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麗梅
摘 要:PWP理論通常運用于初高中的英語教學中。通過實踐發(fā)現,該理論同樣也可以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采用。在與故事文本的互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能深切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關鍵詞:英語;閱讀教學;PWP;課例研究
在英語語言基本能力中,閱讀能力是信息獲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學生從書面語言中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閱讀教學在中國外語教學環(huán)境下始終處于重要地位。小學三年級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階段,如何在日常的課堂上引導學生饒有興味地去讀文本,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今天借我所上的滬教版《3B英語牛津教材》中M2U1第三課時“Monkeys and Hats”的內容,闡述一下我在課堂中的實踐。
一、圍繞教學問題解決的“教學設計”
在教學設計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參與這節(jié)課的學生。他們來自于我校三(9)班,他們相伴我教學3年的時間。全班共有40人,19名女生,21名男生,男女比例均衡。班級整體英語水平較好,對英語學習較有興趣,英語基本學習習慣較好。普遍而言,班級學生上課認真聽講,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互動,能夠根據語言情境進行對話練習,但是在角色扮演上較為羞澀。考慮到此,我在教學設計時,需要兼顧到個體回答與同桌練習的平衡,并增加小組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自信心。
這節(jié)課屬于“Read a story”的課型范疇。故事改編自中文故事《猴子與帽子》,主要講述了賣帽子的白叔叔在途中休息,被樹上的猴子撿取了帽子。白叔叔火冒三丈,卻取不回帽子;后來靈機一動,順手扔了帽子,猴子模仿著做,終于白叔叔取回了帽子。通過解讀教材,我把主要的教學目標設為:Develop some basic reading skills by giving practice in reading for gist,reading for detailed understanding, inferring. (通過主旨閱讀技巧、細節(jié)理解閱讀技巧、猜讀閱讀技巧等練習活動,提高學生基本的閱讀技能。)為了達到這一主要教學目標,我又細化了三個小目標:(1)Review animal vocabulary. (復習有關動物的詞匯)(2)Practise the use of the pattern to ask ones likes and dislikes:Do you like it?(練習詢問他人有關愛好的基本句型:Do you like it?)(3)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為學生提供互助學習的機會)
為了使課堂的學習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能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對教材進行了再構建。新文本內容如下:
1.Narrator: Its a hot summer day. Uncle Bai has many hats.
Uncle Bai: Oops!Its so hot.
Monkeys:Oops!Its very hot.
Narrator:Uncle Bai is hot. Monkeys are hot too.
2.Uncle Bai:I walk and walk. I see a tree. A big tree.
Monkeys:I swing and swing. I see a tree. A tall tree.
Narrator:Uncle Bai sees a big tree. Monkeys see a tall tree.
Uncle Bai:Wow!Its cool here. Sleep,sleep!I want to sleep.
Monkeys:Wow!Its cool here. Play, play!We want to play.
Narrator:Uncle Bai takes a rest under the tree. Monkeys take a rest in the tree.
3.Uncle Bai:Zzz... Zzz...
Monkey A:Look!Whats this?
Monkey B:Its a hat. Do you like it?
Monkey A:Yes,I do.
Monkeys:Whats this?Whats this?
Its a hat. Its hat.
Do you like it?Do you like it?
Yes,I do. Yes,I do. (sing)
Monkeys:We have hats. Lets jump back. (jump)
Narrator:Monkeys take Uncle Bais hats and jump into the tree.
4.Uncle Bai:Where are my hats?
Oh!No!They are my hats!
Monkeys:Oh!No!They are our hats!
Uncle Bai:No!They are my hats!
Monkeys:No!They are our hats!
Uncle Bai:They are my hats!
Monkeys:They are our hats!
Narrator:Uncle Bai is angry. (stamp!) Monkeys are angry too. (stamp?。?/p>
5.Uncle Bai:Well! Well! I dont want this hat!
Monkeys:Well!Well!I dont want this hat!
Narrator:Finally,Uncle Bai gets his hats back.
二、教學實錄
整節(jié)課我采用的是PWP三階段英語閱讀教學模式。三階段主要指讀前(pre-reading)、讀中(while-reading)和讀后(post-reading)三個階段,具體教學活動設計如下:
1.讀前,是指閱讀的準備階段。讀前準備的主要任務是明確閱讀目的和布置任務。在此處我設計了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enjoy the pictures,通過欣賞9個有關動物的圖片,激發(fā)學生對于動物知識的回憶,并且簡單談一談自己喜歡的動物。第二活動,read and guess,通過四個猜謎引出本堂課的主角——monkeys。第三活動,guess:what do monkeys like?通過展開想象:香蕉、桃子、堅果還是帽子?不知道吧,小猴子們還喜歡帽子,借此引出本課的標題——Monkeys and Hat。通過層層引導,我把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fā)了出來,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一起開啟故事教學的互動。為了使課堂更有帶入感,在揭曉標題時,我唱起了改編的歌曲:“Monkeys like hats. / Monkeys like hats. / Hi-ho,the derry-o / Monkeys like hats.”而這旋律將貫穿后面的課堂。
2.讀中,是指閱讀活動的展開階段,其主要任務是閱讀理解課文并在閱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閱讀策略和閱讀技巧。(魯子問,2010:180)我把此處的教學活動分為五步。
第一步,聆聽故事,初步感知。通過聆聽,我讓學生能夠初步整體感知這個故事。在感知的過程中,我在白叔叔和小猴子的對白中穿插了讀前活動的音樂旋律,分別改編成對應的兒歌。在白叔叔剛出場時,學生聽到的是“Its very hot. / Its very hot. /Hi-o,the derry-o /Its very hot.”當白叔叔在樹底下納涼休息時,他唱起的是“I want to take a rest. / I want to take a rest. / Hi-ho, the derry-o / I want to take a rest.”當小猴子們趁白叔叔閉目養(yǎng)神而拿取白叔叔的帽子嬉戲時,他們哼的曲調也是“Do you like hats?/ Do you like hats?/ Hi-ho, the derry-o / Do you like hats?”音樂旋律的出現,頓時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得整個故事的趣味性增加了頗似兒童劇場的感覺。為了檢測學生初步感知的成效,我以給圖片編號來請學生將事件排序;又通過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旁白,請學生為旁白選擇合適的圖片,即輔導學生略讀了解課文大意。前者活動主要提高基礎薄弱的學生的閱讀信心,后者則讓能力強的學生來挑戰(zhàn)一下,激發(fā)好學上進的奮斗感。
第二步,逐段解讀故事。我邊帶讀邊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在帶讀的過程中,配上肢體動作,使故事更形象,更有帶入感,并通過提問,如“Hows the weather in the summer day?”“What does Uncle Bai see? What about the monkeys?”幫助學生理解故事的發(fā)生背景,豐富故事的情境。并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逐段帶領學生配上肢體語言,表演性地朗讀。
第三步,理解重點詞句。在閱讀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些生詞難句,阻礙學生的閱讀理解,造成閱讀畏縮心理原因的因素之一。對于小學生而言,若是在閱讀前提前學習,會有割裂、缺乏語境之感。所以我把對于生詞難句的學習,融入到閱讀中。在閱讀的過程中,先通過聽上下文的故事片段來感知讀音,然后在語境的幫助下帶領學生學習難點部分。對于單詞rest,之前的教材中都沒有出現過,如果不講解,就會造成學生的閱讀障礙。就閱讀而言,單詞rest位于故事的旁白部分,學生在此處能夠理解含義,正確朗讀,不需要以“四會”的標準來要求。于是乎,我把“take a rest”作為一個整體,以圖片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詞匯的含義:睡覺、吃東西、看電視、看書、打籃球等都是“休息”時可以采用的活動形式,然后引導學生同桌對話,詢問同桌平日的休息方式:How can you take a rest?
再如,在語境中識別代詞。在小猴子拿取白叔叔的帽子玩耍的時候,一只小猴子問道:“Do you like it?”“Do you like …?”詢問他人喜好的一般疑問句在之前有學到過,但此處“it”的指代含義,是需要學生引起注意的。指代什么?怎么用?于是,在閱讀好此段后,為學生稍加剖析:Its a blue hat. Do you like it?并通過各種不同顏色帽子的替代法:Its a ______ hat. Do you like it?幫助學生意識到it指代上文提到的內容。
第四步,設置懸念,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當故事進行到高潮,白叔叔和小猴子為了帽子爭得面紅耳赤時,我并沒有急著呈現下面的故事結尾,而是把問題拋給了學生:Can Uncle Bai get his hats back? Yes? Or No?雖然是簡單的選擇疑問句,但是學生的積極參與度超過了我的想象,還有不少揣測“No”的學生。更令人欣慰的是,有些學生嘗試著用簡單的話表述緣由:No. Because the monkeys like the hats. / Yes. Because Uncle Bai is a human. We are clever. 在師生的互動中,在與故事閱讀的互動中,學生體驗到了閱讀的快樂。
第五步,揭曉答案,通讀全篇。在爭持不下的Yes和No的回答中,學生帶著好奇心饒有興趣地繼續(xù)聆聽故事。我又不失時機地拋出了疑問:How can Uncle Bai get his hats back? Can you say and do it?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又一次被激發(fā),有簡單的肢體語言,也有夸張的表演:No. I dont like it. 那些猜對答案的學生,臉上的愉悅真是溢于言表:Well! Well! I dont want this hat!
當然,最后我?guī)ьI學生通讀整個故事,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次整體感知整個奇妙的故事。
3.讀后,是指閱讀內容的拓展階段,主要任務是根據所讀內容開展一些評價或應用性活動。通常,我們會請學生來表演一個故事,可是因為時間的局限性,學生很難在短暫的時間內把課文背誦并表演出來。為了幫助學生鞏固閱讀的心得,我特別設計了一個Readers theatre,讀者劇場。學生可以像話劇演員演出前的彩排那樣,拿著稿子,配上一些簡單的肢體動作,輔之以夸張的語調,來演繹這個故事。因為之前的分段閱讀中,我們已經滲透了配以肢體語言的朗讀,所以在這個小組分角色的扮演朗讀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更高了。在反饋階段,我也一改往常的小組形式,而是采取全班性的閱讀劇場,即旁白去A區(qū),白叔叔去B區(qū),小猴子們去C區(qū)。這樣可以提高部分膽怯的學生的表達自信心,又可以最大程度地讓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其中,B和C區(qū)可以利用小組桌子之間的過道空間,學生并排站。B和C區(qū)的學生面對面,A區(qū)的學生和教師面對面,這樣在朗讀性表演的過程中,有目光地交流,閱讀的帶入感會更逼真,更引人入勝。
位置如圖所示:
整個讀后的過程,學生的參與度在“讀者劇場”中達到高潮,更有些學生即使下課了,還和同伴們回味良久:—No. They are my hats! —No. They are our hats. 一副意猶未盡的樂趣感。
如果時間還有充裕,可以再為學生提供一個summary的概述,幫助學生加深對主要內容的理解和重點詞句的鞏固。如果時間不充裕,可以留作回家作業(yè)的復述,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又訓練口語,是說讀結合的嘗試形式。
三、教學反思
在與學生的互動教學中,學生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所吸引,產生出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從中我有如下收獲與體會:
1.整合教材,改編故事。教材中的故事再有趣,也要以學生情感的體驗為準。如果在閱讀的過程中體驗不到主人公的情緒,又怎么能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本著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的初衷,我嘗試著為教材故事潤色。白叔叔最后能夠取回帽子,關鍵點在于利用小猴子愛模仿的喜好。我也就順水推舟,巧妙利用小猴子的這一特點,讓故事的主人公同時出場。不同點在于,小猴子重復的是白叔叔的語言。這樣既緩解部分基礎薄弱學生閱讀緩慢的問題,又可以為故事的結局做一伏筆。
2.依托歌曲,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音樂的旋律感,可以延長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增強學生的課堂聽課效率。在英語課堂中,引入歌曲,可以調節(jié)和活躍課堂氣氛。比如,在引入課題時的歌曲“Monkeys like hats. / Monkeys like hats. / Hi-ho,the derry-o / Monkeys like hats.”就為本節(jié)課提供了很好的音樂旋律。在表現天氣炎熱的故事背景時,我哼唱的是改編了歌詞的“Its very hot. / Its very hot. /Hi-ho,the derry-o / Its very hot. ”在表現白叔叔旅途困頓,希望倚靠大樹乘涼休憩時,我采用的是“I want to take a rest. / I want to take a rest. / Hi-ho,the derry-o / I want to take a rest.”在表現小猴子們頑皮拿取帽子玩耍時,我唱起的是“Do you like hats? / Do you like hats? / Hi-ho,the derry-o / Do you like hats?”讓我意外的是,此時學生也能隨著我的曲調哼唱。整節(jié)課,在音樂的陪伴下,真是皆大歡喜,白叔叔智取回帽子,學生身臨其境感受閱讀過程,而我也在互動中收獲愉快的教學好心情。
3.借助肢體語言,豐富情感體驗。聲音結合適切的肢體動作與豐富的臉部表情等,能對學生認知心理產生一定的激勵效應。它能及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對知識信息產生積極探索的良好精神狀態(tài)。比如,教材中白叔叔因為看到小猴子們拿取了他的帽子,他說了:“They are my hats!”語言是帶有感情色彩的,怎樣在閱讀的過程中,體驗白叔叔火冒三丈的氣憤之情呢?我借助三段式的重復。第一次,“Oh! No! They are my hats!”由教師演繹。第二次,“No! They are my hats!”請志愿者來演一演。第三次,“They are our hats!”請各位同學自己和同桌一起試一試。隨著語言越簡練,白叔叔的焦躁之感一覽無遺。三段式的肢體重復,不僅使此核心句型不斷復現,增加了知識點的鞏固,也使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享受閱讀豐富立體的樂趣。
在這個總分總的閱讀過程中,學生體驗到的不僅是閱讀的樂趣,也增強了語言表達的自信。而學生的快樂學習體驗,也正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篤勤.真實性評價:從理論到實踐[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2]魯子問.英語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 范昕欣