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艷李秀
河北省圍場縣第二中學;河北省圍場縣圍場鎮(zhèn)中學香
巧用對比進行古詩文比較閱讀
張鴻艷李秀
河北省圍場縣第二中學;河北省圍場縣圍場鎮(zhèn)中學香
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把教材進行合理的整合,充分運用同一作家不同時期作品進行比較、不同作家不同風格作品進行比較、同一作家相同境遇下系列作品的比較,同一主題下不同風格不同內容不同體裁作品的比較,同一風格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較等比較閱讀的思想和手段進行教學,改變“譯——講——背”的教學思路,形成“讀——比——思——解——悟”的教學形式,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展,學生的思想能和作家的思想交融碰撞,在深刻的文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中傳承古典文學的精粹,在全面解讀和感悟的基礎上,實現(xiàn)語文教學先學作文,再學做人的目標,文言詩文教學會取得更好效果。
對比;古詩文;比較;閱讀
古詩詞、文言文一直延續(xù)傳統(tǒng)的“譯—講—背”的教學模式,師生把大量時間花費在對字、詞、句的機械記憶與理解之中,只用少量時間解讀文章內容和寫法,偏離了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頗有丟掉西瓜專揀芝麻的嫌疑。怎樣改變這一現(xiàn)狀?在實施初中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過程中,必須巧設對比點,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采用比較閱讀的方式,才是文言詩文教學的一條捷徑。
比較閱讀就是指把內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對的兩篇文章或一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將其有關內容不斷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這樣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在古詩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比較閱讀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對于同一個作家來說不同的生活境遇會在作家心目中留下特定的烙印。教師引領學生分析理解作家某一時期作品時,如果能將這一作家其它時期作品補充進來,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既能提高學生分析鑒賞能力,又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如學習李清照前期作品《如夢令》時,就可以把把她前期作品《點絳唇》及后期作品《醉花陰》、《武陵春》放在一起閱讀。學生比較分析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風格,在比較分析中教師適時引入時代背景,這樣學生對李清照的個人生活、苦難經歷及李清照的作品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這樣容易整體掌握李清照詩詞特點。因此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分析作品內容是同一作家不同時期作品進行比較閱讀的關鍵點。
同一作家同一境遇下作品會有一個統(tǒng)一的感情脈絡,教師在教學中如能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表達這一思想的,即作者是通過怎樣的手段來表現(xiàn)自己思想的,這樣會使學生對作品有一個更加深入的認識。如南唐后主李煜淪為階下囚后寫了《虞美人》《相見歡》等很多詞,教學中讓學生比較兩首詞是如何抒發(fā)作者的離愁的,學生就會會發(fā)現(xiàn)作者善于將抽象的“愁”進行物化的慣用手法,“愁”被比喻成“一江春水”、“亂絲”后,形象、具體、可感,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回顧有關寫“愁”的詩句,深化對物化手法的理解,再運用物化的手法寫一下自己的“愁”,就能學以致用。
再如,蘇軾被貶期間寫過許多作品,這些作品按詞風可分三類。一是豪放風格,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最具有代表性;二是曠達風格,寫景抒情以聯(lián)想想象的奇特和飄逸空靈的豁達胸襟見長,《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最能體現(xiàn)蘇軾的思想和性格;三是婉約風格,以委婉細膩的文筆和哀怨傷感的悲傷情緒立足,《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等在詩詞數(shù)量上占有一定比例。教師教學時合理整合資源,在蘇軾作品的比較閱讀中全面而立體的感知蘇軾其人、其詞,那么在內容復雜的蘇詞中他經世濟民的抱負,特立獨行的政治見解,耿直敢言內外如一的性格就會躍然紙上。再來理解他《記承天寺夜游》時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等復雜情感就不難理解了。這樣的系列化教學遠比一首一首單兵教學效果會更好,學生認識會更全面、更系統(tǒng)、更深刻。
對于古詩或文言文來說總有一些作品風格迥異,教學過程中若能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品的不同之處,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鑒賞古詩文的水平就會顯著提高。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一首豪放詞,教學過程中可以把它和宋代詞人辛棄疾的《破陣子》、李清照的《醉花陰》、晏殊的《浣溪沙》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這樣學生就會對宋代豪放詞、婉約詞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從而更加深入的認識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風格,了解這些風格流派產生的原因和社會背景,有助于構建文學史脈絡。這種做法打破了教材的內容體系,雖然要多費一些課時,但是對學生知識面的拓寬及鑒賞能力的提高極有好處。
不同風格作品的比較關鍵要抓準對比點。學生通過鑒賞了解豪放詞與婉約詞不同之處在于作家筆下的物象是不同的,豪放詞中經常出現(xiàn)體現(xiàn)陽剛之美的“大江”(“大江東去浪淘盡”)、“沙場”(“沙場秋點兵”)等物象;而婉約詞中則經常出現(xiàn)體現(xiàn)陰柔之美的“花”(“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柳”(“楊柳岸曉風殘月”)等物象。
第四學階段有許多經典的文言文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劌論戰(zhàn)》、《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學習時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這些作品在反映主題上有一脈相承的關系,如《曹劌論戰(zhàn)》中“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人和”思想,《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醉翁亭記》中“與民同樂”思想,這些思想都是“民本”思想的體現(xiàn),教學中教師如能恰當引導,能夠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會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體系,更好
地傳承國學的精粹。
風格相同的作品,由于出自不同作家手中所以風格也不盡相同,教師引導學生同中找異,學生會對某一作家的作品有一個更深刻的把握。如同是豪放詞蘇軾的作品、辛棄疾的作品、岳飛作品就有不同之處。蘇軾的作品 《念奴嬌·赤壁懷古》“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在豪放中展示曠達;辛棄疾的作品《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語以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豪放中流露無奈,岳飛的作品《滿江紅》“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豪放中盡顯蒼涼。
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把教材進行合理的整合,充分運用比較閱讀的思想和手段進行教學,改變“譯——講——背”的教學思路,形成了“讀——比——思——解——悟”的教學形式,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展,學生的思想能和作家的思想交融碰撞,在深刻的文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中傳承古典文學的精粹,在全面解讀和感悟的基礎上,實現(xiàn)語文教學先學作文,再學做人的目標,我們的文言詩文教學就會更上一層樓。
河北省十二五規(guī)劃自籌經費重點課題《初中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階段成果(編號1404078);承德市十二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初中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策略的研究》階段成果(編號130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