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時期文學價值論的演進與論爭*①

      2015-04-11 01:27:44孫書文
      關鍵詞:價值論文藝文學

      孫書文

      (山東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

      新時期文學價值論的演進與論爭*①

      孫書文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文學價值論是在價值論視野下形成的一種文學研究理論。新時期文學價值論研究發(fā)端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中期達到高潮,目前依然余緒不斷。新時期對文學價值論的重視,是世界哲學發(fā)展的必然,是中國特定社會發(fā)展階段的產(chǎn)物,也是文學理論界反思的結果。新時期文學價值論研究,在文學認識論與文學價值論的區(qū)別、文學價值的多元性、文學的商品價值等方面展開,引發(fā)了一系列論爭,取得了豐富的成果。新時期文學價值論演進與論爭中所表現(xiàn)出的強烈的問題意識、自覺的方法論意識對當下的文學理論研究提供了借鑒。同時,這一問題研究中存在著非此即彼的一元論思維,忽略了文學價值的多元性。關于文學商品價值的研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狀況的變化會越來越豐富,尤其是在文學產(chǎn)業(yè)、文化產(chǎn)業(yè)已被廣泛接受的當下,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有更為廣闊的推進的空間。

      文學價值論;新時期;范式轉換;問題意識

      國際數(shù)字對象唯一標識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5.05.004

      中國新時期文學理論發(fā)展,從整體上說,經(jīng)歷了認識論、價值論、存在論三種范式,價值論在其中占據(jù)著相當重要的位置?!皟r值”是經(jīng)濟學上一個特定的范疇,在一般意義上泛指物質或現(xiàn)象對人和社會的用途、作用或意義。自人類從動物界獨立出來起,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逐漸形成了諸種對象性的主客體關系,人對自然、社會、自身進行評價,價值便開始出現(xiàn)。哲學上的價值論,是西方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的一種哲學理論,是對價值的本質界定、構成、特點等進行研究的理論學說。文學價值論,則是在價值論視野下的不同于認識論、存在論關照所形成的一種文學研究理論。新時期文學價值論研究發(fā)端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中期達到高潮,目前依然余緒不斷,在文學認識論與價值論的區(qū)別、文學的審美價值、社會價值與消費價值(商品價值)等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②文學價值論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程麻:《文學價值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91年;黃海澄:《藝術價值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李春青:《文學價值引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敏澤、黨圣元:《文學價值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等等。代表性論文有: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文學評論》1985第6期、1986年第1期;孫紹振:《審美認識與認識價值、實用價值的矛盾》,《文藝爭鳴》1986年第1期;肖君和:《論文藝功用系統(tǒng)》,《文化報》1986年8月11日;朱立元:《論文學的多元價值系統(tǒng)》,《益陽師專學報》1989年第2期;李準:《論商品經(jīng)濟與文藝發(fā)展的關系》,《文藝爭鳴》1989年第6期、1990年第1期;姚文放:《文藝的價值取向及其選擇》,《學習與探索》1991年第5期;姚文放:《文藝價值的功能及其實現(xiàn)》,《北京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紀眾:《文學價值論》,《文藝爭鳴》1992年第5期;姚文放:《在文藝價值與社會生活之間的中介地帶上:文藝價值社會學導論》,《學術論壇》1992年第2期;程代熙:《文學價值談》,《文藝報》1992年11月21日;黃海澄:《我的幾點看法——關于“文學價值論”的討論》,《南方文壇》1993年第2期;賴大仁:《論馬克思恩格斯的文藝價值觀》,《河北學刊》1993年第1期;顏翔林:《論價值與藝術價值的邏輯關系》,《南京師大學報》1994年第3期;等等。,對當代中國文藝理論的建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一、新時期文學價值論研究的源起

      針對文化大革命時期“非人的、反現(xiàn)代的政治文化專制,中國社會開始了新文化啟蒙時期”①劉傳霞:《中國當代文學身體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13頁。。中國新時期一波接一波的文學思潮、文學論爭,如文藝與政治的關系、反思文學、傷痕文學、尋根文學、改革文學、人文主義討論等,都與文學價值觀念的轉換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爱斨袊鐣v史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特別是新舊交替的變革時期,從文學實踐到文學理論,明顯表現(xiàn)出不同的價值取向,形成多元文學價值觀念的規(guī)律性問題。從上個世紀末至本世紀末的百年文論史中,不難發(fā)現(xiàn),每個重要時期學術文化界圍繞文學價值取向與觀念嬗變所進行的論爭,都不是偶然的現(xiàn)象,而是有其歷史和現(xiàn)實的原因。其中,始終引人關注的問題之一,就是不同傾向的文學理論的分歧,往往體現(xiàn)人們對文學的特質、功能和美學理想的不同看法,并總是在文學價值觀念上表現(xiàn)出來。”②陳傳才:《從百年文論史得到的啟示——關于文學價值取向與觀念嬗變的審思》,《文藝研究》1997年第2期。文藝價值觀念的區(qū)別,植根于人們對文藝性質、功能認識的哲學基礎、美學基礎的不同,與理論操持者的社會實踐的差異密切相關,因而,幾乎在新時期每一個社會歷史的重大轉折時期,都會有激烈的文藝價值問題的論爭。80年代初文學價值論的出場,奠基于世界哲學的發(fā)展,與中國社會進程密切相關,符合了中國文藝理論發(fā)展的特殊境遇。

      對價值論的重視,是哲學發(fā)展的世界性的潮流,是哲學發(fā)展的必然。有了“人”便有了價值的問題,“價值問題是伴隨著人類的誕生、發(fā)展而誕生、發(fā)展起來的”,“因為存在著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即:在人類從動物中分化出來而誕生之前,自然界本身雖是存在的,卻無所謂美丑、善惡。這些流動不居的價值觀念,是伴隨著人類的誕生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誕生、發(fā)展起來的。人類學的大量研究成果雄辯地證明了:只有人類真正從動物中分化出來之后,才開始有了價值的概念及其規(guī)范”③敏澤、黨圣元:《文學價值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第3頁。。這個與“人”一起誕生、發(fā)展的問題,在哲學中占據(jù)重要的位置。被稱為“價值學創(chuàng)始人”的德國哲學家魯?shù)婪颉ず諣柭ぢ宀?,?9世紀后期把此前廣泛流行于經(jīng)濟學中的價值觀念引入哲學,并把它置于哲學中的最高地位。在洛采看來,世界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現(xiàn)實的事物,即事實的領域;二是體現(xiàn)宇宙普遍規(guī)律的真的王國,即普遍規(guī)律的領域;三是對善、美和神圣思想作價值判斷的世界,即價值規(guī)律。而在這三個領域中,價值規(guī)律居于最高的地位,確定事實的真實性、概念的真理性,第一和第二世界的意義都要由價值來作最終的判定,價值是目的,而其他一切只不過是手段。因此,洛采把自己的哲學觀名之為“目的論唯心主義”。洛采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人,是新康德主義者,他之所以把價值的理論提高到哲學的核心地位,是要把人的尊嚴在自然主義和還原主義等的極力攻擊、非議下解救出來,強調人是按照一定的價值觀念或目的進行活動的,反對貶低人的尊嚴和作用。后來,西方的許多價值流派都因襲、沿用或部分地采納了他的原則,100多年來,他的影響始終存在著。

      雖然價值論在19世紀下半葉才初步確立,但價值論的思想古已有之;哲學價值論誕生于西方,但價值論方面的思想、論述中西皆有。在《后漢書》中,已出現(xiàn)了“價值”這一詞匯,該書列傳第三十七《班勇傳》中就有“北虜遂遣責諸國,備其逋租,高其價值,嚴以期會”。在此之前,價值的觀念早已存在。西方價值論的觀念源遠流長:“從柏拉圖起,哲學家們就一直在善、目的、正當、義務、美德、道德判斷、審美判斷、美、真理和合法性的標題下,探討各種各樣的問題。到了19世紀,下述看法才產(chǎn)生出來(或再生出來,因為從根本上說它發(fā)端于柏拉圖),即:既然這些問題都與價值或應當,而不是與事實或事實的現(xiàn)在、過去、將來的狀況有關,那么,所有這些問題都歸屬于一個家族。人們相信,如果把這些問題看作是囊括了經(jīng)濟學、倫理學、美學、法學、教育學、甚至邏輯學和認識論的一般價值和評價理論的組成部分的話,這些問題就不僅可以歸列到價值和評價這樣的總標題下,而且能夠得到更好的處理并找到更加系統(tǒng)的解決辦法?!雹伲勖溃軼.K.富蘭克納等著,劉繼譯:《價值和評價——英美價值論集粹》,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2頁。就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程而言,生產(chǎn)力不斷發(fā)展,科學技術持續(xù)進步,人類的創(chuàng)造能力不斷增長,人的主體性、能動性日益顯著,人們創(chuàng)造的價值更多,人類自身的價值也不斷提高,價值問題就越來越成為時代的重要問題。在有關價值的哲學中,康德對實踐理性的研究“為人們從一個新的角度觀察世界,特別是觀察世界與人自身的聯(lián)系在主體精神領域中發(fā)現(xiàn)一個新天地。現(xiàn)代價值哲學正是借助康德的發(fā)現(xiàn)建立起一種新的哲學觀念的”②李春青:《文學價值學引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頁。。此后,新康德主義重要人物、著名哲學家文德爾班以康德的學說為起點,建立起自己的價值哲學,他認為,價值問題應在哲學研究中居于重要位置。因為任何知識都離不開價值,都要以價值為標準。而關于價值的知識則反映著評價主體與評價對象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關于人與客觀對象之間聯(lián)系的知識?;趯r值的重視,文德爾班甚至認為一切社會歷史科學都應成為關于價值的科學。文德爾班的學生,另一位新康德主義的代表人物李凱爾特繼承了文德爾班的觀點,贊同社會歷史科學應成為一種價值科學。他認為社會歷史科學所研究的都是個別問題,因而研究社會歷史問題應該用“個別化”方法。他的意思是說,作為價值現(xiàn)象,任何一種社會歷史問題都只是通過個人的興趣、評價才會顯示其價值意義,因此研究這些問題就不能像研究自然界現(xiàn)象那樣,采用一般化的方法,并由此揭示其普遍規(guī)律。社會歷史中只有個別的東西,而沒有普遍的價值。價值哲學的出現(xiàn)在人類哲學發(fā)展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它標志著人們的意識和自我意識在哲學高度上達到統(tǒng)一,價值作為人與客觀對象的某種關系的表征而成為哲學沉思的主要對象,這本身就意味著人類思維已經(jīng)將主體與客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認識了。西方價值學的興盛,正是基于價值關系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經(jīng)過哲學的積累,價值論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同時,價值論的興起與20世紀西方的社會思潮有關??萍嫉母叨劝l(fā)展,物化自然關系的發(fā)展,極大地擠占人的精神空間,導致人的精神的空前失落,人由目的而成為手段,由此產(chǎn)生了嚴重的精神危機,對人的價值的熱切呼喚,催生了價值哲學。

      在價值論哲學的背景下,審美價值論得到發(fā)展。較早運用價值理論研究美學和藝術問題的是美國自然主義哲學家、美學家喬治·桑塔耶納。他認為美學是一種價值學說,它和倫理學一樣,都是研究人類以感情為基礎的判斷活動的。他從主觀論的角度來看待價值,認為價值發(fā)乎我們情不自禁的直接性或莫名其妙性的反應,也發(fā)乎我們本性中的難以理喻的成分。他認為,美是一種價值。因而,對美這種價值的判斷就更是一種不依賴于任何理性觀念的直接的感受活動了?!霸谙胂?、瞬息的直覺和賦有形式的知覺中所固有的價值,叫做審美價值。它們主要在自然界和各種生物中被發(fā)現(xiàn),但也常常在人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語言所喚起的形象及聲音的領域中被發(fā)現(xiàn)”。根據(jù)桑塔耶納的論述,衡量美的價值尺度只有一個,那就是人的審美的快感:“美是在快感的客觀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觀化了的快感?!蔽膶W活動是一種具有強烈審美性的審美活動,與價值也發(fā)生了密切關系,甚至在許多文學價值論的主張者看來,文學活動就是一種價值活動,而不是認識活動或其他活動。

      中國新時期文學價值論的興起,是中國特定社會發(fā)展階段的產(chǎn)物。“進入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著神州大地。人們的思想解放了。體制的改革和人的觀念的更新成互相促進之勢。大家很自然地想到:從前蘇聯(lián)來的那一套僵硬的經(jīng)濟管理體制已阻礙著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發(fā)展,需要改革,那么,從前蘇聯(lián)來的一些思想觀念、理論公式、思維方式,是否都是正確的呢?許多人已經(jīng)認識到,我國社會科學各個學科,在改革、開放的大趨勢下,都面臨著方法、觀念、范疇甚至學科體系更新的任務?!雹冱S海澄:《藝術價值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第22頁。文學價值論,是中國新時期反思的一個組成部分。因中國與前蘇聯(lián)的曲折的關系,價值論在此前的中國是缺席的。在相當長時期內被我們奉為導師的前蘇聯(lián),價值論哲學有一個曲折的發(fā)展過程。前蘇聯(lián)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康斯坦丁諾夫在1960年他所主編的《蘇聯(lián)哲學百科全書》第1卷提出:“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摒棄價值哲學?!雹冢厶K聯(lián)]康斯坦丁諾夫主編,譯校組譯:《蘇聯(lián)哲學百科全書》(第1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第194頁。1950年在我國風靡一時的羅森塔爾的八版《簡明哲學詞典》,根本就不提及價值論。在前蘇聯(lián),價值論研究開始于60年代,圖加林諾夫是前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有力推動者。1960年,他出版了《論生活和文化的價值》,標明著價值論研究的開始;8年后他又推出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論》,在前蘇聯(lián)哲學界掀起了一個關于這一問題研究的熱潮。進入70年代后,前蘇聯(lián)哲學界對于價值學的研究更加深入和普及,在研究馬克思主義價值論根本原則、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力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價值論,解決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具體問題,如審美價值、道德價值等,并開始了對西方資產(chǎn)階級各種價值論流派及其理論的批判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前蘇聯(lián)價值論研究從缺席到發(fā)展的這一時期,中蘇關系曲曲折折。1969年3月發(fā)生的珍寶島武裝沖突,標志著中蘇關系的徹底破裂。5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哲學界全面學習蘇聯(lián),在這一時期蘇聯(lián)不提價值論。60年代末、70年代初,前蘇聯(lián)哲學開始深入研究價值論哲學時,中蘇已開始交惡,包括哲學理論在內的前蘇聯(lián)的一切觀念,都被視為“修正主義”,前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的成果與思想遂被拒之門外,不被介紹和研究了。因而,在新時期之前,中國哲學界存在價值論缺席的狀況。80年代初,價值論研究在國內興起,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要求”,改革要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取得更好的效益,效益便是個價值問題;改革要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利益也是個價值問題。③王玉樑:《價值和價值觀》,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3頁。二是深刻的理論背景,這其中包括“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討論,直接導致了價值問題研究:實踐結果是否成功需要價值的檢驗,堅持真理的實踐標準與實用主義劃清界限,也是一個價值問題;異化、人道主義研究構成了價值論研究的重要背景,討論中包含著價值問題,尤其是人的價值、人生價值問題。④王玉樑:《價值和價值觀》,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4頁。自1980年起,《中國社會科學》、《光明日報》、《哲學研究》等重要期刊報紙發(fā)表了一系列價值論研究方面的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在1985年到1986年的秋季形成了一次關于價值與真理的討論,李德順的《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袁貴仁的《價值學引論》等著作反響巨大,王玉樑主編、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價值和價值觀》,從價值論總論、史論、價值的本質、價值與感情、價值實現(xiàn)過程、價值與歷史觀、人的價值、價值觀念與改革等方面全面展示了中國價值論研究的狀況。

      文學價值研究與論爭是中國新時期文學理論界反思的必然產(chǎn)物,甚至有研究者把文學價值觀的“撥亂反正”稱為文學理論批評新時期“撥亂反正”的首要之務?!白?978年12月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文學理論批評與其它社會意識形態(tài)門類一樣,開始了真正的所謂‘撥亂反正',關于文學價值觀方面的‘撥亂反正'自然是首要之務了。因此,舉凡文藝同政治之關系問題、文藝的上層建筑與意識形態(tài)性質問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體系問題、現(xiàn)實主義及浪漫主義問題、‘典型'、‘寫真實'概念問題、文學中的人性和人道主義問題、現(xiàn)代派文藝評價問題等等,都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每一個問題之核心幾乎無例外地都涉及到文學價值論問題。”①敏澤、黨圣元:《文學價值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第83頁。文學理論界開始反思此前認識論哲學背景下的諸多理論,探討在價值論基礎上的文學理論問題。錢谷融在為黃海澄《藝術價值論》所寫的序中透露出作者寫作該書的動機和宗旨:“很早以來,他就對從蘇聯(lián)來的文藝理論學科體系的科學性有懷疑。他們把文學藝術當作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認知形式,其社會功用也是在于幫助人們認識世界。這就與科學除了形式上的差別以外,幾乎沒有什么本質的區(qū)別。這樣,文藝也就成了多余的東西。從功能文化學的觀點看,文學藝術必有其不同于科學的特殊本質和作用,否則,它就不可能存在。因此,海澄同志認為把文藝學僅僅建立在認識論的哲學基礎上是不行的?!雹邳S海澄:《藝術價值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第3-4頁。前蘇聯(lián)學者在20世紀30年代批判了把藝術當作經(jīng)濟、政治的直接產(chǎn)物的庸俗社會學觀點,從哲學認識論出發(fā),吸取了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洛留波夫等人的文藝理論觀點,建立了一套以認識論為哲學基礎的文藝理論體系。這套文藝理論體系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逐漸傳入中國,成為支配我國差不多兩代人的文藝學“范式”?!拔母铩苯Y束后,在積極反思的社會思潮下,中國文論界也開始反思這種認識論的文藝觀?!段膶W評論》1986年第1期刊登了劉再復的文章《論文學主體性》(續(xù)),文章主旨是倡導文學創(chuàng)作與閱讀(接受)中的主體性問題,這種倡導建立在對機械反映論文藝觀的批評基礎之上:“機械反映論只注意了自然賦予客體的固有屬性,而往往忽視了人賦予客體的價值屬性”;“這種機械反映論往往割裂了客體與人的聯(lián)系,即忽視了客體于人有用的程度——與人的需求相適應的程度,即客體的價值程度和價值屬性”;“反映論只解決了人的認識,不能解決人的價值選擇和情感意志的動向”;“機械反映論從客體上強調了事物的固有屬性,忽視了價值屬性”,“從主體上則強調了人的認識方面,忽視了人的情感意志方面”。③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續(xù)),《文學評論》1986年第1期。這一觀點引發(fā)了許多研究者的爭論,影響深遠。

      二、新時期文學價值論研究的進展

      新時期文學價值論研究,在文學認識論與文學價值論的區(qū)別、文學價值的多元性、文學的商品價值等方面展開,引發(fā)了一系列論爭,取得了豐富的成果。

      新時期文學價值論研究的起點,是在反思文學認識論的問題與困境中確立的。對認識論文藝觀發(fā)難的先鋒是劉再復。1986年他提出要建立文學價值主體論,以主體的情感意志來認識和把握文藝價值:“機械反映論……只解決了人的認識,不能解決人的價值選擇和情感意志的動向?!雹軇⒃購停骸墩撐膶W的主體性》(續(xù)),《文學評論》1986年第1期。此后,程麻和黃海澄等學者明確提出文學價值論的主張。

      黃海澄對文學價值論哲學基礎的論述極具建設性。他在《藝術價值論》一書中旗幟鮮明地提出:“把文學藝術當作對客觀現(xiàn)實的一種認識形式,把整個藝術現(xiàn)象放在認識論的哲學來理解,是矛盾百出的”,“要想把大成殿、紫光閣、凡爾賽宮說成是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認識形式、形象的真理,從中去尋找關于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規(guī)律的現(xiàn)成答案,無異于緣木求魚,向火索冰,所遇到的困難恐怕是無法克服的”。他對在當時中國文論界占據(jù)重要地位的蔡儀主編《文學概論》中的相關觀點提出質疑。蔡儀認為,孟郊的《織婦辭》、張籍的《野老歌》、關漢卿的《竇娥冤》和梁斌的《紅旗譜》這些作品的根本意義在于“告訴我們這個真理:在階級社會中,任何時候都存在著階級對階級的剝削、壓迫,階級對階級的斗爭”,在于印證《共產(chǎn)黨宣言》中所說“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它們和《共產(chǎn)黨宣言》所說的都是同一件事情,都“正確地反映了階級社會的普遍規(guī)律”;它們的區(qū)別僅僅在于“對社會生活反映方式”的不同:“科學的反映是抽象的,形成概念和理論,而文學的反映則是具體的,形成形象及形象體系。”黃海澄認為,若是如此,那么,“用《共產(chǎn)黨宣言》中的表述方式該是何等簡潔,何等明了,何等痛快!又何勞這些文學家們用如此繁復、累贅、不簡明的形式向人申說一個如此簡明的道理?豈不是自找麻煩!而且,告訴人們一個認識成果,一個真理,講一遍也就夠了,沒有必要反復羅嗦。而這些文學家卻變換花樣,把一條真理反復申說千余年,這又何必呢?在認識論的框子里,誰能把這些矛盾消除并令人信服?恐怕誰也做不到”①黃海澄:《藝術價值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第23-24頁。。由此,他提出:“把文學藝術僅僅作為認識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的觀點站不住腳,把文藝理論置于哲學認識論的基礎之上,可以說是找錯了家門,安錯了基座。要擺脫這種困境,我認為必須轉向辯證唯物主義的價值論,因為在我看來,藝術從根本上來說不屬于認知-真理系統(tǒng),而屬于價值-感情系統(tǒng)?!雹邳S海澄:《藝術價值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第24頁。他認為南帆《文學與情感認識論》中所提出的“情感認識論”的提法在文學上也不能成立。黃海澄的論證極具思辨性,對當時中國哲學界對價值論的認識進行了辨析,由此深入到文學價值論的哲學基礎的研究。他指出:“人與世界的關系并不只限于認識和被認識的關系,還有一種更根本的關系,即價值關系。我們人類生活在世界上,時時處處都離不開價值物,離不開對價值的追求和創(chuàng)造。我們的各種需要,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個體的還是群體的,都要靠相應的價值物來滿足?!雹埸S海澄:《藝術價值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第31頁。藝術不屬于認知-真理系統(tǒng),而是價值-感情系統(tǒng);認知作用是“眼睛”、“羅盤”、“望遠鏡”、“電子導航裝置”,是方向性的,但不是“動力源”。當時影響很大的李德順的《價值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把真理和價值并列,把價值論歸入認識論,黃海澄認為這是不合適的:“任何有機主體,哪怕是最簡單的有機生命,作為自控制、自調節(jié)系統(tǒng),都可以是,而且必然是價值主體?!雹茳S海澄:《藝術價值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第82頁。同時,他對袁貴仁的價值真理說、對龐學銓的相關理論都進行了辨析。他在人作為高等有機生物層面上來理解價值:“有理由把價值與作為自控制系統(tǒng)的生物界、人類和人類社會各等次的群體系統(tǒng)的控制論目的關聯(lián)起來”,“價值是事物與一定自控制系統(tǒng)的目的的關系的屬性。凡是符合一定自控制系統(tǒng)的控制論目的、有助于這系統(tǒng)向著其控制論目的前進的事物,對于該系統(tǒng)來說就具有正價值,反之,凡是不符合這系統(tǒng)的控制論目的、妨礙它向著它的控制論目的前進的事物,對于該系統(tǒng)來說,就具有負價值?!雹蔹S海澄:《藝術價值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第220頁。這些想法是黃海澄長期思考的結果,立論高遠,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他從美學、哲學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對文學價值論體系性的理論建構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與黃海澄的《藝術價值論》一樣,程麻的《文學價值論》也是新時期文學價值論研究領域一部重要的理論著作。如果說《藝術價值論》以哲學的思辨性見長,為文學價值論在哲學、美學上站住腳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文學價值論》則是立足于文學的本體,著力建構文學價值論體系。黃海澄認為,反映論的藝術研究是放錯了“基座”,程麻則主張,文學研究與價值論的相遇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黃海澄的理論可總結為擺正“基座”論,程麻的理論則可稱為“終成眷屬”論。新中國以來中國文論界向來主張“能動的反映論”,但因中國現(xiàn)代技術和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遲緩妨礙了科學反映論思想的深化、自古以來的強烈的政治功利性觀念在當代中國社會未能實現(xiàn)。程麻認為,文學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學說里應有之義”:“辯證唯物主義是立足于主體并能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哲學,同樣,歷史唯物論也是著眼于人并為了人的自由發(fā)展的學說。發(fā)掘馬克思主義關于價值問題的觀點與論述,有利于改變那種對馬克思主義文學觀念的浮淺和教條的理解,汲取當代文化意識,煥發(fā)其內在生機與活力。換句話說,價值理論對當代中國文壇來說,并非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是要使‘有情人終成眷屬'?!雹俪搪椋骸段膶W價值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第8頁。其《文學價值論》一書的導論題為《文學觀念從認識論到價值論的演進》,從整個人類文明史、整個文論史的角度對文學觀念的進展作了細致深入的分析,指出價值是文學獨特性、獨立品格所在?!霸谌祟愇拿魇飞?,文學曾因自身的稚弱,不得已而依次借助于宗教、道德和科學等觀念的支撐,才贏得生存于世的權利。時至今日,由于本體的成熟,它已有足夠的力量和勇氣站在理應據(jù)為己有的價值論哲學基礎上。因此,文學觀念從認識論向價值論的演進,意味著其向本性的回歸。這并非是文學的狂妄或叛逆,而是實現(xiàn)其獨立品格的切實努力?!雹诔搪椋骸段膶W價值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第40頁。在他看來,原來我們認為摹仿論的文藝觀是反映論是不正確的,摹仿論其實恰恰是價值論,應“不再把以摹仿為基本內容的文學視為人認識或反映客觀事物的工具與手段,而探尋從事摹仿活動的主體心靈的精神追求、慰藉欲望,或其駕馭、超越、支配客體等對象化心理過程的內在機制,從哲學意義論和價值論的方向來揭示與界定文學性質和本義”③程麻:《文學價值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第47頁。。他立足于價值論角度對游戲論文學觀、符號論文學觀進行了反思,發(fā)現(xiàn)“由原始人的摹仿一直到現(xiàn)代文藝符號理論,貫穿在這一文藝觀念演變過程之中的,主要是關注人的命運,表現(xiàn)精神主體尺度及其面對外物的情感反應,以及人類的向往與追求等等的價值觀念的本質”④程麻:《文學價值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第67頁。。程麻把文學價值論賦予了歷史的尺度,在其體系中,中國文論史上的許多重要命題,如“詩言志”等都可歸于價值一維。

      與黃海澄、程麻等人全面認同、積極建構文學價值論的做法不同,也有學者執(zhí)著地堅守反映論的文學認識論。王元驤激烈地批判劉再復的《論文學的主體性》一文,認為此文只不過是“掇拾了古今中外一些唯心主義的哲學觀、倫理觀和文藝觀,機械地拼湊起來的一盤大雜燴。而且,文中所擷取的有許多都不是它們的合理內核,而恰恰是需要我們予以摒棄的東西”⑤王元驤:《評〈論文學的主體性〉》,《高校理論戰(zhàn)線》1991年第1期。。他也承認價值論的引入對于豐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有重大意義,但立場鮮明地反對用價值論來取代基于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哲學基礎——辯證唯物主義的能動的反映論。他認為,價值論割裂了文藝的認識性與審美性,忽視了主體的社會性與歷史性,是“從一種極端走向了另一種極端”⑥王元驤:《評〈論文學的主體性〉》,《高校理論戰(zhàn)線》1991年第1期。。與王元驤的觀點不同,馮憲光試圖調和反映論與價值論的沖突,力圖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來探討文藝價值問題。1991年,他在《文學價值的根本來源》一文中對劉再復等人的價值論文藝觀提出質疑,認為這些觀點“回避了哲學關于思維與存在誰為本質的基本問題,回避了美學關于審美經(jīng)驗與客觀對象誰為本源的基本問題,回避了文藝學關于文學與社會生活誰為本源的基本問題——在價值問題上抹煞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線”。他主張在文藝研究中不應將價值論與反映論對立起來,“文學價值論應當而且必須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有機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價值論與反映論的關系上,他主張:“只能以認識論、反映論作為基礎,價值論的第一性、第二性問題也只能是認識論、反映論中第一性、第二性問題”。①馮憲光:《文學價值的根本來源》,《文藝報》1991年12月28日。馮憲光的文章立場持中、態(tài)度辯證,但還是引發(fā)了邵伯周、紀眾等學者的質疑。邵伯周在《“文學價值”論應該有哪些內涵》一文中,強調文學價值的內核由社會生活、主體情思、語言三個方面組成,核心是作家的創(chuàng)作才能。②邵伯周:《“文學價值”論應該有哪些內涵》,《文藝報》1992年8月8日。紀眾則強調文學價值的核心內容是作家的創(chuàng)作才能。③紀眾:《文學價值、價值來源與價值規(guī)定性》,《文藝報》1992年8月15日接下來,馮憲光在《在爭鳴中建設新的文學價值論》中肯定了兩位學者克服機械論簡單化傾向的努力,但依然堅守反映論為基礎的立場:“在反映論基礎上認識文學的價值,恰恰是研究這一問題的重要前提?!背掷m(xù)數(shù)年的價值論與反映論論爭,交匯在1992年9月18日由《文藝報》召開的“文學價值論討論會”。會上,各派集中展示了自己的觀點。程代熙強調不要把反映論與價值論對立起來:“藝術創(chuàng)作是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或者說,是能動的反映,藝術活動同樣也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活動,這種活動本身就體現(xiàn)出了藝術家的價值取向和情感意志的動向?!雹艹檀酰骸段膶W價值談》,《文藝報》1992年12月5日。敏澤、黨圣元認為:“文學價值問題應該受到重視”,“但要以價值論代替認識論的哲學‘基座'的觀點,則是我們不敢茍同的”,“人的價值觀念的形成與變移,也離不開人的實踐——認識運動,絕非憑空出現(xiàn)的無源之水”;“應該努力把價值論的原則貫穿到實踐——認識過程中,但是絕不可以以前者代替后者”,否則“只能導致誤入唯心主義的歧途”。⑤敏澤、黨圣元:《文學價值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第175-176頁。

      文學價值論與文學認識論的論爭,是側重于文學價值論的“合法性”問題,文學有哪些價值,則是研究文學價值的構成。在文學價值論的研究中,文學價值的多元性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認同,其中文學的商品價值(消費價值)引發(fā)了廣泛的討論。在許多文學理論的教科書中,都大致認為文學只有認識、教育與娛樂(或審美)三種價值,而且基本上是三元并列。朱立元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這種看法既未注意文學價值的特殊性(突出文學的審美價值的中心地位),又把文學的多方面價值簡單化了”。他提出:“文學的價值是讀者與作品之間的一種審美需求與滿足需求的關系,是作品對讀者的有用性與意義,即一種主客體間的審美效應關系。文學價值就是這樣一個以審美價值為中心的多元價值系統(tǒng)”,是一個“負載著以藝術(審美)為中心的多元價值的復合系統(tǒng)”。在他看來,文學價值包括審美價值、消遣娛樂價值、認知價值、道德價值、思想價值、宗教價值、心理平衡價值、社會干預價值、交流價值、經(jīng)濟價值在內的10種文學價值。⑥朱立元:《論文學的多元價值系統(tǒng)》,《益陽師專學報》1989年第2期。朱立元的這種合乎文學實際的看法,在當時得到諸多學者的認同。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學的多元價值中,對于文學商品價值(消費價值)的研究,引發(fā)了諸多爭議,討論也格外深入。隨著市場經(jīng)濟在中國的推進,新時期的文化構成要素,包括文學在內,都被放入到市場經(jīng)濟理論體系中加以考辯。1989年,李準《論商品經(jīng)濟與文藝發(fā)展的關系》一文在《文藝爭鳴》發(fā)表,1990年又發(fā)表了《論商品經(jīng)濟與文藝發(fā)展的關系(續(xù))》,這是新時期的一篇關于研討文藝價值的重要文章?!翱缛氚耸甏詠?,很少有其他問題能夠像文藝發(fā)展與商品經(jīng)濟的關系問題這樣持續(xù)地而且越來越不容置疑地成為整個中國文藝領域的熱門話題,成為文藝工作者和文化部門無不為之興奮又無不為之頭疼的難題,很少有其他問題的討論能夠象這個問題的討論如此充滿尖銳分歧和困惑。特別是近年來,伴隨著實踐中分歧的加劇,理論討論中的分歧也愈演愈烈,激動的言詞不斷升級。”對于這一重要問題,李準說自己也是“初步嘗試”:“在我國現(xiàn)階段,從最簡單的商品定義講,絕大多數(shù)文藝作品可以說是商品,從嚴格的發(fā)達的商品定義來要求,文藝作品不是商品;從其物化存在形態(tài)和流通形式講,文藝是商品,從它作為最獨特的精神創(chuàng)造結晶的本性講,文藝不是商品;從其某些外在運行機制講,文藝是商品,從其內在的創(chuàng)造規(guī)律講,文藝不是商品。”李準提出,文藝作品具有“審美(——廣義的審美)價值和票房價值”,“本體創(chuàng)造階段”主要產(chǎn)生的是審美價值,“物化生產(chǎn)階段”創(chuàng)造了票房價值。①李準:《論商品經(jīng)濟與文藝發(fā)展的關系》,《文藝爭鳴》1989年第6期。

      對于文學與市場經(jīng)濟的關系、文學的商品價值的問題,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派側重于文學就是商品,強調其商品價值。如方克強明確提出,“文藝就是商品,是一種與物質產(chǎn)品具有同樣性質的商品,社會上關于商品的一般定義完全適用于文藝”,并將承認文藝的商品價值這種姿態(tài)作為文藝轉型的重要轉變:“正視現(xiàn)實,承認并研討文學的商品性,是文學理論應作的明智選擇。……否則,理論將繼續(xù)落后于生活、脫離創(chuàng)作,不僅于文學無補,自身存在也會出現(xiàn)危機?!雹诜娇藦姡骸渡唐沸裕何膶W理論的更新》,《文匯報》1993年2月6日。還有研究者提出,市場經(jīng)濟的時代,才是真正的文學的時代,只有按照市場經(jīng)濟的運作,才會形成推進文學的大發(fā)展;作家要進入市場,作品要進入市場,市場經(jīng)濟就是文學的興衰及其價值高低的最后主宰;在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文學體制、文學創(chuàng)作機制、文學流通機制都在發(fā)生變化。這一派觀點的思路大致相同,即: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而也影響、制約著作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tài)的文藝;商品經(jīng)濟是時代文化氛圍的最深層的社會基礎,因而,中國文藝的發(fā)展與進步與商品經(jīng)濟的基礎密切相關;伴隨市場經(jīng)濟的提倡與確立,包括文學作品在內的文化產(chǎn)品推向市場是必然的趨勢。另一派研究者對文學的商品價值持審慎的態(tài)度。敏澤在文章中列舉了文學界唯商業(yè)價值是舉的觀點,如認為市場經(jīng)濟時代,也就是真正的文學時代,才會形成壯麗的人文景觀;再如,主張“走向市場是繁榮文化藝術的根本”、“作家既可上市場上推銷,亦可待價而沽”,等等。他明確提出,物質生產(chǎn)和消費與精神生產(chǎn)和消費,“是兩種性質不同的生產(chǎn)和消費”。文學藝術的消費與物質的消費不同,表現(xiàn)為: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以個體性勞動為特點,有價值的文學藝術產(chǎn)品“以其獨特性的創(chuàng)造為特性”,其根本目的在于豐富和滿足人的精神需要,要摒棄并反對任何形式的拜金主義和外物的誘惑。③敏澤:《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與文學價值論》,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論批評委員會編:《走向新世紀的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文選》(上卷),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第240頁。敏澤的這個觀點得到陳傳才的認同:“文藝創(chuàng)作是一種極其復雜精妙、具有高度創(chuàng)造性與個性化的精神勞動,需要創(chuàng)作主體長期的生活積累和心靈孕育,甚至還需要才氣、靈感等。因此,顯然與那種模式化、標準化等批量、集中的商品生產(chǎn)形式絕緣,核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往往極其困難。這樣,作品在流通過程中的交換價值,多是由構成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物化勞動時的物質消耗部分所決定,而與創(chuàng)作主體的活勞動并沒有緊密、認真地掛起鉤來。所以,并不與其真正的使用價值,即藝術價值相等值?!币蚨?,“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為指導,認識到作為精神產(chǎn)品的藝術價值及其社會作用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而只能以作品價值內涵的豐富、深刻及其藝術魅力為標準,而且是在作用于人們精神世界的潛移默化的長期積累過程中完成的,才能正確擺正文藝價值與商品價值的關系,從而一方面促進作家、藝術家自身的文化人格建設,提高文藝(包括通俗文藝)的格調、品位;另一方面影響讀者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趣味,以形成有利于文藝健康發(fā)展的社會文化氛圍”。陳傳才批駁了把“價值”與“有用性”簡單對等的現(xiàn)象,指出“只關注滿足個人的需求,甚至只追求自然人性需求的滿足”是有問題的。①陳傳才:《“從百年文論史得到的啟示”——關于文學價值取向與觀念嬗變的審思》,《文藝研究》1997年第2期。

      文學價值的多元性、文學價值的實現(xiàn)路徑問題,也為許多學者所關注。李春青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細致的考察。文學的意義與價值源于文本,文本創(chuàng)作出來便先驗地存在著,還是被接受者所賦予?一種意見認為,文學作品一經(jīng)產(chǎn)生,就是一個客觀存在物,它的意義與價值是恒定不變的,因此,文學研究就應是“注經(jīng)式”地將作品中的微言大義揭示出來。西方精神分析學派的文學批評、神話-原型批評以及各種形式主義文學批評,我國“紅學”研究中的“索隱派”,大抵持這種見解。另一種意見則剛好相反,認為作品本身并沒有固定不變的意義與價值,接受者不同,作品就呈現(xiàn)不同面貌。換言之,是接受者賦予作品意義和價值。李春青認為,“用馬克思的價值觀點來衡量,上述兩種見解都具有明顯的片面性。前者的錯誤在于離開了主客體關系來談價值問題,將價值屬性與物的自然屬性混為一談了。后者的失誤則是否定了文學價值的客觀規(guī)定性,從而陷入相對主義”。他認為要辯證地看待文學價值的客觀規(guī)定性與相對性問題:“文學價值的客觀規(guī)定性并不意味著文學價值可以離開文學活動主客體關系而獨立存在,它只是表明了文學活動主客體關系本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特點。無論是創(chuàng)作主體,還是接受主體,他們與文學作品所建立的特定聯(lián)系并不是隨意的,而是由個人的和社會歷史的復雜因素所決定的,因而具有某種必然性。無視這種必然性,我們就難以解釋一部作品對一定范圍的讀者何以會發(fā)生大致相同的效果。只有將這種效果的普遍性理解為這些讀者與作品關系的相近性的反映,才能進一步弄清相對于這些讀者,作品何以會顯現(xiàn)出特定的價值和意義。”②李春青:《文學價值學引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頁。依據(jù)這種理論,借助物理學的概念,他認為文學價值以現(xiàn)實價值和價值潛能兩種形式存在。不同的文本與讀者關系中,一個文本所呈現(xiàn)的文學現(xiàn)實價值會截然不同;那些未呈現(xiàn)的價值則以價值潛能的形式存在。一部作品創(chuàng)作出來,其“勢能”便已存在,能否做“功”轉化為動能,要看文本與接受者的關系。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學者大多借鑒了當時傳播廣泛的接受美學理論,從中尋找理論資源。

      從文學認識論到文學價值論,帶有范式革命的性質與特點,涉及到從哲學基礎、范疇界定到理論架構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構成了當代文學理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新時期文學價值論研究的問題與反思

      文學價值論研究是對文學認識論的突破和超越,這種理論試圖將文學理論的基座置換成價值論,或者說將價值論與認識論、實踐論一起鑄造成文學理論的基座,這一問題涉及到文學觀的更新與發(fā)展。此外,文學價值論演進與論爭中所表現(xiàn)出的強烈的問題意識、自覺的方法論意識也對當下的文學理論研究提供了借鑒。同時,這一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也值得研究者注意。

      從新時期文學價值論的演進與論爭中可以看出,科學范式的轉換有著復雜的原因。從認識論到價值論,這一過程帶有范式革命的特點。庫恩的“范式理論”為理論界所熟知,他提出范式的轉換一般經(jīng)歷四個階段:常規(guī)科學;反?,F(xiàn)象;危機狀態(tài);科學革命。四個階段形成一個周期,周而復始,螺旋式上升。這一理論勾劃出“革命”的歷程。??碌摹霸捳Z理論”則揭示了推動范式轉換的動因及其所蘊含的豐富的含義,即知識、真理與學科,它們的發(fā)展演變都不乏特定的制度化背景和權力關系基礎,當然這背后又有更為深廣的社會歷史語境。程麻在《文學價值論》一書的前言中說:“十幾年來的新時期文學,推動中國當今的美學觀念以及文藝理論命題發(fā)生了引人矚目的大變動。這種變動,或蘊涵、體現(xiàn)在繽紛多姿的文學創(chuàng)作里,或由批評家、理論家們標舉與呼喚,其聲勢之大,影響之深廣,在五四以來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歷程中是前所未有的?!雹俪搪椋骸段膶W價值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第3頁。在新時期,文學價值論研究的展開與中國文學價值的變換是同步的。“范式”的轉換折射出豐富的問題,對其反思與研究是當代文藝理論綜合創(chuàng)新的根基。姚文放在《價值論美學的新視界》一文中提出,價值論美學給中國美學界帶來豐富的可能性②姚文放:《價值論美學的新視界》,《福建論壇》1991年第1期。,這種豐富的可能性在文學理論界同樣存在。就目前發(fā)展來看,價值論在當代中國文藝理論建構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反思文學價值論的論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新時期價值論的演進與論爭中,研究者表現(xiàn)出極強的問題意識。文學價值論的提出,是基于對當時文學理論現(xiàn)狀的不滿意,是原有的文學理論無法與文學實踐相一致,這也是當時中國理論界一個共同存在問題。程麻曾描述“文革”以后中國理論界普遍存在的“反思”狀態(tài):“直到經(jīng)歷過長期的磨難,特別是文學瀕臨滅絕的‘十年動亂'之后,中國文壇逐步認識到文學反映論和文學認識論的僵化和粗劣……檢討和審視文學反映論所依賴的哲學和美學基礎,謀求實現(xiàn)文學基本觀念的深層更新和變革”③程麻:《文學價值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第9頁。,這其中典型者如“如實反映”、“逼真描繪”是否是衡量藝術高低優(yōu)劣的共同的尺度,“文學反映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原理是否合理,對現(xiàn)實主義的理解,等等。同樣,研究者們關于文學藝術與商品經(jīng)濟關系的研究出于對現(xiàn)實實踐的考慮,如李準所描述的:“一個巨大的熱點在熾烤著當代中國文壇的幾乎每一根神經(jīng),它就是文藝發(fā)展與商品經(jīng)濟的關系問題。”④李準:《論商品經(jīng)濟與文藝發(fā)展的關系》,《文藝爭鳴》1989年第6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得學者們的研究不局限于單純的學理的、象牙塔式的討論,為理論深入積蓄了動力,也引發(fā)了社會的關注。

      新時期文學價值論研究的推進,得益于學者們強烈的方法論自覺。程麻在反思現(xiàn)實主義方法論時,便提及研究者“應有清醒的方法意識”。價值論本身,便是一種方法論。價值論的“生產(chǎn)力”,對中國當代文論的闡釋力起到極大的增強作用。比如,價值論之下,文學與現(xiàn)實的關系得到重新闡釋,文學語言獲得了解放,等等。程麻運用價值論的方法,分析了文學語言三個方面的“自由”,即語言規(guī)范自由——最表面的掌握了語法和詞匯等語言規(guī)范的運用自如,風格層面上的自由——對作家人品氣度與才性格調的展示,意義層面的自由——表現(xiàn)描寫對象對主體的價值的符碼,“在文學語言的實踐里,人則以全身心、調動全身感受去面對世界、體驗世界。其中有認識、有理解、有自我規(guī)范,可更根本的還是人的活力和能量的展示與體現(xiàn)”。⑤程麻:《文學價值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第152頁。這些見解,是只有在價值論方法之下才會取得的結論。1993年,黃海澄在反思“文學價值論”時提到,研究者在馬恩全集翻檢所搜集到關于“價值”的作法,“向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的著作中去尋找某一句話,企圖從這里發(fā)現(xiàn)微言大義,作為自己立論的基礎,推演出一篇宏論來”,“死摳本本”,這種態(tài)度“不符合科學精神”。馬克思的時代,哲學價值論還沒有誕生,因而,馬克思著作中的許多“價值”只能視為日常用語,而不是經(jīng)過嚴格界定和規(guī)范的哲學范疇,因而“不能在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抓住‘價值'這一名稱,作為研究文學價值論的出發(fā)點”。他由此舉例,“‘價值'這一普通的概念……并不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事物的關系中產(chǎn)生的”,一些學者由此生發(fā),認為是馬克思價值論的智慧所在。黃海澄指出,細讀原著,便會發(fā)現(xiàn)這一句是瓦格納的觀點,是馬克思所批判的。①黃海澄:《我的幾點看法——關于“文學價值論”的討論》,《南方文壇》1993年第2期。不以忠實于經(jīng)典為借口、死摳“本本”,呼喚真正的科學精神,這一反思也是帶有方法論意義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研究者們執(zhí)著于方法論,甚至執(zhí)著到癡迷的地步。黃海澄認為:“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研究應當從其他學科,包括自然科學領域,吸取方法論的營養(yǎng),以利于它向現(xiàn)代化的方向發(fā)展。我相信,這也是許多美學工作者的共同愿望。被稱為‘橫斷科學'的系統(tǒng)論、控制論、信息論,具有跨學科的性質,是唯物辯證法在研究自然和社會系統(tǒng)中的具體化與精密化,是馬克思主義題中應有之義。”②黃海澄:《藝術價值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第360頁。在文學價值論研究的推進中,著名的三論(信息論、反應論、控制論)被廣泛運用,研究者在分析價值之于人的重要性時,普遍使用了控制論的方法。在文學價值的實現(xiàn)中,接受美學理論被屢屢提及。科學的方法論,是解決問題的門徑與鑰匙,是接近“真理”的最佳方式。當前的文學理論研究,方法論意識減弱,致使有一些有價值的研究原地打轉,無法獲得深度進展。

      反思新時期文學價值論的演進與論爭,也會發(fā)現(xiàn),這一過程在催生了許多研究成果的同時,還存在一些問題。

      文學價值論研究尤其是在論爭中還存在著非此即彼的一元論思維。文學認識論在中國曾經(jīng)是占絕對主流位置的文藝學觀點,在新時期經(jīng)受了各個方面的沖擊。1979年至80年代初,在“文學與政治”、“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建設兩場討論中,認識論的主導地位被質疑;80年代初期、中期的西方現(xiàn)代派文藝思想的引入、“方法論熱”,對認識論形成極大沖擊;而后,主體論、本體論、價值論、實踐生產(chǎn)論相繼與認識論產(chǎn)生論爭。這些論爭促使反映論觀點的操持者反躬自省,主要表現(xiàn)在:反思機械反映論將文學反映與科學認識等同的局限,在厘定“反映”內涵時,強調反映的“特殊性”,提出“反映”要比“認識”更為廣闊;重視反映中介——反映心理的研究,要建立馬克思主義藝術心理學;強化了語言和形式參與方面的研究,將語言與形式貫穿在整個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而不僅是傳達階段加以研究。這些反省推進了反映論的發(fā)展。同時,研究者又屢屢提及要用價值論替代、更換反映論與認識論的提法,頗有唯價值論為尊的味道。其實,正如許多學者所認同的一樣,文學具有多方面的價值,文學價值是以審美價值為核心的多元價值體系。因而,文學的豐富性也需要運用多種方法來闡釋,認識論、反映論等多種理論可以與價值論并存。甚至可以說,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價值無限豐富,諸種方法只能是盡可能挖掘、接近、而不可能窮盡其豐富性。

      關于文學商品價值的研究,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狀況的變化越來越豐富,尤其是在文學產(chǎn)業(yè)、文化產(chǎn)業(yè)已被廣泛接受的當下,這一問題的研究有更為廣闊的推進空間。李準在1989年《論商品經(jīng)濟與文藝發(fā)展的關系》中提及的感受在當下依然適合:“藝術生產(chǎn)是奇妙而又復雜的,關于藝術生產(chǎn)的規(guī)律究竟應當怎樣表述,至今仍是爭論不休的問題。商品經(jīng)濟同樣是奧妙萬千,關于商品經(jīng)濟規(guī)律的各種描述更是令人眼花繚亂。藝術生產(chǎn)與商品經(jīng)濟這兩者連在一起,就更加復雜和難以描述了。筆者雖然努力搜集材料,進行冷靜的思考,但一當進入具體論述就感到力不從心,困難太多?!雹劾顪剩骸墩撋唐方?jīng)濟與文藝發(fā)展的關系》,《文藝爭鳴》1989年第6期。文學的商品價值是值得重視的。中國傳統(tǒng)文論,要么將文學作為“經(jīng)國大業(yè)”,要么將其當作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手段,其共同之處在于將文學與經(jīng)濟相分離。商品經(jīng)濟與文學發(fā)展有著豐富的張力關系:一方面,有研究者認為,文學的長遠發(fā)展要遠離市場,文學消費與一般的物質消費相距甚遠;另一方面,又有學者認為,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會極大促進文學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的平等和自由的交換原則把人們從人身依附關系中解脫出來,喚醒了人的主體意識,確立了一種人與人平等的格局;商品經(jīng)濟的競爭性為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發(fā)揮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機制,使人在不斷的超越中獲得自我塑造、自我選擇、自我實現(xiàn)的自由;商品經(jīng)濟的利益多元強化了人的利益與需求欲望,激發(fā)了人在社會發(fā)展和進步中,對功利追求的迫切性”①陳載舸:《商品經(jīng)濟與文藝發(fā)展》,《理論學刊》1995年第1期。。其實,商品經(jīng)濟所建構的自我主體性是有限的,過度依賴商品也會“使自我建構變得非常脆弱和虛假,會導致人們對真實與外表的混淆,甚至造成自我否定、自我喪失”②劉傳霞:《中國當代文學身體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273頁。。在新時期文學價值研究的演進與論爭中,對商品經(jīng)濟與文學發(fā)展關系的研究遠遠還未展開。

      價值與人類的生存、發(fā)展息息相關,文學活動帶有強烈的價值屬性。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在創(chuàng)作主體與創(chuàng)作客體的價值關系中展開,文本是作家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體系,接受活動在接受者與文本的價值關系中進行。新時期文學價值論的演進與論爭,為新時期文學理論的綜合創(chuàng)新、整體推進貢獻了力量、提供了借鑒。

      Evolution and Controversy of Literary Value Theory in the New Era

      Sun Shuwen
      (School of Literal Arts,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250014)

      Literary value theory is a sort of literary research theory formed in the view of value theory.Its study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originated during the mid-80s of the 20th century,and reached its climax during the late-80's and the early-and mid-90's,and is still going on uninterruptedly.In the New Era,it i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philosophy,and the product of China's specific social development stage,and,too,the result of a reflection on the circles of literary theory.Centering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terary epistemology and literary theory of value,its diversity,and the commodity value of literature,and other factors,it has achieved a wealth of results meanwhile it has triggered off a series of controversies.And the strong sense of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methodology manifested by the evolution and controversy of literary value theor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study on literary theory.At the same time,there still exists in the study an either/or monism thinking,ignoring the diversity of literary value.The study on the commodity value of literature will become wider and wider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ra and the changes of social conditions.Especially during the present time when literary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have been widely accepted,its study will have the wider space to be carried on.

      literary value theory;New Era;paradigm shift;problem consciousness

      I0-03

      A

      1001-5973(2015)05-0040-13

      責任編輯:孫昕光

      2015-08-26

      孫書文(1974— ),男,山東兗州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期基本文學理論觀念的演進與論爭研究”(10BZW011)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價值論文藝文學
      1942,文藝之春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藝高級感?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論防衛(wèi)限度一一基于結果無價值論角度
      □文藝范
      被害人承諾表示之反思——以行為無價值論為基礎
      《回疆通志》史學價值論析
      陳洪音樂教育思想及當代價值論評
      我與文學三十年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舞钢市| 荣成市| 克东县| 错那县| 南昌市| 财经| 穆棱市| 武隆县| 房产| 沧州市| 广丰县| 丽江市| 绥化市| 中阳县| 建阳市| 玉环县| 沂源县| 随州市| 平昌县| 黎平县| 阿拉善盟| 肇州县| 滨海县| 义马市| 钦州市| 象州县| 扎囊县| 永泰县| 辽源市| 秦皇岛市| 综艺| 曲靖市| 佛山市| 牡丹江市| 施秉县| 林芝县| 仁化县| 霞浦县| 沁源县| 内黄县| 江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