果再提到彭孝與“文”的兒子“誼”,不知有何用意。朱郢的文書和長沙太守府的批文,都曾經(jīng)用“孝家”一詞指代彭孝一方*見第2行“孝家從皮受錢”,第8至9行“又不遣孝家受取直”。。這里是否需要再點出一個與此次糾紛看上去并無關(guān)系的彭孝與文的兒子“誼”,令人懷疑。尤為嚴重的是,假設(shè)“與孝、誼”句中的“孝”和“誼”如劉國忠先生所說都是人名,則“與孝、誼”這一句子中已經(jīng)沒有動詞,明顯不合語法。從現(xiàn)有材料看,這件木牘中應(yīng)當(dāng)沒有出現(xiàn)過一個叫做“誼”的人,發(fā)掘簡報的釋文及劉國忠先生的解釋,似乎不盡可信。
核對照片,發(fā)掘簡報釋文第一個“誼”字的辨識準確,確實是“誼”字。但發(fā)掘簡報釋文中的第二個“誼”字,即所謂“誼未到”的“誼”字,其寫法與前面的“誼”字明顯不同。后面這個字寫作下列字形比較表中的B形,它與前面寫作A形的“誼”字存在明顯差別,不明白發(fā)掘簡報為什么將它也釋作“誼”。該字的寫法比較特別,其右部與“氐”接近,但也有差異?!柏怠币话銓懽飨铝凶中伪容^表中的C形,其下部與B右邊的下部并不一樣。“氐”的寫法有時候也會發(fā)生變化,而出現(xiàn)一些較為特殊的形狀,如下列字形比較表中的D、E,以及F、G中的偏旁“氐”,就與其通常寫法C存在差異。B的右部,似乎也可以看作“氐”的變形。據(jù)此,我們暫時將B釋為“詆”。
表1 相關(guān)字形比較表
此處的“誼”和“詆”應(yīng)當(dāng)如何訓(xùn)釋,相關(guān)文句應(yīng)當(dāng)如何斷句,讓人頗感為難。“誼”在古代最為常見的用法,是用作“義”。將此一用法放到木牘中,無法講通相關(guān)文句。古書“誼”字有時也可以讀作“議”,如《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氨菹掠忻鲝约蔚?,愍世俗之靡薄,悼王道之不昭,故舉賢良方正之士,論誼考問,將欲興仁誼之休徳,明帝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也?!?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519頁。按,標點本已經(jīng)將“論誼”校改為“論議”。其中的“論誼”,就是“論議”*吳玉搢說:“論誼,論議也?!抖偈?zhèn)鳌罚骸撜x考問。’按:《仲舒?zhèn)鳌氛x字皆與義同,惟此誼字當(dāng)讀為議?!眳怯駬|:《別雅》,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2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711頁。。后世不少韻書,也提到“誼”可以與“議”通用。如《增修互注禮部韻略》卷4“寘”韻說“誼”字“又與議同”*毛晃增注,毛居正重增:《增修互注禮部韻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7冊,第484頁。,《古今韻會舉要》卷17“寘”韻說“議”字“通作誼”*黃公紹:《古今韻會舉要》,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303頁。。若將“與孝誼”讀作“與孝議”,倒是文從字順。牘文“今月六日遣屯長王于將皮詣縣與孝誼(議)”似可作一句讀,是說本月六日派屯長王于帶領(lǐng)王皮至縣廷與彭孝商議。
這里的“詆”字,更加不好解釋。詆,古書也作“抵”。《史記·酷吏列傳》:“(減宣)為右扶風(fēng),坐怨成信,信亡藏上林中,宣使郿令格殺信,吏卒格信時,射中上林苑門,宣下吏詆罪,以為大逆,當(dāng)族,自殺?!?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152頁。其“詆罪”,即“抵罪”*何焯說:“詆作抵?!焙戊蹋骸读x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233頁。,是判罪、受到懲處的意思?!稘h書·文三王傳》:“天子遣廷尉賞、大鴻臚由持節(jié)即訊。至,移書傅、相、中尉曰:‘王背策戒,誖暴妄行,連犯大辟,毒流吏民。比比蒙恩,不伏重誅,不思改過,復(fù)賊殺人。幸得蒙恩,丞相長史、大鴻臚丞即問。王陽病抵讕,置辭驕嫚,不首主令,與背畔亡異。’”*班固:《漢書》,第2218,3666頁。其“抵讕”,即“詆讕”。我們曾經(jīng)設(shè)想,將“詆”或“抵”與前面的“誼(議)”連讀,“議抵”表示商議抵債。但是,“抵”表示償還或抵債是很后起的用法,似不宜用來解釋東漢時期的文獻。因此,我們只好將“詆”或“抵”連后讀?!霸g未到”或“抵未到”也不易解,這里試提出一個猜測性意見供大家參考。牘文“詆未到”的“詆”或“抵”,可能是抵賴的意思,也可能是抵觸、抵拒的意思?!稘h書·田延年傳》:“霍將軍召問延年,欲為道地,延年抵曰:‘本出將軍之門,蒙此爵位,無有是事?!鳖亷煿旁唬骸暗?,拒諱也?!?班固:《漢書》,第2218,3666頁。《資治通鑒·隋紀二》:“上責(zé)萬歲,萬歲詆讕,上怒,命斬之?!焙∽ⅲ骸霸g,拒諱也。讕,逸辭也?!?司馬光:《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5562頁?!段倪x·恨賦》:“至乃敬通見抵,罷歸田里?!崩钪芎沧ⅲ骸暗?,拒也?!?蕭統(tǒng)編,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305頁。從上下文看,牘文“詆(抵)未到”的主語應(yīng)當(dāng)是王皮。該句可能是說,王皮因拒絕或抵賴而未到臨湘縣廷。
牘文的屯長王于,大概是伏波營甚至可能就是朱郢派出的一個軍吏。牘文對彭孝的身份沒有明確提及,但從整件木牘的內(nèi)容推測,彭孝可能是臨湘縣人。從朱郢的文書可以看出,朱郢乃至伏波營對此次運送軍糧之事甚為重視,當(dāng)知道船師王皮欠彭孝家錢時,遂委派屯長王于帶王皮去臨湘縣廷與彭孝商議,但因王皮拒不合作,調(diào)解之事因而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彭孝可能已經(jīng)請求其所在地臨湘縣出面干預(yù),因而導(dǎo)致臨湘縣一個姓薛的亭長出面將王皮扣留。從事件的發(fā)展過程看,王皮“詆(抵)未到”的舉動可能激化了矛盾。文書用“詆(抵)”一詞,表明欠錢人王皮對還錢之事態(tài)度消極,甚至可能有抵拒賴賬的意圖。知道這一點,才好理解之后臨湘縣的薛姓亭長為什么會強行扣押王皮。
或說伏波營方面既然已派屯長王于出面,船師王皮似無拒絕到場的可能,王皮可能是在去臨湘縣廷的途中被薛姓亭長強行扣押,故后文“亭長姓薛不知名奪收捕皮(系)亭”句用了“奪”字*這是汪桂海先生的意見。。按照這種思路,“詆未到”的“詆”就不宜解釋為抵賴或抵拒了。我們認為,王皮的身份較為特殊,他并不是伏波營的人,而只是伏波營雇傭的一個船師。也許是由于這個原因,王皮有可能不用完全聽命于伏波營。從后面長沙太守府對臨湘縣在此次糾紛中的兩點指責(zé)看,王皮不大可能是在跟隨屯長王于去臨湘縣廷的路上,被薛姓亭長強行扣押的。如果真是這樣,長沙太府的文書一定會對臨湘縣的做法有嚴厲的指責(zé)。而后面長沙太守府給臨湘縣的文書中,根本沒有涉及這一方面的內(nèi)容。所以,上文對“詆未到”的解釋還是有其合理之處的。朱郢的文書行文委婉而簡略,沒有詳細述及臨湘縣扣留王皮的理由?!霸g未到”句的確切含義,可能要等到以后有新材料發(fā)表時才能完全清楚。
關(guān)于“皮受僦米六百卅斛”句的意思,研究者有不同看法。劉國忠先生認為,王皮“負責(zé)運送四千五百斛的軍糧,‘僦米六百卅斛’,即王皮所獲得的雇運費是六百卅斛”。魏斌先生認為,“王皮船所載不只是伏波營軍糧,船載官米‘四千五百斛’,其中六百卅斛為軍糧”。按:“僦”多用于表示雇傭、租賃,但也可以表示雇值或賃金。如《商君書·墾令》:“令送糧無取僦,無得反庸。”*張燕:《商君書新疏》,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4頁?!稘h書·田延年傳》:“初,大司農(nóng)取民牛車三萬兩為僦,載沙便橋下,送致方上,車直千錢,延年上簿詐增僦直車二千,凡六千萬,盜取其半?!鳖亷煿抛ⅲ骸耙怀藶橐粌?。僦謂賃之與雇直也,音子就反?!?班固:《漢書》,第3665—3666,4071,4160—4161頁。這里的“僦米六百卅斛”,應(yīng)如劉先生所說,是指王皮受雇所獲酬勞,而官米四千五百斛應(yīng)當(dāng)都是伏波營的軍糧。
發(fā)掘簡報讀作“郢客吏被蒙府厚恩,發(fā)遣正營流汗”之處,魏斌改讀為“郢客吏被蒙府厚恩發(fā)遣,正營流汗”。猜測發(fā)掘簡報是將“正營”理解為軍營,將“流汗”理解為出力或效力。但是,古書罕見有將軍營稱作“正營”的例子。我們也很難證實,古書的“流汗”有出力、效力之類的意思。古書的“流汗”,除表示身體出汗以外,更多的是用來形容羞愧不安?!稘h書·王莽傳上》:“臣見諸侯面言事于前者,未嘗不流汗而慚愧也。”*班固:《漢書》,第3665—3666,4071,4160—4161頁?!逗鬂h書·劉玄列傳》:“二月辛巳,設(shè)壇場于淯水上沙中,陳兵大會。更始即帝位,南面立,朝群臣。素懦弱,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范曄:《后漢書》,第469,613,2001頁。如伊強先生所說,“正營”是一個連綿詞,表示驚惶失措之意。史書中,“正營”又寫作“征營”、“怔營”?!稘h書·王莽傳下》:“惟即位以來,陰陽未和,風(fēng)雨不時,數(shù)遇枯旱蝗螟為災(zāi),谷稼鮮耗,百姓苦饑,蠻夷猾夏,寇賊奸宄,人民正營,無所錯手足?!鳖亷煿抛ⅲ骸罢隣I,惶恐不安之意也。正音征?!?班固:《漢書》,第3665—3666,4071,4160—4161頁?!逗鬂h書·鄧騭列傳》:“常母子兄弟,內(nèi)相勑厲,冀以端愨畏慎,一心奉戴,上全天恩,下完性命??坦嵌ǚ郑兴罒o二。終不敢橫受爵土,以增罪累?;叹秸鳡I,昧死陳乞?!?范曄:《后漢書》,第469,613,2001頁?!逗鬂h書·蔡邕列傳》:“臣征營怖悸,肝膽涂地,不知死命所在?!?范曄:《后漢書》,第469,613,2001頁?!度龂尽の簳す軐巶鳌罚骸俺荚晔辉卤还囁抉R令所下州郡,八月甲申詔書征臣,更賜安車、衣被、茵蓐,以禮發(fā)遣,光寵并臻,優(yōu)命屢至,怔營竦息,悼心失圖。”*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57頁。給長沙太守府發(fā)送此文書的朱郢,不是長沙郡的官員,故自稱“客吏”。此處用“正營流汗”和后文用“誠惶誠恐”,都是類似表達。發(fā)遣,是差遣、派遣的意思。所以,魏斌先生的釋文將“正營流汗”單獨成句,是合適的。
之后的文字,發(fā)掘簡報讀作“唯長沙府財吏馬,嚴臨湘晨夜遣當(dāng)代皮攝船者詣郢,須進道”。魏斌先生的釋文取消了頭一個逗號,作“唯長沙府財吏馬嚴臨湘晨夜遣當(dāng)代皮攝船者詣郢,須進道”。劉國忠先生的斷句大概與發(fā)掘簡報一致,他認為“‘財’通‘裁’,指裁決,朱郢請求長沙府能決策派出人馬。‘嚴臨湘晨夜遣當(dāng)代皮攝船者詣郢,須進道’,‘嚴’有緊急、督促等義,‘晨夜’指晝夜,這里是指盡快的意思,‘須’指須臾、即刻,‘須進道’,意即迅速開赴?!苯癜矗哼@里的“唯”,是表示希望、祈請。居延漢簡多見“吏馬馳行”,是一種傳遞文書的方式,大概是說要快速送達文書*[日]富谷志著,劉恒武、孔李波譯:《文書行政的漢帝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66—169頁。。這里的“吏馬”,可能是指快速傳達命令?!柏敗?,似可從劉先生讀作“裁”,表示裁斷。古書“財”與“裁”通假的例子甚多,可參看《故訓(xùn)匯纂》“裁”字條。這批簡牘中,“裁”似乎都寫成了“財”(與《漢書》多用“財”表示“裁”一致)。如例九(J1③:129)有“唯明廷財”,句式與此處完全一致。例七(J1③:169背)有“唯明廷財省”,“財省”即“裁省”,裁斷、審查。同一木牘上的兩個“財”字用法不同,這種情況在出土文獻中并不少見,不足為怪?!皣馈弊执_可表示緊急之意,但其后面一般要加動詞(如教、督)。此處“嚴”字后面無動詞,似乎本身就是作動詞用,《說文解字》:“嚴,教命急也。”*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29頁。但此種用法古書少見,也不排除此處“嚴”字后脫一動詞的可能?!俺恳埂?,清晨黑夜?!斑M道”,上路出發(fā),趕路。《后漢書·王良列傳》:“后以病歸。一歲復(fù)征,至滎陽,疾篤不任進道,乃過其友人。”*范曄:《后漢書》,第933頁。這里的“須”,也可能是等待的意思。此處人名“郢”字,似以連后讀更好。這一段似可讀作:唯長沙府財(裁),吏馬嚴臨湘晨夜遣當(dāng)代皮攝船者詣,郢須進道。
其后“部吏傳詣武陵臨沅保入官”的“部”,指部署,即安排、布置的意思。傳詣,習(xí)見于漢代文獻,是押送的意思。《漢書·王莽傳下》:“太師王匡、國將哀章降雒陽,傳詣宛,斬之。”*班固:《漢書》,第4192頁?!芭R沅”,武陵郡的郡治所在。“?!?,古書亦作“葆”,有保護亦有抵押、做人質(zhì)等義*參看張政烺:《秦律“葆子”釋義》,原載《文史》第9輯,收入《張政烺文集·文史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45—52頁。。朱郢可能是說,希望長沙郡派遣吏員將王皮押送至武陵郡臨沅,交官府看管。發(fā)掘簡報在介紹這批簡文的內(nèi)容時,提到“人質(zhì)拘押機構(gòu)見武陵臨沅保人宮”。所說似與我們正在討論的這句話有關(guān),但后三字發(fā)掘簡報似乎又釋作“保人宮”。從照片看,這件文書位于“武陵臨沅”后的三字明顯是“保入官”。發(fā)掘簡報提到的“保人宮”,不知是排印錯誤,還是本來就有不同釋讀意見,抑或另有作“武陵臨沅保人宮”的簡牘存在。這些疑問,恐怕要等更多資料公布后才能清楚。
“誠惶誠恐”的后面,發(fā)掘簡報釋文作“叩頭叩頭死罪”。據(jù)照片,后面還有“死罪”兩字,應(yīng)錄作“叩頭叩頭死罪死罪”。長沙太守府給臨湘縣的命令,是“閏月十日乙亥”發(fā)出,出面行文的是“長沙大守行文書事大守丞虞”。發(fā)掘簡報的釋文,脫去了“行文書事”的“書”字。其后的“縣”字,發(fā)掘簡報連前讀,作“寫移縣”。我們認為,“縣”字似以連后讀更好,作“縣知皮受僦當(dāng)保載”。
之后一句,發(fā)掘簡報釋作“而盛卷(?)佝留皮”。簡報疑為“卷”的字,字形較為清晰,明顯是“春”字。發(fā)掘簡報懷疑是“卷”,字形方面沒有足夠把握,又不能使相關(guān)文句得到合理解釋,其說恐不可信。這句話或者說這個字的釋讀,牽涉東漢時期政治與時令的關(guān)系,后文還要討論。佝,通“拘”?!吨芏Y·地官·山虞》:“凡邦工入山林而掄材,不禁?!编嵭ⅲ骸安唤撸搅謬?,不拘日也?!?孫詒讓:《周禮正義》,第1201頁。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8說“拘”字“音俱,本亦作佝,音同”*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61頁。?!都崱肪?“虞韻”說“拘”字“或作佝、句、”*丁度:《集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5頁。。佝留,即“拘留”,是扣留、拘禁的意思?!稘h書·常惠傳》:“?;荩艘?。少時家貧,自奮應(yīng)募,隨栘中監(jiān)蘇武使匈奴,并見拘留十余年,昭帝時乃還?!?班固:《漢書》,第3003,4143,3665—3666頁?!逗鬂h書·光武帝紀》:“冬十二月甲寅,詔益州民自八年以來被略為奴婢者,皆一切免為庶人;或依托為人下妻,欲去者,恣聽之;敢拘留者,比青、徐二州以略人法從事?!?范曄:《后漢書》,第63,1851,1571,1869頁。此處“盛春佝(拘)留皮”,與朱郢文書“亭長姓薛不知名奪收捕皮(系)亭”、“今收(系)皮”,講的都是一回事。這批簡牘中同出的另一件木牘即第6例(J1③:285),也將“拘系”寫作“佝”。發(fā)掘簡報和研究者將“佝”誤釋作“何”,我們已作訂正,可參看*劉樂賢:《長沙五一廣場所出東漢孫詩供辭不實案再考》,《出土文獻研究》第12輯,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第272—279頁。。
其后“又不遣孝家受取直”的“受取”,在漢代是一個常用詞,是領(lǐng)取、收取、收受的意思?!稘h書·王莽傳中》:“莽之制度煩碎如此,課計不可理,吏終不得祿,各因官職為奸,受取賕賂以自共給。”*班固:《漢書》,第3003,4143,3665—3666頁?!逗鬂h書·劉陶列傳》:“時太尉許戫、司空張濟承望內(nèi)官,受取貨賂,其宦者子弟賓客,雖貪污穢濁,皆不敢問,而虛糺邊遠小郡清修有惠化者二十六人?!?班固:《漢書》,第3003,4143,3665—3666頁。長沙太守府似乎是在指責(zé)臨湘縣,沒有叫彭孝家人去收取“直”?!爸薄?,古書多指價格、物價。此處所謂“直”,可能是指王皮應(yīng)當(dāng)償還彭孝家的錢財數(shù)額。也有可能,這里的“直”是指王皮運送軍糧的工錢。幫人干活所得報酬,古書叫做“直”。《正字通》午集中“目部·直”:“又,物價曰直,傭作得錢亦曰直。”*張自烈撰,廖文英續(xù):《正字通》,《續(xù)修四庫全書》第23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8頁。《后漢書·班超列傳》:“久之,顯宗問固‘卿弟安在’,固對‘為官寫書,受直以養(yǎng)老母?!?范曄:《后漢書》,第63,1851,1571,1869頁。古書有“僦直”一詞,指傭金、賃金?!稘h書·田延年傳》:“初,大司農(nóng)取民牛車三萬兩為僦,載沙便橋下,送致方上,車直千錢,延年上簿詐增僦直車二千,凡六千萬,盜取其半。”*范曄:《后漢書》,第63,1851,1571,1869頁?!逗鬂h書·虞詡列傳》:“詡乃自將吏士,案行川谷,自沮至下辯數(shù)十里中,皆燒石翦木,開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傭者,于是水運通利,歲省四千余萬?!?范曄:《后漢書》,第63,1851,1571,1869頁。推測長沙太守府的看法可能是,此事最好由臨湘縣出面讓彭孝家領(lǐng)取王皮的運糧傭資以抵欠錢,這樣既可以解決彭孝家的討債問題,又不會影響伏波營軍糧的運送??墒桥R湘縣沒有如此做,而是由一薛姓亭長在閏正月的時候?qū)⒇撚羞\送軍糧任務(wù)的船師王皮強行扣留。所以,在長沙太守府看來,臨湘縣是“更相推移”,處置不當(dāng)。“更相”,相互義,也指相繼?!巴埔啤?,變化、改變義。
發(fā)掘簡報讀作“書到,亟處,言,會急疾如律令”處,陳偉先生改讀作:“書到,亟處言會。急疾如律令?!笨蓮?。發(fā)掘簡報釋作“書佐熹”處,據(jù)照片當(dāng)為“書佐喜”。臨湘縣的收文記錄和處理意見中,“今白”兩字字形較大而筆畫較粗,與其余文字明顯不是出自一人手筆。發(fā)掘簡報推測,臨湘縣的收文記錄和處理意見是分兩次書寫,可信。
根據(jù)上面的分析和討論,可以將牘文重新釋寫并標點于下(釋文不保留文書原來行款):
永元十五年閏月丙寅朔八日癸酉,武陵大守伏波營軍守司馬郢叩頭死罪,敢言之。前言船師王皮當(dāng)償彭孝夫文錢,皮船載官米,財(纔)遣,孝家從皮受錢。郢叩頭叩頭死罪死罪,皮船載米四千五百斛,已重,孝不成。今月六日遣屯長王于將皮詣縣與孝誼(議),詆(抵)未到,亭長姓薛不知名奪收捕皮(系)亭。案:軍糧重事,皮受僦米六百卅斛,當(dāng)保米致屯營,今收(系)皮,空船無攝護者。亭重船稽留有日,不得發(fā),恐宿夜災(zāi)異,無誰詭責(zé)。郢客吏,被蒙府厚恩發(fā)遣,正營流汗,唯長沙府財(裁),吏馬嚴臨湘晨夜遣當(dāng)代皮攝船者詣,郢須進道。皮訟決,手械,部吏傳詣武陵臨沅,保入官。朱郢誠惶誠恐,叩頭叩頭死罪死罪,敢言之。
閏月十日乙亥,長沙大守行文書事、大守丞虞謂臨湘:寫移,縣知皮受僦當(dāng)保載,而盛春佝(拘)留皮,又不遣孝家受取直,更相推移何?書到,亟處言會。急疾如律令。 掾廣、卒史昆、書佐喜。
今白。誰收皮者召之。閏月十一日開。
(一)“盛春佝留皮”在漢代政治語境中的含義
長沙太守府在下發(fā)給臨湘縣的文書中,首先指責(zé)臨湘縣“知皮受僦當(dāng)保載,而盛春佝(拘)留皮”。其中“盛春”的“春”字,發(fā)掘簡報釋作“卷”,并在其后加有問號,表示不能肯定。前文已經(jīng)說過,該字的寫法明顯像“春”,而與“卷”存在區(qū)別。從文義講,“盛卷”費解,發(fā)掘簡報也沒有做出解釋。而“盛春”,與“盛夏”、“盛秋”、“盛冬”一樣,是古書常見之詞?!稏|觀漢記·魯恭傳》:“數(shù)年以來民食不足,國無蓄積,盛春興發(fā),擾動天下,妨廢農(nóng)時,以事夷狄,非所以垂意于中國,憫念民命也?!?吳樹平:《東觀漢記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66頁?!逗鬂h書·魯恭列傳》:“今乃以盛春之月,興發(fā)軍役,擾動天下,以事戎夷,誠非所以垂恩中國,改元正時,由內(nèi)及外也?!?范曄:《后漢書》,第875—876,1434,65—66,113,1434頁?!逗鬂h書·光武十王列傳》:“四年春,車駕近出,觀覽城第,尋聞當(dāng)遂校獵河內(nèi),蒼即上書諫曰:‘臣聞時令,盛春農(nóng)事,不聚眾興功。傳曰:田獵不宿,食飲不享,出入不節(jié),則木不曲直。此失春令者也?!薄?范曄:《后漢書》,第875—876,1434,65—66,113,1434頁。臨湘縣扣留王皮的時間是永元十五年(103)閏正月。古書所謂“盛春”、“盛夏”、“盛秋”、“盛冬”,是指正當(dāng)春令、夏令、秋令、冬令的時候。以“盛夏”為例,仲夏五月、季夏六月固然可以稱為“盛夏”,而孟夏四月,同樣也可以稱為“盛夏”。如《后漢書·光武帝紀》載群臣奏議:“宜因盛夏吉時,定號位,以廣藩輔,明親親,尊宗廟,重社稷,應(yīng)古合舊,厭塞眾心。臣請大司空上輿地圖,太常擇吉日,具禮儀?!苯?jīng)光武帝“制曰:可”后,“夏四月戊申,以太牢告祠宗廟。丁巳,使大司空融告廟,封皇子輔為右翊公,英為楚公,陽為東海公,康為濟南公,蒼為東平公,延為淮陽公,荊為山陽公,衡為臨淮公,焉為左翊公,京為瑯邪公?!薄?范曄:《后漢書》,第875—876,1434,65—66,113,1434頁。《后漢書·明帝紀》:“夏四月戊子,詔曰:‘昔歲五谷登衍,今茲蠶麥善收,其大赦天下。方盛夏長養(yǎng)之時,蕩滌宿惡,以報農(nóng)功。百姓勉務(wù)桑稼,以備災(zāi)害。吏敬厥職,無令愆墯。’””*范曄:《后漢書》,第875—876,1434,65—66,113,1434頁。既然夏季三月皆可稱為“盛夏”,則春季三月想必也都可以稱為“盛春”。兩漢書稱“盛春”的地方,有的只泛言“春”,不易考定為何月?!逗鬂h書·東平憲王蒼傳》載蒼諫書有:“臣聞時令,盛春農(nóng)事,不聚眾興功?!崩钯t注引《禮記·月令》曰:“孟春之月,無聚大眾,無置城郭。仲春之月,無作大事,以妨農(nóng)事?!薄?范曄:《后漢書》,第875—876,1434,65—66,113,1434頁。依李賢注,東平王所說的“盛春”似乎包括了孟春和仲春兩月。這件木牘的閏正月,時間介于孟春和仲春之間,依漢代人的習(xí)慣,自可將其稱為“盛春”??傊L沙太守府將永元十五年閏正月稱為“盛春”,合乎當(dāng)時實際。發(fā)掘簡報為什么要放棄釋“春”這一最容易想到并且也很符合當(dāng)時表述習(xí)慣的答案,而另辟釋“卷”這一很不容易理解的新說呢?我們猜測,可能是由于發(fā)掘簡報的作者對“而盛春佝留皮”一句在牘文中的作用不甚理解。他們可能不太明白,長沙太守府在指責(zé)臨湘縣扣押王皮一事時,為什么要加上“盛春”兩字。這牽涉漢代政治與時令的關(guān)系,下面不妨稍作介紹。
不少研究者已經(jīng)注意到,漢代的政治活動在很多方面曾受“理陰陽,順時令”思想的影響。邢義田先生從漢成帝時期尹灣漢簡中的“以春令成戶”記載入手,率先對月令與西漢政治的關(guān)系進行專門研究*邢義田:《月令與西漢政治——從尹灣集簿中的“以春令成戶”說起》,原載《新史學(xué)》第9卷第1期,收入氏著《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25—167頁。。后來楊振紅女士撰文商榷,邢義田先生又有文章回應(yīng)*楊振紅:《月令與秦漢政治——兼論月令源流》,原載《歷史研究》2004年第3期,收入氏著《出土簡牘與秦漢社會》,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第187—233頁。邢義田:《月令與西漢政治再議——對尹灣“春種樹”和“以春令成戶”的再省思》, 原載《新史學(xué)》第16卷第1期,后以《月令與西漢政治——重讀尹灣牘“春種樹”和“以春令成戶”》為題收入氏著《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第168—179頁。。兩位學(xué)者對尹灣漢簡“以春令成戶”的理解雖有分歧,但對西漢政治曾經(jīng)受到月令思想的影響,卻看法一致。而古代的司法活動,特別是對人命關(guān)天的死刑執(zhí)行時間的安排,也同樣受到時令思想的節(jié)制和影響。研究法制史的學(xué)者對此多有關(guān)注,稱之為“司法時令制度”*舒國瀅、宇培峰:《“司法時令說”及其對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的影響》,《中國政法大學(xué)學(xué)報》1996年第4期。金相范:《時令與禁刑》,《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第473—502頁。王凱石:《論中國古代的司法時令制度》,《云南社會科學(xué)》2005年第1期。胡興東:《中國古代死刑行刑時間制度研究》,《云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8年第1期。。關(guān)于漢代用刑時間與月令學(xué)說的關(guān)系,近來也已經(jīng)有多位學(xué)者做過專門討論*[日]影山輝國:《漢代“順気行罰”考》,《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33冊,1997年,第1—32頁。孫喆:《略論漢代“秋冬行刑制”及其影響》,《史學(xué)月刊》2011年第7期。薛夢瀟:《東漢的行刑事時間——以〈月令〉的司法實踐為中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8輯,2012年,第1—24頁。。
大體而言,月令對東漢政治的影響比西漢更為明顯*參看徐復(fù)觀:《兩漢思想史》(第二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第43—48頁。楊振紅:《月令與秦漢政治》“附筆”,收入氏著《出土簡牘與秦漢社會》,第231—233頁。。東漢人對以往這一方面的事例和教訓(xùn),可能印象深刻。如西漢時期的司隸校尉諸葛豐因“春夏系治人”,以致“在位多言其短”,漢元帝因此而將其降職,并下詔斥責(zé)其“不順四時,修法度,專作苛暴,以獲虛威”*班固:《漢書》,第3251頁。。而王莽春夏斬人*《漢書·王莽傳下》:“地皇元年正月乙未,赦天下。下書曰:‘方出軍行師,敢有趨讙犯法者,輒論斬,毋須時,盡歲止?!谑谴合臄厝硕际?,百姓震懼,道路以目?!卑喙蹋骸稘h書》,第4158頁。,已被東漢人視為新莽滅亡的征兆和原因之一*《后漢書·鄧晨列傳》:“晨因謂光武曰:‘王莽悖暴,盛夏斬人,此天亡之時也?!狈稌希骸逗鬂h書》,第582頁。。這些前車之鑒,可能時刻提醒著東漢時期的官僚,施政時不可違逆時令。春季作為四季之首,更是受到東漢統(tǒng)治者的特別重視。從光武帝時起,東漢朝廷每年都要在春季下“寬大之詔”,以倡導(dǎo)順時行政?!逗鬂h書·侯霸列傳》:“每春下寬大之詔,奉四時之令,皆霸所建也?!崩钯t注:“《月令》春布德行慶,施惠下人,故曰寬大。奉四時謂依月令也?!?范曄:《后漢書》,第902,3102,132—133頁。此制延續(xù)至建安二十二年方止?!独m(xù)漢書·禮儀志》:“立春之日,下寬大書曰:‘制詔三公:方春東作,敬始慎微,動作從之。罪非殊死,且勿案驗,皆須麥秋。退貪殘,進柔良,下當(dāng)用者,如故事?!眲⒄炎ⅲ骸啊对铝睢吩唬骸嗖嫉潞土??!嚏咴唬骸创嗽t之謂也?!东I帝起居注》曰:‘建安二十二年二月壬申,詔書絕,立春寬緩詔書不復(fù)行?!?范曄:《后漢書》,第902,3102,132—133頁。東漢時期的太守每年春季都要“行春”,通過頒布春令以勸勉農(nóng)桑*薛夢瀟:《東漢郡守“行春”考》,《中國史研究》2014年第1期。。章帝建初元年的一道詔書,可能大致反映了章、和時期太守“行春”的主要內(nèi)容:“丙寅,詔曰:‘比年牛多疾疫,墾田減少,谷價頗貴,人以流亡。方春東作,宜及時務(wù)。二千石勉勸農(nóng)桑,弘致勞來。群公庶尹,各推精誠,專急人事。罪非殊死,須立秋案驗。有司明慎選舉,進柔良,退貪猾,順時令,理冤獄。五教在寬,帝典所美;愷悌君子,大雅所嘆。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范曄:《后漢書》,第902,3102,132—133頁。可見,太守在頒春和勸農(nóng)的同時,還要宣講寬大詔書關(guān)于寬緩刑獄、平反冤案和選用賢良循吏等方面的政策。春夏行寬政,春夏不可用刑,在東漢時期已經(jīng)成了官員們耳熟能詳?shù)恼卧捳Z。而每年負有“行春”職責(zé),需要向吏民宣講寬大詔書的郡太守,想必對時令思想更為熟悉,對不合時令或違逆時令的行為也更為敏感。所以,和帝時期的長沙太守或其下屬指責(zé)臨湘縣在盛春之月拘留負有運送軍糧重任的王皮,非常切合當(dāng)時的政治語境。長沙太守府以“盛春佝(拘)留皮”指責(zé)臨湘縣,實際是批評臨湘縣處理此事時沒有遵循春令,亦即批評臨湘縣違反了朝廷寬大詔書的精神。
(二)“伏波營”與武陵郡的郡兵
前面已經(jīng)提到,“伏波營”是一個軍營。從其設(shè)有軍司馬、屯長等官員,并且自稱“屯營”,很容易讓人想起漢代的駐屯軍。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等確實曾率軍鎮(zhèn)壓武陵蠻。研究者已經(jīng)指出,“伏波營”的得名很可能與此次戰(zhàn)爭有關(guān)。但是《后漢書·南蠻列傳》明確記載,建初五年(80)已經(jīng)“罷武陵屯兵”*范曄:《后漢書》,第2832,2833—2834頁。參看上引劉國忠、魏斌文。,而此后多次出現(xiàn)武陵蠻的叛亂,在《后漢書》的記載中都是由武陵郡組織平定的*范曄:《后漢書》,第2832,2833—2834頁。參看上引劉國忠、魏斌文。。因此,劉國忠和魏斌先生都認為,和帝時期的“伏波營”應(yīng)為武陵郡的郡兵。這種看法,目前看來是比較合理的。
“伏波”之名,也見于1987年張家界古人堤出土的東漢簡牘。古人堤第10號簡牘是一件封檢,其正、背面皆有文字。正面的三行文字是:
充長之印
兵曹掾猛使福以郵行
永元元年十二月廿日辛丑起廷
其背面未見照片,從釋文看似是分上、下兩欄書寫,現(xiàn)存文字上欄八行、下欄二行:
(上欄)
黃弩卅三人
雁門士五十三人
中部士卅四人
揚武士卅四人
武威士卅六人
惟管卅三人
(下欄)
伏波卅四人
城中左部卅六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南張家界古人堤遺址與出土簡牘概述》,《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2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南張家界古人堤簡牘釋文與簡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2期。
簡牘背面所載士兵類別,魏斌先生已經(jīng)作過分析。他將其中的“伏波”,與上論五一廣場所出木牘上的“伏波營”聯(lián)系起來討論,指出“驃騎”、“揚武”、“武威”、“伏波”四項與東漢的將軍號有關(guān),而“揚武”、“武威”、“伏波”三項,恰與建武二十三年(47)至二十五年(49)討伐武陵蠻的馬成(此時已卸去揚武將軍之職)、劉尚、馬援三人的將軍號對應(yīng)。如果伏波營是武陵郡的郡兵,則古人堤10號木牘所載和帝永元元年(89)的其他部隊,似乎也應(yīng)當(dāng)是武陵郡的郡兵。和帝時期的武陵郡領(lǐng)有這么多的軍營,這是我們以往完全估計不到的。這只是武陵郡在和帝時期的特殊情況,還是武陵郡的郡兵在整個東漢時期都是如此,一時難以判斷。
關(guān)于漢代的郡兵,古書記載甚少,具體情況不甚清楚。大家知道,西漢時期在郡國設(shè)有都尉府,郡兵應(yīng)由都尉統(tǒng)領(lǐng)??墒?,古書述及郡都尉及縣尉的屬吏時,沒有提到過設(shè)有軍營或司馬、屯長之類軍吏的情況。尹灣漢簡所見東海郡的吏員設(shè)置情況,也是如此。東漢罷省郡都尉以后,郡內(nèi)軍事方面的事務(wù)應(yīng)由郡太守統(tǒng)管。但在當(dāng)時郡太守的屬吏和下屬機構(gòu)中,同樣也看不到軍營及司馬、屯長之類軍吏的蹤影。這是否意味著,漢代像東??み@樣的內(nèi)郡本來就不設(shè)軍營?那么,這些內(nèi)郡除了設(shè)有維持地方治安的武吏以外,是否還配備有更為專門一些的郡兵?如果有的話,這些郡兵是如何管理的?而像武陵郡這樣設(shè)有軍營的郡兵,是否代表了當(dāng)時邊郡的普遍情形?這些都是我們現(xiàn)在尚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向大家請教。
【責(zé)任編輯:張慕華;責(zé)任校對:張慕華,李青果】
2014—12—10
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NCET—10—0004)
劉樂賢,首都師范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教授、首都文化建設(shè)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教授(北京 100089)。
H028
A
1000-9639(2015)03-00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