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秀麗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是以生活為本的活動,以生活為核心才能展現(xiàn)最終教育目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滲透生活教育,建設學習與生活的橋梁,讓語文回歸生活,充滿希望與活力。本文以中學語文教學為例,淺析如何讓語文回歸質(zhì)樸,充滿生活味道。
如何讓語文擁有人文味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核心,而語文教育的首要目標也是人文教育。只有學生接觸到人類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才能在解讀文本過程中得到好的熏陶和渲染,并潛移默化地形成優(yōu)良的氣質(zhì)、內(nèi)涵以及修養(yǎng)、品格。人文教育的重要意義在于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好的人文性教育必然會走向滅亡。語文這門學科恰恰是人文精神的肥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一定的知識技能,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渲染和熏陶,對教材中的人文資源進行深度發(fā)掘,讓真善美時刻感染學生,并幫助學生形成優(yōu)良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借此來鑄就高尚的靈魂。
于漪曾說過教案是用淚水寫出來的。這句話充分說明教師要對所講內(nèi)容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情,講課時才能與學生情感產(chǎn)生共鳴。教師只有善于運用語言技巧,才能對不同課文內(nèi)容注入不同的人文味道,如,情感奔放、直抒胸臆以及含情脈脈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真情,讓學生進入到作品中,與作者、文本融為一體,達到育情的目的,從而使得學生心中積淀人文精神。
語文教學始終包含情感教育。作為師生互動的場所,語文課堂所承載的就是情感。如作者情感、文本情感以及學生和教師的情感等。學習語文就是要讓師生與文本形成有效互動,使得語文課堂充滿語文的味道和人情的味道。教師充分發(fā)掘和探究教材,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使得學生與文本形成情感上的共鳴。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兼?zhèn)渖钆c人情味的特色課堂。
教學過程中,富含人情味的同時也要有一定的文學味。相對語文教學來講,語文具有文學味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較大的影響。引導學生感悟文學作品,就是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探究、賞析來陶冶學生情操并凈化心靈。只有引導學生感受文本中所蘊藏的人情味才能在鑒賞過程中形成豐富的學生語言和審美品質(zhì)。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自主探究文本,徜徉在文學海洋中豐富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
生活與語文同在,也是語文的延續(xù)。語文課程在加強綜合性學習的同時,要加強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拓展語文學習的天地。因此,語文教學要做到生活化,讓學習更接近生活,用生活研讀教材詮釋教材。真正做到生活就是教育。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沒有社會生活為輔的教育是死板刻板的教育。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教育的中心就是生活,它離開生活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充滿生活味的語文教育,無時無刻不在洗禮學生的靈魂和情感。因此,語文教育生活化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應實際生活習慣,并從已學知識中學到新的知識技能,做到舉一反三。
中學語文充滿生活味,需要教師努力鉆研教材認真?zhèn)湔n,在掌握學生真實生活經(jīng)驗和學習狀態(tài)的情況下,精心創(chuàng)建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課堂場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同時,在課余時間,教師要積極組織各種適合學生發(fā)展的課外活動,利用社會資源、家庭資源等有效資源,促使學生將知識轉(zhuǎn)化為生活技能。中學語文所選的課文都是與生活有關的文章。如,在學習古詩詞和文言文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了解古代文學的發(fā)展趨勢也能把握古文學發(fā)展歷程。在掌握了古代文學特點的同時總體上了解幾千年的文化精粹。如,唐太宗曾經(jīng)說過,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亡,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另外,文史哲不分家。不能一味的為了學而學,要學出品味,從鑒賞的角度分析理解,最終才能學出門道,品出語文味。
眾所周知,教育迎合時代特色。只有利用時代脈搏,將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到一起,才是利于學生學習的教育手段。與時代脫軌的教學不是成功的教學。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導入反應時代特性的新聞內(nèi)容,使之具有新聞性。在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也能讓學生充滿學習熱情。讓學生形成關心民生、關注社會的世界觀和情操。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掘多媒體的優(yōu)勢,精選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新聞、視頻等媒介來輔助教學。
結束語:綜上所述,充滿生活味的語文教學,能讓語文課堂充滿魅力和新鮮活力,不僅能提升學生各項綜合能力,也能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注重語文教育向生活化語文過渡,讓語文課堂充滿文學味又帶有語文味,逐步完善學生應有的文學修養(yǎng)。同時,將生活與社會結合到教學中,而讓語文教學散發(fā)出原汁原味的生活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