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燕
【內容摘要】初中詩歌教學,通過反復誦讀、畫面描繪等途徑,讓學生產生自己的情感體驗、領悟詩歌的內涵、品味作品語言,最終將體驗與領悟通過寫作訓練內化,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誦讀 ?情感 ?描繪 ?寫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詩歌,其內在的文學性、藝術性經歷了歲月的洗禮更現光芒。如何向初中學生展現詩歌的文學魅力和藝術魅力,教研室蔡明老師在2014張家港市教研員展示活動上的一節(jié)示范課《天凈沙·秋思》,為初中語文詩歌教學打開了一扇美輪美奐的賞讀之門。
蔡老師的這節(jié)課主要通過學生的反復誦讀,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通過對詩歌畫面的細筆描繪,教會學生寫意讀詩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特別是寓情于景)能力,促進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一、輕吟淺唱、悟情會意
“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fā)乎情而施乎藝也”(趙缺),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種文學形式,它往往是詩人們借助生活中的人、景、物來抒發(fā)內心的情感,意象為表,情感為內。學生欲究其紋理,則需通過反復詠唱,沉入到詩歌中出現的人、景、物的背后,在輕吟淺唱中感悟詩人的內心情感、體會詩歌內在的意旨。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蔡明老師帶領學生賞讀《天凈沙·秋思》的過程中,采用了反復誦讀這種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通過多種誦讀活動的開展,及時點撥、溝通,學生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中,逐漸體會詩人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意。
【教學片斷1】
師:請同學將這首小令朗誦一遍。
(生1誦讀詩歌,此為一讀)
師:同學們聽了這位同學的朗誦,你認為讀得怎么樣?請簡要進行點評。
生2:我認為他的朗誦缺乏感情。
師:那你認為這首小令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生2:我認為這首小令的感情基調很凄涼。
師:凄涼的感情,我們朗誦時的語速語調應該如何把握?
生2:應停頓有度。
師:在這首小令中,同學們認為感情是凄涼的,為了把這種凄涼表現出來,我們在誦讀過程中應做到停頓有度?,F在我們再請一位同學為大家朗誦這首《天凈沙·秋思》,請你們對該同學的朗誦點評。
(生3誦讀詩歌,此為二讀)
生4:語速還是太快。
師:看來,對于詩歌的誦讀,除了做到停頓有度外,對于詩歌中用來彰顯詩人內心情感的重點句子和詞語,語速要適當放慢。這首詞體現的是凄涼悲哀之情,要將這種情感在朗誦時體現。請剛才的同學再將這首小令朗讀一下,注意語速要放慢。
(生3誦讀詩歌,此為三讀)
師:這位同學在讀的過程中,特別注意到了將“斷腸人/在/天涯”進行停頓,同時語速放緩,將“斷腸人”內心的悲涼表現了出來。但是,整首詩都是籠罩在這一片凄涼之中嗎?這首詩的感情有沒有變化的過程?
生5:這首小令中的“小橋流水人家”句,我認為應該是一種輕快的語調來讀,與“枯藤”句不一樣,“枯藤”句是緩慢的。
生6:“古道西風瘦馬”和“夕陽西下”都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沉重,但是“夕陽西下”比前面一句更加沉重。
師:這兩位同學真不錯。“小橋流水人家”這句可能是詩人對過往生活的回憶,也可能是純樸恬靜生活的一種想象和向往,所以這一句的誦讀和其他幾句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用輕快的語調來表現詩人內心的變化。我們一起來嘗試著朗讀一下。
(老師和學生一起誦讀詩歌,此為四讀)
師:我們發(fā)現,詩歌的誦讀,要做到“輕重緩急”的區(qū)別,請你(指生3)將這首小令完整地展現給大家。
(生3誦讀詩歌,此為五讀)
(全班同學情不自禁的為該同學精彩的誦讀鼓掌)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推崇誦讀的佳話。蔡明老師通過五次誦讀,從學生最初的裸讀、停頓有度、語速放慢引導到誦讀過程的有快有慢,注意輕重緩急,有層次、有側重的對學生加以指導、點撥,讓學生在誦讀中隨著詩人內心的波動,轉變誦讀時的語音、語調、語速,情隨意動,剝開文字的外衣,詩人復雜的情感波瀾在誦讀中一一外現,蜻蜓掠翅之時,水到渠成。
二、細筆描繪、寫意讀詩
《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短短29個字,卻出現了藤、樹、鴉、橋、水、人家、道、風、馬、夕陽、斷腸人等意象,與繪畫中的細筆寫意手法相通,人、景、物一一細細勾畫,筆中有墨、墨中有情,既細致地描摹出一幅秋風蕭瑟斷腸人的畫面,又潑墨寫意地點染出蒼涼凄苦的意境。情寓于景、景融于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內容,都是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的實踐和研究、發(fā)展提升學生能力的一項資源。蔡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巧妙地借助了《天凈沙·秋思》高超的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嫁接課堂,由淺入深,雕詞琢句,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聯(lián)想和想象,以畫繪詩,寫意讀詩。
【教學片斷2】
投影:
以“枯藤老樹昏鴉”為例,進行景物描摹。
1.衰敗的藤蔓、幾根枯萎的藤蔓;凋謝了葉子或年輪很高或將要枯死的大樹;黃昏時的幾只歸鴉。
2.黃昏時分。幾根枯萎的藤蔓,纏繞著一棵凋謝了葉子的老樹;一群晚歸的烏鴉,盤旋在老樹的上空,將要回巢棲息……
3.幾根枯藤纏繞著幾棵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發(fā)抖,黃昏里,歸鴉在巢邊聲聲鳴叫……
蔡老師出示的三段景物描寫,第一段是對“枯藤老樹昏鴉”畫面的直接再現,這是景物描寫的第一層次。第二段在描繪景物時,將有特定情境的畫面前移,營造日薄西山的氛圍,通過“纏繞”、“盤旋”等動詞的運用,使靜止的畫面靈動起來,這是景物描寫的第二層次。第三段描寫,在畫面的描繪中,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移情入景,加入讀者主觀的情感和感受,“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發(fā)抖”,人隨景動、意隨情抒,寥寥數語,靈動而有情韻,這是景物描寫的第三層次。這三個段描寫,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不斷豐富畫面的內涵,拓展畫面的層次,增添畫面的意蘊。
(學生當堂訓練:模仿“枯藤老樹昏鴉”句的第2、第3句寫法,選擇“古道西風瘦馬”或“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對景物進行細致描繪,學生當堂展示并互相點評。)
生1:能夠將詩歌中的畫面呈現出來,語言生動形象。
生2:發(fā)揮了聯(lián)想和想象,并結合作者當時的情感思緒進行描寫。
生3:在描寫的過程中,我認為可以適當添加些自己的想法。
師:自己的想法如何添加?
生3:可以聯(lián)系當時詩人的寫作背景,詩人的生活經歷,想象一下詩人當時內心的想法。
師:也就是說,想象的內容要合情合理,不能天馬行空,對嗎?
(學生齊答:對)
師:由此可見,對于詩歌的畫面描寫,我們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忠實于詩歌原作,提倡獨到的視角,但是在思路上、感情基調上和風格上要盡可能忠實于詩歌原作;二是要合理聯(lián)想和想象,凝練處適度稀釋、含蓄處巧妙提示、留白處適當推想;三是語言鮮活靈動有韻味,要做到動靜有致、物人倒置、畫面有意境。
(學生有所頓悟,再次修改)
蔡明老師充分挖掘了教學內容的文本價值,通過這首小令的學習,學會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體現詩歌畫面悠遠的意境;知人論世,展開合理聯(lián)想和想象,移情入景,使“一切景語”轉變?yōu)椤扒檎Z”,通過景物描寫來抒發(fā)情感,寫意讀詩。
在教學過程中,蔡老師巧妙地將閱讀和寫作融為一體,學生閱讀的過程就是寫作的過程,寫作的過程也是對文本的再次閱讀內化。文本不僅僅是授課內容,而且是學生寫作的范本,這得益于老師自身淵博的知識框架、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和對詩歌賞析的深厚造詣。蔡老師對《天凈沙·秋思》景物的細筆描繪、情韻的寫意賞讀,不僅提高了學生閱讀文本、賞析文本的能力,而且有效訓練了學生寫作中借景抒情手法的軟肋,開辟了學生自我創(chuàng)作的新途徑,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短短一節(jié)課,蔡老師活用文本,讓學生在詩歌美妙的畫面中輕吟淺唱、反復誦讀,體悟詩人內心情感的波瀾;讓學生在工筆細細描繪中,聯(lián)想想象,寫意讀詩。蔡老師用一節(jié)詩意的語文課詮釋了一首詩歌,展示了一個語文人真摯的詩樣情懷。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版.
[2]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8年級下冊)[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大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