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群
1996年11月,在安徽省樅陽縣樅陽鎮(zhèn)渡江路二里崗興建中石化加油站建房挖基時,發(fā)現(xiàn)墓葬一座。樅陽縣文物工作者聞訊趕往現(xiàn)場,對已經(jīng)被破壞的墓葬進行了考古發(fā)掘,清理出鐵云版(見圖1)、磚刻墓志(見圖2)各一件。據(jù)墓志銘載:該墓的年代為明萬歷二年(1574年)。
云版,又稱“云板”“韻版”“云牌”,俗稱“點”。為一塊兩端呈云頭狀或鏤刻云形花紋的扁形鐵(銅)板,可分為兩面式和單面式兩類。其中央偏下有撞座(敲擊點),上端頂部有一圓孔,可系繩懸掛于木架或建筑的構(gòu)件上。敲擊云版可發(fā)聲,以傳遞聲訊或約集眾人。《清會典事例·樂部》:“云版, 銅鐵或合金鑄成,體薄而扁平,周身有云紋,邊穿有孔系繩。懸而擊之?!蹦壳吧袩o資料表明平民百姓人家使用云版之例。因使用面不夠廣,鑄造量受到限制,再加之云版以鐵質(zhì)為多,不易保存,因此云版的出土和存世較為稀少,而在有確切紀年墓葬中發(fā)現(xiàn)的明代鐵云版更為少見。
樅陽縣出土的這件明代鐵云版,高37.5厘米,寬36厘米,厚1.5厘米,重5.87千克。全版為生鐵一次澆鑄而成,銹跡斑斑,稍有磕損。器身呈圓形扁狀,正中凸起的長條形方框內(nèi)豎鑄銘文,因銹蝕嚴重而難以辨識。方框下部左右凸起的圓形框內(nèi)分別鑄“日”“月”兩字,為正楷陽文。云版背面平整,未發(fā)現(xiàn)銘文及紋飾。該云版在造型上除仍保持著宋元時期上部云頭較小、下部云頭寬大,敲擊點稍微凸起和周圍沿邊鑄弦紋等風格外,有著它自己的顯著特征:周緣以8條連弧線構(gòu)成一個整體,跨度較大;上部云頭頂端弧曲不大,平面較平整,兩側(cè)堅挺稍下收;下部云頭底部只有一條連弧線,跨度較大,兩側(cè)弧收處器身較寬、折收向下且頂部呈尖狀。全器造型簡練、工藝手法較為單純,尺寸比例和諧,表現(xiàn)出質(zhì)樸、大方之美。
從云版在各個歷史時期使用的史實來看,云版是源自漢民族傳統(tǒng)的佛教法器,后來從宗教器物引入到其他領(lǐng)域,最終又回歸為佛寺專用之器具。其具體使用方法,各朝代、各地區(qū)、各領(lǐng)域均有不同規(guī)定,敲擊方式也不盡相同。
云版在我國唐代或更早時期即已經(jīng)使用。此時期,云版廣泛應(yīng)用于佛教寺廟中,或用于僧徒早課,以敲擊云版計時誦經(jīng);或用于僧徒餐前,起到召集眾徒的目的……總體來看,云版在佛事活動中是一種具有飲食起居、行道辦事、規(guī)矩禮法等警示功能的專用器物。其懸掛于不同的位置各有不同的稱謂,如掛在“庫司”前稱為“大板”,懸在“方丈”旁稱為“內(nèi)板”,置于“半鐘”之下稱為“鐘板”,還有“首座板”“照堂板”“客板”“坐禪板”“齋板”“巡火板”“火板”“報廊板”等。關(guān)于唐代佛教院中使用云版的情況,古籍中也有記載。例如,道忠的《禪林象器箋》一書記載:“庫司大版又稱云版?!薄霸普略唬骸嫘舞T作云樣,故云云版?!薄啊冬撋角逡?guī)》云:‘巳香欲了時,圣僧侍者問訊首座,是稟放禪也。即庫前云版三下鳴,是稱火版?!?/p>
宋代云版用于皇家宮廷或官署衙門。在皇宮,云版置于宮門或內(nèi)廷;在官衙,云版掛于大堂東側(cè)或?qū)iT制作的云版木架上。在使用時,通常是作為一種報時、傳訊、治事的信號,也有的是作為一種約眾集合的號令。這一時期,云版造型還被用于其他器物,如制成云版形銅鏡等。
元關(guān)漢卿《望江亭》第四折記:劇中人物楊衙內(nèi)趕至潭州白士中任所,欲治白士中之罪,在雙方論理時招譚記兒到場,白士中即令左右衙役:“擊云版,后堂請夫人出來。”從河南鄧州市博物館館藏的元皇慶二年(1313年)鐵云版和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蒙元文化博物館收藏的泰定四年(1327年)鐵云版的銘文可知,禮佛信士往往自己出資鑄造云版并敬獻給寺廟以祈福。這是元人用例,云版在官署大堂、佛教廟堂已是常備的一種器具。
明楊士聰《玉堂薈記》:“程乃吟曰:人生有版須當打,枚卜何曾到老唐!蓋院堂有鐵云版必擊之而始散也。”袁宏道《病起》:“愁聽傳事板(云版),懶答問安書。”阮大鋮《燕子箋·試窘》:“內(nèi)打云板三聲,吆喝開門介?!薄抖瓷腺に{雜記略》:“禪堂內(nèi)外及方丈庫院,處處懸掛大板小板。隨時依事,或擊一下、二下三下,乃至長擊,用以報眾。諸清規(guī)中,有其定則?!边@是明人用例。明初對云版的鑄造、使用、管理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官吏不準隨意鑄造云板。
后金時期,云版被八旗官兵用于軍事報警傳令,被宮廷用于傳遞信息,這是云版使用的一個特例,也是我國古代云版在特定時期的特殊使用形式?!稘M文老檔》載: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九月,明軍數(shù)百人出撫順關(guān),乘黎明前昏暗攻襲女真人守地,“時(八旗軍)臺卒見明兵出邊,擊云板告警,東方懸云板處見之后,亦擊云板相傳。日將出山而未高起之前,即傳至汗城。汗(努爾哈赤)往祭堂子后,聞?chuàng)粼瓢?,遂攜大貝勒(代善)及其諸弟率城中所有馬兵,立刻起行”;天命六年(1621年)十一月,努爾哈赤向前線守衛(wèi)各臺站官兵降諭中也有這樣一段話:“見敵兵進入之時,當即向各臺人報警,各臺人均照首先受敵之臺人舉纛、放炮、擊云牌和燃烽火,以使國人知之?!慌e纛、 不擊云牌、 臺人不放炮,僅由城堡之炮酌放之,聞其聲豈不以為亂戰(zhàn)耶”。沈陽故宮博物館藏有“大金天命癸亥年(1623年)鑄牛莊城”之銘云版。由據(jù)《滿文老檔》載,天命八年(1623年)五月,努爾哈赤定巴牙喇(護衛(wèi)親兵)值班制度,規(guī)定:“(值班人等)坐于門,鳴板召之,乃入。鳴板畢,即出。”天命十年(1625年)四月,努爾哈赤率諸貝勒、大臣剛剛遷都沈陽不久,因國中時局緊迫,他即“傳諭,‘夜間有事來報,軍務(wù)急事,則擊云板;逃人逃走或城內(nèi)之事,則擊鑼;喜事則擊鼓。完后,汗之門置云板、鑼、鼓?!碑敃r,戰(zhàn)爭頻繁,時局混亂,便于攜帶、使用方便、運用靈活的云版在后金時期被廣泛地應(yīng)用,一是直接用于軍事,為八旗官兵在前線守衛(wèi)臺堡時逐級報警、傳達敵情的專用的、重要的軍事裝備;二是用于后金汗王居地及宮廷中,成為汗王和御門侍衛(wèi)傳報信息的工具。后金在長期使用云板時逐漸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敲擊模式,努爾哈赤對此給予肯定,并將云版的具體用法按制度形式予以公布。云版,在后金開國戰(zhàn)爭和穩(wěn)定政權(quán)過程中曾發(fā)揮過一定的作用。
清黃六鴻《?;萑珪份d:“本縣內(nèi)衙,黎明擊云板七聲,外傳頭梆,該役領(lǐng)城門鑰匙,各書、房齊集公廨辦事。擊云板五聲,外傳二梆,各房齊集二堂,依次領(lǐng)簽押;各役齊集,按班伺候。擊云板三聲,外傳三梆,承印吏一名、門子二名,至宅門候。再擊云板一聲,把門皂隸請鑰匙開宅門,承印吏入捧印箱,門子入捧卷匣、儀門各鑰匙,升堂?!庇崛f春《蕩寇志》第九十二回:“左右不敢怠慢,忙傳云板,教請張相公入見?!眳蔷磋鳌度辶滞馐贰啡嘶亍豆⒆由钌接龌ⅲ事端陋M路逢仇》:“擊云板傳齊了二百多僧眾,一人吃了一碗水?!辈苎┣邸都t樓夢》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龍禁蔚,王熙鳳協(xié)理寧國府》:“鳳姐還欲問時,只聽二門上傳出云板,連叩四下,正是喪音,將鳳姐驚醒?!薄都t樓夢》腳注:“喪音,舊時習俗,祭神和一般吉禮‘叩頭次數(shù),祭品數(shù)目常用‘三,‘喪禮常用‘四,有‘神三鬼四的諺語。所以這‘傳點四下,知是報喪的信號?!边@是清人用例,云版的用途更多更廣更細了。
如今,云版作為佛教寺廟里的常用法器仍在使用,南北各地的佛寺里依然回響著云版的叮當之聲。
從目前所見云版實物看,其總體特征均為上小下大(上部的云頭向下,下部的云頭向上)的云頭狀、中央以柄相連的造型,上部有一圓孔,為穿系掛繩所用,中央偏下有凸起的敲擊點。但各個歷史朝代其細部特征略有不同。宋時云版,上部云頭的弧面頂部平滑,兩端堅挺呈尖狀不內(nèi)卷;下部云頭周邊的連弧線條跨度大,底部只有1條,上端兩側(cè)收卷處器身較寬,內(nèi)卷明顯;直柄長且較寬,有的鑄銘置于柄上部到下部云頭中部偏下處。元時云版,上部云頭的弧面頂部呈尖狀,兩側(cè)弧收向下稍內(nèi)卷;下部云頭周邊連弧線條多,跨度小,有的底部就達4至5條之多,上端收卷處器身狹窄,弧曲稍內(nèi)卷;柄短且較窄,呈“八”字形;鑄銘多置于柄下部至下部云頭的中部。后金至清初以后的云版,整體稍稍拱起,體量增大,云頭所占面積減少,中間直柄寬廣而加長,所占面積增大;上下部云頭狀的形制基本相同,呈長條形,周緣弧曲,兩側(cè)弧收處器身較寬且向內(nèi)卷,頂端圓滑有致;上部云頭尺寸增大,但小于下部云頭,上下比例反差較??;上部系繩圓孔大而規(guī)整,下部的圓柱狀敲擊點(有的背面也有)高高伸出;銘文大都鑄于柄的正面,多為陽文,出現(xiàn)了陰文;器身兩面鑄有圖案,正面鑄紋多,背面僅在下部云頭內(nèi)鑄有少量紋飾。
安徽樅陽墓葬出的云版,有著十分重要的文物價值,不僅對研究古代官署、權(quán)貴之家、寺院器具和古代樂器史提供了實物資料,而且為同類器物的鑒定與斷代提供了一件難得的標準器。
主要參考文獻:
[1]許滿貴.云板多功能 樂聲響文明[J].東方收藏,2011(8).
[2]許滿貴.元代云板考證[N].中國文物報,2004-6-2.
[3]藍吉富.中華佛教百科全書[M]. 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出版社,1994.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注.滿文老檔·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