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會
石家莊市第五十四中學(xué)
雙姝美文我來賞——《記承天寺夜游》與《湖心亭看雪》之比較閱讀
賈文會
石家莊市第五十四中學(xué)
有人這樣評價:“有一種畫軸,靜靜懸掛于廳堂兩側(cè),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就有這樣兩篇小品文,堪稱是記游的姊妹篇。一篇是《記承天寺夜游》,另一篇是《湖心亭看雪》?!?/p>
在完成以上兩篇文章的教學(xué)后,也對兩篇小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驀然回首,驚覺兩篇小文如同孿生姊妹,麗質(zhì)宛然天成,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美文敘美事,美事賞美景,美景蘊美意。下面且容一一道來,(《記承天寺夜游》,下文簡稱《記》,《湖心亭看雪》簡稱《湖》)
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題目均用春秋筆法,以簡潔的文字,交代地點和主要事件,同時彰顯了文章線索,主謂短語,句式相同,結(jié)構(gòu)整齊。
看文章行文思路,均以時間開篇,雖語句平常,卻都意蘊悲慨,耐人尋味。
《記》開頭:“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豐六年”,耐人尋味,意蘊悲慨,此時的蘇軾被貶黃州已經(jīng)四年了?!笆隆保党醵?,寒意森森,氣寒心更寒?!耙埂?,靜寂無聲,一片寂寞寥落。作者被貶的凄涼落寞的感慨,全部濃縮在了時間的表述中,全文僅84個字,僅交代時間就用了11個字,不能不說時間中有作者一言難盡的無窮意味。
《湖》開頭一語,“崇禎五年十二月”,看似平常,但只要對文章寫作背景稍加注意,就不難發(fā)現(xiàn),當(dāng)時明朝已亡,清朝已立,可作者仍沿用明末皇帝崇禎的年號來紀年,一個明的遺民遺世獨立的形象,赫然立于紙上,作者內(nèi)心的那份對明王朝的癡情,對故國的懷念,不言自明。而此時又值年末歲尾,時光匆匆流逝,故國漸去漸遠,只留下明代這一個孤獨的子民在獨立于清朝的世間,雖身處清人之國,卻懷顆明人之心,叫張岱的內(nèi)心如何不孤寂呢?
《記》一文中,蘇軾遭棄閑置,旁人唯恐受牽連,避之不及。既無事可做,又無友為伴,作者于孤寂落寞之中,百無聊賴,本已“解衣欲睡”,此時,那片皎潔月光卻猶如至交老友般不請自到,來得那樣猝不及防,在這個“門前冷落鞍馬稀”的庭院,顯得那樣彌足珍貴,給蘇軾那落寞凄涼的心頭帶來一抹暖意。于是“欣然起行”,乘月夜游。
《湖》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懷揣一顆孤高自詡心靈的人,怎愿意和周圍的大清子民來往?所以張岱更喜歡去寂寥無人的凄清境界中,給那顆無處安放的心靈尋找一個貼切的歸宿,也許只有“大雪三日”后萬籟俱寂的西湖上,那份空幽清冷,才能暗合了張岱孤芳自賞、遺世獨立的情懷,讓他的那顆孤寂心靈暫時有所寄托。于是便有了美事,“余橈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眼前筆下之景均猶如一幅清新雅致的水墨畫.風(fēng)花雪月,本來就是文人第一大愛,蘇軾賞月,張岱看雪,閑情雅致,超凡脫俗?!耙磺芯罢Z皆情語”,兩人又同時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無論是月下竹影圖,還是湖山夜雪圖,不著一情字,卻情之味道盡顯。
月下竹影圖:天上明月漸圓,月光皎潔如水;地上竹枝搖曳,竹影斑駁,清新淡雅。如水月光,融化著被貶的蘇軾賞月的欣喜;斑駁竹影,搖曳著遭棄的蘇軾漫步的悠閑。
湖山夜雪圖:雪光水汽,一片迷蒙,在天空云層湖水之間一片白茫茫渾然難辨的背景上,幾點淡雅的水墨寫意,勾勒出那“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小船一芥,舟中人兩三?!?。宇宙之浩渺,人物之渺小,空曠境界盡顯,而遺世獨立的張岱仿佛也隨著融化在這茫茫雪景之中了。
就連讀者至此仿佛也自失起來,與作者一起沉醉在美麗的景色中,忘卻了自我的存在,“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美景易得,知音難覓,幸運的是,兩人都在欣賞美麗的景色時有知音相伴?!队洝芬晃闹校m有美景,但“無與為樂者”,終為美中不足,于是至承天寺,可喜的是,“懷民亦未寢”,一個“亦”字,道出了蘇軾的情投意合的喜悅。雖世態(tài)炎涼,卻更有老友情義相通,不離不棄,相伴月下漫步,內(nèi)心縱有千言萬語,此時竟也不必聒聒,那份無聲勝有聲的默契又為這夜游賞月平添了幾分喜悅。
茫茫雪夜,寂寂西湖,張岱雖擇“人鳥聲俱絕”之日,更定之時,本以為癡人只他一個,卻不想雪夜西湖竟偶遇知音,客“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雖不勝酒力,但酒逢知己千杯少?。∫粋€“強”字,將張岱偶遇知音的內(nèi)心喜悅,一覽無余?!巴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君子之交淡如水,神交即可,能在這茫茫雪夜相遇,情趣相投,已是難得,又何必非得今后禮尚往來,隨緣隨性,絕不刻意搶求,這才是張岱。
個人不幸詩家幸,蘇軾才華橫溢,卻連連遭貶,一生不得志,卻給文學(xué)史上留下了無數(shù)璀璨的詩文,張岱生逢末世,心懷故國,方有這孤寂凄清寥落之美文,讓人頓感個人如一草芥,只有茫茫宇宙永存,唯有天人合一,方為人生最佳歸宿。
蘇軾與張岱早已隨歷史遠去,可他們的情與性凝結(jié)成的美文,卻永遠伴隨歷史,經(jīng)典恒流傳,供后來人賞讀把玩,體味其不盡美意,難以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