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琳玲
惜命,不見得是膽小的表現(xiàn),也不見得是輕視感情,而是出于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的珍惜。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不無道理,生總是有生的價值、生的意義和生的精彩;然而一旦死亡不可避免,那么我們也沒有必要去留戀什么,還是要坦然地去面對,畢淑敏在《永別的藝術(shù)》里就談到了那種從容的永別,有尊嚴(yán)的料理死亡,盡可能的避免活者的悲痛,那是死亡別樣的坦蕩。
活著,有時也許有無奈,有煩惱,甚至有悲愁,有痛苦;有時也許有開心,有快樂,甚至有幸福,有成就。生命就是一排調(diào)料,酸甜苦辣咸,味味俱全;生命也是一抹彩虹,赤橙黃綠青藍(lán)紫,筆筆精彩。當(dāng)你面對著困難、挫折甚至苦難,能夠淡定地泰然處之的時候,說明你成熟了。到了四十不惑的年齡,人就平生出幾分隨和,幾分寬容和幾分大度;少了一些計較,一些介懷和一些糾結(jié)。去干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聽起來有些假大空,但是當(dāng)一個人在經(jīng)歷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磨礪之后,沒有沉淪,沒有放棄,更沒有消極,重新再說這句話時,我想這句話就有了不同尋常的含義。《每只小狗都有一個目標(biāo)》告訴我們,可以為自己確立一個目標(biāo),哪怕等待,哪怕失敗,目標(biāo)始終還是目標(biāo),它可以由長期變?yōu)槎唐冢部梢杂烧w變?yōu)榫植?,但是人不能沒有目標(biāo)。目標(biāo)可以不是名利,可以不是地位,目標(biāo)是生命價值的精彩體現(xiàn),目標(biāo)是你和死亡賽跑的動力。
死亡,本不是現(xiàn)在會考慮的事情,但就在今年的清明時節(jié),家中有親人離世,經(jīng)歷了那種撕心裂肺的煎熬,經(jīng)歷了那種恍如隔世的離別,我開始思考著死亡這件事。原來大家一直都避諱的這件事其實再平常不過了。有時它會來得很漫長,有時它會來得很突然,但不論是漫長還是突然,它始終會來,而且踩著固定不變的步伐,在不經(jīng)意間一點點地向你靠近,對死亡的恐懼,如果說一點都沒有,那是謊言,或者是托詞。只是我們可以在死亡來臨之前,安排好我們的死亡;或者在死亡來臨之前重新審視生命的美好,《生命的借記卡》 《我的五樣》讓我們在面對著死亡的時候重新思索到了生命中最寶貴的存在。
生和死,看起來完全對立的兩件事,在畢淑敏的筆下卻成為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生的精彩實現(xiàn)了死的坦蕩,死的坦蕩促成了生命的精彩。一個人只有不斷地意識到死亡的存在,才有可能不顧一切地把握生命的精彩,不顧一切地延伸生命的長度,不顧一切地拓展生命的寬度。正因為人生苦短,才會想施展抱負(fù);正因為死亡臨近,才會更珍愛生命。曾經(jīng)看過一篇文章,講如果你的人生只剩下七天,你會去干哪些事情,很多人都會覺得時間一下子寶貴了起來。試想如果你的人生就是由這樣的無數(shù)個七天組成起來的,那么你的生命該是有著怎樣的精彩。古人今人關(guān)于時光匆匆的格言警句已經(jīng)有很多了,毋用我在此贅述,死提醒了我們生的可貴。同樣生的意義讓我死的泰然,很久以前,司馬遷就在《報任安書》中說道:“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趣異也。”他所說的死的意義在于為什么而死,而為什么而死,恰好又是生的意義。一個人,如果活著的時候能夠了卻心愿,那么死的時候也會了無牽掛。只有生的時候覺得自己能夠?qū)崿F(xiàn)自己應(yīng)有的價值,才會在死的時候走的安心。正如畢淑敏在書中《加德滿都:直面生死》一文里所寫的:“在我們的文化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連生都還沒有想清楚,又怎么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說得有他的道理,但是我想,我們可以把生和死放在一起來思考。”想清楚了生與死,人就平添出些許從容。
《愿你與這世界溫暖相擁》讓我們體會到了畢淑敏對生與死的感悟,生的精彩,死的坦蕩,是畢淑敏溫暖世間的哲學(xu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